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期::專題研學-大乘百法明門論簡說

大乘百法明門論簡說(五)

譯者唐玄奘

求法萬里行
成名中天竺
譯經圓一生
 
 伍、譯者簡介
介紹譯者和介紹本論作者,有相同的三個目的,第一個就是要生感恩心,若沒有翻譯,我們就不可能學習本論,即使去學梵文,對於梵文的佛經也難以了解。第二個是生起信心,提起玄奘大師,真的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本論由大師翻譯,能讓學人生起信心。《論語》中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君子害怕他死後名聲沒有被宣揚。君子雖不慕名利,但這種讓學人生起信心的名聲非常重要,如果玄奘大師之名不夠讓人生起信心,他翻譯的論典就不會有人學習。
玄奘大師治學嚴謹,精通中文跟梵文,而且有很深的佛法見解,再加上求學印度累積了豐富的經驗閱歷。回到唐朝,當時的唐太宗人稱天可汗,結果這樣的君主最佩服的竟然就是玄奘大師,他請大師當宰相,連講三次,絕非客套。玄奘大師不加思索,直接回絕,因為他的志向在於遠紹如來,近光遺法,無可動搖。可想而知法師那種恢宏的器度,異於常人的風采。人生所要學習的,就是佛門大德的器度。大師回國展開譯經工作,主持龐大的譯經院,其他的翻譯者對他都非常佩服,因此這樣的人物可以讓我們生起信心。
第三個要有傳承,一個大師如果沒有傳承,則如同沒有來過世間一般。所以弘一大師所題的「悲欣交集」,他的悲是這樣的人竟然再教不出另一位弘一大師,大德如果不能培養出人才,他來了我們還是一樣墮落,那他來與不來有何差別?所以要生傳承的心,傳承的好處多矣!真正能把觀念弄懂,他的氣質、見地將格外出眾,前途必定海闊天空。
本論是玄奘大師在貞觀二十二年,四十七歲時所翻譯,他完成了所有學業回到長安城的時候是貞觀十九年,四十四歲。大師俗姓陳,名褘,河南偃師人,在隋文帝仁壽二年出生,十三歲得度出家,當時的出家制度必須經過考試。印祖於《文鈔》中提到,清朝順治皇帝對佛門最大的傷害,就是把出家的考試制度廢除,此舉看似保護佛教,卻使得佛門無以維持品質,祖師的看法跟常人不同,這是我們所要學習的見地。隋朝大業十年的制度,二十歲才能參加出家考試,玄奘大師只有十三歲,無法進入考場,在門外徘徊。主持考試的大理卿鄭善果,看見此人氣度不凡,前往探問。還年幼的大師說他無法參加考試感到惆悵。於是問他為何出家?答道:「遠紹如來,近光遺法。」遠紹如來就是我的傳承要遠遠地銜接到釋迦牟尼佛;近光遺法則是透過這樣的傳承,我要在時代裡面大弘佛法。結果大師沒有考試,破格直接錄取。
貞觀三年(另說貞觀元年),玄奘大師開始西行求法,一直到貞觀七年(另說貞觀五年),才抵達印度的那爛陀寺,這是花費四、五年時間的旅途。大師在那爛陀寺依止戒賢論師,後來成為那爛陀寺的首席教授。那爛陀寺有一萬多個出家人,為什麼它可以集合這麼多人?就是人才團隊,人才團隊才能近悅遠來。寺廟一萬多人,可以講經的法師約有百人以上,有的說真正講大座有五十人以上,出門受國王禮遇可以騎大象的有十位,那是一個完整的教學團隊。
戒賢論師在玄奘大師抵達的三年前生病,頭痛欲裂,身體如刀割一般的痛苦,想要絕食自盡。一晚夢見金色身人,告之為文殊菩薩,菩薩勸導論師不應厭棄此身,現在的病痛,是因為過去做國王時殺生害命,才感得此報,應當要懺悔業障,而且懺悔中最重要的方法,是把正法往下傳。並且說道,三年後將有支那國的僧人來學習佛法,把法布施給他,罪業自然消滅。從此段公案可知,學習正法、弘揚正法、傳承正法,比什麼都重要。試問什麼叫消業障?有正確的觀念才是消業障,沒有正確的觀念,什麼樣的環境都充滿障礙。玄奘大師的抵達,與戒賢論師的夢境完全相符。後來玄奘大師在那爛陀寺住了五年,又遊化了五印,歷經一百三十八國,再回唐朝,凡十七載。所見所聞,寫成《大唐西域記》,這是一本最重要的遊記,他記載了印度、西域一帶的歷史,是非常重要的文獻。
