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期::專題講座

菁英教育之2C文化

憤悱啟發聽聞力
舉一反三思惟功
潛能開發創造能
智藝均衡人才出

 在 夫子的年代,學習儒學的內涵是王道,不愁吸引不了優秀的學生。因為當時大家都明瞭,學習禮樂使人尊貴,也是最好的出路。但時至今日,西風東漸,大眾的價值觀已偏轉。認為只有學習西方的教育模式,於世俗能力上充實、發揮,進而能在世間的競爭當中,獲得物質及權力,如此才是真正的王道。處在這扭曲價值觀的洪流中,儒學和佛學的內涵還能吸引大眾嗎?
針對這樣的疑問,仔細回想個人在美國研究所的學習,配合自身的工作經歷,以及近距離觀察一所美國中學的教學模式之後,得到一些不同的體認。
依個人的淺見,西方文明的成功元素有二:宗教與教育。雖然其中有許多明顯不足之處,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其優質的部分是可以作為我們的參考。尤其是教育的部分,一般人想到的也許是自由放任的風氣,但往往被大眾忽略的,其菁英教育的主軸,是著重於兩個「C」:評斷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和創意(creativity)的能力的訓練與提升。
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其最新著作中,談到對一些國家的看法。他認為美國雖有很多問題,其國力仍會維持強盛一段長時間,原因之一應是其優質的菁英教育(世界前二十名大學中,六至七成在美國),能不斷的吸引各國的人才群聚,並在各個領域發揮。
但菁英教育裡「2C」的重要性,絕對不是只有西方人才了解的。遠在 孔子的教學中就提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其中憤啟悱發是屬於思維力的訓練,舉一反三則是創意/悟性的練習。而佛學當中的因明學,也是特別在強調思維辯證的能力。
觀察許多亞洲國家的學校教育,受限於升學主義,學生們習慣於以記憶性的方式來學習,面對考試及時間的壓力,思考也變成奢侈的浪費。久而久之,不太用腦力思考變成了一種習慣,也嚴重的限制了學生發展的潛能。
而時下要在世俗中追求卓越的年輕人,往往只有模糊的要學習西方的想法,殊不知想要能夠出人頭地的關鍵,就是要先在這「2C」裡講究。先打破過去學生時代培養的慣性,走出不用思維力的節能減碳模式,走出腦袋放空的舒適圈。
即使儒學和佛學的學習,想要能深入而有所得,也要提升「2C」的能力。想要在世俗上一展所長的人,除了學習專業知識外,若是能得遇儒學佛學的明師,在思維力與創意/悟性上得以提升,肯定能如虎添翼。
在了解了「2C」的重要性後,我們要針對其內涵,做正確的認識:

評斷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
思維能力的提升是教育裡不可或缺的一環,愛因斯坦曾說:「大學教育的價值,不是對知識的學習,而是訓練腦袋去思考」。 但是要如何做正確的思維?在一九八七年的國際評斷性思維及教育改革會議中,提出了相關的定義。簡言之,評斷性思維就是能系統、完整、客觀地評量所有經由觀察、交流、推論以及經驗閱歷所得到的資訊,從而形成想法乃至於付諸行動。在運用評斷性思維時,我們需要以下列幾點檢視與輔助自己的思維過程。
1.「思而不學則殆」。思維一定是要配合廣泛、深入、有好老師教導的學習。
2.要認知自己是否有成見。隱微處對人、事、物的成見是影響思維品質最重要的關鍵。雖然大家都知道不能戴著有色眼鏡看事物,但在自身日常思維決策中,卻常常不自覺地犯此錯誤,或許這也符合諺語所說:「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3.能以正確的經驗閱歷檢視所面對之訊息。要提醒自己不能全然倚恃過去的經驗,經驗能否正確,必須以正知見來評量。
4.全面性地,見樹又見林地分析思考問題,收集資訊時不要犯了瞎子摸象,執持一隅的錯誤。不要只接觸到片面的訊息,就要遽下結論。而在下結論時,要養成習慣反問自己,是否還可以有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是否還有尚未收集的資訊。
5.人情世故的廣泛通達,才能正確的解讀所面對之資訊,以及正確的累積經驗閱歷。
6.在考慮事項的前後關聯性上,能多角度地假設,推論。
7.有能力提出客觀及中肯的疑問,並非只是被動式地接受資訊。
8.反覆思惟,形成論述。
9.面對新的資訊浮現時有能改變想法地客觀心態,甚至是願意全盤推翻已成形的意見。
10.有能力將自己的想法,清晰明確的與他人溝通。若是無法闡釋清楚,可能代表自己思維中仍有盲點。
11.歡迎各式的提問,有能力回答包括尖銳的問題,並藉此檢視自己的思維之正確性。
12.可借助數量程式模組,以客觀之數據輔助決策。

