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期::專題研學-佛學概要十四講表簡說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簡說(二)

學佛最忌漫無章

囫圇吞棗難受用
可貴初機六門課
大海航行有指南
 
 
     醒公序言
 
其次吳聰敏居士的《十四表演述》,醒公老師有序文,此書與吳聰龍居士的《述記》,都是解釋十四表的論中論。
《十四表演述》乃長期連載於明倫月刊,今整理出書,在出書之前(民國八十二年),醒公老師寫一篇序作此書流通之緣起。序文云:「內學三藏,浩如煙海,學之不有其方,而欲得其門以入者,莫不戛乎其難也。」內學是佛學(為令學者明心見性),佛學教典浩瀚如汪洋大海,大分三藏十二部。若沒有學習三藏經典的方法,是無從入門的,戛乎是一個感歎詞,慨嘆入門實在是太困難了,沒有人引導是不行的。
「業師雪廬老人,昔創大專佛學講座,每逢寒暑假期,集三臺學子於臺中,課業六門,循循講授。」醒公說他的老師,也就是雪廬老人,在民國五十年時創辦大專佛學講座,並在每年寒暑假開辦講座。彙集三臺(臺北、臺中、臺南),即全臺灣的青年學子到臺中來學習。授課的內容有六門。首先入門的是《佛學概要十四講表》,所以是「十四表造乎端」,先依著此表來瞭解整個佛學的綱要。
再者第二門、第三門是〈唯識〉與《心經》,分窺性相。我們知道佛法能依性宗、相宗的體系而入。性宗依般若意趣作為佛法的究竟意趣,老人作《心經》表解,表徵性宗的意趣。老人並以「唯識簡介」作為相宗(唯識)的綱領。第四門是《佛說八大人覺經》,它是介紹學佛次第修行的階梯,能夠知道大小二乘的修學法。第五門是《佛說阿彌陀經》,將佛法大意及修學法,乃至於性、相二宗的修學法結歸到淨土,到淨土繼續修學這些意趣以成佛。並引導開展成佛的心量,依〈普賢行願品〉示以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開展修學的心量。以上是整個大專講座的六門初級課程。
這六門課程當中,《佛學概要十四講表》造乎端,是佛法的入門,以十四表架構性的來認識三藏經典。其次,要依什麼次第修呢?《佛說八大人覺經》的修行分為小乘、大乘的修行;成就阿羅漢以及成佛的果位,但亦可有其他的分類。當然,雪廬老人也作有講表,以明經義。一般開派的大師、大德,或者是寺廟的開山祖師會編寫教材,表示他對三藏經典體系的認知,根據他的認知而進入佛法的內涵,作為道場的傳承。不管是印度、中國、西藏等地的大廟都是這樣,開派的人物就是寫教材的人物!
大乘分為兩宗,一個是唯識,一個是中觀。唯識的部分,有《八識規矩頌》、《唯識三十頌》,乃至於唯識的《解深密經》等。雪廬老人就編以〈唯識簡介〉來認識唯識宗,將《般若心經》編表來認識中觀宗。性、相兩宗是學修大乘成佛的方便。學佛如果沒有這樣學,那真是無頭蒼蠅!
再者,不管是性宗或相宗的修學法,引入成佛,最殊勝的成佛環境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就是《佛說阿彌陀經》,那裏是諸上善人聚會處,解教理的人才、行持的人才,在西方極樂世界都有。所以我們今天要把教理解得通達,行持得有悟處,能自行、能化他,以凡夫身若不選擇西方極樂世界,那該到何方?其次〈普賢行願品〉,是擴展心量,性、相兩宗的修學是為了速速成佛以利益眾生,故以〈普賢行願品〉之十大願作為攝持修學成佛的方便,並以求生西方淨土為成佛最殊勝的方便。初級課程能將整個佛法的架構清清楚楚的顯現。能利益一個初級的學佛人,沒有雪廬老人,我們要怎麼深入認識佛法?
