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期::孔學一隅-論語簡說
論語簡說(十一)—侃侃如也的子貢
侍側弟子皆人才
誾誾行行與侃侃
子樂英才由學成
道直時邪嘆得禍
經 文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先進第十三)
前 言
我們都知道,人的氣質內化時,會帶給別人很好的印象,不論是在事業、家庭上,都是最好的出路。孔子教學生,不但在內心上能夠體悟這些人生美好的內涵,在外相上也呈現很好的氣象,作為他們在入世間最好的增上。
釋 義
分段與大意
這一章可以分為兩大段,第一段是弟子們的氣象,第二段是老師的感歎。
弟子們的氣象有閔子、子路、冉有、子貢的氣象。首先,閔子騫侍奉在老師的旁邊,展現出方正的樣子;子路是剛強、威武、果斷的樣子;冉有、子貢是和樂的樣子。老師很高興看到學生在經典內化之後,展現如此好的氣質。
第二段老師感歎地說,若子路,沒有辦法壽終正寢。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
侍 側
侍側通於閔子及其他三人,做師長的侍者可以就近受教、請教,或者是隨時聽候召喚。可以站著侍奉,但是老師賜座時可以跪坐著,隨時起來辦事情。
侍者的修學法乃重要的增上法,在老師旁邊的學習,不只學習經學,還看老師的一舉一動,隨時看老師需要辦什麼事,這是訓練學生的敏捷度,懂得服務長輩,能夠通達老師的內涵。有這樣的訓練,出去外面辦事情,懂得察言觀色,進退應對,事情能夠辦得周圓。
閔子騫的行相-誾誾如也
〈皇侃〉對誾誾的解釋是方正、中正。當時魯國掌權的三家大夫,季孫大夫擁有魯國二分之一的兵權和稅收;孟孫氏、叔孫氏各擁有魯國四分之一的兵權和稅收。當時季孫大夫選閔子騫做費邑大夫,閔子騫拒絕,就顯出內心和外相都方正的形象。
《說文》對誾誾的解釋是和悅而諍,和悅是表情很愉悅,諍就是將問題問得明白。季孫大夫請閔子騫做費邑大夫時,閔子騫跟使者說,請善巧地替我推辭,可見閔子騫是一位中正當中帶著和悅,不得罪小人,可是有自己原則的人。在《說苑》裡提到,閔子騫本來形色枯槁,學了聖道以後,整個人容光煥發。當法喜充滿時,就好像是吃了最補的藥,整個人神采奕奕,雪廬老人教學一直教到九十幾歲,就是這樣的氣象,能讓人對中華文化充滿信心。
江逸子先生在《孔門七十二賢》的畫作中,閔子騫就是方正的樣子,佩劍代表讀書人含藏著義理,拱手代表能行禮儀,懂得進退,內心雖然有一股氣節,但是並未高高在上。
動物之中大象最能代表誾誾如也的樣子,因為牠是最方正的,而且從來不涉險,牠所走過的路都是最安全的,只要看到象的足跡,跟著它走一定是最安全的。閔子騫就是如此,不會同流合污、為非作歹。另外,大象的特點是跟著象王走,孔子就如象王,閔子騫如象,當孔子辭去大司寇離開魯國,閔子騫立刻就把費邑大夫辭掉!閔子騫的心中,只有為公發心,當發覺時機不宜時,再大的榮華富貴可以像丟掉破鞋子一樣捨棄。
子路的行相-行行如也
行行是剛強、威武的樣子。子路的剛強不是剛愎自用,而是沒有私欲的剛強,所以子路如果做法官,兩邊打官司,只要聽完甲方跟乙方後,三言兩語立刻可以把案情決斷的清楚,簡直就是包青天,因為這個人沒有欲望,看事情極為精準。江逸子先生把他畫成一個俠客的樣子,內心有俠氣,不為名利所困。塑像又把他塑成像老鷹般的眼神,就是他胸中的正氣,讓他不為私欲所動。
