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期::活動報導-出路由名言中通達—由論語及百法說起
講座後之後慈湖、軍史館與梅庭遊訪記述
一段民國的歷史
藉由景點的緬懷
世事無常的無奈
歷史真相的大白
暑期講座之後慈湖、軍史館與梅庭遊訪記述 二O一四年七月五至十日,學會辦理「暑期兩岸文化交流暨人才培訓講座」,來自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雲南、香港的朋友,大家齊聚學會研習儒佛文化,皆獲得心靈上的滋養。甚而於結業後,因著學員的新婚之緣,特別舉行一場佛化婚禮的茶會,讓講座完結於喜慶的歡悅中。
六天的研學終日不絕,足出戶外已是街燈通明。為了讓遠客調劑身心,學會另外安排兩日的戶外活動。所謂「遊必有方」,此方便是首日的「後慈湖、故宮遊訪」,與次日的「軍史館、梅庭參旅」。遊訪記趣略述如次:
一、 後慈湖
十一日早晨,眾人搭車前往大溪慈湖,依事前之申請入園,並由園方派員隨行導覽。一九五0年代,先總統蔣公行經百吉隧道附近,見景色近似故鄉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九五五年板橋林本源家族提供周邊土地,作為興建行館用地,四年後建成「洞口賓館」;後因蔣公思念母親王太夫人,於一九六二年更名為「慈湖賓館」。慈湖之名得於此處有兩個埤塘。前慈湖又名「新埤」,位於先總統蔣公陵寢的前方;後慈湖原名「龍過脈埤」,乃一新月形的埤塘,水源來自白石山的小溪,皆為桃園農田水利會灌溉之用水。一九六二年因應兩岸情勢之發展,總統府擬定疏散計畫,於後慈湖興建戰時辦公處所;而中共首次核爆成功後,更深築防空洞作為戰時避難指揮所,成為高度機密的軍事管制區。遲至二00七年移撥桃園縣政府管理後,後慈湖的神祕面紗才被揭開。
後慈湖之旅,包括百吉林蔭步道、湖濱步道、祕境步道三部分;起始於百吉隧道口,終止於陵寢後方月門,全長三千八百五十公尺,環繞一趟約時兩個半小時。後慈湖有南、北兩個入口,管理處在南口設驗票站,隧道口至南口間為百吉林蔭步道,屬人車通行的一般鄉道,須留意往來車輛,沿途林蔭茂密清涼無比,水桐四佈地潤濕潮。導遊問:「早期台灣有三寶以供外銷,除了茶、糖外,另一個是什麼?」有人答:「鹿角」。這沒有錯,但就北台灣來說,非樟腦莫屬了。因此,步道沿途舉目是高聳的樟樹。
過南口驗票站,即進入後慈湖湖濱步道,左側有塊立石刻以「祕境之南」,說明這是後慈湖的最南端。再往前些有座慈湖橋,乃因湖水就草嶺溪流入前慈湖而建,昔日在此設立管制站,仍有哨所鍊柱遺跡。後慈湖南端有堤壩,現闢建為一休息站,可立於壩頂平視湖光山色。洩洪口下方有片濕地,長滿各類水生植物,有輪傘草、紙莎草、水蘊草、水杉菜、毛蓼、槐蘋及台灣一級保護的萍蓬草等,各自盤據一方。
湖濱有一排高大的檸檬桉,乃原產於澳洲的常綠喬木,葉子分泌濃郁的檸檬芳香,除可供為提煉香精的原料,亦是天然的防蚊用品。昔日蔣夫人來此,為減少蚊蟲叮咬之害,乃在湖濱栽種檸檬桉,成就了今日的林相。桉樹脫皮後,枝幹呈現白灰色,因為光滑無比,所以又稱「猴不爬」。桉樹之處為觀賞「後慈湖之眼」最佳點,對面為新月的彎處,後有一座小丘,山水相映恰似人的眼眸,若逢夕陽斜射於水線上,便出現如瞳孔般的光暈,整體形成特殊的「後慈湖之眼」景象。今日雲障遊得輕心,便無緣一睹靈暈之眼。一旁竹筏空盪,上置藤椅一把,雖人去筏空,但憑老舊相片不難聯想,昔日衛士護蔣撐划「海軍一號」遊湖之情。
椰林觀景台是瞭望後慈湖視野最廣的地點,此處種有十七棵亞歷山大椰子樹,沿湖灣圍成一個半弧形。據稱乃昔日蔣公所種,取「一妻」之諧音以討夫人歡心。此後有北口管制站,沿溪通往打鐵寮古道,未開放通行,故而轉從山徑走祕境步道。 所謂祕境者,乃沿途構築有六座建物,從陵寢起分別為「戰備隧道」、「五院院長招待所」、「總統府秘書長辦公室」、「總統府參軍長辦公室」、「總統府副秘書長辦公室」及「警衛人員駐屋」;除去戰備隧道外,依次編為一至五號,乃一九六0年代「國光計畫」之軍事反攻大陸下的預備疏散地。
