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期::孔學一隅-論語簡說
論語簡說(五)—子貢生平簡述(上)
因應時哉教
孔門師生象
大名子貢始
綠葉襯紅花
日前「時哉時哉網路教育學院」正式上線,主題是「邁向時代,維持中心思想;造就菁英,呈現繼往開來」,可視為孔子與其弟子最殊勝的注解。
孔子一生奉獻於造就人才,舉凡孔門三千弟子、七十二賢、十哲等,皆是具有承先啟後精神、能引領時代潮流的菁英人物;而孔子本人亦正是一位擁有正確核心價值、能開創嶄新時局的領導者。
而弟子子貢,因學於孔子亦成為一代聖賢,不僅能彰顯孔門的殊勝,烘托出夫子內涵,更能繼往開來、改變春秋情勢;且《論語》共有四百九十八條,其中與子貢相關的章節即三十六條,居眾弟子之首,今日我們學《論語》,不妨從子貢開始。
子貢生平簡述
子貢,姓端木,名賜,端木姓起於周朝王室姬姓之後。據《端木氏家譜》、《祖德性譜》載:「鬻熊生二子,長子熊麗,次子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名為姓,名端木典。」由此可知子貢是王族後代,鬻熊亦曾為周文王與周武王的老師。
而子貢先祖雖居周朝所據地雒邑(今河南洛陽),然因世代輾轉遷徙,子貢生於衛國(今河南淇縣)。
子貢天資聰敏,從小即有出超的識人能力,十七歲時遊學至魯國,時孔子四十八歲,子貢親近孔子後,便從未離開孔子;至孔子七十三歲過世時,子貢四十二歲,前後共二十五年。
據傳子貢在為孔子守喪六年後(即四十八歲後),是在衛、魯、齊三地遊走,也一直是這幾國國君請教的對象。子貢或在衛國執政,或在魯國、齊國接受垂詢,最後逝於齊國,享年六十四歲。
子貢為孔門極有才幹的賢者、其名聲甚至一度超越自己的老師,時人常誤解其賢於夫子,今日我們就將子貢的內涵分為外交(口才)、見地(能知聖德、能揚聖德、吉凶禍福、論喪服)、經商(善於賺錢、用錢)、識人(論師兄弟)、善學(好問而學)和風義(師生情),六個部分,來一探究竟。
子貢外交(口才)
外交(口才)是能替國家出使、與君臣對談皆能恰到好處,並能掌握時局、通達人情,能分析利害關係、切中時弊、以禮折人的才能。
其史蹟證明可分為七則:
一、《左傳》哀公七年,代季康子辭吳太宰伯嚭
魯哀公七年(西元前四八八年),孔子六十四歲,子貢三十三歲。哀公和吳國人在鄫地(音層,今河南省方城縣北方)會見,吳國太宰伯嚭亦召見魯國大夫季康子,季康子卻不前往,派子貢辭謝。當伯嚭質問:「國君(魯哀公)跋涉了那麼多的路程,而大夫(季康子)卻不出門,這是什麼禮儀?」時,子貢善巧回答:「豈敢把這作為禮儀,只是因為害怕大國(吳國)。大國不用禮儀來命令諸侯,不用禮儀又怎麼知道之後會發生什麼事呢(暗指吳國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並引用典故從前太伯(古公亶父長子)穿戴禮服來推行周禮,仲雍(古公亶父次子)繼承他,剪短頭髮而身上刺畫花紋,作為裸體的裝飾,亦是合於禮而知變通的作法,化解外交危機。
二、《左傳》哀公十一年,艾陵之戰,代叔孫武叔對吳王夫差之命。
魯哀公十一年(西元前四八四年)五月,齊、吳兩軍在艾陵(今山東萊蕪市東北)作戰,吳國與魯國聯軍。
將要作戰時,吳王夫差賜予叔孫武叔(魯國司馬大將軍)護身的甲、劍鈹說:「認真地承擔你國君給的任務,敬請你不要廢棄命令」,但古代君賜臣劍,是要他死的意思,叔孫武叔因此不知如何回答,幸而子貢上前說到:「州仇敬受鈹甲跟隨您」,並叩頭拜謝,不僅化解叔孫武叔的危機,也巧妙迴避受劍鈹的問題,反映出子貢的聰明伶俐,善於應對進退。
三、《左傳》哀公十二年,代哀公辭吳太宰伯嚭尋盟
魯哀公十二年(西元前四八三年),此時孔子六十九歲,子貢三十八歲。哀公在橐皋(今安徽省巢湖市)會見吳國,吳王夫差派太宰伯嚭來請求訂立盟約。
