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期::共修研學-小止觀導覽
(五十一)
心爾、智高整理
止觀修學世出世
空性修學難遭遇
根塵識蘊圓通境
眼前緣以意知法
第六章 正修行
論文:六、意知法中修止觀相,如初坐中以明訖。
意知法中修止觀之相,於一開始坐中修已說明完畢。其中止有三:一、繫緣守境止:乃心繫於鼻端、臍間等處,令心不散亂。二、制心止:能將心生之妄念制止,不馳散於外境。三、體真止:以空性為所緣之止,乃知一切法從因緣而生,無有自性,心自然就不愛取,妄念就止息。繫緣守境止和制心止是世俗之修止,勝義之修止是體真止。
所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無有自性,則心不取。若心不取,則妄念心息,故名為止:法無法自主成立,須待分別心之名言才能生起,妄認法之自相成就,當找不到該法自己成立時,該法顯現不過是名言安立時,執取該法之心自然就不生。修體真止是不斷串習空性修學法。
觀有兩種:一、對治觀,二、正觀。正觀是結合有法思辯自相可得否?不過是因緣所生,觀待而有,名言安立,自相不可得之空性即該法實相,如此則不生對該法實有的執著,則一切愛憎煩惱皆不得生。
以上略明坐上修的止觀,其次意:所謂意,依意根起,名為意識,亦即第六識。意根或說是色法,或說是心法。若是色法指腦,依腦而生心意,心意要靠腦的活動才能生起,或說腦(色法)是意根。其次意根或是指已滅前一念,觀待前一念之滅才有現前一念之生起;反之如果沒有前一念之滅就不會有後一念之生。相同的,有當前這一念,才有下一念的生起,所以前一念、當前這一念及下一念是互相觀待生起的,不可能單獨存在。
何謂法呢?法包含:有為法、無為法,世或出世法,萬事萬物都叫法,亦包含了三世、前念後念、如理不如理的、真實或虛妄的,甚至五根所對的境界(有形)、第六識所緣的境界(無形)都是法的範疇。而唯識論用任持自性與軌生物解來解釋法。任持自性是說法有它的定義,軌生物解是指能起心的認識。
意識通於善、惡、無記三性,現、比、非量三量,性境、帶質、獨影三境,力用最大。故於意知法中修止觀,最為重要。
所謂善,須由利他之心造作方有,反之以自私之造作是惡,非利他非自私之心造作則為無記。此意識造作包含了三性,然此三性非獨立實有,善對惡方說善;惡亦對善方說惡,是互相對待。對著利益有情說善,觀待能令未來安樂說善,善之自體(主)性了不可得,反之惡與無記亦如是,故知三性自性空寂。
其次現、比、非量,現量乃六識之現前覺知,前五識或第六意識之五俱意識,或第六意識之瑜伽意識才有可能是現量。比量是正確的推理而知,必是第六意識之量。非量或是前五識錯誤的認知,如眼睛生病(黃膽病),見一切事物都是黃色的,或第六識推論事理錯誤。若以緣空性而言,現證是現量,正確推理認知是比量,錯解或毫無認知即是非量。
三境(性境、帶質、獨影境):性境是真實呈現在眼前的境界,心識正確無誤的認知,比如色塵、聲塵真實的呈現在眼識、耳識前乃性境。亦包括對道理的現證,比如:現證無常、現證空性。現證即是顯現性境,性境與現量互相觀待,對著現量說性境,對著性境說現量。帶質就是帶著本質另起一個意解。比如見煙,乃帶著煙的狀態知道有火。帶質境又分為真帶質境及似帶質境。前者是比量,後者即是非量。獨影境是內心裡面自己去想的,是獨頭意識所緣的影像。甚麼是獨頭意識?就是不與前五識共。比如閉上眼睛、耳朵也不聽、嘴也不吃東西、鼻子也不聞,第六識顯現影像想我,謂之獨影境,獨影境可以是非量也可以是比量。
從上述知意識能通三性、三量、三境,乃六識中作用與力量最大的,以空性為所緣之止與觀,須依意識修學方能進入,自然妄念心息,故於意知法中修觀最為重要。
論文:自上依六根修止觀相,隨所意用而用之,一一具上五番之意,是中以廣分別,今不重辨。
此處六根的修學法就是觀察六根、六塵、六識之體性不可得,一一皆是相互觀待而生,此即是止觀門的修學法。而這不可得的顯現,要在座上修、歷緣對境修才能證得。而這座上修、歷緣對境修亦皆要具有:一、對治粗心粗亂修止觀,二、對治浮沉修止觀,三、隨便宜修止觀,四、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五、均齊定慧修止觀,此五番步驟。
論文:行者若能於行住坐臥見聞覺知等一切處中修止觀者,當知是人真修摩訶衍道。如大品經云:佛告須菩提:若菩薩,行時知行,坐時知坐,乃至服僧伽梨,視昫一心,出入禪定,當知是人名菩薩摩訶衍。
摩訶衍道即是大乘道,此處是以發菩提心引發為利益一切有情,願其成佛之意樂攝持,故於眼前行住坐臥見聞覺知等一切處中修學止觀,是云大乘道。
「如大品經云:佛告須菩提:若菩薩,行時知行,坐時知坐,乃至服僧伽梨,視昫一心,出入禪定,當知是人名菩薩摩訶衍。」就是說:發大心、行大行,修習止觀坐禪的菩薩,假若行時知行、坐時知坐,乃至衣時知衣。不論久視、暫觀都能一心不亂,出入均在禪定的境界中,當知此人即名修大乘法的菩薩。
大乘人遍學一切法,刻意的目的有三大:一、發菩提心大,二、斷得斷大,三、證得證大。其中「斷大」是要斷除煩惱障及所知障。斷分成立為無住的大涅槃,這個斷分名言安立為一真法界,所有的障礙都去除。而「證大」則同時在一切法上證得甚深的緣起。
「視昫一心,出入禪定」,更進一步來說,出入世俗境界都在空性禪定攝持中。說是一真法界就是現前證得究竟的空義,說十法界是不妨世俗的顯現,所以沒有出入定相,此乃佛之「大定」。(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