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期::藝術賞析-華夏精魂千秋

華夏精魂千秋(九)—明倫史畫君子固窮─原憲

清貧守道逢亂世    司寇家臣辭俸祿

同學貴顯心不慕    頑懦聞能廉而志
 
 
【史話】
 
原憲,字子思,又稱原思。生於春秋時期魯昭公二十七年(西元前五一五年),卒年不詳。家世貧寒,個性清介,一生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合流,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小孔子三十六歲。
孔子任魯國司寇(掌刑獄),他做孔子的家臣。孔子給九百斛穀粟作為薪俸,他辭謝不受,孔子即說:「你不要推辭了,如果自己用不完,可以分給鄰里鄉黨中需要幫助的人。」他曾問孔子:「一個人不好勝、不自誇、不抱怨與不貪得,這樣可以算是『仁』嗎?」孔子回答說:「這麼做是很困難的,就我所知這還達不到『仁』的範圍。」
原憲又問老師:「什麼是恥辱?」孔子答道:「當國家政治清明時,可以出來作官領俸;若政治晦暗為了俸給而出來為官,這就算得是恥辱了。」為此,孔子死後原憲隱居不仕,實踐孔子的這種政治理念。他的居處十分簡陋,拿茅草蓋屋頂,以蓬蒿編門,用桑木作門樞,取破瓦作窗牆,遇上天雨就屋漏地濕。生活雖如此清苦,但他仍是快樂地讀經唱歌。
某回,在衛國當官的同學子貢,穿著華服乘坐大車去拜訪他,原憲拄著藜杖立於門口迎接。子貢見他頭戴破帽、衣襟見肘、腳趾露出鞋外的樣子,便問道:「先生您有什麼病苦嗎?」原憲回答說:「我曾聽聞,如果財物缺乏,那就是貧困;假使學習孔夫子所傳授的經論,卻不能實踐履行,這才是病呀!而今我原憲只是生活貧困,並不是有病。」子貢聽了面有愧色,便告辭回去了。唐朝吳筠對此有〈詠原憲子〉詩,云:「原生何淡漠,觀妙自怡性。蓬戶常晏如,弦歌樂天命。無財方是貧,有道固非病。木賜欽高風,退慚車馬盛。」
歷朝對原憲固窮守志之風讚譽有加,唐玄宗追封他為「原伯」,宋真宗加封為「任城侯」,明世宗詔改為「先賢原子」,從祀孔子於曲阜孔廟大成殿前之東廡內,受到世人普遍的崇仰。
 
【圖解】
 
夫子過世後,弟子們守喪三年,屆期除子貢結廬再守三年外,其餘人等皆離去。此圖所繪即為原憲去後,隱居不仕的情景。其個性清介又安貧樂道,故能於簡陋的居處,快樂的讀書彈唱。夫子周遊列國在陳絕糧,諸多學生因饑病而無氣力,子路埋怨地問:「君子也有窮困潦倒的時候嗎?」夫子說:「君子雖窮,但窮不失志;小人一旦窮了,就自暴自棄、一蹶不振。」此即原憲日後所踐履者。富可敵國的子貢見同學貧病,特別驅車前去探慰;而原憲「貧而無病」的一番話,正點出他問「恥辱」之學道守志的精神。春秋末年各國交相利,相對於子貢奔波於列國間貨殖遊說,原憲卻認為政治晦暗時,不為俸祿而仕,寧可隱居安貧樂道。(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