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期::共修研學-菩薩清淨的行持

菩薩清淨的行持—華嚴經淨行品(十三)

對境是修學

真正活當下
福慧二資糧
佛果是所嚴
 
丙二、指事顯因答其徵因
丁一、總徵
丁二、別顯
戊一、明在家時願
己三、受家室等願─伎樂聚會
經文:伎樂聚會,當願眾生,以法自娛,了伎非實。
伎就是雜耍,樂就是音樂,古時候的人有雅興作種種美好的享受,比如郭子儀將軍告老還鄉,時就在家裡面搭個歌舞台,最大的歡樂就是聽戲,家裡面多子多孫,子孫多到記不得名字,高大的王爺府,兩旁種的是槐樹,這種子孫滿堂,人生難得的聚會,是我們難有的福報。清朝的皇室也在家裡搭戲臺、養歌舞團,現今的富翁也難想像當時聚會的種種花樣。
菩薩願的所依就在伎樂聚會中發願,能願的是菩薩,所願的是眾生,而眾生能得什麼利益呢?就是以法自娛。用佛法讓自己得到快樂,就像世俗人用伎樂娛樂自己那樣。
而了伎非實,伎樂為何非實?從世俗來說,這些伎樂是有過患的,容易消耗時間、消耗金錢,讓人放逸、失志,但是如果從自相空的立場,何謂了伎非實?它是觀待過去的善業,在名言中的生起,就是因為懂京戲,所以京戲出現才會感到快樂,如果京戲本身就是快樂的話,年輕人理應也覺得聽京戲很享受,但是現見他們不能欣賞,京戲的快樂在哪裡?可見那些快樂是在我們所賦予的名言中生起,非自相可得。
現在的歌星一唱歌,年輕人就全場瘋狂,但是老先生們卻如坐針氈,所以伎樂的快樂沒有自相,都是我們名言當中的通達,學佛法的快樂就要像去聽伎樂的快樂那樣,所以是當願眾生有這樣的能耐。或云雪公也看平劇,其實是為了幫助弟子們學習禮,幫助我們去通達人情世故,是隨順教化的。
《菩薩本業經》:若在伎樂,當願眾生,悉得法樂,歡喜之忍。大家在戲劇當中渾然忘我,學法的時候是否如此?是否有這麼快樂呢?這種學法的歡喜,是進入登地的歡喜地。
學法的快樂就像聽歌、看歌伎那樣,南亭老和尚認為伎與技通,技是技巧、技藝,《老殘遊記》裡面的王小玉是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收起琵琶的時候是「唯見江心秋月白」,全場呆掉了,怎麼會這麼好聽!而我們學佛法是否有這麼渾然忘我呢?遊玩的時候、聽歌的時候是全部的融入,學佛的時候總是有很大的掙扎,辛苦半天卻還是一知半解。
《法華經》中,當日月燈佛帶著徒弟們進入法華意境時,講了六十小劫的法華經,聽眾全部入定六十小劫,聽眾就是因地當中有以法自娛的能耐,才在聽課的時候跟著佛一起入定,去領受它的法義。所以我們必須要在因地當中有這種觀修,成為菩薩的時候才有聽法的能力。
古代歌伎的技法十分高明,唐詩裡面的〈贈歌人郭婉〉,在老師沒有開唱的時候,學生們覺得自己已經很厲害了,沒想到老師一開口,弟子們是:「一時惆悵望梁塵。」
以法自娛,渾然忘我,雪公老師就有這樣的能耐,只要看書就不知道外界發生什麼事情,外面下大雨、打大雷竟然都沒聽到。老人家也常常告訴我們,他的書絕對不是擺擺樣子,燈關了,要找什麼書、什麼資料,都知道在哪一櫃的第幾本!
 