冉求、子貢的行相
-侃侃如也
侃侃是和樂的樣子,非做剛正解。冉求是魯哀公三年時季孫大夫到陳國請回來的賢臣。《論語》中,說到冉求是謙退的人,謙退的人不會表現出來剛正的樣子;子貢為了魯國,周旋於各國,解決了魯國之難,這種外交的幹才,呈現出來就是善於溝通、協調,所以侃侃如也應解釋成和樂的樣子。
侃侃如也,跟嬉皮笑臉有很大的差異,嬉皮笑臉給人感覺是很輕佻,不必太尊重他,侃侃如也,則是莊重當中露出和樂的樣子,就像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先生,以及雪廬老人非常欣賞的一個人物─美國雷根總統。雷根總統的幽默很有名,當他被人暗殺,中槍到醫院時,情況十分危急,他竟然問醫生說:你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醫生說:現在的美國全部是共和黨!此外,他跟對手在舉行總統辯論時,對手說他年紀太老。雷根說:我就像對手一樣修養好,不會罵對方少不更事,這就是幽默。他也讓士氣跌到谷底的美國向上攀升,他的幽默常常帶給人們希望。
冉求在魯哀公三年到魯哀公二十七年,是實際執掌魯國國政的人,季孫大夫要討伐魯國的附庸國─顓臾,結果冉求和子路去找孔子,孔子述說不可以的理由,冉求回去就阻止了季孫大夫攻打顓臾,可見冉求的政治實力,此人是政治的幹才。
子貢則除了本身的才情外,還是富甲一方的大老闆。兩人理應生活繁忙,如何還能侃侃如也?侃侃如也這個氣質要怎麼培養呢?就是上一章所說—切、磋、琢、磨。切磋是向老師、朋友學習,琢磨是將所學內化,將心沉靜下來,這也是現代忙碌、心浮氣躁的人最應該培養的氣質。
在《說苑‧雜語》中,東郭子惠曾問子貢:為什麼夫子之門是龍蛇混雜?子貢就回答:能校正木頭的工具旁邊,就會有各種歪曲的木頭,這沒什麼稀奇。一位會調理病人的醫生,本來旁邊就會有各種千奇百怪的病人。磨刀石的旁邊,一定有很多鈍刀。很深的水旁邊一定有很多蘆葦。茂密的柳樹旁,一定會有很多的蟬叫,這有什麼稀奇呢?孔子有能力讓這些人合在一塊,而且把他們調成人才,孔子這種大才,當然是何所不容。
在《說苑》中,子夏曾經問孔子:顏回怎麼樣?孔子說:顏回的仁心,這點勝過我;但是顏回雖然勝過我,可是卻不能權變。比如,公孫戍在蒲扣留了孔子,不准孔子回衛國的帝丘,他怕孔子告訴衛靈公他要謀反之事,所以要孔子盟誓不回帝丘,孔子答應了。公孫戍的部隊撤走,子貢問孔子:要去哪裡?孔子說:回帝丘。並說:要脅我是不仁,答應他是不義,不仁不義的盟約怎麼可以算數?這就是孔子的權變。
再來,子夏問孔子:子貢呢?孔子說:子貢是敏捷之士,勝過我。但是子貢能敏,卻不能不敏。衛靈公問孔子會不會打仗?孔子回答不會。衛靈公並非請問,只是在調侃,那孔子何必說會呢?這也是孔子的權變。
子夏再問孔子:子路呢?孔子說:子路勇超過我。但是不能不勇。在衛國內亂時,子路就是勇過頭,才會被斬成肉醬。
子夏再問孔子:子張呢?孔子說:子張能莊不能不莊,莊重勝過我,可是不能與大家同樂。孔子做大司寇回到家鄉,跟鄉里的人在一塊飲酒。盡興的時候,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出去,五十幾歲的大司寇也乘機開溜,讓年輕人盡興。