哀公不願意,因而派子貢答道:「盟誓,是用來鞏固信用的,所以用內心不忘盟來克制它,用玉帛來奉獻給它,用言語來結成它,用鬼神來約束它。我們的國君以為如果有了盟約,就要遵守不能隨意更改;如果還可以更改,那每天訂立盟誓又有何意義?現在您說『一定要訂立盟約』,如果可以重新訂立,那之後盟約也是可以一再訂立更改、不遵守的。」因此魯、吳就沒有再訂立盟約了。
四、《左傳》哀公十二年,說吳太宰伯嚭免衛君之難
魯哀公十二年(西元前四八三年)秋天,衛出公(蒯輒,衛莊公蒯聵之子)在鄖地(今江蘇省如皋縣)會見吳國,辭謝吳國邀約結盟,因此吳國人圍困衛出公。
於是子貢對吳太宰伯嚭說:「衛國國君來吳國前,一定和他的眾臣討論過究竟要不要來,他的眾臣中有的願意讓他來,有的不願意,因此衛國國君才來晚了。那些願意讓他來的人,是吳國的朋友;那些不願讓他來的人,是吳國的仇人。如果拘留了衛國國君,就是毀壞和朋友間的情誼,助長了仇人的氣焰,那些想毀壞吳、衛關係的人就達到他們的願望了。而且會合諸侯來拘禁衛國國君,誰敢不害怕呢?毀壞和朋友間的關係,而助長仇人,又使諸侯害怕,也許難以稱霸吧!」因此衛出公就被釋放了。
五、《左傳》哀公十五年,說陳成子使齊歸成邑於魯
陳成子,名恆,是殺死齊簡公以把持國政的齊國相國。成邑原是魯國孟孫氏的采邑(受封的土地),但因成邑大夫公孫宿叛變,因此將成邑獻給了齊國。
魯哀公十五年(西元前四八0年)冬天,魯國和齊國媾和,魯國大夫子服景伯出使齊國,子貢做副使,拜見公孫宿說:「人們都是他人的臣下,而有背叛他人的想法,何況現在齊國人雖為您服役,難道會沒有二心嗎?您,是周公的後代,魯國是您的祖國,在魯國享有很大的利益,卻想做不義的事情。最後利益不能得到,反而喪失了祖國,您哪裡用得著如此呢?」使公孫宿悔不當初。
之後去見陳成子,陳成子說:「我國(齊國)國君派我向您報告:『寡君願意事奉貴國(魯國)國君像事奉衛國國君一樣。』」因齊、衛原即交好,因此此番話正給了魯國機會議和。
子服景伯向子貢作揖,讓他進前回答道:「這正是我國(魯國)國君的願望。從前(魯定公九年)晉國人攻打衛國,齊國為了替衛國報仇,而攻打晉國,還給衛國土地。(魯哀公八年)吳國侵襲魯國時,齊國乘我國之難,占取讙地與闡地,我國國君因此寒心。如果能比照衛國國君那樣事奉我國國君,那本來就是我們所願望的。」陳成子因此被子貢說得很愧疚,於是把成地歸還給魯國,說明子貢外交辭令空前的勝利。
六、《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季康子言「若子貢在此,吾不及此夫」
魯哀公二十七年(西元前四六八年)春天,越王句踐派使者來魯國聘問,並商談以駘上(今山東滕縣東南)作為魯、邾兩國的邊界,之後魯、越在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結盟,季康子、叔孫文子、孟武伯三人都跟隨前去。季康子對於以三位魯國公卿、去與一位越國蠻夷大夫商議結盟之事,感到非常困擾、有失身分(但迫於兵力越強魯弱,不得不如此),談及子貢說道:「如果此時子貢在這,我就不會落到這個地步了!」孟武伯聽完說:「是呀!為何沒召他來呢?」季康子說:「本來打算召他的。」叔孫文子嘲諷地說:「過些日子還請您仍記著他(暗指季康子事前沒想到子貢,臨難才想到他)。」由此可知,子貢善於言辭,是位不可多得、令季康子思念的國際外交人才;而魯國三位上卿大夫,面對一位蠻夷大夫,竟不知如何應對,需有子貢才心安。
七、《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救魯唯子貢請出,夫子許之
魯哀公十四年(西元前四八一年),齊國田常(即田成子或陳恆)弒齊簡公,孔子請伐之,魯哀公推三阻四而未果,之後田常又想在齊國作亂,卻怕高昭子、國惠子、鮑牧、晏圉這幾人從中作梗,所以把原本要在齊國作亂的兵派來攻打魯國。
