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期::孔學一隅-孔門七十二賢淺說

孔門七十二賢淺說(一)

 聖哲圖像蘊文化

筆畫傳神繪者心
所學非求名聲揚
承諾師請向道心

前  言

 

人類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莫過於孔子。孔老夫子開啟平民教育的先河,只要是出於恭敬之心,能夠潔己以進,沒有不予教誨的人。詩書禮樂的內涵,因為孔子而能流布於平民百姓,三千位弟子,七十二位賢人,不同的才情、不同的秉性,不同的天賦,卻能同受一門之教,就像眾木一同接受煦煦暖陽的照耀,萬物共同洗滌於甘露雨水之中,都能成長茁壯,各具一番氣象。

七十二賢無論是在性格上的反差、家境上的貧富、才情上的互異或者資質上的高低,都有鮮明的不同。季次廉潔,能堪貧困;公西華家境富裕,在孔門中以知禮見長。宓子賤知人善任,垂衣拱手而單父城大治;巫馬期則是身體力行、事必躬親。樊遲有勇,勤學而好問;南容尚德不尚武,三復詩經白圭之章謹慎其言。有子言行氣象有如聖人;澹臺滅明面貌醜陋,似難有成。子張勤問為政之道;漆雕開婉拒了孔子派他為官。商瞿學易而內斂,對後世影響深遠但其名不顯。公冶長精通禽言鳥語,樂於助人卻陷於險境。這些或狂或簡,或辟或愚,或富或貧之人,都在孔子的教化之下,各盡其性,同歸於善,同列於賢。哲人雖然距今已遠,但透過畫像的瞻仰,典型就在我們的心中。曾國藩先生在〈聖哲畫像記〉一文中提到,聖哲的圖像能夠使人感發,奮起向學,聖哲們精神的探求,微旨的會通,心意的契合,都可以藉由聖像儀容的熟悉,去心領神會。

江逸子老師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南通鎮的江厝村,十一歲時隨父親赴臺,得到呂佛庭等名師於國畫方面的指導,並以極為堅毅的精神,練就了他藝術創作的工夫。江老師向雪廬老人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使他藝術的內涵更加提升,意趣更為深遠。無論是寫意、工筆、潑墨的技法,山水、人物、花鳥的題材,都有許多精湛的作品,近幾年在人物的雕塑方面,也有令人驚歎的傑作。

雪廬老人所教誡的:「所學不是用來裝潢自己,而是要奉獻給社會。」「作品不在有多少,而在能有多少影響。」始終是江老師所奉行的箴言。此次孔門七十二賢的作品,就是這般悲心的體現。江老師以他深厚的儒學底蘊,再次靈動了七十二位賢哲的典範,這樣的作品,絕不是只專精於技藝筆法的畫師所能達到的成就,值得吾等有志於聖教的學人反覆瞻仰,而這樣的作品也肯定能為中華歷史留下輝煌的一抹記憶。

四聖十哲—曾參
 
曾子,姓曾名參(音森),字子輿,魯之南武城人,小孔子四十六歲,因少康封少子於鄫(山東省),後莒人滅鄫,鄫太子巫奔魯,遂改為曾氏,巫生阜,阜生皙(曾點),由此可知曾子乃夏禹後代。他與父親曾皙同為孔門弟子。
曾子最為人樂道的是他的孝心孝行。他侍奉父親,每次進餐必有酒肉,用畢將撤,必請問父親餘留的酒肉飯菜要送給誰,倘若父親詢問酒肉是否有餘,曾子一定回答說有,令父親能盡興享用,是一種養志之孝,心志上是順承父親之心。其次曾皙愛吃羊棗,在他過世之後,曾子每見羊棗睹物思情,不忍食用父親生前所獨愛的食物。在一飲一食的細節中,都可以見到他的慕親之切。曾子每次讀有關喪禮的文章,必泣淚沾襟,感嘆雙親之往而不可還,子欲養而親不待。孟子言:大孝終身慕父母。曾子可以說當之無愧。《史記》上載,孔子以曾子能通孝道,故授業而作《孝經》。
曾子有堅貞弘毅的志節,在《論語》上曾子言:作為學道的士人,要有優越的辦事能力,也要有高尚的品德,更要有弘大的見識與毅力,因為是以行仁作為自己所應負的重大責任,而且所行之道遙遠,如何遙遠?要持續到死為止。曾子一生以禮來實踐仁道,表現在生死關頭仍絲毫不失禮,可見他的言論出於真實工夫。
孔子之道在天資秉賦的顏回早逝後,有賴曾子傳承以繼往開來,從十六歲跟隨夫子學習,不久即與老師及諸師兄弟餓於陳蔡,得聞性與天道之大法,故曾子雖然資質魯鈍,但靠著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修學工夫,臨終能獲一心不亂(泰伯篇:鳥之將死,其鳴也哀章可證)。在《論語》上,有一回孔子呼曾子之名而說:我的道,你可以一以貫之。曾子回應說:是。孔子之道,一理分為萬事,萬事歸於一理,有入世者,也有出世者,而能一以貫之。當孔子離去時,門人不解而問,曾子回答忠恕即是夫子之道。所謂盡己之謂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謂恕。忠恕違道不遠,可以由事入理,而能一貫。後儒多以此典故說明曾子得到傳承。
曾子與師兄弟情誼深厚,《論語》中記載曾子讚子張容貌堂堂,仁也學得很好,而子張死時,曾子因有母喪,穿著喪服而往哭亡友,盡朋友之誼;曾子也識得顏子虛懷若谷,說到顏子是個自己有才能,卻問沒有才能者,自己見識多,卻問見識少者,有而自覺無,實而自覺如虛,無故受人侵犯,而不報復者。曾子也曾義正嚴詞的勸諫子夏之過,是朋友責善之義。曾子充分展現一位君子,以詩書禮樂之文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且朋友之間相互幫忙,輔助推廣種種利益天下之事業。
曾子雖曾得楚惠王重用,費國國君聘請,晚年也受齊、楚、晉各國拜相之邀,而曾子皆拒絕。後來與師兄弟子夏設教於西河,並與同門以及弟子,編纂《論語》、〈禮記〉、《孝經》等,做教化生徒,傳承大道之事業。其言論也被弟子整理成書,《漢書‧藝文志》錄有曾子十八篇。
曾子享年七十,他述〈大學〉、作《孝經》,並將孔門心法傳於子思,子思述〈中庸〉。元明之後,天下共尊其為宗聖,得孔門之傳承。
畫中的曾子頭戴頍冠,衣冠整齊,配飾素雅,一派儒者風範。眼神表情安詳,又似有所思,或許是思念著父母生養的深恩,思念著老師教導的大德。兩手相握,是他拳拳服膺於孔子之道,堅毅不拔的形象。(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