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期::活動報導-二0一六年雪廬老人往生三十週年紀念報導

時哉時哉紀念專題─俠骨詩情李雪廬(下)

一生是苦難歷史  一心是古道熱腸

一味是利他情懷  一向是衛道聖者
 
主持人:中華文化以孝為核心,可是老人長時間擔任公職,無暇兼顧家庭,還能算是一位慈父或孝子嗎?能算圓滿孝道嗎?
唐瑜凌老師:在孝經課程中有提到,孝子在家裡必須侍奉父母親,其次就是好好的為國家辦事,最後能夠透過對道的內化和實踐讓名聲普及,讓他的父母親得到很大的尊崇,這就是孝子真正的大孝!
老人家這樣做,也是獲得了家人的體諒,並非一意孤行,雪廬老人的祖父李景淳先生,要雪廬老人到奉祀官府去上班!老人的孩子李俊龍先生也回憶他的父親,在他心目中是非常有份量的。
所以,雪廬老人或許在家庭上沒有辦法長時間的陪伴父母親、教育兒子,但是他的為公發心,特別是護持孔家並且把道弘揚出去的那一分,利益很多人,乃至於讓教法延續下去,也讓我們後輩對雪廬老人一家充滿了敬意,對於傳承充滿了景仰,老人是真正在本質上盡大孝。
國共戰爭時國民黨潰敗,很多的部隊、人民跟政府機關相繼撤到台灣,臺灣當地也因為經過二二八事變,對外省人非常不友好。當時政府機關也沒辦法馬上就位,雪廬老人剛來的時候還沒領到薪水,屈萬里先生主動找老人出去吃飯,所以老人有一首詩來感念屈萬里先生,就像漂母濟韓信一樣。
老人來臺灣的時候已經六十歲,一路從南京到基隆,不但要保護孔家,還要負責押送文物,體力上應該是難以負荷的!但因為老人他有武功的底子,過去他的舅舅曾教他輕功彈跳,雪廬老人平常也會舞梅花劍,後來因為年紀大,弟子們才不讓老人舞梅花劍。
侍者騎摩托車載著雪廬老人出去講學,他在後座用腳夾著摩托車,就跟以前騎馬一樣,非常瀟灑的揮帽跟兩旁的朋友致意,旁邊的學生看來覺得很危險!可見老人不只文學造詣高,他的武術體能也非常強,晚年講學除了浩然正氣以外,還有他的毅力和體能,講經的聲音是亮如洪鐘。曾聽侍奉老人的弟子說,老人出門的時候,還會用布把腰束緊,就像以前練武功一樣,可見學習文化不只要讀書,身體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剛來到臺灣時百廢待興,情況非常的混亂,而且這些老先生來到臺灣,講話的腔調臺灣人聽不太懂,請問老人是如何突破這些困境而貼近臺灣人,在臺灣辦出這麼多事業呢?
唐老師:首先一定要結善緣!雪廬老人過去在大陸學過中醫,他到臺灣來先辦義診,老人開的藥方價格都非常便宜,不但怕一般人買不起,也彰顯老人厲害的地方在於,只要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藥材不必多!
雪廬老人把這些人病治好,用意在哪?老人不收錢,只說希望能來聽他上課,透過義診行醫的方式跟臺灣人結緣,希望他們來聽課。這些本省人乖乖來聽課,可是都聽不懂,很懊惱!一來聽不懂外省人的口語,二來是程度差,所以老人辦國文補習班,找最好的老師,像孔德成先生、劉霜橋老師、董正之老師、周邦道老師等等,不惜血本的教這些臺灣人!
老人家喜歡臺灣人,是因為臺灣人淳樸又有真情,家家觀世音,戶戶孔子公,這是一個教化的好地方。老人也曾經問路,豬肉攤老闆乾脆連生意都不要做,帶他去他要找的地方!老人常說他不是愛臺灣的阿里山,也不是愛臺灣的日月潭,他是愛這裡的人心!雖然懵昧無知,但是可堪教化!
老人當時來到臺灣,以中醫義診跟辦國文補習班為先,中醫義診結善緣,辦國文補習班來提升當地居民的素質,透過這樣的方法突破困境以後,辦了非常非常多的事業,比如說教育、慈善,甚至於辦醫院等等,都算是開風氣之先。
老人一九四九年來到臺灣,第二年開始就席不暇暖的到監獄弘法,接著辦刊物,先從覺生、菩提樹,最後是明倫月刊,老師曾經讚歎明倫月刊說:「臺中高士唯明倫!」這個刊物能夠提倡儒家的內涵,明五倫就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能夠帶給我們幸福美滿快樂的日子。
老人家六十三歲的時候,也曾經指導中西樂隊,他不拘泥於古人,辦樂隊傳播有益世道人心的歌曲,並且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以音樂伴奏,讓氣氛是該莊嚴的時候莊嚴,該輕鬆的時候輕鬆,用音樂去表徵內涵,這也開我們臺灣風氣之先!
老人還辦了一座私人的慈光圖書館,並在這裡講學,也歡迎大家在裡面閱覽、讀書、看報紙。後來也甚至辦出版社來印贈善書結緣。接著受黨國元老陳立夫先生邀請,一起創辦中醫大學,老人成為創校董事,並在中國醫藥大學裡教授黃帝內經。
不只這樣,老人在七十歲(一九五九年)辦了孤兒院,老人跟孤兒院院長說,我們養孤兒要好好教他們,印光大師說:好好培養孤兒,他也會成才!像宋朝的宰相呂蒙正就是孤兒,佛教的道安和尚也是孤兒,所以老人非常重視幼童的教育。
還有就是臺灣第一座慈善醫院─菩提醫院,是在慈濟醫院之先,以及仁愛之家(安老所)照顧老人,當時財務曾經發生困難,老人就把積蓄拿出來補貼!老人是很有俠氣的人,當他決定要承擔一項事業時,答應人的事情,曾說:大不了回去把房子賣了!
甚至辦演講比賽,辦理空中廣播,利用電台弘法,裡面講的是論語、寓言故事等等中華文化的內涵。
還有一件慈善的事情,也是開我們臺灣風氣之先,就是急難冬令救助。
 
