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期::活動報導-二0一五年八月濟南大型公益講座

山東經濟廣播電台專訪(一)

國學文化寒冬去

春回大地猶料峭
諸多疑難待消融
旭日東昇指日待
 
山東經濟廣播電臺,品讀論語節目主持人李曉進女士,於八月二十一日專訪唐瑜淩老師及其師資團隊,介紹學習傳統文化應該具有的基本認知。今將採訪內容做一整理,學會網站(http://www.wct.org.tw/)當中亦有專訪可聆聽,歡迎舊雨新知多多指教。
 
採訪內容
一、學習《論語》對現代人的意義與好處?
答:如果學習《論語》沒有好處的話,這些孔門的弟子不會去親近孔子來學習,而且孔子把他們培養成才,很有未來的出路。例如:子路、冉求和閔子騫都曾在季孫大夫家做官,宓子賤、子游也在魯君屬下做過縣長,都很有政績,子貢那更是不用說了,以其外交之才解決魯國危機。
《論語》二十篇有四百九十八章,告訴我們品格教育的重要,其中有這些人物的典範,像子貢是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外交家,冉求是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內政家,子路是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軍事家,仲弓是如何成為一個出色的政治家等等。如果我們把《論語》中這些相關的條文集合起來,做一個架構便可以瞭解。
《論語》中不光告訴我們怎樣經營品格,還有怎樣為政、怎麼辦教育,以及對於內在如何做情緒的管理,怎樣去找到存在的價值;對於外在出路,如何與人相處、人際溝通、辦事掌握分寸,與他人合作……這些在《論語》當中統統都有。
當今日本的企業家是一定都要讀《論語》的,像松下幸之助、索尼、企業之父澀澤榮一,他們都強調要讀《論語》才能辦好企業。
孔門弟子也是當時各國為政者爭相網羅的對象,孔子六十八歲到七十三歲在魯國時,季孫大夫跟魯哀公都曾向孔子要過人才,請他的學生到國家來當官。可見,孔子是個公認的標誌,國家要找人才都要到孔門裏去找。請問現在哪個老師能把學生教成這樣,可以讓國家領導人來找他要人才,現在的老師有像孔子的這種能耐,教出來的學生可以直接被國家領導人納入重要的職位,去推動政策?
 
二、《論語》中有功成名就的方法嗎?
答:性與天道及文章的學習,即是功成名就的方法,例如曾子以一個魯鈍之才,卻在孔子座下學習,在孔子過逝後,曾在楚國當過上卿大夫,想想看一個魯國人到楚國可以做到這麼高的位置。好比中國人去新加坡可以當總理,或是去其他國家當這個國家的領導人。如果沒有孔子的教學,曾子哪有那個能耐呢?
 
三、《論語》中有人際關係的學問嗎?
答:有。第一、在人際關係中,首重的就是自己的品格。如果不重視品格的建設,光搞人際關係,人家最多也就是和他關係還可以,但不會受人信任與重用。
第二、要注重見地。在交往時,人家發覺到你是很有才情、有見地的人,他就樂於跟你交往。
第三、交往的心態是利他。並不是說跟人交往當中是為了我的利益,儒家講「仁」,就是為了利他。
第四、懂得他人心裡的需要,這是人情世故的通達,《論語》中有關禮的詮釋即是。
第五、懂得周遭的環境的吉凶禍福。該說的什麼、不該說什麼的話,該進該退,都清清楚楚,這也是學性與天道及禮之後產生的能耐。
 
四、《論語》中的情緒管理是怎麼說的?
答:我們一般的情緒有喜怒哀樂。在〈中庸〉有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就是說這個人有能力對治他的喜怒哀樂,接著他還懂得「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就是說該發的時候,他一定要發,而且發得恰到好處。比如說,遇到人家做善事時,就要用喜去護持他;遇到他人為非作歹時,就用怒去對治他,或是用逃避去遠離他。比如說,孔子當年周遊列國,所到之國的君王並不是歡迎他,或者大夫並不是贊同他,孔子可能會採取逃避的方式離開這個國家,比如,晏子在齊景公面前進了讒言,孔子就很快離開了齊國,他知道這個環境是不能待的。
孔子是不怨天,不由人。無論狀況再怎麼不好,他也不會埋怨老天爺對他不公平,面對逆境還保持很好的心態,這是他「不怨天」; 「不由人」就是說不會埋怨別人給他很多的挫折和障難,這就是情緒管理。再來,孔子下學而上達,對人事的運作清清楚楚,「上達」知道唯有把情緒管理好、見地充實好、品格經營好,才能真正改變命運。
命運的改變,絕對不是操縱在別人的手裏,而是操縱在自己的情緒與見地,這樣才能去改變命運。
 