貞觀十七年,玄奘大師歸國前,應印度戒日王的邀請,主持曲女城的無遮辯論大會,無遮即口無遮攔,論者彼此立宗答辯來分高下,不因身分高低而有差別待遇。大會上大師打敗了所有其他立論者,一時聲威遠播,名震五印,戒日王禮敬大師,尊稱他為大乘天,小乘人尊稱他為解脫天。所以這是最成功的外交,是文化的力量,比什麼都要可貴。
貞觀十七年大師啟程回國,又走了將近三年,沿途受到很多國家的禮遇,一路講學,回到唐朝長安城時是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宰相房玄齡等文武百官及僧侶道俗數萬人,迎於郊外,備受禮遇,可想而知當時的盛況。同年二月,唐太宗見玄奘大師於東都洛陽的行宮,深愛其才,勸他擔任宰相,大師婉言謝絕。貞觀十九年之後,唐太宗請大師住在長安的弘福寺,由大司空房玄齡擔任譯場總務,盛況時多達九百人,全部都由國家所支持。
翻譯佛經可概分為兩派,舊譯與新譯,差別在於舊譯以大意來翻,新譯是以文句來翻。但文句翻也非完全一句一句翻,還要重視文法,相當不容易。舊譯以鳩摩羅什為翹楚,新譯則是玄奘大師。翻譯過程有所謂的筆受、證梵、證義、綴文、書寫。程序上第一個是筆受,亦即先用口述翻譯梵文,然後用筆寫起來。第二個是證梵,讓其他懂梵文的人看看翻譯是否正確。第三證義,文句雖然翻出來,義理不對也不行,十分嚴格。第四綴文,義理也翻出來了,但是文句還要再講求,達到信達雅。最後是書寫,把層層檢驗過的文句書寫上去,這一句才能定案。然而此處只是簡單說明,詳細過程可以參考《高僧傳》。
玄奘大師四十四歲時拿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回國,供於弘福寺,一直到唐高宗麟德元年,六十三歲在長安過世,翻譯佛經總共十九年,譯出經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會性法師說布捲起來叫一卷,大概有一萬個字,所以約有一千三百三十五萬字,其譯典弘富,實為我國譯經史上的第一人。大師不只是梵文翻成中文,還有中文翻成梵文,例如《老子》,因為唐太宗與老子同姓李,所以對老子非常尊崇,要大師把《老子》翻成梵文送到印度。另外是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的梵文本失傳,所以大師把中文本翻成梵文再送回去。
玄奘大師不只做翻譯事業,他還做主持、講學,還有弟子們的問答,王公貴族的請見,忙得不可開交,可知大師其實是累倒的,他西行印度,有那麼好的體力,最後居然累倒,許多高僧大德,都是累倒的。累倒了以後,他也知道住世不久,並於晚上夢到大塔崩塌,自料是他死亡之兆。大師過世的時候,唐高宗為他罷朝三天,這是懂局的政治者,而且嘆曰:朕失國寶。下葬的時候,約有百萬人送葬,充塞路途,下葬以後還有幾萬人夜宿墓區。
玄奘大師的因緣就此結束,大師是最偉大的留學生,他沒有用國家任何錢,而且一般留學生大概都是別人高自己低,玄奘大師是打敗印度所有論師的留學生,戒日王跟他稱兄道弟一路送行。唐太宗沒有補助他,但所有西域跟印度的政治人物都因而知道中國,因此他是最成功的外交家。大師又是我國四大翻譯師裡面最成功的譯學家,得到國家最大的支持。他也是最成功的地理學家跟科學家,一路對西域、印度的地理做考證,做精密的記錄。最後他是我們文藝復興的播種者,因為宋明理學解釋儒家經典時,參考了佛家的典籍,玄奘大師的翻譯提供了他們最好的法本。
所以當我們對於譯者有這些瞭解之後,回到本論的研讀,一定要生感恩心,生難遭遇想,還要生出信心,傳承的心。(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