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期::孔學一隅-論語簡說
論語簡說(八)—四科十哲
文化本質在四科
人才莊嚴家與國
聖人出世真本懷
民族源遠能流長
《論語》當中關於子貢的部分有三十六章,將這三十六章分類、做出架構,以科判的方式學習,可以讓我們提綱挈領地認識子貢各方面的內涵。整個科判的最開頭是「總明:言語科」,藉由先進篇第三章的研讀,可以認識子貢被孔子判定為言語科的代表,而言語也是子貢最為人稱道的專長。除此之外,本章尚有許多重要的義理值得我們深入了解。
經文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本章指歸孔門教育的出路
本章若是粗略看過,或者以為不過是十位弟子的分類。然而熟讀之後,方知原來孔門教育確實是人才的教育,能夠把人教育成為有品格、有見地、能夠協調溝通、辦事條理分明、具足文化的底蘊、有文學修養的人才。這樣的人才是社會國家所必須,能夠安邦定國,使各領域欣欣向榮。孔子教學原來如此多元,絕不是只有讀經背書,而在孔門多方面的教育中,可以總攝為四科,這四科的教學讓人有風采、有魅力、有出路。
四科的內涵
四科分別是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欲知孔門弟子風采,應知孔門四科內涵。
一、德行科
品格的重要,人人皆知。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沒有品格的人來到社會上,猶如未爆彈那般可怕。德行科所指的正是品格以及見地。其實有見地方能立住人格,否則經不起境界的考驗。未深入了解孔門內涵,容易誤會德行科就是要人學乖。其實德行科真正的重點在於出格的見地,這樣的見地使人不會同流合汙,能使品格屹立不搖,如蓮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見地能開展公心,不至於私心滔滔,最終下場淒涼,禍延子孫。
德行科的四位代表,首先是顏淵,他能夠三月不違仁,簞食瓢飲仍不受榮華富貴所動。閔子騫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並且不願做季孫大夫的家臣,只有孔子當大司寇時才願意出仕效力擔任費邑大夫,是十分清廉之人。冉伯牛在《論語》中紀錄較少,但從其生病時孔子的哀嘆,可知他在孔子心中的地位。《孔子家語》中說仲弓即使窮困也能從容。由此可見四位賢哲,確實是具有品格的人才,而必定有那般高度的見地,才能支持這樣的品格。
二、言語科
言語科在於能夠協調溝通,能以辭令安定政局,可以講述義理、弘揚聖道。這樣的言語不是平凡的言語,不會耗費辭氣在無益的人我是非之中。
本科的代表是宰我和子貢,宰我言論在《論語》中較少記載。但他能夠曲己明道,也就是委屈自己做不良的示現,藉此提問,使大家得以從孔子口中知道守喪三年的理由。子貢巧妙的言詞,則顯見於經文中,他的口才可以安邦定國,善用比喻,言詞婉轉,並且能夠弘揚聖道,讚歎孔子。他是孔子讚許可與言詩的弟子。
三、政事科
政事重點在於給予人民安定的環境,讓好的教育可以推展。冉求跟季路就是本科的長才。冉求有財經專長,善於處理內政,子路特別有軍事上的才幹。
四、文學科
文學不是死讀書的文學,而是有文化底蘊,深通古籍,能夠傳承經學見地,能夠利益人心的文學。
子游、子夏都是經學大家。子游特別能夠發揚禮教,《禮記‧檀弓篇》說,卿大夫還有讀書人,在禮上有疑惑時,以子游一言定輕重。子夏很早就得到經學的傳承,詩書禮樂雖刪訂於孔子,但是子夏能講得清楚,特別是詩經、易經。孔子曾勸子夏不要當小人儒,意思是一身的才華與絕學要貢獻於社會,不要拿來陪葬。