所以,這四位弟子仁、敏、勇、莊雖超過孔子,然不能把握中道,當然要跟孔子學。因此,一個內涵到極致的人,懂得屈伸、得失、進退,拿捏地恰到好處,孔子就是這樣的人才。讀《論語》得把孔子的氣象讀出來,必然能趨吉避凶、逢凶化吉。
從本章也能讀出孔子的因材施教,不會把學生的特性調成一樣。剛的人不要硬調成柔,剛的人要調成不剛愎自用,並且維持他的剛正。柔的人能夠溫柔敦厚,不要懦弱到沒有原則。莊重的人充實內涵,不要愛面子。順著學生的個性去發展,培養成為人才。
侃侃如也就是外交的人才;行行如也就是軍事的人才,誾誾如也就是內政的人才。老闆難道不喜歡方正的部屬嗎?難道不喜歡和合的部屬嗎?難道不喜歡有執行力、剛正不阿的部屬?這樣的一批人組成團隊,不可小覷。
子樂。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以上四個學生的氣象表現地很好,所以,孔子非常高興!但卻說:子路,沒有好下場。沒有好下場有什麼好樂的呢?所以,自古以來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就產生以下句讀的問題:
第一個,子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第二個,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第三個,子樂。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到底要採取哪一家的句讀?這就是讀書的眼力。首先,子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這是胡廣的《論語答問》,他認為孔子不可以樂,因為一面看到子路會死於非命,一面又樂,所以把樂拿掉。然而雪廬老人說:改經是最大的毛病,經文若看不懂可以存疑,絕對不可以改經!你也改、我也改,這部經改到最後,會像什麼樣子?再者,孔子及其弟子都是後面這些儒者的老師,怎麼可以改老師的東西?第三個,又不是交作文,幹嘛改人家?第四個,文中的意思沒看懂就改,這怎麼可以呢?所以,不採取這一家的注解。
再者,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這是宋儒《論語集說》的說法,少了一個曰字。此乃南渡時,《論語》的版本脫字,因為在以前,皇侃的注解中就有曰了,所以這是脫字。
最後,子樂。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像《讀書叢錄》、《文選注》或是《論語義疏》都採此句讀。其中,皇侃《義疏》中提到,脫了一個字,就是孔子樂,後面又說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孔子樂在何處
學生沒有好下場為何樂?要知道,孔子是一個能夠把學生教成英才的人,四代的學生都是人才,鄭康成說,樂在學生們把自己的個性都表現出來,沒有矯揉做作!一個人質樸、真誠的學習才是重點!是剛、是柔或是和樂都沒關係,就怕假情假義!學東西如果假情假義,只是來偷取學問,這是學不到東西的!必得要尊重傳承,尊重老師,才能真正學到東西。