創意(creativity)
創意的形成並非是天馬行空,沒有內涵做為基礎的創意,往往不可觀或很難重覆。有內涵的創意需要來自對相關事物的強烈興趣、主動且廣泛的學習、深入探索、重覆的體察與思維,配合好老師的帶領,在整體內涵包括見地的提升,經由涵泳沉潛之後,才能水到渠成。
創意的表現可以有各種的形式,眼見、耳聞、身觸、意想都可算是所表現的範疇。有藉由情感抒發的,也有經由深思熟慮的。但光只有情感的抒發,其創意的成果往往參差不齊,而且經驗也不易被複製或累積。而西方教育經由思維的基礎 (學習↓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統合↓創造) 所呈現的創意,卻是可以透過訓練而慢慢培養。針對所需而達到的目標,例如:待解決的問題,舞台劇的規劃,產品的設計,證理的論述,內容可以五花八門,用眾多的角度、形式來顯現內涵。
創意與悟性有時是同義語,在不同領域的學習可以增進對不同區塊的悟性,而也能幫助在其他領域的深入理解。當不斷的透過思維及力行的訓練以產生創意時,悟性和敏銳度也會增強,其創意能力好像漸漸能任運地展現。佛門裡也有「沒有漸修,何來頓悟」的說法。蘋果公司的賈伯斯曾說:「創意只是有能力把事項聯結在一起。當創意人員被問到如何能夠有某些構想時,他們往往覺得有些愧疚,因為他們並非花了很多的努力,只是自然而然地就看到了這些概念」。這也許就是由「聞一知二」慢慢提升到「聞一知多」的能力展現。

入世的人才
評斷性思維與創意,如同飛機的兩具引擎,駕駛員若能以正知見攝持操控,則能航向碧空,見到在地面無法領略的視野。也會具足能力,到達更高遠的目標。子路問成人,夫子的回答是「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處於今日的洪流,年輕人若能把握時機,以兩個「C」的內涵攝持種種世間能力,努力充實「智」與「藝」,也以此來學習世出世間教法,則不光在入世時能游刃有餘,若有心承擔儒學、佛學的弘揚事業,也更容易得到他人的信服,不知以為然否?


專題講座迴響—思維力訓練之實踐篇     戒襄

從小填鴨式
自信心難生
善學思以行
人生大轉變

評斷/關鍵性思考是積極而有技巧的構思,應用、分析、統整,和評估,從觀察、歷練、思考、推理或溝通所收集或產生的信息,以作為信念和行動的指南。在學習的過程中,這個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要能夠正確的使用評斷/關鍵性思考,就需要做到以下的三件事:在面對問題時不考慮自己的立場和偏見;在做決定前先搜尋各方面的資料和隨時挑戰自己的意見。
首先,在做評斷/關鍵性思考時,要能夠不考慮自己的立場和偏見,因為一個人的偏見會影響到他正確思考的能力。比方說,在國際奧運的比賽中,裁判不能是參賽國的人,原因就是要防止裁判因為他的立場而做出不公平的決定。在課堂討論的時候,我的老師都會要大家很客觀的提出問題和意見,因為只從一個角度看一件事之後做的決定很有可能會是錯的。
除了不考慮自己的立場之外,也需要蒐集各方面的資料,因為分析過各方面資料之後所做的決定,才比較客觀,有機會是正確的。在做報告的時候,我的老師們都會介紹很多可參考的書籍和網站,並鼓勵學生去充分的使用這些資源。如果搜尋的資訊不齊全,就會導致我們無法全面地去看一件事,因此所做的決定不一定會是對的。
同時,在做評斷/關鍵性思考時,需要不停的反問自己,因為這樣才能確定自己的思路是對的。比方說,一個科學家在做實驗的時候,他必須一直反問:假設正確嗎?實驗的步驟合理嗎?數據的算法對嗎?我學校的老師們有時候會讓我們開辯論會,在辯論的過程中,大家都會反問自己,看自己的邏輯和思路中有沒有盲點,會不會容易被對方攻擊。只要能夠從各種角度反問自己,就比較能知道不同立場的人的看法是什麼,於是自己就可以對這件事了解更多。
我也觀察到現在的同學和以前有所不同。上課時,我現在的同學們會經常問老師問題,和發表自己的心得,而且從所說的內容可以知道,他們是經過思考之後才能說出的。此外,當我們要分組做報告的時候,現在的同學們會馬上開始一起有建設性地討論,並且開始分工,所以報告的品質比較好,工作時的效率也比較高。但是我過去的同學都不太會主動問老師問題,通常和老師的互動就是在被老師點名時才回答問題,而共同做報告時的效率也比較低。
    在教學上,我現在的老師們的教學方法和過去的也會有差異。很多老師會照著教學的需要將座位排成不同的形式:不規則形、ㄇ字形、或是分組別一起坐。在這樣的安排下,老師比較容易和同學互動,同學也比較容易互相討論和分享意見。還有,老師會時常問同學開放性的問題,通常老師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同學的回答不太合理,老師就會反問那位同學,並且會在問題中引導他到正確的方向。當課堂結束時,大家通常會討論出一個比較正確的結論。
在新的學校上了一年,發現到自己也有了一些新的轉變。我變得比較會想事情,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會去想更多解決的方法,或是更多不同的答案。我也更能在課堂上參與討論和分享個人的意見,因此學到的知識也更多、更深入。期許自己能持續用這些學習方法來更充實自己,也能將這些運用在正知見的學習上。(作者現為臺北美國學校十年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