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期::活動報導-穀雨時節瀋陽行-記瀋陽師範大學講座

深入經典內涵,造就菁英人才—講座後讀書會新氣象記文

文化興起待因緣    有志之士勤聞思
長期經營花結果    生生不息瀋陽春

把經典放心間,把責任扛雙肩。
走進聖賢教育,深入經典學習,奠定人生根基,造就時代菁英!
四月的瀋陽,群芳吐翠,百花爭豔,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遼寧省孔子學會、遼寧明明德傳統文化教育基金會、瀋陽市臺灣同胞聯誼會、瀋陽師範大學聯合舉辦的第二屆明明德海峽兩岸儒家文化研討會在瀋陽師範大學召開。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周桂鈿、臺灣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主席唐瑜凌、遼寧省孔子學會名譽副會長劉兆偉等九位學者,分別從儒家文化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重要價值、儒家思想與社會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主題進行發言,探討儒家文化的當代價值和傳播儒家文化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
兩岸專家、學者六十餘人參加會議,瀋陽市政協副主席汪濤出席大會並致辭。
與此同時,「第二屆明明德國學經典高級研修班」在瀋陽師範大學和瀋陽明明德孔子學堂(傳統文化藝術培訓學校)分別召開,我們禮請臺灣知名學者,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主席唐瑜凌教授、林蔚芳老師及教師團隊,舉辦了《論語》、《唐詩賞析》、《了凡四訓》等公益講座。此次專題講座主題為「聖門氣象萬古常新」,意乃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雖是萬古,然歷久彌新,特別從論語選出相關章節,幫助我們從孔子的生平事蹟,通過孔子的學習法,以及孔門弟子的傑出成就來瞭解孔門的氣象。深入瞭解孔子的中心思想、教育理念與其核心價值,並深入探討論語的真實內涵、價值與時代意義。
第二屆國學高級經典研修班,研討的主旨是「立志」,其內容分別從論語裏選取有關篇章,以及從了凡四訓中舉出立命之學,來深入解析「立志」在人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鼓勵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如何從論語中得到啟示,開發智慧;從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中,找到人生學習的典範,將自己培養成時代的菁英,國家的棟樑,為社會人群服務奉獻。
《論語選講》、唐詩賞析暨吟誦、導覽等重點課程和活動,讓大家重新認識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很好地傳承了中華國學的正統道脈。活動中唐瑜凌教授用他獨特的教學方式,圍繞《論語講要》著重從「聖門氣象—萬古常新」闡述了《論語》的精髓。讓我們從中感悟到《論語》,及中國文化蘊含的孝敬之道、學習之道、為師之道、為政之道、交友之道等為人處世之道。唐老師說:「學校應該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人才,而不單單是培養成人。」強調唯有讀書,深入經典,才有出路。
六天的集中學習,使大家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有了更親切的體悟。唐老師教學團隊一行人的知、行,對我們的觸動很大。尤其對《論語》的獨到教學方法,深深地吸引了與會學員。由主講老師帶領、消文老師配合,在一問一答,一唱一和的方式將《論語》的精華生動地呈現出來,讓聽課者聽得津津有味,並對《論語》產生濃厚的興趣。唐老師深入淺出,引人入勝,以科判作為引導的講解,讓學習古文不再枯燥難懂。
本次培訓班課程內容豐富,唐教授做專題的《聖門氣象—萬古常新》,給我們開啟了一扇扇智慧之門,令我們陶然欲醉,啟發連連。內容有所側重,針對性強,同時也留下了很多思考,聽後有意猶未盡之感。雖然培訓已結束,但講授者嚴謹的治學之風,團隊成員之間默契的配合,循循善誘、啟發式的授課風格,尊師重道的言行舉止仍令人記憶猶新。
