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期::專題研學-佛學概要十四講表簡說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簡說(六)

離苦得樂人生觀
有情亦然覓出路
無明我執惑業苦
海市蜃樓無了期
第一講表  乙表 二障略舉(宇宙觀)
森羅萬象
上述由本身煩惱中觀察人生謂之人生觀,觀個人是在惑業苦中輪迴,進而觀察宇宙謂之宇宙觀。而環境所知中,吾人成為能知,環境成為所知。吾人所觀察宇宙中全部有情,即是森羅萬象。雖宇宙範圍可涵括有情及無情,但此處特別約有情而言。有情亦是在輪迴中受苦,但唯有情方能修學成佛,且是吾人所須度化之對象。
宇宙有情的處境,是森羅萬象,唯本質是苦。森羅萬象中,佛法所言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所現即為森羅萬象。譬如人道中分黃種人、黑種人、白種人、混血種人,黃種人又可再細分中、日、韓、蒙、菲、泰、緬、馬來、印尼、印度、錫蘭等等民族,種類已稱繁多。而非人道之動物種類更甚,故名之曰森羅萬象。而佛法如何形容此森羅萬象呢?一言以蔽之:「惡難遣、好難求、得易逝」。
 
惡難遣
「惡難遣」即痛苦、挫折、障礙、逆境、災難、戰火等種種禍害,不一而足,謂之苦苦,這些是難以遣除,隨時發生。
 
好難求
「好難求」即有情眾生尋求離苦得樂之作為,唯不知所求之樂,竟以苦為本質,是故好難求。何謂之三界之樂以苦為本質?佛法從未否定世間之快樂,釋迦牟尼佛說三界皆苦,譬如今天吃飽飯,佛如仍說痛苦,必不得世間人承許。佛教徒如未瞭解其定義而凡事皆稱苦,快樂之事亦曰苦,世間人必不以為然。三界皆苦之定義為:有情所受用的快樂,本質是痛苦,並不妨礙說快樂。
何謂「樂以苦作本質」?譬如站立之痛苦,此時坐下是否快樂?非也,坐下係將站立之痛苦消失,唯坐之痛苦漸生。譬如富貴,亦將貧窮之痛苦消除,但富貴之痛苦漸生。是以凡夫於三界中尋覓快樂,猶如「渴鹿陽焰」,渴鹿處於沙漠中不斷追逐水源,唯所見皆陽光反射猶如水源,永遠尋覓無著。如同有情無始劫來追尋快樂,而至今未得。古時印度有一位國王,即以此法不用刑罰,而使所有犯人皆不敢再犯罪。先詢問犯人喜好以站立或坐或臥之方式。如有喜好臥者,令其臥而不許動。初始時愉悅,末後如同生病一般。此時再詢犯人敢否再犯罪?如復以不敢者可令出獄,有再犯者即令受躺臥之苦。是故,世間之好根本難求,本質皆苦。
 
得易逝
「得易逝」即令難求而得到了,亦因無常故,而迅速滅逝。譬如秦王贏政即位後以二十六年經營而併吞六國而稱帝,僅十一年即駕崩,何其短暫。其實不僅其人稱帝之時間,苦於短暫,「得」之體性係有為法,而有為法之體性無常,無常之體性是剎那變化。
森羅萬象係因眾生充滿六道中輪迴不已,故可進約六道輪迴而論:「惡難遣」,有情眾生墮入三惡道之後,欲離開極其困難。因其時彼處修福因緣不易具足,亦無善人以為典範。其次「好難求」於六道,亦極少數能斷惡修善加修禪定因緣具足,方能升到欲界天、色界天,此類有情十萬人中每不得ㄧ。再者「得易逝」,或有人言能升至色界天、無色界天,是否即為究竟快樂?約壽命論,四王天的ㄧ生,約莫等活地獄的一天,等活地獄壽命又達五百歲。其下之黑繩地獄、叫喚地獄、大叫喚地獄,至最後之大熱地獄、阿鼻地獄,其時間壽命復續倍倍加長。故較量投生色界天與墮入地獄之時間長短,生天猶如曇花一現,而墮入三途是長劫。墮入三途後,因惡習氣沾染一身,故多有眾生纔出即入,亦或長劫沉淪不得而出。而生天者則因享樂故,造善之習氣亦無法相續,壽命終亦易墮落。有情於三界中處境如此不堪,投生惡道者既易染惡習氣,無法脫困;而投生善道者,又因享樂使為善習氣不生,亦易墮落,是以《道德經》老子有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人情事理
佛法觀察宇宙間之森羅萬象,即為有情於六道輪迴之痛苦,引發吾人生起大悲心去度眾生,所度眾生又特別約人道眾生為對象,如何瞭解人道眾生?即由人情、人事及人理中通達。
 