此外,孔子的樂在哪裡?樂在子路的剛能夠發揮胸中的正氣;閔子騫的方正是做人規規矩矩的方正;子貢、冉求的和樂是能夠濟世的和樂;把這些學生都培養成濟世的人才,孔子當然快樂。
何以孔子樂,卻說子路必不得好死?這是在不同的時空背景,弟子們把它合成一章紀錄,並非一面高興學生表現很好,一面高興他沒有好下場,學生沒有好下場,老師怎麼高興得出來呢?在當時四個學生所呈現的氣象如此,所以老師很高興。事後老師想一想,唉!子路雖然個性很好,可是這種正直的個性,亂世是很容易遭禍的,在亂世小人多,容易得罪小人,與惡人對抗,易遭災難,所以不禁感歎。
不得其死之史實
子路曾經做過衛國的宰相、孔悝的家臣,孔悝大夫對子路非常好,後來子路到了魯國,聽到蒯聵要回來繼位,蒯聵是衛靈公的兒子,得罪了衛靈公的太太─南子,逃了出去。結果衛靈公死後,南子和她的國人立了蒯聵的兒子─蒯輒。魯哀公三年,蒯輒繼位。魯哀公六年,孔子到了衛國。魯哀公十一年,孔子離開衛國,回到魯國。魯哀公十五年,孔子七十二歲,蒯聵回來挾持孔悝,蒯輒(衛出公)逃亡,蒯聵就成了衛莊公。
當時孔俚被挾持,子路一聽孔悝有難,就跑回衛國救他,城門關了,高柴好不容易等著城門開往外跑,子路則往內衝,高柴叫子路不要進去,子路說:食人家的俸祿,怎麼可以不替人辦事?結果為了救孔悝大夫,蒯聵命石乞跟壺黶攻擊子路,把子路的帽帶砍斷,子路在危難當中,知道自己活不久,說:君子要正冠而死,接著把冠扶正,從容的被對方斬成肉醬,這就是子路。
不得其死之因
孔子聽到衛國有內亂的時候,孔子就說:高柴必往外跑,子路必送死。聽到子路被斬成肉醬後,孔子到中庭放聲大哭,說:天祝予!天祝予!就是天絕我!天絕我!終身不吃肉醬。可見子路是和孔子很有革命情感的弟子。
在《尚書》中,大禹曾經有洪範九疇(治國的九大綱領),其中就談到壽享五福,五福就是要壽(長壽)、富(富貴)、康寧(健康)、考終命(壽終正寢),但是要得到這些的因,就是要攸好德(積陰德),這是讓老百姓能夠離苦得樂的施政要領、國統綱領。從子路不得其死然的結果,可以知道子路沒有得到考終命這一條,無法壽終正寢,而且也可以得知孔子看人的眼力。後面會發生的事情,前面就先知道,這叫做知機其神乎!
總 結
首先,侍者的修學法是極為重要的,可以練磨煩惱、習氣,有什麼問題也可以就近請教老師,乃至於隨時服侍老師,學習老師的處世能耐,這是外圍的學生所不能懂的。
第二,個性不同的學生,大家湊合在一起,可以互相互補。
第三,正直的人在亂世要懂得保護自己,千萬不要得罪小人,要懂得趨吉避凶、敬德修業,以上是本章的大意。
問 答
問:為什麼本章四位學生中,只有閔子是尊稱為閔子?
答:在〈皇侃〉的流通本記載為閔子騫,可見這應該是脫字。
問:子路是孔子第一代學生,閔子騫是第二代的學生,為何本章中閔子騫是排在第一位來講?
答:閔子騫小孔子十五歲,子路小孔子九歲,子路比閔子騫大六歲,按照年齡理應要子路先。
《論語》中也有顏淵、季路侍,顏淵跟子路侍奉在孔子旁邊,顏淵寫在前面。顏淵小孔子三十歲,子路比顏淵年長,理應是季路、顏淵侍。從《論語》中可以知道乃是以德為主,閔子騫是德行科的學生,所以本章先從閔子開始,道理就在這裡。
問:剛強的人,往往都直言果斷,可是時局往往不允許我們如此,那麼應該要如何趨吉避凶,保護自己又幫助他人?