主持人: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一件事非常的特別,雪廬老人很有遠見,他在一九八三年的時候,就辦了明倫動畫訓練班,不曉得老人當時是什麼想法?
唐老師:一般在弘揚正法的時候,有的人根器比較差,沒辦法直接誘導他,最好的方式就是漫畫,雪廬老人曾說自己拿到明倫月刊都會先看漫畫,更何況是我們,所以用漫畫來推廣正法是很善巧的,叫做以藝載道。
雪廬老人當時也成立了動畫班,由王社長畫動畫和教導學生,後期還有江老師培養學生,而且江老師辦畫展的時候,老人都會親自去欣賞觀摩指導。
 
主持人:學生也聽說雪廬老人在晚年,九十五歲從孔府退休以後,甚至把他的退休金拿出來當獎學金,這是真的嗎?
唐老師:他把奉祀官給他的退休金都拿出來,成立至聖府孔學獎學金,提出的文章是看文章的內涵而不是論字數,好的內涵給的獎學金多,這些文章都投稿在明倫月刊,所以老人一生是沒有什麼積蓄的,凡有積蓄都拿來做公家的用途,這真是相當不容易。
 
主持人:老人辦的事業很多元,教育、慈善、醫院、孤兒院等,而且還辦廣播、辦刊物!可是好像老人是屬於重質不重量,不求把事業做得很大,尤其老人還訂了社務規矩,老人想要移風易俗,推廣善良風氣。尤其社務裡面特別訂立要講述經學,不曉得老人訂社務的目的是什麼?而且為什麼是講學為先?
唐老師:用講學把人才培養起來,共同辦法行事業,這裡面教育事業、文化事業、慈善事業,才能化導人心,才能將風氣改變,但首先一定要透過講學事業去培養人才凝聚共識。講學裡面,最難的是經典的講學,及找到好的學生。老師們憑著熱忱,學生們也需要好好的用功,依著聞思而將經典內化,並透過辦事訓練對教法的悟性。其次訓練講經,這時候人才才會慢慢的出來,人才彼此之間有共識的時候,事業才能發展,中間也不容易變質。
憑老人的聲望以及大家對他的擁護與信任,他要在臺灣做很大的事業是不困難的!但誠如剛才主持人您說的,雪廬老人他是重質不重量,而且他很害怕講學事業會變質,雖然他很有眼光和見地,但是也很保守,他寧可前面穩紮穩打,也不要後面變質到難以收拾。事後回想,也證明老人有非常殊勝的遠見。
可見社務的訂定,跟孔門四科其實很有關係,從德行的培養然後訓練說話、辦事,乃至於文學各方面,以德行作為核心去辦種種事業。
老人除了辦事業,也重新制訂婚喪等相關的禮俗,禮儀制定了以後,會讓人懂得該進該退,在進退當中表達情誼,使得風俗更為淳厚。
老人曾經主持過佛化婚禮,他說男女雙方門楣相當並不是財力或地位相當,而是說品德相當,老人做證婚人,希望家庭能從夫婦這一倫開始講究,其次有父子、兄弟的倫常,出去跟長官、部屬之間就有君臣關係,還有跟朋友之間的相交,總共有五倫的關係。
