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期::活動報導-我今為何等事欲遊東馬─二0一六年春東馬生態之旅

如何帶來生命的體悟 ─從蝙蝠出洞說起

境無體性隨人悟

團隊合作能生存
環境天敵無能障
走出無明業繫地
 
 
 
姆魯國家公園是聯合國教科文組所列之世界自然遺產,除了熱帶雨林生態和尖峰石林外,其獨特的天然岩洞景觀,吸引許多外國觀光客搭機至此旅遊,其中最為特別是觀看幾百萬隻蝙蝠出洞一幕。
四月十三日下午天公作美,一行人沿著木棧道步行數公里,兩旁盡是熱帶雨林獨特植物,特別以為了適應生存環境發展成板根構造最為特殊,更有各類昆蟲,在燠悶午後點綴著小小的驚奇。
初抵鹿洞豁然開朗,眼前矗立著高聳石灰岩壯觀山壁,配以綠色林木,彷彿是一幅巨大山水畫。因曾是鹿的棲息地故而名之,目前是以蝙蝠為首的各類生物遮風避雨的處所。
 
鹿洞(蝙蝠洞)
 
走入洞中感覺十分奇妙,裡頭雖有數以萬計的生物種類與蝙蝠共生,卻出奇地安靜,可見對於浩瀚宇宙我們所知是極其有限的。洞頂隱約是密密麻麻,層層疊疊的蝙蝠,有各類品種,有大有小,不同種類間仍和平相處,耐人尋味,是否告訴我們不同宗教及種族間應該互助合作,而最殊勝合作,莫過於善知識能共住一起,組成團隊,修學正法,彼此和合共處互相增上,培育下一代,傳承教法,當生成就。
很難想像洞中住了二百萬隻蝙蝠,蝙蝠排泄物是許多生物賴以為生的食物,對生物而言糞便是香的,但對人類而言卻是臭的,故沒有本來是香的或臭的自體性,若有,則聞起來都一致認為香的或是臭的。再者,黑暗與光明無自體性,洞穴內雖伸手不見五指,卻是蝙蝠的光明,而相對於觀光客僅能仰賴手電筒微光小心前進。此外,有些環境我們覺得很棒,對某些人卻是苦不堪言,這除了說明苦與樂無自體性外,有些質地很好的人卻甘願輪迴,就算有人想拉他卻拉不動,因為彼甘願如此。如同請落後地區村民吃頓飯,他就心滿意足;再如,後段班同學每天混日子覺得很快樂,前段班同學卻覺得窩囊。故人要長進,力爭上游,非不求進步,自我感覺良好。而聖者出離心乃見到輪迴本質是苦的,有情竟以為是樂的,其原因在於當修行人有證量後,終於見輪迴本質是苦的,特別是見到富貴者、帝王乃至天人之苦,此種修行能耐是非常高的,而此見解非一般有情覺受。故修行本質在見地(內心真實看法),而非形式上很會修行,倘若遇境界仍是老觀念起煩惱,如何說有修行呢?
鹿洞與蘭洞那麼靠近,前者容納著數目驚人的生物居住;後者是幾百萬年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鐘乳石瑰寶,二洞同位一座山,為何是二個完全不同世界?當蝙蝠入住鹿洞就無蝙蝠想住蘭洞,就好比大家往都市發展,鄉下人口相對減少。當所有想法都朝向某個方向,則形成一股力量,稱為業力。業力分為別業(個人想法)及共業(大家共同想法)。釋迦牟尼佛可轉變某些人想法,但無法轉變大家共同想法,例如:釋迦牟尼佛無法轉變普遍回教徒想法。當一群人共同想法成為既定事實則業力大於佛力,如何令佛力大於業力?唯有依循善知識教誨,透過聞思修行,改變內心隱微想法。
 
