第94期::共修研學-菩薩清淨的行持

菩薩清淨的行持—華嚴經淨行品(十)

四句一義菩薩行    願所依能願所願
願眾得利含自他    或因或果或俱通

丙二、指事顯因答其徵因
丁一、總徵
經文:佛子!云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
「善用其心」就是菩薩的一百四十一個願,每一句話都在闡明如何善用其心,能獲得一切殊勝美妙的功德。
菩薩大願,深廣如海,在〈十迴向品〉中詳為宣說。第十回向叫做善根迴向,而此人的願力就是他的善根處,有此善根才知如何正確的發願,有這樣的願力,才能引發他的善根。舉例而言,我想要解脫、成佛的那一分,才會引發我出世及成佛的善根。所以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看志向,年輕人沒志向,成績再好都枉然,稱做「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此人沒志向,一生就到此為止,充其量是能養家活口,到最後還是隨業受報。
造作善法都是為了達成你的願望,這叫迴向發願。如果我們發願要成佛,那麼所作所為應該要取悅於佛!讓佛高興!我每天有沒有認真的發菩提心?有沒有認真的實踐菩薩道?有沒有好好的充實我自己?有沒有好好的修學法門?我發願要成佛的那一分還必須觀待佛的攝受,所以取悅於佛的那一分就很重要了。
一百四十一個願,每一個願有四句話,叫做「句雖有四,事但有三,義開為六」。初句為願所依事,依此事而發願。比如依在家的境發願,孝事父母就在孝事父母上發願,妻子集會就在妻子集會上發願,依靠境界來發願。
第二句叫當願眾生,能願為菩薩,所願為眾生,眾生就是我發願的對象,希望眾生得到利益。後二句就是願眾生成就利益(願境成益),希望眾生得甚麼利益?面對在家的眾生,成就知家性空,免其逼迫的利益。
在願所依當中有兩種人,一種是發願者自己,一種是他人或者是其他的事物。經文中的「若得五欲」,就包括我的五欲,還有五欲的本身。第二句願所為境也有兩種,一種是發願者(能願),指的是菩薩,另外一種是眾生(所願)。第三、四句的願境成益,分為自益和益他。所以四句話總共有三件事,可開展為六義,以上是南亭老和尚的分析。
而每一句的後二句。「或者前句是因,後句是果,或者二句都是因,或者二句都是佛果,或者二句俱通因果」,如果能按照老和尚這樣分析,是真能讀書者。
例如菩薩在家,就是依著所依來發願,所依當中包括菩薩跟對象。當願眾生就是願所為,能願的是菩薩,所願的是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是眾生能得到這個利益,而菩薩可以得到成就眾慧、超勝尊貴、成就饒益,十王擁護、三業離過成德等利益。老和尚分析得非常精闢,可以說是諸註解當中解得最好。
又如在繞塔當中:右繞於塔,當願眾生,所行無逆,成一切智。繞塔是幫助我們的菩薩行,所行就包括身口意的行持都不會違背佛法,能夠成一切智。塔是佛成就的標誌,繞塔就是幫助自己成就,在印度就有繞善知識的禮節,象徵不離開善知識、佛,並獲得他的成就。所以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時會先禮拜、繞彼大德無數匝之後,說我是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我今天來此是為求菩薩行,請大德宣說。大德們看到善財的誠意,又看在是文殊菩薩所介紹的,所以無不傾囊相授。那麼說來,所行無逆,成一切智,或者是因,或者是果。
「或俱是因(第三、第四句都是因)」。例如出家方便裡面:入僧伽藍,詣大小師,當願眾生,巧事師長,習行善法。巧事師長,習行善法都是因,這些都是因地中要學習的,因地當中要做的就是巧事師長,習行善法。