以上可知,孔門四科就是把人培養成有品格、有見地、能言語、會辦事、有文采之人。這樣的人必定能夠領先時代、創造時代,這才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學習中華文化的出路。
四科弟子皆非專才
本章雖將十哲分為四科,實則四科十哲皆非僅具某一項科目的專長,顏淵具足弟子相,學習認真,對孔子所述之道不違如愚,又能發揮老師的未盡之意,與孔子名為師生,情同父子,深知自己有傳承的責任,所以愛惜生命(參見子在回何敢死章)。另外孔子周遊列國到楚國時,在楚國子西大夫的眼中,顏回就是一位能擔當宰相的人才。
閔子騫除了具有伯夷之風,孝敬雙親友愛兄弟,他也謹言具有遠見。例如先進篇中魯人為長府章,他能夠洞察魯君並非三家大夫的對手,動干戈只是生民塗炭,因此用謹慎的言語,勸諫魯君不要發動戰爭,孔子稱許為:「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冉伯牛雖然紀錄較少,但能夠知道他是一位樂天知命的行道者,陳蔡之厄時,彈琴自若,可知其處逆境的胸懷。而他也擔任過中都宰,能夠為政。仲弓也曾當過季氏封地的大夫,是南面之才。
言語科的宰我也被子西大夫稱許為幹才,孟子說他智慧足以知道聖人。子貢為孔子守喪是他的德行,此外他有政事外交的才能,他懂得《詩經》因此也懂得文學。
冉求當過季氏外交使臣,有言語應對的才華。子路不僅剛強威武懂軍事,他能夠洞察事情,三言兩語就把案件決斷,並使兩造佩服。此外他也是一個孝子。
文學科的子游能治武城,孔子為他的政績感到高興。子夏做過莒父宰,而也被孔子稱許可與言詩。
由此可知,孔門教育分為四科,並非弟子們只專學一科,而是多方面的學習,《鹽鐵論》上說,七十二賢都是諸侯卿相之才,可見孔門教育確實是人才養成的教育。
四科相互輝映
孔門弟子不只專學一科,其實各科之間,都有互相幫助的效果。
言語、政事、文學能夠支持德行,因為言語表達好的內涵,利益別人;政事辦好能夠使百姓安定;將文學中古人經驗閱歷告訴他人,使人趨吉避凶,都是對於德行的擴充。
德行、政事、文學能夠充實言語,使言語成為有見地的言語、有品德的言語、有經驗閱歷的言語、有文化底蘊的言語。
言語、德行、文學能夠支持政事,因為辦事需要言語,大臣要協調溝通,才能結合大家同舟共濟。德行支持政事,如此才不會受到權力的影響而腐敗。辦政治也要文學,知古鑑今,讓政治成為以文化為本質的政治。
言語、政事、德行能夠支持文學,因為言語能夠安邦定國、協調溝通,有此底蘊來讀文學,才知道古人的文學有多美;有政事才能來看文學,才知道文學中很多是古人處世的智慧;有德行才能在文學中看見古人的見地、品格、風範,才知道事情不以成敗來論英雄。
四科排列的意義
古來對於四科的排列,說法也有不同,例如「德行、政事、言語、文學」或者「德行、文學、政事、言語」。但雪廬老人的抉擇與今日《論語》的經文相同,因為品格見地十分重要,而言語的協調溝通能夠讓人和合,如此才能夠辦事情,是故政事在言語之後。有了前三者,再去學文,這才能領會原來文章中都是古人的經驗閱歷,都是古人可貴的趨吉避凶之道。
總結
孔子有三千入門弟子,七十二賢皆是諸侯卿相之材(已及階),升堂者則是本章的十哲,真正的入室弟子則是顏回與曾子。十哲是四科的代表,孔門中十哲以外還有許多成功的人物,因此孔子是大教育家,四科的教育,可以把人從內到外,從自行到化他,從人格建立到安邦定國的各種能力都培養起來。國家有這樣的人才,才有未來。入中國文化之門,要從這四科來入,呈現中華文化之美,要從這四科來呈現。走入時代,豐富時代,莊嚴時代也要靠這四科。(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