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期::孔學一隅-論語簡說

論語簡說(十三)—子貢億度事理(下)

啟發弟子成棟樑

屢空受命卻早夭
悟性億中堪傳承
貨殖不受千古憾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先進第十一—十八)
釋  義
弟子介紹
在本段出現兩位弟子,我們先對這兩位弟子做簡單的介紹。
「回」是顏回,小孔子三十歲,江逸子先生在《孔門七十二賢》把他畫成一個有赤子之心的樣貌。顏回的學問是能斷除煩惱的學問,回到天真無邪的氣象,然又含藏著很大的智慧。老子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捧著竹簡,代表著好學。當時孔子帶著弟子周遊列國到楚國時,子西大夫說:「這個人是宰相之才,楚國沒有這樣的人才。」
「賜」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子貢這個人,江先生把他畫成雍容華貴的樣子。他的見地、外交的才華、經商的能力,對魯國的事功,以及跟老師的情誼,還有觀人的眼力,我們都說過了,此人實是孔門座下奇特的人物。
 
回也其庶乎 
在《易經》的〈繫辭傳〉裡面說「庶乎知幾」,就是差不多知道機,機就是微微地一動,只要微微地一動,顏回都立刻察覺。而且能夠發覺到自己的過失。所以讚歎顏回,過失是立刻發現,而且不會重複,所以叫做「不二過」,意思就是這個人的智慧非常高,會讓他的過失不會出現,或者是不會重犯過失,他可以到這麼高的境界,難怪孔子對他是讚歎有加!
 
受命
受命就是得到「性與天道」的傳承,性與天道的學習能夠超越七情的束縛,直接達到屢空的境界,《中庸》謂之:「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這也是孔子「一以貫之」的學問,是所有世間學問的中心思想。
 
賜不受命,而貨殖焉
子貢是悟性佳的弟子,原本透過好學而成為傳承者,並有傳承的天命。結果經商致富,雖不為貨財所迷,然分心做生意,不能承擔這項歷史的使命。
 
億則屢中
億字,〈皇侃〉的解釋就是研究、推度,屢是一次、一次地,中是透過推理能通達「性與天道」。
子貢的屢中與顏回的屢空,有何差別?子貢是在比量(推理)中通達,顏回的屢空則是跨越比量,以現量的方式通達性與天道。
 
總   結
 
第一、高柴是愚笨的、不知變通的;曾子是魯鈍的,上課聽不懂的;子張是開張的,不知收斂的;子路是剛強的。透過孔子的教導,孔子在教學生的時候,都知道他們有個性上的缺失。可見,孔子是一位能夠觀機逗教的人,觀察學生的根機,引用正確的教法去引導他們,使得這四個學生的缺點轉成優點。高柴不但不愚,而且能變通;曾子不但不魯鈍,能夠傳承聖道;子張開張,但是也能務實,所以成為孔子後面八大派的傳承之一;子路的剛強,可是能夠學習禮、以禮約束,所以,他能夠做季孫大夫的家宰,以及孔悝大夫的家宰。
第二、子貢與顏回可以通達性與天道,且有傳承的天命。可見天命是不一定的,誰能將心思花在性與天道上,得到心法,誰就有傳承的天命!然這一章的意思是賜不受命,而回受命。
第三、顏回受命是其庶乎,屢空的境界。子貢不受命的原因是因為貨殖。雖是億則屢中之才,可惜將時間花在貨殖。
第四、孔子是有教無類,很難教的、不知變通的,夫子都能啟發他們,把學生教到開竅。孔子能讓開張的人懂得收斂,剛強的人懂得用禮來自我約束。 
第五、要慎選註解,如果此章解成這個魯鈍、那個不開竅、那個邪僻、那個孤傲、那個窮光蛋、那個很有錢,這一章就毫無意義!
第六、老師也順著學生性向,將學生教成有用之才。例如高柴做過成邑大夫,對成邑很有貢獻;冉求做過季孫大夫的家宰,對魯國很有貢獻;仲弓也曾經成過季氏宰等等。培養人才,最重要的就是能辦政治、能辦教育,辦政治讓環境變好,讓各行各業都能均衡發展,讓環境成為教育的環境。
 
問:這一章的「回也其庶乎,屢空」跟《大學》裡面的「格物、致知」關聯性是什麼?
答:格當成來,這是漢儒的解釋。物就是境界,來了境界就能夠致知,通達境界體性不可得,使心意不染境界,謂之誠意,意為心之王,意若誠心能正,能明本自具足之明德。明明德是內聖的成就,乃通達形而上,此即顏回的屢空,亦是〈中庸〉所云: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
形而下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儒家有形而上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形而下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形而上是聖人的境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君子的能耐,儒家所要成就的就是聖人與君子的境界!
 