唐詩賞析課在林老師的帶領下,學習吟誦了李白的兩首唐詩,讓我們知道了怎樣理解、鑑賞詩,詩的意境在哪裡,「不學詩,無以言。」詩以真情感人,溫柔敦厚的內涵可以和合群體,學詩還可以觀察社會風俗、人情世故,而詩中所體現的委曲婉轉,更是與人言談交流所不可或缺的內涵。不僅如此,人皆有情,引聲抒情,喜好言詩其實出於自然,情異則聲變,從無次序到有次序,詩歌如是成形。是故人不可以不學詩。
唐老師帶來了江逸子先生的五幅國畫,一方面使學員深入瞭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其藝術鑑賞能力。
「一幅國畫所表達的不只是其藝術上的成就,更可從中瞭解其內涵,即從人物的行為舉止、環境細節中所帶出的含義及文化。」唐老師通過媒體教學,《孔子聖蹟圖》來展現孔夫子的一生如何待人處世、如何應變外,也讓大家從中更瞭解《論語》背後的基本歷史背景,使學習起《論語》更容易掌握其中義理。他指出,學習《論語》並不能只是從字面上探究其中意義,理應配合當下的歷史背景,這樣更能準確理解孔夫子的真正含義,而不是斷章取義,武斷地判斷聖賢人給予後代子孫的教誨。
唐老師認為文化發展到今天要回本溯源,這有利於兩岸文化政治等方面快速達成共識。
六天的學習不長,卻點燃了大家學習《論語》的熱情和火種,重讀《論語》,重新思考我們的人生方向。
明明德讀書會,經過兩年的籌劃、準備,於二0一三年九月正式成立。這一次,藉助「明明德第二屆國學經典高級研修班」召開之東風,在瀋陽又掀起了新一輪讀書的高潮。五月十日,孔子學堂常規課程開始啟動,每星期有三場面向公眾開放的大課,兩次面對員工和義工的培訓。
老祖宗流傳至今的治國智慧、理念、方法、經驗與成效,是經歷幾千年考驗所累積的寶藏結晶。需要我們共同的承擔與承傳。
作為中華文化最重要的典籍,《論語》中孔老夫子所論述的做人之道、治學之道、治國之道,代表了中華文化的精髓,千百年來,已成為一種文化基因,融入華夏文明的血液之中,成為中國人日常文化、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從中我們可以吮吸到鮮活、豐富的人生營養。
古聖先賢的智慧光芒,會穿越千年時空,照耀當下,也讓我們很多人的生命歷程,因為多了這種傳統文化的陪伴,而變得厚重和溫暖……。
現在大家都深刻認識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事業極其缺乏師資人才,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有培養大量深入經典的人才,中華文明才能薪火相傳,源遠流長。
明明德孔子學堂是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園。凝聚了領導、義工們的辛勤汗水,凝聚了學長們的勤奮學習,刻苦努力的日日夜夜,凝聚了愛心人士的支持與關注,大家真誠付出、攜手共進、默默工作、無私奉獻。
相同的信念讓我們相聚,共同的責任讓我們團結。深入經典,不失真意的承傳是我們的追求。真誠的微笑是我們的語言。謙和的敬禮是我們的交流。
教室裡瀰漫著大家的歡聲笑語,照片上儲存著大家陽光的笑臉,教室裡留下了大家渴望的眼神。有的學員反應:聽不夠,百聽不厭,下課了,大家好像還沒有回過神來,靜靜的坐在那裡,不願意離開,有的學長說:「怎麼這麼快就下課了?還沒聽夠呢!」過了一會兒,大家才依依不捨的陸續離開。每次課程結束以後,學長們紛紛把課堂筆記傳到明明德讀書會微信平臺,大家互相交流學習。賈校長肩負著學校、家庭雙重責任,時間非常緊張,可是每次課程,他都爭取時間趕過來。有的學長課後都要花費兩個多小時做筆記,他說,做筆記是一個複習和再學習的過程,自己非常受益,兩個小時,太值得了。
一個多月來,我們深深感受到大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感受到瀋陽人民的好學,感受到深入經典的殊勝,感受到長期講學的殊勝。
有兩位學長還寫了兩首詩:
晨讀《論語》
晨曦風拂面,國學誦吟興。
古聖先賢語,心中指路燈。
還有一首:
明明寶地小街藏,大道在心氣韻祥,
益友良師齊聚首,學堂堪比強磁場。
繼往聖開來學參贊天地,
明明德達中和化育萬物。
中華文化有賴於我們以身作則的帶動。在現前總總之下,唯有靠諸位仁人志士共同努力,同發善念,共襄盛舉,共同承擔起這個歷史使命。我們一直在路上,相信有了大家的支持,我們的隊伍一定會不斷壯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