然而五倫關係要先從夫婦開始,所以老人非常重視婚禮,親自作證婚人,並在禮儀當中讓男女雙方兩家知道結婚的意義,以及結婚對家庭的重要,乃至於對國家民族文化的發揚及延續上,夫婦這一倫是最重要的源頭。我們現代人不了解禮儀表徵這些內涵時,就會覺得禮是繁文縟節,不合時宜。
 
主持人:上一集我們請老師用一則論語來形容雪廬老人,那如果用一個字來代表雪廬老人的話,老師您會想要用什麼字呢?
唐老師:雪廬老人曾經跟弟子們說,我有一個字大家都比不上的,就是「忍」字。心上一把刀的那個忍,是因為雪廬老人能夠忍受跟家人分開來到臺灣的鄉愁,逃難中間孤零零地歷經艱難的忍。
還有在辦事業時,還沒辦起來的時候大家是觀望的,辦起來的時候就有人想要來錦上添花,所以如何在辦事業當中,忍受很多的狀況,種種該堅持原則必須要堅持。
包括講學事業,也可能會遭到邪見者的毀謗,講學時或許會得到很多認同,也可能會得到很多的護持,或者教出很多人才,讓別人看得很不順眼,甚至遭到毀謗,這都要修忍辱。
修忍辱必須有非常高的見地和遠大的理想,也必須有隱密的智慧作本質,才能夠忍得下去!
 
主持人:我們做好事卻還要遭到毀謗或是各種責難,這實在很痛苦!不曉得雪廬老人是用什麼樣的心?居然能夠忍得住,而且堅持下去,請問的目的是什麼?
唐老師:因為他知道逆境困難、挫折、障難的好處!就像用刀去磨石頭,刀子要藉石頭磨才會利,人也要藉挫折障難來磨鍊煩惱習氣,磨練自己的願力和精進力,所以老人說:「歡迎困難!迎接挑戰!」歡迎困難的本質就是一個忍,忍的本質就是智慧力,老人說這個忍字,大家是比不上他的。
老人的弟子曾說,有一位學生在某些事情上跟老人有誤會,跑來責難老人,老人只是靜靜的聽他指責。雪公老師就有這種能耐,該表達的時候表達,不該表達的時候他可以忍到底,完全不做任何的回應。
 
主持人:老人主要都是以講學為主,王禮卿教授曾經禮請雪廬老人著書立說,可是最後老人拒絕了,其實著書立說也不錯!為什麼他要拒絕呢?
唐老師:培養人才非常重要,著書立說的後面如果沒有人才,著書立說也沒辦法推展出去。有一句話叫做「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經學要靠人去弘揚才有價值,經學本身擺在這裡是沒有功能的。我們要的是一個傳承的人才,古書才能夠發揮它的價值,如果我們本身不是人才,古書都變成古董了。所以培養人才又比著書立說更為重要,並非著書立說不重要,而是眼前必須要培養人才把文化延續下去,當務之急是好好的培養人才,否則以雪廬老人的才情,他也真的可以埋首於書堆中著書立說。
 
