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期::藝術賞析-孝經圖簡說

孝經圖簡說(一) —開宗明義章第一

六十年前的承諾

寒徹骨後之呈現
線條色彩及佈局
含藏雪廬深底蘊
 
 
中華藝術之美,廣見於繪畫、雕塑、建築、書法、服飾、精品等範疇,琳瑯滿目。然而在各類的藝術作品中,真正能夠使之靈動、可觀而又生生不息,在於文化。以中華文化做為作品的精神,稱為以藝載道,這樣的藝術品,能使人向善,使觀者精神爽朗、氣象萬千、境界提升。自古以來,就有不少這樣的創作者,留下歷久彌新的大作。晚近追逐西式風潮者眾,謹守中華古典藝術者希,以至於一切可觀的傳統畫作,都只見於博物館的典藏,不復現於今人之手,實為可惜。
江逸子先生,先後從溥心畬、彭醇士、呂佛庭諸大師學習,並習畫於故宮博物院,作品兼及人物、山水、潑墨、花鳥等,廣而深的丹青技法,不下於古人;其又追隨濟南大士李雪廬讀書,因此內涵見地能夠高遠,奠定日後勵志與道藝之根基。甲午之秋,江先生完成《孝經》十八幅之新作,經典躍然紙上,令人歎為觀止。
《孝經》記述孔子對曾子講授孝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典籍,有人說六經可以涵攝在《孝經》當中,修齊治平就是從小孝到大孝。古代帝王對這部經典十分推崇,除了在太學中置《孝經》博士,梁武帝、唐玄宗、雍正皇帝都曾親自作注,此外科舉取士要考《孝經》,許多皇帝也曾下詔,讓天下人誦習《孝經》。《孝經》可以修身,可以用來引導子弟,使之有良好的質地,還可以用以勸諫,改善民風。如此一部承天治人的經典,古來也有不少畫家繪製此作。
北宋李公麟,字伯時,號龍眠居士,進士出身,擅畫人物,以白描方式繪製《孝經》,布局工整、氣象莊嚴。同朝稍晚的畫家馬和之,人稱「小吳生」(吳生指吳道子),被譽為御前畫院十人之首,他所繪製的《孝經》,雖改為彩色,但整體呈現與李公麟相似。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元代書畫家,筆法飄逸流暢,所經營的《孝經》一畫,亦與李公麟相同。到了明朝四大家之一的仇英,字實父,號十洲,創作態度認真,一絲不苟,刻畫入微,而《孝經》之作,也是遵循前人。
民國江逸子先生,再次創作的《孝經》圖,其作品忠於經文,跳出框架,超越了古人,呈現出自天子至庶人,孝子們最真摯的流露。圖中凡古器物用品,無不詳加考究。深厚的白描底蘊,以及畫家平時入微的觀察,使人物生動活潑。松柏所代表的志節、芭蕉的空心、杏樹的傳承、柳樹的依依不捨、香椿的思親、棕樹的志氣沖天,巧妙地布局於十八章畫作之中,足以讓人細細品味,感受濃厚的人情,此作實為近代絕無僅有的中華藝術創作,值得再三觀賞,興己孝思。
時哉時哉網路教育學院也將在五月四日開始刊登孝經圖說導覽,今將逐期刊登孝經圖簡說,以作明年雪廬老人往生三十周年畫展之助緣。(編者)
 
 
   
     緣  起
 
我們中國文化的本質就是經學的見地。經學當中,流傳下來的是四書五經或者十三經,《孝經》是十三經之一,總共有九卷十八章,說明孝道的重要、推廣孝道的功德,以及闡明孝道是辦政治、辦教育的本質。
把孝道內化並且推展,能夠使家庭和諧、社會吉祥,國家民族長治久安。當然孝道的體會要隨著歲月而增長,孝道是進德修業的秘密、是事業成功的要訣。歷代賢明的帝王對於孝道非常重視,不但表現在自己的生活起居,也作為辦政治、辦教育的綱領。
為什麼大家都這麼重視孝道的提倡?話說曾子在孔子閑居時,做孔子的侍者,孔子在那個閑居的場合裡,為曾子廣演孝道的內涵。曾子作為傳承者,並將這個道理演繹給學生聽,他的學生紀錄後,往外廣演往下傳承,就是我們現在的《孝經》。
古代也有幾位畫家,依著《孝經》來繪畫,希望以藝載道,將孝道的觀念藉著畫作流通,這裡面有北宋的李公麟,南宋的馬和之,元朝的趙孟頫,明朝的仇英,他們的繪畫,不論是色彩、線條,或者要表達的內涵,都是上乘的佳作。但特別一提的是現代的江逸子先生,他也畫了十八幅完整的孝經圖。
為何江先生要重繪孝經圖呢?話說六十年前,他的古文觀止老師楊源先生,曾經帶他看過黃道周先生的書法,黃道周是明末清初的忠臣,也是書法大家,具有民族的氣節,不投降於清朝,終於在順治三年被殺,氣節如南宋文天祥。黃道周先生曾經在明末崇禎朝上疏勸諫皇帝,結果遭廷杖八十,打得皮肉綻開,並在牢獄中待了十五個月,在獄中艱困病苦的日子裡,竟寫了一百二十部孝經。他的書法嚴謹不苟,一股道氣逼人,完全沒有牢騷、忿忿不平之氣。當楊源老師帶著江先生欣賞黃道周的孝經書法時,是一邊講一邊哭,江先生深感老師的真情,以及老師文化的熱誠,所以內心發願要畫孝經圖,這件事經過了六十年,終於以年七十七的高齡,完成十八幅畫作,完整來呈現孝經。
這裡面除了有繪畫的技巧,畫面的經營,更有經學的見地。江先生為什麼可以把十八幅的孝經圖以經學的見地來經營呢?這不得不歸功於他的老師,李炳南老教授是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的主任秘書,也是奉祀官孔德成先生的老師,是江先生所有老師裡面最殊勝的老師,他教江先生就是經學的見地,所以江先生能對孝經有殊勝的了解。
重繪孝經十八幅,我們可以從這十八幅的孝經圖中,一窺江先生畫作的技巧與佈局,並從中領略江先生對孝經的體會,相信這以藝載道的十八幅孝經圖,必能將孝經的義理重現,開展孝道的風氣,作為家庭的和諧以及社會善良風氣的推動,我們如果能依孝經圖通往孝經的學習,成就聖人孝道的見地,這也是江先生繪孝經十八幅的本懷,用作中華文化的推廣與弘揚,帶來的是國家民族世界繁榮與昌盛。
 
