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期::專題研學-大乘百法明門論簡說

大乘百法明門論簡說(七)

一代時教引出離

待機而說分三時
衍生部派大分四
中觀方是真實義
陸、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
如世尊言,世尊的一代時教分三時,小乘認為佛第一時鹿苑時為了義說法,中觀認為第二時靈山會為了義說法,唯識認為第三時廣嚴城說法為了義說法,依三時說法,後人分三時是將佛說法四十九年大分為三時,第一時就是一到四宗,第二時五到六宗,第三時七到八宗。佛滅度後,分為各個部派,他們都是根據世尊所言而作實修,但見地上卻有很大的差異。為何釋迦牟尼佛各處說法卻都不相同?由於世尊對機不同,故說的法也不同。佛也知道在他滅度之後會有思想的分歧,授記在他四百年後,將有一位名號中有龍的比丘出世,能將世尊言中何者才是究竟了義說得清楚。
 
第一時─小乘
以佛在第一時鹿苑說法為了義的小乘部派,亦分四宗,第一謂之我法俱有宗:乃佛對犢子部、法上部、賢冑部、正量部、密林山部等小乘部派之機,說我法俱有。亦即法上有生死、有涅槃;我去輪迴生死,我去得涅槃。佛教各派共通看法,乃輪迴可畏,佛出離之,輪迴之因在惑業,惑業上首為惑,而貪愛又是煩惱根本(儒家言七情,亦以貪愛為根本)。世法剎那剎那變化,透過觀察,心識呈現萬法剎那生滅之相,謂之現證無常,世間之種種都是無常敗壞,剎那剎那敗壞,遠離對世間之貪愛,得以出離世間、出離三界。以感官所見聞等知剎那變化,心識推理分析,知所作必然無常,不斷推理分析,在心識上呈現,萬法剎那剎那遷滅,才生即滅,就是現證無常,對世間不起任何貪愛,內心寂靜,不緣世間證得涅槃(實有),謂之我法俱有宗,實則未能出離輪迴,仍有俱生執。
第二個叫做法有我無宗,一切有部等的思想屬於本宗,世親論師最初就是一切有部的大德。法有,就是有涅槃、有生死;但獨立實有的我則無。換言之,並沒有一個能背負五蘊的我存在,稱為法有我無。本宗只破到粗的俱生執,佛對這類的部派,最微細的我執就講到此。
現證無常為何可以破煩惱?我們的煩惱從兩個地方去破,第一個從我執上破,第二就是從無常上破。由於有我,令我樂就愛,讓我苦則憎,我是愛恨的生起處,因此破我執可以破煩惱。此處只破粗相之我,並現證無常,了解世界剎那變化,破除對外面世界的貪戀。所以現證無常跟現證人無我,是小乘部派裡面兩大修學的綱領。
第三個叫做法無去來宗,大眾部、雞胤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等屬於本宗。何謂法無去來?法的過去已經消失,法的未來還沒有來,法只有在當下顯現,而且是剎那顯現,這也是無常觀。本宗同樣破到獨立實有的我無,以及現證無常。
第四宗叫做現通假實宗,說假部跟經部屬於本宗,屬於小乘裡很高的宗派。何謂現通假實?共相是假,別相是實。例如手錶,不管各種形式皆稱手錶,是為共相(總相),至於別相乃指眼識所見不同的手錶。共相是人為定義,是假;別相是眼識(前五識)的境界,是實,是共相所攝持的差別相。因此共相只是意識的名言安立,是虛假,而別相是眼識所見、耳識所聽、鼻識所聞,那是真的,此稱現通假實宗。此外假法也是指無為法(常);實法則是指有為法(無常)。
至此都是屬於小乘部派,佛對小乘部派說無常、破粗相的人我,只有這兩分,是在鹿野苑所講,稱為第一時,小乘部派認為佛此時所說是了義。
 
第二時─通大小乘(中觀宗)
第二時是佛在靈鳩山說法,中觀宗判為了義,分別是第五俗妄真實宗與第六的諸法但名宗。首先說明中觀宗的第一個宗義:俗妄真實,世俗的顯現都是虛妄,空性是真實。例如山河大地的顯現,不同的人所見不同,認知也不相同。以一水四見來論,同樣是水,鬼看水是膿血、魚看是空氣、人來看是水、天人來看是琉璃,都不一樣。日本江本勝博士從顯微鏡中看到很美的水結晶,有如琉璃,如同天見水般的境界。
其次諸法但名,諸法的生起只有依靠名言,此是唯識宗與小乘人最不以為然之處,諸法若只有名言安立,沒有自體成立,意謂沒有該法,如此成為斷滅見?中觀宗反駁不是沒有法,而是否定法的自體性,法的生起唯有依名言認知,不必心識的名言安立,法能自體存在,一粒微塵都了不可得。即使因果也只是名言的關聯,不是自體的關聯。已滅之因無自體可言,而能生果,此果又如何有自體可言?
中觀宗是通大小乘,小乘部派之利根者,如舍利弗、目犍連、阿難等皆具中觀思想,乃小乘東山部。中觀宗認為,他宗所講的俱生執都是粗分,不是細分。而且人我跟法我其實都是法,人我以及法我自性破除的方法都一樣,若未通達空性,實不能出離三界。
 
