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期::共修研學-菩薩清淨的行持

菩薩清淨的行持—華嚴經淨行品(十六)

清淨行持在正見

對境發願成道力
文殊成就秘密藏
要為後世做增上
 
丙二、指事顯因答其徵因
丁一、總徵
丁二、別顯
戊二、出家受戒時願
己二、出家方便   入伽藍
經文:入僧伽藍,當願眾生,演說種種,無乖諍法。
以下談到的是出家的方便,有三科,此處是入伽藍。僧伽就是我們所說的寺院,乖是違背的意思,就是演說的法,沒有違背佛所說的,是依著佛的法印來說,而諍是爭論、鬥爭的意思。簡單的消文就是,入寺院的時候,當願每一位眾生能受調教,善能說法,所說的法都是符合法印,見地無違佛說,寺院裡面僧人相處也不會爭論、爭鬥,在寺院中,所講究的就是六和淨: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見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做到這六點,僧人的相處就會很和諧,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修行、考驗。一個團體要和合、自己的本分首先要做好,並且遵守團體的規範,特別是在理上見解的和合,在事也有諸多的考驗,昔日有人供養僧團一匹布,該僧團有一千兩百人,可是布才一匹,要怎麼分呢?後來主事者真把布分為一千兩百份,作為燈油的燈芯用,可見事事都在考驗著處世的智慧。二是有一個大家族,九代同堂十分和諧,皇帝為了考驗家族,便送了此家族一個桃子,看此族長如何分配?此族長便把桃子加糖、加水煮成甜湯,大家分著吃完。由於分配公平,故不造成某些的不愉快。但這也考驗著領眾者的智慧。
在六十華嚴當中,經文是:若入僧房,當願眾生,一切和合,心無限礙。此經文也是在和合的部分上講究,大家要有共同的思想與作為。在東吳本,經文是:入佛宗廟,當願眾生,盡佛行法,無復罣礙。了解和合的重要,要如何付諸於行呢?在行的當中如何被實踐,這考驗著主事者的智慧以及大眾的見地。
出家受戒時願就是出家前方便,出家之前要找老師,要做法一切的準備……等等。僧伽就是眾的意思,藍就是園林,如佛在世時的祇樹給孤獨園、竹林精舍等處,在中國叫做寺廟,因為白馬載佛經到中國官方的寺,名曰白馬寺,之後其他蓋寺者有稱院、精舍等,入僧伽藍大家共住時,當願眾生,演說種種,無乖諍法。如此可見,沒有共住就沒有問題,一共住之後問題都出來了。
要如何來演說種種無乖諍法呢?就是演說身如何同住,共住的軌則在哪裡,共住有什麼利益,大家都要清楚明白。主持共住是非常麻煩的,是跳火坑的工作,主持僧團的事務得靠他人的護持,以及自己態度恭謹、作法善巧,一個僧團才慢慢和合起來。修行人的重點不是世間的名聞利養,所以不如一般世間人用金錢就可以處理。要如何和合大眾而無諍?除了平常相處的講究,遇到有諍的處理,違犯規定該怎麼處罰等,一切都要講究,才能創造和諧的氣氛。
在意同悅當中,必須包括大家在辦事的共識上、在東西分配上意同悅,以及在教法上大家一起共修的意同悅;意同悅最簡單的講法就是彼此看順眼,一般人看不到同法者的重要,在臨終往生的時候還得要靠蓮友幫忙呢!所以無乖諍法不是我們看得這麼簡單的,一旦一個團體產生和合的氣象,這個團體所產生的力量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四個和合的凡夫比丘僧,相當於一個登地菩薩的威力,如此可知和合的力量是難以想像的。
而且,第一次證果的人必須要在和合的團體當中證得,正法時期到象法時期,魔王第一步要破的就是破和合僧。雪公老師勸勉弟子要相忍為團體,如果不相忍為團體,造了很多的過錯,地藏菩薩的功德都包不了他的罪障。一旦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和合被破壞之後,誰都沒有能力把團體再合起來;想要保住大德在世的盛況,唯有靠和合才能保住。
演說種種無乖諍法,就是鼓勵大家和合修學與辦事,功德福報將無量無邊。換句話說,當願眾生要有這種能耐、氣度、格局、見識、修學法,這樣的人將是家庭、團體、國家的人才,技藝之學固然重要,能調和鼎鼐的和合之才便是將相之才,才有辦法維持殊勝的局面。
 