以上六門課程能夠帶領我們廣博的來解經,在行持上能夠有次第順序而進。博解約行,可以說十四表是解,第十三表是淨土行。也可以說解得廣博,並且將所有的解表現在行持上,在掃地上見氣象,在擦桌子上見氣象,並好好念佛求生西方,作為修學成佛的環境。我們一般人,都是解歸解、行歸行,因為解沒有受用、沒有法喜,所以行持的時候將解放一邊,行持依然故我,到最後甚至認為解教理沒有用,所以還自行發展一派叫教理無用論,認為行持就好,其實那是最大的可惜處,如果教理無用的話,那佛何必說三藏十二部?祖師何必著書立說?祖師一生最大的的著力點都在著書立說和講學!如果這件事情不是最重要的,以最懂得人命無常、時不我與,又最認真修行的祖師,結果花最多的時間著書立說跟講學,蕅益大師、蓮池大師、憨山大師、雪廬老人皆是如此!老人寫了許多的教材,講經表解寫了幾十種,親自編述初級、高級課程教材且親自上臺講學。在民國六十六年講《佛學概要十四講表》,第一表慢慢講到第十四表,該下課不下課,講課如此熱忱!他說自己從早講到晚、幹到死,目的就是為了好死,這就是他的氣派。
所以「法門無盡,契入在斯。」也就是從《佛學概要十四講表》開始的六門初階入門課程,都能夠進入所有的法門。在六門課程當中,《佛學概要十四講表》是總扼,也就是能夠將所有的教理通達瞭解,而且依解來行持。淨土法門是特別的修學法,在通別的諸法當中,可以以此表為入道的先驅。
由於十四表能總括解行通達諸法的扼要,是入道的先驅,所以從雪廬老人編表,並在大專講座授課以來,已經數十年了,而且研習的風氣越來越盛,但如果不對此表做解釋,不能普利大眾。
吳聰敏老師是雪廬老人師門中好學之士。自公讚以「息焉游焉」。此語出自《禮記·學記》,君子如何學成?其法門為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藏焉是必須耐得住寂寞,把自己收藏起來,不可以外務多、事情忙。修焉是多多串習所學,息焉是將心安住在所學的法義上,多多串習,游焉是優游其中,產生很多法喜。其次出來與大家交流,即是出交天下士。
吳聰敏居士精勤於佛法的學習,民國七十二年《明倫月刊》從小本的刊物擴版,開出了《佛學概要十四講表》講述文章的刊載。吳老師承雪廬老人的師命,依他歷年所聽課的筆記,撰述十四表的解釋,在刊登之前,先呈給雪廬老人校正,再刊於《明倫月刊》。從民國的七十二年元月一直到第二年的十一月刊載完畢,在七十七年由臺大醫院慈光佛學社印行。在民國八十二年,夏曆三月初五,是雪廬老人往生七周年紀念日,臺中蓮社為弘揚正法,為報師恩,又再次地印行。並敦請自公老師寫下序文。
願有幸讀十四講表的人知道注解的來源。以上是徐醒民老師的序言。
 
十四表略科
 
先明十四表略科,將十四表旨趣說明清楚,十四表如佛經分為三科:等序分、等正宗分、等流通分。佛經三分的形式乃東晉道安和尚之創見,而十四講表乃統論三藏十二部經典的義理,等同佛說之經,能以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架構的方式來說明。
一到三表屬於等序分,從第四表到十三表是等正宗分,第十四表是等流通分。所謂序分如頭部,是三分的總說;正宗分如身體,解釋序分的總說;流通分如手足,將總別義理流通。
人之首是智慧所在,每一部經的序分都是一部經之首要,序分有證信序與發起序,此處乃序分之發起序,無證信序之六種成就(信、聞、時、主、處、伴)。十四表之價值雖等同佛經,然非佛經所說之經。序分如人的頭,是一身精華的部分,正宗分如五臟六腑,所吸收的養分,重要在支持頭腦能思維義理,亦即吃飯的目的是要學習,君不見吃飽飯以後體力足了,想事情就容易了。最後流通分如人之手足,能將觀念具體實踐。以上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以人體的部位來形容。
前三表即序分,第一表先明佛義,說明學習佛法時,要先瞭解所學為何?所學的內涵是什麼?它的宗旨目標是什麼?