五、現代人心情焦慮、壓力大,該如何解決?
答:一般人心情很焦慮,或是生活上感覺很貧困,都看不開。可是,我們看顏回是簞食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當一個人學習很有法喜的時候,他是可以克服生活的艱難、克服貧窮的。
閔子騫在過去讀書的時候,總能羨慕達官貴人,《韓詩外傳》裏面說,當他把書讀通時,就再也不去羨慕這些權貴,而是重在自己的品格充實、見地豐厚。在《論語》中記載,季孫大夫請閔子騫來做官時,他先考慮季孫大夫是不是一個好的領導者,是好的領導者我幹,反之不幹。當他發覺季孫大夫是個以下犯上的權謀之人,所以他說「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就是說他寧可接受貧困,但這官絕對不幹。如果現代人能學會這種情操的話,哪裏會有什麼貧困生活令自己失意潦倒。
富可敵國的子貢最佩服的人是誰?竟然是孔門裏最貧困的顏回,彼云:「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這並不是子貢謙虛之言,而是說他連仰望顏回都不敢,不要說去較量了。可見,孔門教學的風範,絕對不是以貧富貴賤來分,而是以品格見地來論高下。在孔子周遊列國到楚國時,執政者子西大夫竟然覺得孔門裏面最了不起的人才,就是那個最不起眼的顏回。可見,他們也是很有眼力鑑賞人才。
當一個人有才情卻不得志,不但不怨天尤人反而樂天知命,他一定是一個有見地、有人生理想與抱負的人。對那種走順境的明眼人,回過頭來再看他時,會更佩服。子貢就是這樣佩服顏回的人,因為子貢知道顏回一定是在學問中突破他人生的瓶頸、思想的糾葛,必是一位有出格見地之才。所以,當這些弟子們重新去認定顏回的時候,方知孔子的教育能突破境界的繫縛,宏觀的看待人生,這才是孔門學問最高的價值,而且孔子也是這樣經營自己的人生。
坦白講,顏回並不是沒有出路,而是知在那種環境下,不但不能發揮自己真正的價值,反而會在世俗的汙穢政治裏面被利用,所以他寧可不要這個富貴,並不是他富貴得不到。在《韓詩外傳》中記載,當孔子問顏回,要不要推薦他去做官,顏回說不要,連想都不想,他只想傳承孔子的聖道。
就像雪廬老人六十歲來到臺灣時,深感文化的傳承比做官還重要,所以甘於淡泊(讀書、教學、興辦善法),把人生最後的歲月拿來教臺灣人,意味著告訴我們:在這個時代裡,真的給人家內心的出路才是自己真正的出路,至於外在有沒有出路,那要看環境許不許可,所以孔子說「無可無不可」。
學習《論語》的好處:
第一、孔門的學問是真的可以改變命運的。從《論語》中可見,在孔子的教學中孔門弟子統統改變了命運,一般貧窮的人是最讓人看不起眼的,想不到是被人最為重視的。像顏回、漆雕開、澹臺滅明,還有曾子的魯鈍,後面都很有出路的改變了命運。像《了凡四訓》一樣,當學問是讀到位,讀到方向,而且是有次第、有系統,而且有目標的學習,是一定會有出路的。
第二、通過學習,以文會友,會交到真心朋友。
第三、學習中很有法喜,人生中會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煩惱。
第四、因為做出很多有價值、很有意義、對世道人心的貢獻,所以在一生中很多地方可以逢凶化吉,趨吉避凶。
第五、會像曾子那樣,在臨命終時,竟然不怕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是他臨終的心得,就是用道去經營的人生,走到終點的時候,好了!可以了!人生圓滿了,瀟灑的走了,這種胸懷在雪廬老人身上都看得到。
 
六、什麼叫做「無可無不可」?
答:「無可無不可」,講究的就是一個對環境的觀察。環境許可,他就可;反之不可。可與不可,唯義是從。「唯義是從」就是說,真正能夠符合眾生利益的時候,他就可;反之,他不可。
 
七、雪廬老人是誰?
答:雪廬老人就是李炳南老教授,山東濟南人,名艷,字炳南,號雪廬。是孔子第七十七代嫡長孫孔德成侍讀先生及孔府主任秘書。生前是臺灣中興大學、東海大學、靜宜大學中文系教授及中國醫藥大學黃帝內經教授,對儒釋道三家典籍融會貫通,並知行合一,一生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