孔子聽到這件事,就對弟子們說:「魯國,是我們祖先所在的地方,是父母親人居住的國度。今天國家情勢危急到這個地步,汝等何以不出來為國效力呢?」於是子路就請求前去救魯,孔子不允許;之後子張(顓孫師)、子石(公孫龍)也請出,孔子也不答應;直到子貢請行,孔子才同意。
子貢至齊國
於是子貢出發,到了齊國,對田常說:「你討伐魯國是錯誤的。魯國,是很難討伐的國家,它城牆又薄又矮,土地又小又窪,國君又愚昧不施仁政,朝中大臣虛偽而無能,軍民又都討厭戰爭,因此不能作戰。您不如去討伐吳國。吳國城牆又高又厚,土地又廣又深,兵甲又硬又新,大臣既有才能又衣食豐腴,精良的武器和士兵都在吳國,又有賢明的大夫防守,因此容易討伐。」
田常聽完勃然大怒說:「你說困難的,是別人認為容易的;你說容易的,是別人認為困難的,你對我說這些話究竟有何用心?」
子貢答到:「我聽說:國內有憂患的就攻打強國,國外有憂患的就攻打弱國。如今您的憂慮在國內。我曾聽聞您有三次受封機會都沒有成功,因為朝中其他大臣反對您的緣故。如今您要攻下魯國來擴大齊國領地,透過打勝仗來凌駕於國君之上,通過打敗魯國來贏得其他大臣的尊重,但是您的戰功起不了作用,只會讓齊君更疏遠您。對上凌駕國君,對下脅迫群臣,想如此求成大事,那是太難了。在上者驕橫就會脅迫下臣,下臣驕縱就會對上位者放肆,因此您才會對上與齊君有隔閡,對下和大臣們有爭鬥。這樣,您在齊國立足就很危險了。所以說您不如去討伐吳國,討伐吳國取得不了勝利,人民在外效死,大臣帶兵出戰、內部空虛,您在上就沒有強臣與您為敵,在下就沒有士兵百姓的怪罪,能孤立齊君控制齊國的就只有您了。」
田常說:「很好!但就算這樣,我的軍隊已經向魯國進軍了,再調轉去打吳國,大臣們必會懷疑我,怎麼辦呢?」子貢說:「您先按兵不動,讓我替您去見吳王,勸說吳王救援魯國並討伐齊國,因此您就能發兵迎擊吳國了。」田常答應了,因此就派子貢向南出使吳國,去見吳王。
子貢至吳國
子貢見了吳王說:「我聽說:一個實行王道的人不會讓他的諸侯屬國被人滅亡,一個實行霸道的人也不會容許天下有其他強敵出現,千鈞重的物體加上一銖一兩也可能移位。如今,擁有萬輛兵車的齊國私自攻打千輛兵車的魯國,要與吳國爭強,我私自為大王感到危憂。而且如果能去援救魯國,揚名天下;誅伐蠻橫的齊國使晉國折服,沒有比這更大的好處了。表面上是挽救魯國的危亡,實際上是阻遏齊國的擴張。明智的人是不會懷疑這個道理的。」
吳王聽完,說:「很好!但是我曾與越國交戰,越王退守會稽,苦煉自身,優養名士,有報復我的決心。您且等我打下越國後,再聽從您的意見。」
子貢說:「越國的實力不如魯國,您吳國的強大也沒有超越齊國。現在您放下齊國而去攻打越國,怕您打下越國時,齊國已經平定魯國了。況且大王您正以『保存危亡之國,承繼斷絕之嗣』為名,如果攻打弱小的越國而害怕強大的齊國,就不是勇者的表現了。真正的勇者不避危難,有仁義者不會見人困窘而不救,明智的人則不會坐失良機,施行王道的人不會讓一個國家絕滅的,他們是藉這些來建立道義。如今保存越國向其他諸侯展現您的仁義,援救魯國來攻打齊國、給晉國施加威勢,到時諸侯一定會競相來覲見吳國,您稱霸天下的大業就成功了。而且如果大王真的是厭惡越國,微臣請求您同意臣往東去會見越王,叫他出兵追隨您,此實際是使越國國內空虛,名義上是追隨諸侯攻打齊國就是。」
吳王聞後大喜,就派子貢出使越國。
子貢至越國
子貢到越國,越王已清掃道路到郊外迎接,並親自駕車引導子貢到休息的館舍,問說:「我們越國是個落後的地方,先生怎麼肯以自己莊重的身分屈尊光臨呢?」
子貢說:「現在我已勸說吳王援救魯國攻打齊國,他心裡是願意的,卻又顧慮越國說:『等我攻破越國之後才可以。』像這樣,攻破越國是肯定的了。況且沒有報復人的心志卻讓人懷疑他,是笨拙的;有報復人的心意卻被對方知道,是不安全的;事情還沒發動就先讓人察知,就太危險了。這三點是成就大事最大的顧忌。」
越王勾踐聽完叩頭再三拜謝說:「我曾自不量力,與吳國交戰,因而被困在會稽山上,對此悔恨入骨,日夜口乾舌躁,只想與吳王決一死戰,這就是我唯一的心願。」於是就問子貢該怎麼辦才好?