答:這就要知道切磋琢磨的重要,不管是甚麼特質的人都要好學。剛強、和樂乃至於方正的人,是十室之邑必有,可是都不如孔子好學。好學一定要跟老師切磋,並且要自己琢磨。切磋琢磨以後,開始內化,壓住浮躁的個性,懂得觀察時局、懂得進退,所以,《論語》裡面讚歎蘧伯玉:國家有道的時候,他是正直的言語和行為。國家無道的時候,他的行為是正直的,言語是謙退的,自然能明哲保身,趨吉避凶,也能隨緣暗助善人與君子。
問:〈洪範九疇〉裡面,其中五福之一是壽終正寢,子路如何稱得上孔門的大賢?此外,孔子可以根據他的個性,將他調伏成一個孔門的大賢者,真的很厲害,孔子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答:大哉問!橫死的是福薄的人,怎麼成為孔門大賢?其實子路橫死是他不會抉擇,那個場合他不應該去救主子,蒯輒雖然被衛國擁立,但蒯聵是世子,並沒有被衛靈公廢掉,這是無法處理的國家與家庭問題,孔子在衛國待了五年,蒯輒要請孔子當宰相,孔子都不答應,因為這種問題孔子不能解決。所以,子路是昧大義,而高柴是能抉擇者。
子路雖是不善抉擇,可是他是一個大賢,因為在〈先進篇〉的最後一章,子路說:我來治理一個國家,這個國家被兩個大國夾在當中,已經在饑饉、鬧饑荒的國家,我可以在三年中,讓老百姓有禮義,軍隊有勇氣。他可以這樣,請問那是不是大賢?而且他跟孔子說,車、馬、衣服、皮裘跟朋友共的那種胸懷,他對朋友、人才團隊的看重,這也是大賢的格局,所以,橫死完全不妨礙他是大賢,他雖對孔悝大夫盡忠,他說:食人之俸祿,要盡人之事、要忠人之事。可是高柴說:這個時候談不上忠,因為這種問題誰都無法解決。
再者,孔子何以有如此能耐,能看懂每一個學生的根機,而去調教他?因為孔子本身就是善於調自己的人。讀〈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就能知道孔子是善於調伏自己的人,所以他當然能調伏別人。一個人當他不斷地增上自己,利益別人時,眼力與作法都在進步,最後必出神入化。
問:在《論語》裡,夫子的氣象所描述的是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請問這樣的氣象,需要到七十歲才會有嗎?還是夫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展現,有證得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的這個潛力,所以顯現出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答:夫子的天生德是他天生有悟性,可是也要後天的好學,才能擴充悟性。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的氣象是,越充實內涵,人越篤定,氣象越好,人越正直但也越和善。當到了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時,也究竟成就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的氣象。
問:以子路而言,假如他能夠有像夫子三十而立的內涵,應該就不至於表現出行行如也的特質,是這樣嗎?
答:依禮而立是見地上知道禮的重要,依禮行之能趨吉避凶,子路的禮有時候太超過,像答問題時,老師還沒有請他答,他就先答。所以,老師對他訓誡地一笑。見地未到,往往有些福報無法生起,有些災難也躲不掉。所以三十而立是見地的立,是獲得經學的見地,人生開始走入康莊的大道。
問:記錄者如何能看懂師生的氣象,並用精準的言語來描述?
答:記錄者一定是旁邊跟著學、跟著看,懂得察言觀色,懂得依禮而觀,他才能有辦法做這種記錄,言詞下得這麼好。
問:孔子說顏回在仁心上勝過自己,孔子他本是一個仁心成就的君子,顏回若在仁心上勝過孔子,應該是長成一個什麼樣子?
答:靠智慧去抉擇的仁心,那個仁心才是真正的仁心。舉例而言,對於為惡多端的人,過於仁心的人是一昧原諒他,而真正會用仁心的是處罰他!也就是說,有仁心的人未必會善用仁心。如宋襄公與楚莊王兩軍作戰,楚國渡河時,宋國有人勸襄公要襲擊,襄公卻說襲擊對方是不仁的,等到楚軍渡河後,正整隊時,有人勸襄公襲擊,襄公卻說君子不可以趁人之危,打仗前也交代不可以去追殺那個頭髮有一點白的這種老兵,試問還打什麼仗?最後果然大敗,這就是婦人之仁。
問:請問這章的背景可能是什麼樣的狀況?為什麼學生是侍側呢?
答:侍側是很平常的,在《論語》裡面,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也有顏淵、季路侍,就是會有一些學生到孔子的家中請教學問,或是話家常,就是侍坐在旁邊。孔子會請喝茶、聊家常,或是他們跟孔子問道,或者是孔子問他們的志向。
問:閔子騫誾誾如也,誾誾的解釋是以方正為佳呢?