己三、受家室等願─在宮室
經文:若在宮室,當願眾生,入於聖地,永除穢欲。
按照表面的意思,宮指的是有地位、有錢人住的地方,室指的是平民百姓住的地方。這一章有幾個講法:
一、在家裡面要觀想成入於聖地,一般在家裡面擺設佛堂,我是這個家的主人,佛或住在走道上或住在客廳,佛是偏安一隅,內心隱微處認為佛應該要客隨主便。入於聖地的意思是每天早上上香要把家裡面當成三寶地,此淨土中佛是主人,我是奴才,因為我當奴才所以可以住在這個房子,每天早上要跟主子請安,跟主子禮拜、報告,這也是皈依三寶應有的心態。
因為家裡面是聖地,所以要掃除乾淨,表面的意思是永除穢欲以及男女之欲。希望家裡是善友聚會的地方,希望家裡面以佛為主(正知見),而不是發展慾望的地方。
二、南亭老和尚的講法:聖地可以說是三寶的地方,也可以說是善友的聚會處,而我在宮室(家裡)比較容易放逸、享受而有種種的穢欲,此菩薩內心渴望的是去道場,入於善友聚會的地方,入於三寶聚集之處。
三、會性法師的講法:聖地是指內心的證悟,在家裡面要好好的修學,雖然家裡面是慾望的所在,但是內心要離欲,家庭可以當成是修學正法的地方,入於聖地就是學佛法而入內心的聖地。
《菩薩本業經》:見諸婇女,當願眾生,棄捐色愛,無婬欲態。
此人很有錢,有很多的女眷,但是他必須要知道棄捐色愛,無婬欲態。
在家的菩薩有兩類,一類就如同我們這樣的修行,一類是很有威勢的大臣、宰官,為何孔子周遊列國會想要做官?因為執政之後推行正法的力量大大強過窩在小公寓幾個人研學正法的力量,所以有的菩薩是握有政治實權,可以助行正法,而握有政治實權的同時會面臨很多欲境,這時候要懂得把持,也必須要有願力以及清淨的心和空性的智慧,發菩提心修學正法,如此而生起的福報是難以想像的。
 
己四、在家作事願─著瓔珞
不只是受家室,在家也要作事,做哪些事?
經文:著瓔珞時,當願眾生,捨諸偽飾,到真實處。
此人是個很有威勢的人,以現代來說就是出門穿西裝、打領帶,坐高貴的轎車,這樣的人很體面,此時希望拿掉虛偽的裝飾,好好的受用真實,就是證得空性的智慧。
南亭老和尚認為,瓔珞大部分是女人的裝飾品,在頸曰瓔,在身曰珞,瓔就像是漂亮、高貴的帽帶,華麗的衣服上面有珠寶的裝飾,這些裝飾在內心當中要明白都是偽飾,偽飾並不是戴著假的珠寶和項鍊,而是知道這些珠寶對我們毫無用處,沒辦法讓我們身體健康,也不會讓我們對正法有體悟,不能積功累德、造作善業,虛偽指的是看起來好像有用,其實是無用的。
會性法師認為,著瓔珞代表高貴,持戒的人會感應高貴,所以以著瓔珞代表持戒者,當願眾生捨諸偽飾。
如果菩薩希望眾生捨諸偽飾,那菩薩自己要不要脫掉瓔珞?當然不能脫瓔珞!他如果是總統,重要的會議就必須要盛裝出席,但是菩薩雖然表面盛裝,但是內心深處是渴望平實,亦即《佛說八大人覺經》當中: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此菩薩表面雍容華貴,內心的渴望是修頭陀行,這樣的人有什麼好處?這樣的人可以運用權勢,但是不會迷於權勢,此人表面當總統,內心渴望當平民,才有辦法跟民眾融入一片。
到真實處,就是到達生活平淡的真實處,這只是表面的講法,究竟深入法義,真實體會空性法喜的真實處才是此處要說明的。
自古讀書人一旦有功名,內心深處卻渴望平實的那一分,必須要有孔門的勝解,例如閔子騫原本是費宰,但是孔子要離開魯國周遊列國,他馬上辭官走人,說走就走,這就是著瓔珞時,當願眾生,捨諸偽飾,到真實處。
《菩薩本業經》:著寶瓔珞,當願眾生,解去重擔,諸綺可意。 
當著瓔珞時,內心的渴望是把這些重擔都拿掉,要知道身上的這些瓔珞,象徵老百姓的安樂都壓在你身上,所以老百姓沒飯吃、沒衣服穿,都跟你有莫大的關係!要曉得你的榮華富貴是從百姓出來的,怎麼可以無動於衷呢!所以以前周文王看到荒野枯骨,都會認為罪在朕躬,如果今天政治辦得好就不會有人死在荒野沒人收屍,我的富貴是別人的辛勤努力,所以絕對不可以冷漠的對待老百姓!
當選的當下全部都是責任,坐在黑頭車裡面,去到任何地方有前導車開道,內心要明白自己的責任有多大,而不是大搖大擺、目中無人,高票當選的時候,背後全部都是責任,全部是因果!那是一種承擔,是跳火坑!(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