學佛的目標是成佛,大宗旨是開智慧,故求智慧是佛法裏最重要的學習。佛義乃智者與覺者,所有改變命運的關鍵在成為智者,然要如何成為智者呢?必須要先成為覺者,透過覺察能得到一切智,透過覺悟能得到道種智與一切種智,如此則命運全部改變,能究竟離苦得樂,此即佛義。換句話說,透過學習而有覺,有覺而能夠成為智者,這就是佛之義。不覺如病,覺如吃對藥,病解決一半,喻如得一切智,藥到病除喻如得道種智、一切種智,以上以吃藥及藥效做比喻。然而佛法的藥要怎麼吃?有的人吃佛法的藥,只吃一點,得今生的快樂,他就滿意了,然而吃藥能將病根究竟除去,方是最佳的良方,故學佛能成佛,才是最究竟的。
錯誤的人生觀,不能帶給自己離苦得樂,是煩惱障的緣起。煩惱障的破除,就在人生觀的建立,什麼才是真正的人生觀呢?知道要脫離輪迴,而且懂得修學解脫的智慧,是最殊勝的人生觀,解決錯誤人生觀─執我,若所執之我了不可得,能執之心不生,則煩惱障不生。其次以佛法的藥來對治所知障,藥到病除就是成佛。一般人吃佛法的藥,有的只有改變這一生的命運,有的吃了解脫的藥,有的吃了能成佛的藥,而成佛這種藥最好。
十四表的第一表是最重要的一表,告訴我們學佛就是要成佛,就得破二障,破二障與佛的智慧相互觀待。所有的痛苦來自於障礙,所有的快樂來自於破障,能夠懂得這樣旨趣的人不是普通人。
第二表是略知別相,也就是確定了成佛的目標,並朝這個目標前進,證得佛的智慧,破除二障。然破二障必須懂得用方法,方法即在於懂得觀察宇宙萬法的各個面相,所謂體、相、用、因、緣、果、事、理,由這八個部分去觀察。換句話說,不論破煩惱障或所知障,都可以從體、相、用、因、緣、果、事、理這八個面相去破。
第三表消除幾種誤會。已經立定了目標,也知道修學的方法,然而在下手修學前,必須先消除誤會。這個誤會來自於世間對佛法的種種誤解,若不消除這些錯誤的想法與偏見,會成為我人修學的障礙。
有誤會會產生障礙,障礙的行相就是對佛教的排斥,認為佛法是迷信的,是消極的,是神權主義的,是忽略現實的,是不合科學的。因為有了誤會,所以會排斥,排斥來自於誤會,誤會表現在排斥。對佛法的排斥,就會生起修學的障礙。老人云,在古代時只要講第一表、第二表即可,今日之下必須加上第三表,乃因應世間的改變,今日有許多學說橫行,破除這些錯誤見解,方能成為佛法的修學者。
神權主義當道時,人民是神佛不分,科學當道時,批判佛教是迷信宗教,是不合科學。所以,必須編第三表消除誤會,而且所說亦符合佛義,佛陀若示現到這個時代,也會破除這樣的誤會。解經的人除了解佛語之外,也必須通達所說的義理,方能在邪說橫行的時代裏破邪顯正,功德等同佛說。
再以一比喻,先明佛義就是知道目的地;略知別相是知道去的路線,也知道路況;消除幾種誤會是開車前要檢查車況,輪胎是否灌滿氣,油是否加滿,車子其他的功能是不是正常。別小看這幾種誤會,或許在修學者的內心隱微處都有,比如學佛的人不但被外界認為迷信及不合科學,自己內心或許也這樣想,修學淨土法門者也或有認為極樂世界與天堂沒有兩樣,這些都是修學佛法必需要先破除的障礙。
第四表到十三表是十四表的正宗分。由第四表到第七表,可知自己與有情,因不明白真實的義理,依著錯誤的人生觀和宇宙觀,在以苦為本質中生活與延續生命。
若由第四表人生當前所受的是苦,認知此生所受的一切皆苦,即使受樂亦是以苦為本質,若現在不解決,會推向未來,而現在又是從過去而來,根源處在無明。由第四表與第五表,知由無明我執發展出來的離苦得樂的觀念,全部是錯誤的人生觀!