問:顏回他有受命嗎?如何知道顏回他有受命?顏回他自己也知道他是個受命之才嗎?
答:顏回的三月不違仁代表他有仁心;其庶乎屢空是他的智慧;孔子看他是不斷的精進,叫做「吾見其進也」;他知足常樂(簞食、瓢飲、陋巷),還有,聞一知十的悟性,呈現得到傳承的氣象。
再來,顏回跟孔子在匡地被圍困,師徒失散時,顏回找孔子、孔子找顏回,相聚的時候,孔子高興的說了一句反話:我以為你死了!顏回說:老師在,我怎麼敢死!意思就是說:我就是要來傳承老師的,老師在,我一定在,我就是負責來傳承。所以在慌亂當中他會保住他的生命,因為他知道他保住生命的重要!這就是顏回他知道他有受命之才。
 
問:曾子是傳承者,他能達到屢空嗎?還是顏子比屢空高呢?
答:屢空到空空,屢空是已經進入聖人的位置了,到空空的時候,是達到至聖的位置。曾子的一以貫之,其實就是以性與天道來貫穿形而下的學問,這個曾子辦到了。但是至於曾子有沒有到達屢空的境界?這個不知道。但是,顏回是有的。曾子是否透過後面的努力而達到屢空的境界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得知曾子是「人一能知,己百知;人十能知,己千知」的用功法!曾子把時間全部投入,所以曾子成為傳承的人才。
 
問:為什麼這章不將曾子跟顏回一起比較、或是曾子跟子貢一起比較呢?
答:夫子在這一章當中,可以想見對子貢,是希望他成為傳承的人才!因為子貢這個人有悟性,能舉一反三,告往知來,還有他的對魯國的功勞,對孔門的貢獻,跟孔子周遊列國裡面,又聽到「性與天道」的學問。他是傳承的人才,又有悟性,又肯供養,又陪著老師周遊列國,又聽到「性與天道」;但是老師覺得他花太多時間貨殖,所以才會說「賜不受命」。
曾子到最後是受命之才,所以兩位受命之才是不用再比了。
 
問:顏回、曾子跟漆雕開有到受命的境界,不知道像老師提到孔子死後的八大門派的傳承,是否也可以算的上是有受命?
答:漆雕開在孔子那個時候就很不錯,孔子想要使漆雕開做官,漆雕開竟然說:我沒有自信。難道孔子會看錯人嗎?結果想不到孔子聽了很高興!鄭康成說:孔子高興漆雕開向道的心!意思就是,漆雕開不願做官,而願傳承夫子的聖教!韓非子的《顯學論》說:漆雕開傳承孔子的性與天道。
子貢憑著他的悟性,生活沒有後顧之憂,又對魯國有很大的功勞,而且功勞大到連叔孫武叔都認為子貢的內涵比孔子多。陳子禽甚至認為子貢太客氣了!此時孔子說子貢和顏回,一個是受命、一個是不受命,一個是屢空、一個是屢中。屢中是在言語上推度,得到性與天道的內涵;顏回是跨過言語,直接證到性與天道的內涵,叫做屢空,一次、一次又一次地達到空的境界。
 
問:假使子貢不貨殖的話會如何呢?一般人多以為是子貢他跟孔子學習,所以才貨殖經商,如果子貢不貨殖會如何?如果他不跟孔子學,又會是如何?
答:子貢大概在十七歲的時候去接近孔子,孔子過世的時候,子貢大概是四十二歲。這麼多年來,他都沒有離開過孔子,可見在十七到四十二歲,富可敵國的那一段日子,一定是一面跟孔子學、一面賺錢。可見孔子的學問,不但能辦政治,也能辦企業!子貢這個人很有才情,並用所賺財富護持聖門,若不與孔子學,或許也沒有賺大錢的悟性,若與孔子學而不貨殖,或可成為傳承聖教的人才。
 