情多異
述記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因每個人的根器、習性、欲望、個性均不同。人心既皆不同,如何形容其行相?各人想法不同,唯均認為自己正確,故堅持己見,謂之「各是其是。」並認此為唯一正解,非此解者均屬謬誤,謂之「各非其非」。自己所喜愛者為好事,反之為惡事,謂之「各好其好,各惡其惡。」
既然有情皆「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各好其好,各惡其惡。」,故皆與過去所造業及等流心有關。譬如世間之美女固然美,唯羅剎偏喜貌醜之羅剎女,反不喜歡世間美女,故各好其好、各惡其惡。是以世間之美女,亦僅某一些人以為美,並非全部人皆以為美。故西施之「沉魚落雁」典故,魚並非因其美而下沉,雁並非因其美而下落,真相為魚與雁皆以西施為醜而嚇得躲起來,謂之沉魚落雁。
因人心情多異,是以孔門之教化乃因材而施教,絕無以一法而攝受所有眾生,因有情之心呈現各種不同的行相。某些人須以剛攝受之,某些則以柔攝受之;某些人是吃軟不吃硬,某些則吃硬不吃軟。
 
事多變
「事多變」觀待諸事因緣和合而成,故其事情多變化。述記云:「人事亦多變異,今日仇家,乃是昨日之刎頸」。人心多異,人事亦多變化,昨日與今日不同,今日跟明日不同。不同人所辦之事情皆不相同,今日行情、市場波動、國際變化皆多變化。昨日交情密切,今日卻反目成仇。譬如三國時期司馬懿與曹操原為命運共同體,最後司馬懿親手覆滅曹魏王朝。是以,人事多變。
 
理多秘
「理多秘」,即人事變化中含藏之理,其秘密與過去之善業、惡業有關。譬如,當下作善卻受苦報,當下作惡卻受樂報。其秘如此,是以ㄧ般人無法相信因果報應。如何才能相信因果報應?佛又如何讓這些聖者認同因果報應?因果報應相較證得空性,屬極隱秘事,因佛所說無常與空性尚可經由比量之觀察認同,唯因果之理,譬如眼前此人所受果報,乃幾萬劫之前所種下因,ㄧ般人無法觀察。連聖者阿羅漢亦有三不知,第一是時間太長遠(超過八萬大劫)者不知。第二是業太微細(如頭上毛髮從何而來)者不知。第三是空間太大(超過ㄧ個三千大千世界)者不知。
理多秘連阿羅漢亦不知,故唯有相信聖言量,方可通達甚深緣起。如何生起對聖言量的信心?聖者阿羅漢證悟無常與空性,破了煩惱障得到極大安樂之後,對佛生起了很強的信心,對佛所說緣起之關聯性完全相信。是以阿難尊者說「日可令冷,月可令熱,佛語不可易」。以相信聖言量的方式,成立對緣起法的比量。因果緣起法唯佛能以現量通達,三世無量劫之因果,於佛心識前以現前量度之方式呈現,猶如眼識見色塵般呈現。其次,九法界以下眾生只能以信聖言量的方式,以此比量通達緣起法。比量非現前量度,乃推測比較量度而得。譬如出門見道路潮濕,推比得知方才下雨,然並未親見下雨;又如沙漠中所見海市蜃樓顯現似有,推比量度得知其實無。再如有見地之政治家,或許未能親見,然彼有見地能推比得知其作為之後續影響,故雖萬人而吾往矣。例如春秋時鄭國子產執政第一年國人皆希其死,至第三年則國人則歌無子產不知如何生活;又周成王因感念周公旦恩德,特別允許伯禽於魯國以天子之禮祭周公,孔子以為此舉僭禮,後代果然魯國三家大夫亦相繼傚尤,僭禮犯上,造成魯國的亂象。
比量亦分三類,第一類「世俗比量」,意指此方世界中,世俗人可以推比得知者,如「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其次「事力比量」,約「無常」及「空性」之義理,經由佛之說法,修行者能以推比量度得知,且符合事情真相;最後「信許比量」,即上述對聖言量,以相信的方式成為通達布施生福的比量。譬如相信佛說眼前之布施經過百千大劫後,使修行者成為登地菩薩的福報,成為比量。因其必非眾生現量所證,眾生不同意時成為非量,唯有以相信的方式成為比量。可是一般人,難以相信佛告訴我們經營來生、解脫,乃至於成佛,比得到眼前快樂重要。譬如老闆說,你認真加班,這個月薪水給你二十萬!就比較務實。至於佛講的因果報應比較空洞,比較不切實際。是故如何透過努力成為來生殊勝之見地,一般有情不會生起信許比量。以相信的方式成為比量,雖然境界尚未現前,唯你可以通達如同海市蜃樓現前,眼前並無樓房。在沙漠中,那一灘水生起,你知道那邊沒有水,只是陽光反射的效果。此即是比量,一般人很難以相信的方式成為比量,尤其對聖言量最難。除非他對無常、對空性瞭解,因為修學無常和空性,得到非常大的快樂,所以他對佛語能生起強烈的信心。顏回簞食瓢飲居陋巷而不改其樂,成為信許比量的力量,一般人辦得到嗎?我們看到一個窮困潦倒的人,對聖教很有信心的時候,真的在他身上看到前途了嗎?這就是有別於一般人的眼光了。眼光要這樣培養,生活可以隨俗,眼光絕對不能隨俗。你要有你的見地,所以蕅益大師說:超方的品格、蓋世的學問、千古的文章。(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