反之,要建立究竟能離苦得樂的正確人生觀,必須對治無明我執,否則人生死了又輪迴,現前造善,也是被無明我執所繫縛,享受的快樂也是以苦為本質,若能詳觀第四表與第五表,能發起對輪迴的厭離。
由第六表、第七表的觀察,對被苦攝持的有情能生起大悲心,這些有情都想要離苦得樂,然形象如渴鹿陽焰;或如水中撈月,水中無月如何撈?水月不過是天上月亮投射的幻影;或見海市蜃樓,不過是陽光折射而來的效果;依存在三界的有情,是以這種方式生活,不覺油然地生起大悲心。
第八表知佛法的體性在戒定慧,此乃無明我執的正對治,究竟能助自己與有情離苦得樂,圓滿出離心與大悲心!
第九表是五乘方便的修學,五乘是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乘,以戒、定成為人、天乘的修學法,聲聞、緣覺與菩薩的成就是慧學的修學法,以空性的智慧破煩惱障是聲聞、緣覺的成就,以空性的智慧破所知障是菩薩的成就,所知障斷盡即成佛。
第十表到第十二表則是分別敘述五乘的修學法,其中第十表是人天(增上生)的修學法,第十一表是聲聞、緣覺的修學法,第十二表是進入到大乘(菩薩乘)的修學法,上述三乘的修學法即是決定乘的成就。
第十三表是引導五乘的修學者,依著淨土法門的修學,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那裡有非常好的修學環境,能引導不同的根機者修學成佛,以上是正宗分。
第十四表是流通分,前述由序分、正宗分通達修學的內涵、次第。流通分的內涵主要在生起警覺,警覺人身難得,而且存在是短暫又隨時死亡。所以不但要以人身修學,且是當下修學,依《十四講表》而解、而行,千萬不可蹉跎這一生。
人生是死緣多、活緣少,能帶給我們此生及來生離苦得樂的只有正法,然善知識難得,正法難逢,人生又短暫,須不離善友當下而修。
雪廬老人此著作極偉大,《佛學概要十四講表》雖為蓮社初級佛學課程,實則攝持三藏十二部的經義。此十四表能為初級班淺講,能為高級班深講,尤其此番根據兩位吳老師的述記,對十四表作詳解,將表前後的關聯性,在日用平常裏面依表所述義理能得到什麼樣的受用,聽講下去會帶來什麼樣的法喜。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是三藏十二部的入門,如《論語》亦是十三經的入門!今日有幸讀此介言,知道作表的緣起與所詮殊勝,一般人都將此《佛學概要十四講表》當成普通的簡介,殊為可惜,今日在此學習十四講表,實在是一大福氣!
吾人學佛三、四十年中,愈學愈體會此十四表的殊勝,是佛法的綱要,實是老人對佛教的貢獻。早期,《十四講表》的課程,都是雪廬老人親自授課。每一次也都只能將《十四講表》做一個概略性的說明,因為它的內涵實在太豐富,無法全方位的把它說清楚。今日在此宣講,亦是說一個大概,期盼大家同霑法益。(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