其次「或二俱是佛果」,例如:永離煩惱,究竟寂滅。就剔除鬚法的這件事情去發願,就是願所依,願依靠在剃髮上面,這裡面包括菩薩跟剃髮,願眾生永離煩惱究竟寂滅。
接著是「或者二句俱通因果」,例如「以法自娛,了伎非實」。我們在佛法上面得到快樂、法喜叫做以法自娛,想要進步一定要有法喜 沒法喜是不會進步的,這就是以法自娛。這兩句是俱通因果,在因也是這樣,在果也是這樣成就。因(凡夫)也要以法自娛,了伎非實;果(聖人)也是以法自娛,了伎非實。看看那些很會修學的人,他在家裡面也很自在,出去玩就是隨順眾生。比如雪公老師與諸弟子們去爬梨山,哪裡是老人家喜歡玩?就是隨順眾生,如同杜甫的〈九日藍田崔氏莊〉:興來今日盡君歡。
「或者三、四兩句共成一句」,這就是流水句,不能單看一句。例如「演說種種,無乖諍法」。能依聽者根器演說深淺諸法,或有次第宣說正法,不會前後混亂。
「或後二句中,初句是所入的法,第二句是所成的益」,如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是所入的法,免其逼迫是得到的利益。所入的法是入家庭性空,得到的利益就是不受家庭的逼迫,家庭不會成為修道的障礙。
即使此品有諸多出家的願,會性法師說,在家人也可以依義修行。比如說出家人入城廓,雖然願文歸在出家這一願,在家人一樣可以用,如「入見城廓,當願眾生,得堅固身,心無所屈」:歷代的皇帝都會把城牆修得很堅固,來表達自己的威勢,並且可看到城廓的堅固相。
願眾生「得堅固身,心無所屈」跟三業離過成德有甚麼關係?身口意三業遠離過失,成滿功德時,所呈現的就是堅固相。釋迦牟尼佛最後在娑羅雙樹前,喝了純陀供養的毒木耳而拉肚子,阿難難免怪罪純陀,可是佛陀說莫怪純陀,任何人是不能傷害佛陀的,佛只是藉著純陀的毒木耳,進入涅槃而已,這叫做得堅固身。孔子也說:文不在茲乎,匡人其如與何?沒有人奈何得了佛,這就是究竟堅固的意思。
再來是「具足成滿,一切善法」,南亭老和尚說:堪傳法器。這個人是能夠傳法的法器。此人本身有悟性,堪忍又勇悍,不但有善巧方便,又是大丈夫,行善的力量轉強,能夠成就滿足一切善法。
接著「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必成就於眾慧。眾慧有世俗慧以及勝義慧。「具諸方便,得最勝法」就是具道因緣,受具足戒就是把度化眾生所有的善巧方便,在受戒當中做為發起,成為具道的因緣。具道因緣就是要觀察因緣,去利益眾生。能規範自己的人才能利益別人,這就是「具諸方便,得最勝法。」
「語業滿足,巧能演說」,這是「十善巧德」。能將五蘊法講得很善巧,將十二入、十八界講得很善巧,五蘊要講得善巧,一定要讀《百法明門論》、《廣五蘊論》,書讀通了,五蘊才有辦法講得善巧,例如色蘊的善巧就是依教理能通達內五根、外六塵。都必須要教理通達,稱做善能說法者。
「得善意欲,洗除惑垢」,則必成就「七覺三空」。見到流水的時候,當願眾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流水洗淨煩惱,惑垢得要靠善意去除,善意就是修七覺知(修見道位的修學法)證三空(空、無相、無願),見道位的修學法就能證得三空,想要洗除煩惱的人,一定要有般若的智慧,成為見道位的那一分才是洗惑垢的開始。
何謂修行?實乃內心存正知見,有別於其他人的想法。總之,〈淨行品〉就是教導我們如何善用其心,即使面對平常的境界,都能變為成佛的因,通達一種十別,讓三業離過成德,成就眾慧,可以成為具道因緣,成就善巧,成為人中尊貴等等,這些都在日用平常當中完成。古人說:看似平常最奇絕,成如容易卻艱難,這就是修行。(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