第三時─大乘(唯識宗)
第三時說法是屬於唯識見,乃佛在廣嚴城所說。唯識宗為什麼是大乘?因為小乘人不通達唯識,小乘人可以通達中觀,因此此處所謂的大乘,並不是唯識宗屬於大乘,而是佛只為大乘人說過唯識的思想,沒有為小乘人開顯。唯識宗認為佛在第三時說法是了義。亦即勝義俱空宗和應理圓實宗。勝義俱空宗是指三無性,說明非有;應理圓實宗則是三性,說明非空。
徧計執相無自性,依他起生無自性,以及圓成實勝義無自性,三者俱空,稱為三無性。徧計執相無自性,是說周徧計度所執的相其實沒有自性。徧計所執的相有二,第一是名言相,我們所見的相只是名言安立,例如我們看見黃金、鑽石認為可愛,貓狗則不認為,可見可愛只是自己名言認知。第二是心外的相,以一水四見為例,唯識宗認為,如果水在心外能夠成立,為何鬼看是膿血,魚看是空氣?原來境界隨著心識在變化,境界的體性是心識,在心外無法成立,認為該法在心外成立,只是該法的徧計執。以上名言相和心外相都沒有自性,稱為徧計執相無自性。相無自性並不是沒有,只是沒有自體性,但是名言的相仍有作用,人認定是鑽石,就在人類發生鑽石的功能;如果是猴子,認定鑽石的功能是砸人,就發生石頭的功能。
何謂依他起生無自性?因緣所生就是他生,所以自生沒有,可是有他生。諸法若有自生,則諸法在因中就有果,若諸法在因中有果,何必講因果?然諸法待他緣而生,即是他生有自性。
何謂圓成實勝義無自性?圓成實勝義的二種我沒有自性,亦即獨立實有的我無自性,稱為人無我;法在心外不成,稱為法無我。此二種我沒有自性,就是圓成實勝義無自性。
徧計執所執的相無自性,可是有徧計執。依他起的自生無自性,雖無自生,可是有他生,而且是從心所生。圓成實勝義的二種我無,法有在心外不成之性,此即圓成實有自性。有徧計執、有心內顯現的他生、有圓成實,三性具有,稱之為應理圓實宗(非空)。
唯識宗三性三無性的道理,就是該宗的中道思想,非有是指三無性,非空是指三性。然而中觀宗非空非有的解釋則不相同,中觀宗認為非空是指諸法的空性並非斷滅,是說緣起而無自性,在一個法上說非空非有,這就是該法的中道。
 
看到懺公表解中有關三時的說明,第一時就是一到四宗,以四阿含為主,叫作有。第二時以八部般若為主,叫作空,能攝八部般若的是《無盡慧經》跟《三摩地王經》。第三時以《解深密經》為主,是空有雙彰的中道教,此處空就是前述的三無性,有是指三性。
其實唯識宗還有鈍根、利根之分,鈍根是主張八個識,利根主張六個識,其中還為一分說、二分說、三分說及四分說。安慧論師只有自證分一分說,難陀論師是見、相兩分說,陳那論師是見分、相分、自證分三分說,護法論師則是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的四分說。何以玄奘大師要西行印度求法?乃國內的大德沒有人能將唯識宗內部不同分析清楚。
欲明佛法須待傳承,不能只靠聰明。玄奘大師聰明絕頂,仍須求法以明宗義,有傳承愚者亦明,例如曾子魯,難悟聖言,在孔子調教下,以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故得傳承。師父願意傳授絕學,再笨的人,願意苦學都會成,聰明絕頂者無傳承再怎麼摸索也不成。玄奘大師從印度得到傳承,回到大唐,太宗三次請做宰相,皆為大師婉拒。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在正法的傳承。以上「如世尊言」,世尊一代時教所說法,卻有不同認知,經過不同弟子弘揚,各自以彼認為的了義而作傳承,大抵可分為四部宗義(一切有部、經部、中觀、唯識,四者能涵攝一切宗派宗義)。初機學佛可能一時難以理解,可是了解四部宗義後,才知道佛所說法乃待機而說,了義之言可從四部宗義去剖判分析,依理成立何者才是佛真正的了義之言!(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