問:子貢學做生意的能力或從孔子處學來,學道的人可運用於貨殖,然可利益社會與家庭,學道真的會妨礙貨殖嗎?
答:本章並沒有怪罪子貢善於積財,因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且子貢是一個善用之人,並且不會妨礙求學,他能將學問用在政治上、外交上,表示這個人的學習是通達的,而且能舉一反三。
孔子只是感嘆,明明可以通達性與天道,可以成為傳承的人才,很可惜!這裡沒有怪罪他有錢,只是可惜他在貨殖上花太多時間,妨礙學道,終究不能作為聖教的傳承者。
 
問:孔子對於子貢不能成為傳承、受命之才而感到非常地可惜!當一個人成為受命之才的時候,對他自己以及他人到底有多大的好處呢?
答:受命之才一定要跟善知識學習,因為「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靠人去傳承文化,不是離開人而有文化,一定要找到好的老師才有所謂的傳承,沒有好的老師談不上傳承。傳承性與天道,這個人不被形體所繫縛,名聞利養就不會繫縛此人,這種人來辦世間的事情,格外地有眼力與風采,能辦出大事,利益眾生。
 
問:以顏回來講,他是能夠屢屢證到性與天道的境界,也能夠現證仁心(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相對於現證仁心,達到屢空是否是比較困難的事情?
答:這兩者的成就都難,有的人通達「性與天道」但未必證得仁心,有的證得仁心,未必通達性與天道,難以比較!
 
問:顏回既然有得到夫子「性與天道」的傳承,又有宰相之才,為何不出仕呢?
答:性與天道的傳承比做宰相還要重要!因為那是民族的大業,千秋萬世,宰相是一時的,傳承是永久的。當民族文化有了這一塊的時候,代代相傳地影響中國人,中國人將成為世界上最有風采、最有氣質、最有見地的民族。任宰相不過是一時,辦出善政讓大家生活快樂;但人存政舉,人亡政息!
 
問:《講要》上寫,子貢不接受天命,「即是不順乎自然……」,關於這句話可不可以再請老師解釋呢?
答:自然就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就是性與天道,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就是「性與天道」。子貢為什麼「不順」?因為做生意沒時間深入學習與領悟。
 
問:這一章的語法,在前面五個弟子都有加一個「也」字,請問「賜」沒有加「也」,是不是只是語氣上的表達?
答:是的。
 
問:若說子貢有悟性,他之後為夫子守喪六年,是否在那六年有內化老師所教的內容,而他最後是否有達到「屢空」的境界呢?
答:孔子過世後,子貢有到齊國、衛國從政,後來死於齊國,史書並未記載子貢傳承聖教,或是未投入大量的時間學習性與天道,故未能傳承聖教。
 
問:在《論語》當中,誠如老師您剛課程所說,孔子都是拿子貢跟顏回來相做比較,這是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答:有,孔子就是期盼子貢成為傳承者。
 
問:我們知道孔子帶著弟子去周遊列國,這些花費都是靠子貢的支持,所以是否有可能,子貢看一看所有的同學裡頭,發現自己才是最有能力做老師護法的人,所以,只好勉為其難的犧牲自己,讓自己能夠護持老師,完成他想要做成的事情?
答:或許有,但是賺太多了!他已經富可敵國,書上形容說可比陶朱公,就是賺太多了!
 
問:從本章可以看到夫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現在學生可能對這些內涵比較不瞭解,也比較沒有想要學習的心,而顏回跟子貢這些孔門的大賢,都是自己想去求學的,我們應該要如何做到對學生的循循善誘呢?
答:首先,一定要引發學生的善法欲,譬如讓他知道學《論語》、學孔子的內涵到底有多好!子貢十七歲時就親近孔子,直到四十二歲時孔子過世,他是最務實的學生,如果孔子沒有如此殊勝的內涵,他不可能親近老師都未離開,且在孔子墓邊守喪六年。
 
問:學習性與天道這麼重要,如果說我們有機會,是不是應該以這個為主,工作是其次的。
答:不行!一定要慢慢地學上來,你才會有這種感覺,一定要有老師,不能在那裡閉門造車。也要有教材,並且花時間來學。但是,如果你自己不是這種根器,對經典也不是這麼好樂,反而容易兩頭空。
所以首先必須要務實地先把本份做好,慢慢地產生善法欲,當你有學道的資糧,又有善法欲時,或可從容地學。若不能安貧樂道,遇到貧窮生起煩惱、怨天尤人!反而兩頭空,於世間有障礙,也學不到性與天道。(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