二00七年開放觀光後,五棟建築分別改建為功能不同的展示間。五號辦公室作為遊客中心,簡介大溪與復興兩鄉的景點,旅客可以在此休息品飲「夫人桂花蜜」,或坐賞遠眺湖光山色。四號辦公室改建為生態展示館,介紹後慈湖的花草蟲蝶,並連線記錄戰備坑道中蝙蝠的現況。三號辦公室改建為復刻版的蔣公住所,由書房飯廳的擺設,展示他生活起居的狀態。二號辦公室展示一些歷史文件與照片,見證蔣公一生不凡的經歷。
經過一片梢楠林,路過一號辦公室,即可見到戰備隧道,主要功能在於防範空襲及核災,乃就著廢棄煤坑而建,全長約一百五十公尺,呈F型,內有浴廁、廚房、機房、通訊設備及指揮所等,主要入口建有三道厚重的防爆鐵門,以抵擋砲火的攻擊。廢棄的隧道住滿蝙蝠,可透過連線在生態館中觀看牠們的動態。經戰備隧道入陵寢後園,過月門管制點即完成後慈湖之旅。較之於前慈湖的喧嚷,若非昔日的軍事管制,恐怕也無今日後慈湖的寧謐,為了保持祕境的靜淨,入園採預約申請是必要的,唯有得之不易,才會份外珍惜所獲。
二、軍史館
今年是黃埔建軍九十週年,國防部特別在「國軍歷史文物館」一樓辦理特展,其實就是軍史館藏的精華濃縮版,欲透過縮時處理的方式,讓訪客在最短的時間裡一目了然。學會就此因緣,安排一趟參訪行程。軍史館除有語音導覽外,亦提供團體導覽服務,因為此回訪客包括大陸人士,所以館方不便提供此項服務,即由個人權充引介說明。
為發揚黃埔建軍精神,國防部於一九六0年底籌建軍史館,令各軍總部協助支援,於一九六一年十月三十一日揭幕。又自二00四年起進行整修,於二00六年十月完成更新。軍史館隸屬於國防部政務辦公室史政編譯處,為一任務編組;館樓三層,區分為「常設展覽」與「特展」兩部分。
本次行程預計九十分鐘,人員先到者自由參觀一樓特展。展館兼有互動學習,取一張學習單,凡集蓋各展間四枚紀念章,並選填答對七個問題,即可送至服務臺,檢核後換取一份紀念品。
人員齊備來到一樓右室,所呈現的是「黃埔建軍至北伐統一全國」。民初的局勢混亂,內有各方軍閥的割據,外有他國勢力的入侵,雖革命軍在南方建立根據地,但各軍頭心懷不軌。粵軍陳炯明砲擊總統府,國父於廣州蒙難,蔣中正登永豐艦護衛驅敵,也奠下他在國父心中的地位。
國父有感革命缺乏一支真正的軍隊,便決心在黃埔島辦理軍校,先派蔣中正赴俄考察,再任命他為黃埔軍校校長。因受南方各派系的忌憚,因此先有平定廣州商團事變,繼之兩次東征及回師平靖滇桂軍之舉,終而統一兩廣誓師北伐。
北伐之戰略,擬定先攻武漢、次擊南京、後進北平,為籌措糧餉特別發行軍需券。初期在汀泗橋大破吳佩孚之部,進佔武漢;再而於龍潭之役大敗孫傳芳,進抵南京。然而此時因「聯俄容共」進入國民黨的共產黨員作亂,便於南京進行清黨運動,因對共黨態度之不同,造成寧漢分裂。隨後革命軍北進,日軍在濟南刻意阻撓,造成五三慘案。奉系軍閥張作霖從北京退守瀋陽,不料人車在皇姑屯為日軍所炸亡。革命抵達北京,未久奉系少帥張學良公開支持革命軍,東北易幟全國統一,國民政府制定訓政綱領,進入訓政建國時期。
上二樓中,可見到兩張大型油畫,乃軍中畫家梁氏三兄弟之中銘所繪,其一是國父廣州蒙難之「永豐艦討逆」,圖中蔣中正立於艦橋指揮若定;其二為上海保衛戰中的「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見槍林彈雨中國旗在空中飄揚。二樓左室展列的是「八年抗戰至日軍投降」,這是近代中國最艱苦卓絕而揚眉吐氣的時刻。
全國統一後的訓政時期,被喻為是黃金建國的十年,只因日軍藉演習人員失蹤之名,欲強行進入宛平縣搜索,與守軍在盧溝橋發生激戰,蔣公在廬山發表抗戰宣言,終於爆發八年的中日戰爭。
