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期::共修研學-菩薩清淨的行持
菩薩清淨的行持 —華嚴經淨行品(十五)
受苦願眾得自在
出家祈生能解脫
胸懷利他向上游
不遭魔難不成佛
丙二、指事顯因答其徵因
丁一、總徵
丁二、別顯
戊一、明在家時願
己四、在家作事願─在厄難
經文:若在厄難,當願眾生,隨意自在,所行無礙。
在家共有十一願,此是最後一願。厄是災厄,難是苦難,我們在遭到厄難的時候,應該如何存心來發願呢?在厄難中能夠存好心、發好願,並且引發願代眾生受無量苦的念頭。一般我們遭遇厄難困難的時候,發心往往是不正確的,有時甚至會埋怨怎麼都是我在受苦。在菩薩戒中也有提及好事與他人,惡事向自己。我們若能有以上的心量,在遭逢厄難的時候,心情也會是坦然的。
而遭逢厄難時必須有二種心態:一是此生遭逢厄難是過去惡業所致,所以抱著隨緣消舊惡的心,進而擴展心量產生願代眾生受無量苦。如同永嘉禪師證道歌說: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閒閒。說明一個人心心念念在道上面,縱然遭遇到鋒刀、毒藥等厄難,也十分坦然自在。結合此段經文,我們若能夠這樣子的發心,所得到的就是所行無礙。在三界六道當中都是有障礙的,二乘聖者出三界雖是無礙,入世則有礙,唯有成佛是究竟的無礙。
若在厄難是願所依,能願的是菩薩、願依靠菩薩,在厄難中發願。能願的是菩薩,所願的是眾生,菩薩希望眾生能夠得到隨意自在,所行無礙,菩薩得到身口意三業清淨,十種離過成德。
是否人在厄難的時候,才要發願?此菩薩的心住在正法上,隨時都在發願,厄難只是遇境逢緣中其中一種狀況而已!就算不會有厄難也要觀想會有厄難降臨,了凡先生在立命之學上有云: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換句話說,人在順境的時候要想到逆境,不是等到倒楣的時候才在厄難中發願。
所以此句經文的真正解釋是,在順境時要想到順境背後就是厄難,風光的背後就是倒楣,此時就容易懂得謙虛,我們凡夫大都是看不到這一層面的。謙卦的正解是:在風光的時候也能保持極為謙虛、不是解為在逆境的時候謙虛。在隨意自在當中,何謂自在呢?
自在有分為身自在與心自在,心自在就是不被煩惱繫縛,然須破無明,因為依無明會生惑。無明滅則惑不生,無惑可發業與潤業,即使往昔有無量業種,都不能夠結果。所以此句經文:隨意自在是指什麼呢?破無明、煩惱障、所知障;所以才是隨意自在,所行無礙。
菩薩雖無惑業所繫縛,可隨意自在,然所行如何能無礙呢?現見菩薩在度眾生時障礙重重,對於有情不接受諸佛菩薩加被的這一分,佛菩薩是無可奈何的,然觀待佛菩薩破煩惱障、所知障,以空性的智慧,在諸法當中得到無礙。就算眾生剛強難化不被度化,佛菩薩的願力依然沒有阻礙。
例如觀世音菩薩並沒有因為三途眾生剛強難化而退道心,這些障礙都不成為觀世音菩薩的障礙,是凡夫自己的惑業障礙,他的善根,不接受佛菩薩的教誨,過不了關,但是這些挫折完全不會擊退佛菩薩的願力,所以眾生的剛強難化不會成為佛菩薩所行的障礙。
觀待上述願所依、能願、所願、願所為,每一願都有四面相的修學。第一、眾生這樣子該有多好;第二、我願眾生如此;第三、我能成辦他如此;第四、三寶加被我能如此。所以隨意自在,所行無礙,是自己要去成辦眾生成就的大業,而不是請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來做。雖然目前沒有能力,但努力培養以後要有承擔力,諸佛菩薩度化眾生的事業都可交給我,讓諸佛菩薩休息,要有這樣子的承擔力,才是菩提心真正的形象,這才是真正的發願。
淨行品菩薩修學十信滿心入初住位的修學法,從初發心能夠幫助自己、有情都成佛,這不是空願,必須要去落實,自己要培養能力,必讓所願境能夠成就。
戊二、出家受戒時願
己一、正捨俗家 捨居家時
經文:捨居家時,當願眾生,出家無礙,心得解脫。
簡單的消文是:我們要捨的是家庭、財產、眷屬……等等,要出家的時候,就必須把這些都放捨掉,當有機會出家的時候,要做這樣子的觀想,比較不會有罣礙。捨離家庭的出家,比較不會有世俗的干擾,佛有四眾弟子、佛並不是鼓勵所有弟子都出家,佛在世的時候有俗家居士來護持三寶,每一眾佛弟子都有應該扮演的角色,出家二眾是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因此古德說:真正能夠出家的人,必是出將入相之才,只有出家成佛、並沒有在家成佛,所以能夠出家的因緣是非常殊勝的,我們也必須要有這樣子的認知,承擔如來的家業,而是否出家、每一個人的因緣是不同的。
第四句經文:心得解脫。就是出家的目的,出家後證得本有清淨之心、才能夠真正得到解脫。
六十華嚴的經文:以信捨家,當願眾生,棄捨事業,心無所著。此段經文告訴我們,對於世間的眷戀是必須捨除、放下的。從不同的譯本,都可以看出是對世間愛戀的捨棄,在學佛的路上生起正知、正見,這才是出家得解脫成佛的因。
捨去家庭、眷屬、事業、錢財、地位……等等,這些都是努力爭取才獲得的,怎麼能說捨就捨呢?然即使不出家,到臨命終也是得捨,所以說出家眾是身心皆出家,在家眾是身沒有出家,但是心要保持出家(出煩惱之家、三界之家),這些家庭、眷屬等都是愛染、煩惱的生起處。
此處經文是對出家而說,發願出家無礙,可見出家是有障礙的,出家會有什麼障礙?出家須有善知識、法本、道糧。曾有師父說:不出家都沒事、想出家的時候,魔就來考驗,受戒的時候就大病一場。寺廟裡的事情比家庭還要多,要成為天人師的時候,是會有很多障礙的,沒有相當的願力及對教法勝解,走到一半或許還俗了。
心得解脫須是對教法勝解,生起出離心、菩提心,依六度的修學,生起空性的智慧得到解脫,這些修都是不簡單的,要有很多的善緣幫忙,惡緣考驗。
此處的當願眾生,是內心的渴望,雖然有外在的障礙,但是內心超越這些障礙。玄奘法師在中國各宗派說法不一而且矛盾的情況下,遠赴印度求學,此須克服許多障礙。出家時魔來考驗,必須要堅持戒律,勇捍修學、建立法幢,俗話說:道大魔就大。但是此時有願力,對教法有勝解,所有逆境反而成為成就的增上緣,將此段經文與〈十大礙行〉對照、觀修,才會真正了解願殊勝的理由。
既然出家要碰到那麼多障礙,所以是不是我們不出家、不修行就不會有障礙?不修行得大苦,修行得小苦,如果所有的障礙都是成佛的增上緣,怎麼會是苦呢?觀待大家要用什麼角度看這些障難。(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