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期::藝術賞析-華夏精魂千秋

華夏精魂千秋(十) —明倫史畫禮以教子─孟母

沒落貴族賴母教

親師苦學五年成
不忍世道效周遊
王道不興退著書
 
 
【史話】
 
孟子的母親仉氏,戰國時期晉人,出於名門之家(─西元前三一七年),知書達禮、賢慧剛毅。孟家本係魯國孟孫貴族,孟子(名軻)早年喪父家道中落,全賴母親刻苦教養。最初家住於城郊墓旁,孟子便以祭喪為遊戲;母以為不妥遷居市集,孟子又學商人叫賣營計;母見讀書人知書達禮,便再搬家至學校旁。
孟母教子為人要誠信。居於市集時,東邊鄰家在殺豬,孟子疑問:「殺豬幹什麼呢?」孟母隨口答以:「給你吃!」孟子高興地等著吃豬肉,母親為了不失信於他,便挪出日用錢來買塊肉讓孩子吃。
初入學讀書,孟子無所用心,某日竟貪玩未上課。返家後,母親一聲不響地將織布機的棉紗剪斷,對著驚愕的孟子說:「你廢學就像我斷織般,一切付出都前功盡棄了。」孟母以斷織來比喻輟學,教以「力進廢退」之理,孟子從此發憤向學。
孟母除擇鄰處外,也覓聖學良師以教子。戰國時期學術蓬勃發展,諸子百家中她無視於老莊的玄虛,也不愛楊朱的功利,獨醉於孔子的忠恕之道。當時,孔子之孫孔伋(字子思)的學生,在曲阜設館講授六藝,孟母鼓勵孩子前往學習。老師特別器重孟子,對旁人說:「孟儒子性樂仁義,言稱堯舜,世所稀有也!」孟子苦學五年,學問德業突飛猛進,世稱繼承了孔子的衣缽。
孟母對子之教,亦在於夫婦相處之道。某回,孟妻由氏在內室袒裸,孟子撞見怒斥而去。孟妻訴於婆婆,說:「夫妻內室相處,不以外禮相求,請予歸寧。」母告於孟子:「依禮,將進堂先發聲,讓人心理有備。你先失禮,怎還怪妻子不知禮呢?」如此又依禮教子,調和子媳關係。
孟子為了孝順母親,未能遠遊一展抱負,時而吁嘆不樂。母親知而告說:「婦人之禮在修閨內,此有三從之道:年少從父母,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如今你已長大成人,而我也年邁了。何不你做你應為的事,而我守我的婦禮。」是故,孟子再次周遊列國,受到各國人民的歡迎。
孟子五十五歲時任齊國客卿,接母親同住享福,不料次年母親罹患重病,雖親侍湯藥仍然罔效。歸葬故里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馬鞍山麓,建孟母祠以祀。後人將孟母與徐庶之母、岳飛之母,列為母親的典範,而孟母居「賢良三母」之首。
 
   【圖解】
 
禮是人類行為的規範,比如《禮記•曲禮上》所言:「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更是規規矩矩的態度,見於行為的恭謹。天下女性佔一半,自古以來重視女德,包括婦德(品性)、婦言(語氣)、婦容(行止)與婦功(才能),此四德關乎家族榮衰及社國興滅。
孟母仉氏為中國賢母之代表,其賢完全表現於對孩子的善教上;為謀求良好的學習環境而「三遷居所」,為承諾守信而「籌算買肉」,為警示貪戲廢學而「截斷機杼」,使得孟子發憤向學。人雖有了學問,但往往受習氣所障而現無明。此圖所繪即是孟母就「不以禮廢事」,來訓教孟子「禮有內外之別」,其失禮冒進於前,怎能怪罪於妻子更衣失態呢?雖孟子當時已是大儒者,但對於母親的一席話,仍能恭謹省思誠心改過,更奠定其後來的成就。(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