國民政府反轉歷史軸線,將日軍大部吸引至上海,成為東西向的攻防。戰略擬定為初期的退守,藉上海保衛戰來破滅日軍「三月亡華」的美夢,四行倉庫的死守雖是一個小據點,但已能讓軍政轉進到武漢,甚而撤退到大西南。
日軍在上海、南京遭到頑強的抵抗,故而攻破南京城後瘋狂屠殺軍民三十萬人。有一把日軍九八式軍刀展示,其精美雖不如岡村寧次的「五獅(武士)刀」,但歷史意象卻非比尋常。此刀臂上刻有「南京役殺一O七人」八字,炫耀表功的同時,也見出日軍的殘狠暴虐。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東京日日新聞》刊載日軍從上海進擊南京時,十六師團的向井明敏及野田毅兩位少尉,約定進行百人斬比賽,看抵達南京時誰先殺滿百人,結果向井明敏以一百0六人勝過野田毅的一百0五人。類似這樣的百人斬事件,還有第六師團田中軍吉上尉的三百斬,如此見斬刀與刻字,南京大屠殺如何是假呢?
日軍瘋狂轟炸武漢,中樞撤退至重慶,開啟中期的戰略相持階段,直至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捲起世界大戰。日軍向大西南逼進,兩軍相逢會戰不斷,如長沙、桂南、棗宜、上高等,使日軍深陷在泥淖中進退不得。室中展示一面擄獲的日軍太陽旗,於「必殺」二字下,另添寫「入宛平」、「入南京」等字,意謂這個部隊經歷盧溝橋、上海與南京諸役。 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後,中國與盟軍併肩作戰,蔣委員長被任命為中國戰區最高統帥,開啟後期的戰略反攻。此時雖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豫中會戰、長衡會戰、桂柳會戰等相繼爆發,但國軍仍派遣遠征軍赴緬甸,解救英軍的仁安羌之危,並獲得新式的武器裝備。
由於國軍的英勇作戰,同盟國於一九四二年十月相繼放棄在華治外法權及權益,自此百年以來的喪權恥辱一筆勾銷。開羅會議後,政府號召青年從軍,編制十萬青年軍,而陸軍前進指揮部開設於南寧,準備進行戰略大反攻。一九四五年八月初,美國相繼在日本廣島、長琦投擲原子彈,迫使日本天皇在十五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九月二日,美國太平洋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於東京灣密蘇里艦上舉行聯合受降,中國派海軍將領徐永昌參加。中國戰區之受降,則於九日假南京陸軍總部大禮堂舉行,由何應欽將軍從岡村寧次手中接下降書。由於戰後遣俘、復員的任務繁巨,加上共黨乘機擴張勢力,政府遲至一九四六年四月三十日才宣布還都南京,五月五日正式上班。
中共宣稱對日戰爭是共產黨領導下打的,但歷史總是要還原真相的。試想棗宜會戰中,為國捐軀且讓日軍讚佩的張自忠將軍是誰?於長沙三次會戰中,領軍抗敵的第九戰區司令薛岳又是誰?是誰被任命為中國戰區統帥?是誰主持中國戰區的受降典禮?而彼時的朱德、毛澤東、林彪、周恩來等,又出現在哪個舞臺上呢?受限於時間的關係,無法引介之後的「綏靖勘亂、遷台、台海戰爭及國防整備與精實」等陳列,冀望大家能擇時前往再訪。
三、梅庭
中午驅車前往新北投,在SU異國疏食料理店用過餐後,即前往綠建築圖書館、溫泉博物館、梅庭、地熱谷與泉源公園泡腳池等地遊訪。於此僅就梅庭之訪作一回顧。
庭院建於一九三0年,為適應濕雨、酷熱與硫磺之地理天候特性,二樓採日式木構及落地窗建成,一樓用鋼筋混泥土以作防空避難之用。一九五二年起為國老于右任先生,避暑、避壽、避關說之居處。