子貢說:「吳王這個人兇猛殘暴,群臣難以忍受;國家屢次征戰,士兵們也受不住了;百姓怨恨君王,大臣間又有內亂;子胥因直言進諫而被賜死,太宰伯嚭當權、只知順從君王的過失而保存自己的私利,這是殘害國家的治理呀!現在大王若果真出兵輔助吳王來迎合他的心意,用貴重的寶物來博取他的歡心,用謙卑的言辭與禮儀來推尊他,那吳王一定會去攻打齊國。如果他打輸了,就是大王您的福氣;如果打贏了,必然兵臨晉國以乘勝爭霸中原,因此請讓我北上去見晉君,讓他一同來打吳王,這樣吳國的勢力一定會被削弱。等吳國的精銳部隊都在齊國消耗得差不多,重兵又被晉國牽制住,而大王就趁吳王疲困時攻打他,這樣絕對可以滅掉吳國。」
越王聽了很高興,答應依子貢的計謀行事,並贈予子貢黃金二千兩(鎰為二十兩),一把寶劍,二支良矛。子貢不願接受,就離開了。
子貢回吳國
子貢回吳國向吳王匯報說:「我鄭重地將大王的話告訴了越王,越王非常惶恐地說:『我不幸從小失去長輩,又自不量力得罪了吳國,軍隊戰敗、自身也受污辱,困居於會稽山,國家成為荒涼廢墟。幸賴大王的恩賜,使我得以保全宗廟、捧著祭品來祭祀祖先,我至死也不敢忘記,哪敢有什麼非分之想呢!』」
五天後,越王派了使臣大夫文種向吳王叩拜說:「東海罪臣勾踐謹派臣下文種,前來與您的下屬近臣修好,敬託他們代為向大王請安。如今聽說大王將主持正義,討伐強國,扶救弱小,制裁殘暴的齊國,撫慰周朝的宗室,越國自願出動國中全部軍隊三千人效力,勾踐也請求自己披掛堅實的鎧甲,手持銳利的武器,為大王打先鋒。所以派越國賤臣文種敬奉先祖珍藏的寶器、戰甲二十件、鍘刀(古代斬人的器具)、屈盧(古代善造弓矛的良匠)矛、步光劍(古寶劍名),用這些禮物來向您的將士們致敬。」
吳王大喜而告訴子貢說:「越王想親自跟隨我去攻打齊國,可以答應嗎?」
子貢說:「不可以。使別人國內空虛,讓別人的軍隊全部出動,又要別人的君王跟著出征,這是不義的。您還是收下他的獻禮,接受他派來的軍隊,而推辭國君隨行出征。」吳王同意了,就辭謝了越王。
於是吳王就發動九郡的人馬北上攻打齊國。
子貢至晉國
子貢隨後離開吳國到了晉國,對晉君說:「我聽說:計謀不事先定好,將無法應付突發事件;軍隊不事先訓練好,則不可能戰勝敵人。現在齊國與吳國即將交戰,如果吳國不能取勝,越國一定會乘機擾亂它;如果吳國贏了齊國,吳王一定會趁勢帶兵逼近晉國。」
聽這麼一說,晉君就驚恐地說:「那該怎麼辦?」子貢說:「您先整治兵器,休養士兵,等吳軍到來就是。」晉王依子貢的意見辦了。
子貢回魯國
子貢又離開晉國回到魯國。
吳王果真與齊軍在艾陵開戰,將齊軍打個大敗,擒獲七位將軍率領的士兵還不班師回國,之後果然帶兵開赴晉國,與晉軍在黃池相遇。
吳、晉兩國爭強,晉軍打得吳軍大敗。
越王聽到吳軍戰敗的消息,便渡過錢塘江襲擊吳軍,在離吳國都城七里遠的地方駐紮。
吳王聽到這個消息,馬上從晉國趕回來,與越軍在五湖一帶交戰,多次交戰後都沒有取勝,城門也守不住了,最後越軍包圍了吳國宮殿,殺死吳王夫差和宰相伯嚭。
攻破吳國三年後,越國成為東方霸主。
子貢出使,五國生變
因此子貢這一出使,保全了魯國,擾亂了齊國,破滅了吳國,強大了晉國,而使越國稱霸。是端木賜一出周旋於各國,各國原有的情勢與關係就相續破裂動搖,十年之中,五國各有其變化。(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