 
 
    開宗明義章第一
 
孝經十八章的第一章就是開宗明義章,說明這部經的大宗旨就是孝,用孝來貫串這部經,經文所要明的義理就是孝,這裡面包括各階層的人要怎麼行孝道,以孝治天下的功德,如何以孝來事親,孝道內涵要如何推廣,孝子們不但要孝順父母親,還要懂得時機對了去勸諫父母親,這樣行孝之人就能感動天地。當然孝道的表現,除了是父母在世的事奉,也包含了父母過世的喪祭之禮,這些都是本經所要明的義理。
孝經起源從哪裡開始呢?話說孔子有一天閒居在家,畫作上面的孔子,是一個額頭寬廣、顴骨高聳、獅子頰,為人忠厚而且又大智的老者,正在講述孝的道理,右手指天,代表孝能夠承天,是能夠通往形而上的大道理,他的左手又彷彿告訴曾子,孝道是可以通往形而下,是可以讓全國上下和諧的方法。
身旁的書桌跟竹簡,代表這位是深通古籍,也是一個能夠對經學刪定的人。這樣的場景是孔子周遊列國回到魯國,已經從事於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的這種偉大創舉,並且在閒暇之餘講學。
有一天曾子就陪著老師,在旁邊的蓆子上作侍者,孔子就告訴曾子說,有能夠通往形而上、形而下的人生大道理,你知道嗎?曾子就離開草蓆叩問孔子說,我是一個天資魯鈍的人,我哪裡知道這樣的大道理?我哪裡知道通往形而上通往形而下的人生要道?孔子就告訴他孝的內涵,這個內涵就是通往形而上的要道,也是通往形而下的要道。孝能夠承天、能夠治人。畫作中的曾子一派憨厚的樣子,他對老師的教誨是無怨無悔的追尋,尤其承傳了孔子性與天道的學問,得到殊勝的傳承,並且也是孔子孝經的傳人。
在畫作中,孔子講學的後面有一個屏風,畫家畫的屏風有很多種涵義,或者是裝飾、或者是表彰人物、或者是補景,孔子身旁的公孫樹(杏樹) ,代表了傳承,傳承了孝道的內涵,曾子從孔子講述孝道中得到了傳承,曾子對孔子的道是自始至終無怨無悔的追尋,並且在他的人生旅途當中,從來沒有在道上變節過,臨命終也是以道來自許,而且戒慎恐懼地走完這一生。他的志向與老師一般,就像圖中的松樹一樣,是一個能耐霜雪、耐嚴寒,意氣沖天者。畫松除了是江先生的絕活之外,也象徵江先生的自我期許,江先生一路的苦學,眼前畫松柏來砥礪自己。
以上這一張圖,江先生要經營地就是孝經的傳承,畫中的祥雲代表氣氛非常吉祥,表徵講學正法是天地間最吉祥的事情。歷代畫家畫此章時,都是畫著孔子旁邊有很多的學生,孔子對著曾子講學。只有江先生畫的開宗明義章,畫的是孔子跟曾子這兩位,這也符合經上所說:仲尼居曾子侍,意思就是孔子閒居沒事幹的時候,曾子作了侍者,孔子趁這個機會單獨調教曾子,告訴他孝道的重要,並且把人生以孝道作為起點,過程是孝,圓滿也是孝,由孝來攝持世間的德行,含攝著所有的進對出處,由孝來作為辦政治和辦教育的本質,能夠趨吉避凶、逢凶化吉。以上種種的概念,孔子會由第二章到第十八章,把孝作完整的陳述。
我們從這一章裡面,可以一窺孔子當年在魯國,不但作經學的刪訂,也能夠在私下培養人才,從對曾子的教誨當中,我們看到弟子求學的恭敬態度,知道弟子們對孔子的講學是多麼的好樂,能將老師所講的謹記在心,並且能立志,將老師所說的做一個圓滿的傳承,以上是這一幅圖的大意。(下棋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