于右任,名伯循,自號太平老人,陜西省三原縣人;生於一八七九年,卒於一九六四年。一八九五年,以第一名成績考入縣學,成為秀才。一八九八年,參加歲試,以第一名成績補廩膳生,被陝西提督學政葉爾愷譽為「西北奇才」。一九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光緒帝出逃西安,他參加「跪迎」寫下詩篇,後編成《半哭半笑樓詩草》,於一九0三年冬在三原印行。因詩集諷刺朝廷,隔年清廷下令拿辦,始逃離開封到上海,化名劉學裕辦報、辦學、鼓吹革命。有〈雜感〉一詩云:「報仇俠兒志,報國烈士身。寰宇獨立史,讀之淚盈中。」 其後參加同盟會,二次革命時反對袁世凱,失敗避居日本辦報。一九二二年創辦上海大學,一九二四年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一九二六年任陜西靖國總司令,協同北伐完成全國統一。國民政府成立,先後任交通次長、審計長,一九三一年任監察院長直至去逝。
于老一生有詩千餘首,又擅長於書法。一九三二年在上海創立「標準草書社」,集千字草書,對後世習草影響甚大。陳祖華評說:「三十功名袖兩風,一箱珍藏紙幾張。」林語堂亦評:「獲有今日的地位,半賴書法的成名。」乃民初四大書法家之一(譚閻凱、吳稚輝、胡漢民)。 梅庭年初舉辦于老書法特展,如今為當代名家篆刻展,為讓此行人對于老有初部認識,即針對所張佈的書法複製品作一簡要說明。 〈人生貴行樂-五律〉云:「人生貴行樂,書道樂無邊。每日三千字,長生一萬年。揮毫隨興會,落紙起雲煙。悟得其中妙,功夫要自然。」此詩為于老附和魯蕩平詩而作,所言「書道樂無邊,每日三千字,長生一萬年」,乃其一生興趣之所在。他曾提示,寫好字的祕訣在於「無死筆」,亦即此詩所言「功夫要自然」。關於自然,他曾經說:「我寫字沒有任何禁忌,執筆、展紙、坐法,一切順乎自然。在動筆的時候,絕不因為遷就美觀而違反自然,因為自然本身就是一種美。」又有〈寫字歌〉一首:「起筆不停滯,落筆不作勢。純任自然,自迅速,自輕快,自美麗。吾有志焉而未逮。」來說明他寫字的樂利。 他曾抄寫〈淵明歸園田居〉一首贈幹誠先生,詩云:「悵悵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可以濯我足。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日入室中闇,荊薪代明燭。懽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可見于老不欲政治愛好隱逸的心性。
室中有張全家福照片,乃抗戰勝利後攝於三原老家。于老來台妻子未成行,一九五八年八十歲時,寫下〈憶內子高仲林〉一詩,云:「兩戒河山一支簫,淒風吹斷咸陽橋。白頭夫妻白頭淚,留待金婚第一宵。」他與夫人結婚於一八九八年,六十年夫妻卻分隔兩地,年老之際想盼之心愈切。一九六一年夫人八十大壽,又寫下續詩表意。
一九六二年身體漸差,想家歸根的心更切,寫下〈望大陸〉一詩,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此詩藉用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及屈原〈九歌•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更見其憂國思鄉之情。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十日于老與世長辭,終年八十六歲。他沒有留下任何遺言,人們便把他的〈望大陸〉一詩當作遺囑,葬於大屯山麓的巴拉卡公路邊,墓地向望台灣海峽,以慰其思鄉之情。
六日的暑期講座,加上兩天的參訪行程,在燠熱的夏日裡,或許讓人有些吃不消,尤其是擔綱主課的師長們,但是每於課後又總讓人覺得意猶未盡。能說的太多,就怕所說不足;每一回的遊訪都有其意趣,實為隻字片語所不能盡訴,願所述能讓彼此憶起共學同遊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