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期::藝術賞析-華夏精魂千秋
華夏精魂千秋(七) —明倫史畫天佑有德—趙盾
雖受弒君名
亦許憂國臣
公心不受刺
施恩能受救
【史話】
趙盾(-西元前六0一年),春秋時期晉國上卿。晉獻公晚年寵幸驪姬,太子申生被迫自殺,二子重耳、夷吾外逃。重耳與趙衰逃往蒲城,獻公派軍攻打蒲城,兩人投奔重耳的母國翟。翟君將女子叔隗許給趙衰為妻,生一子趙盾。
趙衰隨重耳流亡十九年,重耳即位為晉文公後,趙衰任上卿輔佐稱霸於諸侯。文公去世,公子驩即位為襄公;趙衰死,以子趙盾為上卿,大修政令。襄公薨,朝臣為繼位人選而有爭論,最終公子夷皋即位為晉靈公。
靈公性殘淫樂,重稅用以修建宮牆,每立於樓臺上以彈弓擊人;又廚師燉煮熊掌不爛,怒殺廚師棄於荒野。趙盾多次勸諫,靈公厭惡,佞臣屠岸賈獻計,派大力士鉏麑行刺。某日天將亮時,鉏麑潛至趙府,重門洞開居處十分簡樸,見趙盾著朝服閉目候車上朝,不禁驚道:「如此諫君敬事之忠臣,我寧可違命也不忍殺之。」言罷,便一頭撞向槐樹而亡。
靈公十四年(西元前六0七)九月,靈公設計宴請趙盾,預伏殺手將害之。廚吏提彌明知悉計謀,惟恐趙盾酒醉喪命,便勸說:「君王賜宴大臣,酒過三巡即可作罷。」靈公放狗咬人,再而挺身護衛趙盾逃離都城。趙盾見他如此袒護,問其緣故?始知此人為昔日雷首山(今山西省中條山西南)桑下餓人靈輒,趙盾因贈飯奉母之善行,獲得日後的身免。
九月二十六日,趙穿(襄公之婿、趙盾堂弟)在桃園殺死靈公。趙盾尚未逃離國境,聽到靈公命喪即刻返回都城,派趙穿到成周迎回公子黑臀(文公之子,靈公的叔父),立為新國君晉成公。太史董狐記載:「趙盾弒殺國君。」並將這一筆記載,在朝堂上公開提說。趙盾聽聞後說:「不是這樣的。」董狐亦說:「您身為正卿,上諫而國君不採,逃亡未出國境,聞國君被殺即返,回來後不討伐逆賊,如此便是與賊志同。既然與賊志同道合,我就重實記下這件事,不是您殺了國君,又是誰呢?」趙盾說:「《詩經》有云:『我心裡懷念祖國,反而給自己留下憂傷。』這話說的大概是我吧!」
孔子評說:「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他記事的原則是直書不隱諱。趙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但因為史官的記事原則,而蒙受了弒君的惡名。可惜呀!如果他出了國境,就能避免弒君之名了。」
【圖解】
文天祥〈正氣歌〉中云:「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晉董狐筆。」所彰顯的既是董太史不畏權勢,及稟筆直書的浩然正氣外,更相對點出上卿趙盾能諫知諫、受納正言的雅德。
此圖所繪為晉靈公厭惡趙盾之屢諫,採佞臣屠岸賈之計,遣力士鉏麑深夜行刺之景。圖中鉏麑持刀夜潛趙府,見府中門戶大開,趙盾已穿好官服準備上朝。待車閉目養神時,正是行刺的良機,惟鉏麑見忠臣如此敬事為國,便恭敬拱手思道:「寧可違命也不忍殺之。」《書經.洪範》言五福:「壽、富貴、康寧、攸好德、考終命。」此五者以好德為本,德即品行、性格,凡人德行決定命運,於此圖例中不亦昭然若揭!(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