蝙蝠出洞
 
想像中蝙蝠出洞是一群群蜂湧而出,幾秒鐘就結束,事實上卻是很有規律、次第一整團一整團飛出,且飛出後先盤旋向上,再如龍般飛出去。為何能如此有秩序呢?想必洞中應有一隻能力非常高的蝙蝠王。《地藏菩薩本願經》中,釋迦牟尼佛說除了禮拜佛外,也要禮拜轉輪王,因為轉輪王以教化統理世界,就如同蝙蝠以倫理關係來維持全團生命。五倫關係乃聖者觀察大自然生存之道,絕非對眾說教。大自然生存之道若講究倫常,即便渺小蝙蝠都可抵抗天敵及環境不順遂與各種天氣變化,而好好生存下去;若無法維繫倫常,就算國家都維持不住,種族都可能被滅。所以為什麼全世界四大民族只剩中華民族,實乃倫理關係之思想令民族存在。
再者,蝙蝠飛出來除了很有秩序外,相信它們也是按照輩分倫常關係。記得曾經至寮國供僧,各寺院出家眾前來托缽,有一龐大隊伍等候多時,卻停駐不前,令人百思不解,後來又有一隊僧眾出來,前面那一隊伍才跟隨其後移動,原來寺廟間是有輩份關係講究禮讓,這種禮儀表現出僧團的威儀氣象,正顯示出釋迦牟尼佛放掉王位,無政治實權,如何面對龐大婆羅門教主宰印度數千年,包括:生活起居、婚喪喜慶等,而能改變時代?釋迦牟尼佛靠的是團隊。當一群比丘出來後,如蝙蝠一樣有長幼尊卑次序,且威儀嚴整,帶來整個印度震撼及矚目,願意將最好食物提供給僧團且很多人願意跟隨學習進而改變其想法,當想法改變整個印度宗教就改變了,整個印度思想就從本質上發生變化。
此外,二百萬隻蝙蝠出外覓食,都要吃飽回家,又會有多少昆蟲犧牲呢?而這戲碼每日都在上演。去想像菩薩發心,面對如此多變化及危在旦夕有情在無常中不能脫困,所以想到除了為其皈依外,最重要的是自己能成佛。
但從另一角度而言,就算佛力無遠弗屆也阻擋不了眼前蝙蝠捕食昆蟲,例如:釋迦牟尼佛往昔在菩提樹下見大吃小內心其實非常感慨。當業力成熟佛也沒辦法,佛厲害在改變業力未成熟。看蝙蝠出洞,如《唐詩》〈贈歌人郭婉〉中的一時惆悵望梁塵,望著天空無法想像,只能眼睜睜看著今晚許多昆蟲死在二百萬團隊中覓食,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當不想出離輪迴,佛也沒辦法。故佛力殊勝與否,關鍵在此人想不想改變命運脫離輪迴。常言:某人業障重,什麼叫業障重?若貧窮、生病是業障重,那顏回就是業障重;若做事常被阻礙是業障重,孔子就是業障重;若受魔難即業障重?那麼釋迦牟尼佛就是業障重。所謂業障重乃根深蒂固想法從未因學佛、修正法或善友聚會而改變!
看到蝙蝠出洞,何嘗不是釋迦牟尼佛帶比丘僧團出去托缽,蝙蝠乃出去覓食昆蟲,而釋迦佛及僧眾乃與眾生結善緣。當聚會一群八千證果比丘、六千比丘尼及諸多新出家眾,此龐大隊伍要維持其吃住、生活起居多麼辛苦,若不是靠教法、紀律、法喜,釋迦佛如何經營出佛教偉大氣象!
今日有幸參與團體觀看世界聞名奇景,除了同與一般觀光客或是目瞪口呆,或是嘖嘖稱奇外,更不同的是作了一場美好的心靈饗宴,而諸多發人省思的想法也是善知識透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長期積累經驗閱歷,聞思修經營孕育成果,每一個觀點皆得來不易。吾等有幸站在巨人肩膀上,才有能力看得更高、更遠、更深入。安立美好觀點名言也是觀待能說與所說,假設今日不是對著所說(例如:耳根有問題、語言障礙、聽不懂內涵或是不認同者),如何成立能說?或者雖有所說,但能說者或是因緣不具足亦不成立。當能說與所說一時條件具足而成就不可思議的感動。有了前面的感動才有後來的法喜,有法喜才有源源不絕的善法造作,有善法造作才能凝聚更多的共識,如同漣漪般向外擴散與影響。相信這是個人存在的意義,也是團體存在的價值,更是國家世界長治久安的基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