答:因為閔子騫本身就是一個方正的人。雖善為我辭焉章,表徵閔子有不得罪小人的智慧,亦是和悅的人,但是他本質是方正,雖態度柔軟,但心裡很篤定,此時再大的富貴都不要。
問:所謂的「道直時邪」的意思?另外,夫子教育學生是所謂的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子路他是十哲之一,而夫子又是懂得因材施教的人,究竟為什麼最後子路還是死於衛國之亂呢?
答:在亂世無法用直道,若一昧堅持直道而不知隱,容易招致禍患。這就表示高明的老師未必教出高明的學生,可是高明的學生一定來自於高明的老師,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子路,不妨礙他成為大賢,可是抉擇出處的眼力,時機恰到好處,這種能耐或者子路還不到。
問:當夫子說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時,是否代表孔子已經開悟或是明心見性了?
答:這是經驗閱歷,加上好學而來。明心見性絕對不是一個什麼東西叫做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一個道理通達的、人情世故通達的那一分說的,而非眼睛看到什麼東西叫做明心見性。眼睛看到什麼東西叫做明心見性,雪廬老人說很簡單,只要用手打眼睛就什麼東西都可以看到了。明心見性一定是來自於好學,既不好學,又想明心見性,那是癡人說夢。
問:是否能說此章是他五十而知天命的佐證呢?
答:冉求小孔子三十歲,子貢小孔子三十一歲,這些學生再有這種氣象,或已經二十出頭,此時的孔子應該是五十歲以上,應是知天命之年齡了。
問:孔子的識人之明是否可以從《易經》得來呢?
答:《易經》的道理是用在趨吉避凶,在於有否反省改過,當然也要能識人,與小人交必受其害,與君子交必受其利,如此之理,在人事運用,懂得觀己是否免入小人之堆,觀他是君子否,能親近否,自然能離凶禍而得吉福。
問:如果想要學會如何識人,尤其是經驗閱歷淺的年輕人,是否要從經學的學習開始呢?
答:是的,但學經學要有好的老師、好的注解,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要》就是《論語》很好的注解。一定要有正確的注解,及正確的引導,才會得古人的眼力,補自己經驗閱歷的不足。
問:所謂的識人之明、命相學、知天命三者是否不一樣?是否可以依命相學來做我們識人的輔佐?
答:識人之明需有經學見地之輔助,非由命相學而來,命相學雖識人的命運,但可透過造善造惡而改變。知天命簡要說是知命運可以改變,好的命是需要斷惡修善的,而識人之明可幫助自己斷惡修善改變命運!
問:夫子因材施教是因為他具備聖人識人的智慧,另外是否也是因為他有聖人的仁心?像我們現代,又應該如何對學生因材施教,不去壓抑每個人的個性?
答:聖人有兩種聖人,一種是完全出世的,一種是入世的,不但本身成就形而上的內涵,也以他的仁心入世,並且在入世時懂得進、退、屈、伸。《說苑》中說,懂得這些變化,所以他能仁、能不仁,能敏、能不敏,能勇、能不勇,能莊、能同,這些都是好學來的,所以孔子一再強調他是好學而成就。如何將這些用於現代教學?首先老師們要先學,老師們都沒有好好的學,怎麼會讓同學們有這樣的內涵?而且老師先學以後,教同學,同學未必會。因為同學本身如果沒有好好靜下來學也不行,所以,高明的老師未必教出高明的學生,但是高明的學生一定來自高明的老師。想要教別人的時候,一定要自己好好先學,絕對沒有耳朵進去,嘴巴就要出來的,成功沒有速成,所謂慢慢修時快快到,低處修時高處到。
問:有高明的老師未必有高明的學生,像宰我的朽木不可雕也,又該要怎麼解讀呢?
答:宰我是一種示現,孔子一方面罵宰我,一方面又把他歸到十哲,可見老師也知道他是示現的。
問:子路死於衛國之亂,是否是因為他沒有達到所謂夫子的四十不惑,能夠通權達變的境界?又或者可以說子路未曾學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不可與之言詩呢?