己三、出家方便 詣師
經文:詣大小師,當願眾生,巧事師長,習行善法。
這個願是承接第十三個願,入伽藍是講述在僧院裡面,在僧院裡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就是此處所說的「詣大小師」。佛在世的時候,佛是大師,和尚是小師。在四分律裡面,將阿闍黎  (上師、老師)分為五種,五種分別是出家阿闍黎—得戒和尚,第二是受戒阿闍黎—羯磨師,第三是教授阿闍黎—比丘教授之師,第四是受經阿闍黎—教授經典的老師,第五是依止阿闍梨—教導共同起居的老師。佛滅度後,大師就是指前三種阿闍梨,小師是指七尊證師,也就是七位作證的戒師。所以詣大小師,是指要出家做具足戒的時候,要有三師七證在場。
這裡的大小師,不是說戒和尚羯磨師是大師,七尊證是小師,大小的分別是觀待重要性來說,七尊證是七位來證明的老師,所以說他是小師,而不是說請來七尊證的輩分是較小的。有受過菩薩戒的人就知道,說戒和尚代表釋迦牟尼佛,羯磨和尚代表文殊菩薩,教授和尚代表彌勒菩薩,七尊證就是請其他諸佛來做尊證,可見尊證不一定地位低。
整個團體的經營都生活在一起,有的老師是幫忙課後復習,說戒和尚、羯磨和尚、教授和尚都是大堂的老師,還有小堂的老師,像說經的老師、起居的老師,在生活上得到照顧,在佛法上得到通達,簡直就是一家人,這叫做眷屬。
詣大小師者,受益請教也,「詣」的意思是「到那裡去」,到大小師的地方去請大小師來指導。而我們所修習的是善法而不是惡法。所謂的善法,是從善知識那裡學戒定慧(三無漏學)。這裡還有一個重點,我們不只是要「習」,還要「行」,「習」是指練習、串習,「行」就是要做到、落實在生活上面。並且是很善巧的來侍奉老師,當老師的侍者,也就是「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的意思。
所以從第十二願開始講出家,先捨家再入寺院,入寺院的目的就是要親近老師,入團體如果不是親近良師益友,那入團體要做什麼?所以古人說:無事不登三寶殿,不是帶著小朋友來三寶的地方玩、看看風景,到寺院的目的是來詣大、小師的。會性法師說,並不是我們今天不出家,就不需要用到這一條,而是我們要抓這個精神來看,我們在這世間也是要有良師益友,才有我們一己的成就。
而巧事師長的目的是要跟老師學習教法,就是要習行善法,特別是講教法,為什麼?因為善法如果沒有教法支撐,會產生很大的禍患,如果沒有教法作依持的話,教法會成為無用,如果沒有做因果的觀察,沒有做各類正法的觀修,善法的體性也無法轉為出離、成佛的體性,甚至是三世佛冤。如省庵大師寫給茅靜遠居士書,所做的善法如果是三世佛冤,準備享福然後墮落,所以學習正法不重要嗎?
巧事師長的目的是習行善法,那習行善法的目的呢?就是為了利益有情,所以巧事師長是上求,習行善法是下化,親近老師的目的是上求,上求的目的是下化,沒有下化絕對不上求,這完完全全是帶著使命感來學習的,這樣的人一定成就。
巧事師長還包括是否看懂師長的需求,老人家進車子都是慢慢進的,要看到他的手、腳是否已經進來,都進來了才能關門,這得要長眼。馬來西亞的蔡老師到蓮社拜訪,雪公老師招待他,他說想拍個片子作紀念,片子裡面吃完飯,雪公老師使個眼神,侍者立刻就扶老師起來,一頓常禮舉要的用餐,安安靜靜、清清楚楚;老師上課時,眼睛一看窗,侍者就立刻關窗;看茶杯,學生就立刻給茶,這就是訓練人才。
老師不從這裡去啟發弟子的悟性,不知道要從哪裡去啟發他呢?學生變成書呆子,進門也不會打招呼,看到師長們也不會行禮,此人會學到甚麼東西?以後會有什麼出路?昔日有人送巧克力到蓮因寺,懺公說大家分,分到最後懺公就說了一聲:我也要!你說好不好笑?大家修行都很厲害,但連這個都不懂,不容易啊!(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