答:子路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果沒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怎麼會成為大賢呢?但是四十而不惑,可能子路是真的沒有到,四十不惑真的難,顏回都很謙虛地說只有到三十而立,可見越往上走越難,可是越往上走越精彩!越往上走越快樂!越往上走,修的福報越大!
問:還有沒有其他例證可以證明孔子對子路的因材施教?為什麼孔子對於最後子路會死於衛國之亂,只有簡單的說一句,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答:孔子對弟子是因材施教,如果沒有因材施教,子路應該還是太保流氓。如何後來會成為一個,可以夾在兩個大國當中的國家,在饑荒時,老百姓不會犯上作亂、不會做雞鳴狗盜之徒,願意與領導者同甘苦、共患難,而且懂得禮義,這不是大賢的能耐嗎?這不是孔子因材施教而來的嗎?
孔子很感歎,子路沒有辦法正確地抉擇,傷害了自己,這個是沒辦法的事。
問:應該要如何判別小人與君子,好人跟壞人?
答:《論語》是寶典,四百九十八條,內有諸多論君子與小人的章節,若合觀之,能清楚知道君子與小人不同的形象,可修正自己不成為小人,也能分辨對方是君子或是小人。
問:在本章提到四位大弟子他們不同的氣質形象,一般女子又應該有什麼樣的氣質形象呢?
答:女子本身知道這些見地的好處,不妨礙她是和樂的個性或是剛強的個性。剛強者能夠培養她無欲,不要慫恿先生去從事非法,捲入舞弊收受紅包等事;和樂的女子,或能替先生解決很多的問題。或能溫柔敦厚地持家。
問:從這章可以看到四位弟子不同的形象,是否也可以從這章看到夫子的性格又是如何?
答:夫子是全方位的,可以是顏回的個性,也可以是子貢的個性,在這個場合需要子貢的個性的時候,就是子貢的個性。在那個場合需要子路的個性的時候,就是子路的個性。在那個場合需要顏回的個性的時候,就是顏回的個性。此乃經學通達的成就相,也是中國文化的殊勝處,能隨緣盡份,利樂有情。
問:孔子他有能力調教各種人,因材施教或成為仁心君子,是否是為引發每個人本性的善呢?
答:其實本性沒有所謂的善惡,孔子不贊成性善也不贊成性惡,孔子主張的是性相近,唯有得到正知見,他才懂得善的功能、好處,惡的壞處、下場,這個人才肯變成善良。沒有所謂天生善心,嬰兒在媽媽的懷抱裡面,拚命地吸奶,不管媽媽現在的狀況,試問是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問:什麼是真如本性?要如何做到真如本性?
答:以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來論,到了沒有過失的那一分,此時叫回復本性,不是有一個本性在讓你回復。所以,人性的善良是必須被見地經營出來的,否則善良的習性遇挫折也易改為惡,鄉間很多善良的人,風氣一變個性也變,斷惡修善就會讓人離苦得樂,如此而已。
問:可以確認這一章《論語》是什麼人所記載的嗎?
答:《論語》紀錄者,只能說是孔子的弟子,或是曾子的弟子,或有子的弟子這樣而已,但是記載者必是高人!否則不可能記載的這麼殊勝!少言攝多義,即使義理不懂,也是一部優雅的文學作品。
問:夫子他因為子路的死而哭於中庭,那聖人的哭與凡人為親友而哭有什麼不一樣?
答:聖人的哭是真情流露,而且是替天下蒼生哭。如此大賢這樣死去,其實是蒼生的不幸。再來,夫子跟子路的這種革命的情感,這種革命的情感都是在道上的革命的情感,不是世間凡夫的情欲結合,他們都是為了人類的幸福而努力的那種革命情感,跟我們在那裡為了名利的那個情感,怎麼會一樣?同樣是哭,本質不一樣,內涵不一樣。所以,聖人的七情與凡夫的七情,外相相似,內涵則大大不同。(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