主持人:既然培養人才這麼的重要,那雪廬老人在培養人才上做了哪些事情?
唐老師:首先當然是出去演講與外部結緣,後面還有培訓弟子,更重要的是他辦了大專講座,讓大專生好好的學習正法,從這當中,選拔人才,進入內典班跟論語班,培養可以傳承的弟子,延續老人的志業,這個傳承比什麼都重要。如果後面沒有接班人,那所有的豐功偉業都會毀於一旦。
 
主持人:可見培養傳承很重要。不過內典班只有八個人,按照一般常理來說,傳承既然如此重要,傳承的人應該是愈多愈好才是,怎麼只選八位?雪廬老人在選擇傳承弟子上面的標準又是什麼?
唐老師:老師難找,弟子也難找。弟子們除了要挑質地好的,還要有公心的、能夠奉獻的、有誠意的,並不是不要多,而是找不到這麼多。找到好的學生,老師必須要盡全力,所以內典班雖然只有八位學生,可是老人都是找最好的老師來教。或者自己教,或者是找醒公、聖公老師、王禮卿教授等,來好好的培養他們。用四年的時間把他們教出來,有的能在講學上發揮功能,有的是在辦事上發揮功能。
 
主持人:除了難能可貴的內典班以外,剛剛老師說到論語班,孔德成孔先生拜託雪廬老人開設論語講習班,當時雪廬老人已經九十一歲高齡了,他為什麼還願意去承擔?甚至講課講到很晚?
唐老師:這就是雪廬老人的古道熱腸,而且是不忍聖教衰,雪廬老人有一張公文,就是孔先生聘請雪廬老人講論語,雪廬老人在他生命最後這四年當中講論語,把他個人的經驗閱歷、古書的抉擇,人情世故的通達,都化在論語講席上去做講解。
他跟徐醒民老師兩個人,一個講上論一個講下論,在下一期時又一個講下論,一個講上論,來培養最後期的弟子。老人家一生的精力都發揮在講學事業上。即使他晚年因為講學而讓他身體產生很大的消耗,可是他也願意去犧牲。弟子們勸他休息,他說讀書、講學就是最好的休息,有人勸他要吃補,他說吃菩提就是吃補,好好的將經典內化,好好的講學就是最好的吃補。
 
主持人:原來背後就是靠著他的精神、靠他的願力、靠他經學的學習、靠他對人們的關愛,支持著他往下走。
我們平常在時哉時哉網路教育學院裡面上論語時,特別是科判的上課方式,其實這就是雪廬老人上課很特別的教學特色,可不可以請老師也說一說。
唐老師:老人他的教學特色,像作表分析、作科判等,這是老人家非常好的特色,我們過去在聽課的時候,老人要我們先讀註解,然後上課看他怎麼說,他上課的時候都會做表分析,中庸、大學等都是做表分析,這是他上課的特色。
而且講學要先有交代話,把上一堂課與這一堂課做聯繫,入文的時候又能夠做表分析。最後又有他的按語,雖然是選擇古注,到底為什麼要選這個古注,要選漢儒還是選宋儒?他也有他獨到的看法。
所以我們一方面跟老人學如何講交代話,怎麼去入文分析,怎麼去抉擇古注,也在這裡面看到人情世故,如何通權達變,如何面對眾生,這些人情世故都可以在經學當中學到。但是這必須要透過老人講解才有,光看古書是看不到的。
 
主持人::除了講學的特色、做表分析的能力以外,老人培養了非常多講學人才,除此之外,他又是如何去攝受與影響三教九流的弟子?
唐老師:當雪公老師有了名氣以後,各方面來求教的人就多了,老人家有時會見某些人,會跟弟子說你站在旁邊都不要講話,你看我怎麼去應對。一方面攝受別人,一方面也調教弟子。
雪公老師是閱人無數、人情通達,所以可以在跟對方交談當中判別他是善人還是惡人,程度到哪裡,是否好引導,是可以循循善誘還是必須要默擯,一旦來學的人有學習的誠意,老人都非常樂於提攜,這也是雪廬老人在講學當中跟一般人不一樣的地方。他懂得觀機逗教、循循善誘,但是也懂得在不能調教的時候默然,這都是非常重要攝受眾生的方便。
 
主持人::所以雪廬老人的教學,不論是培養人才或影響各個層面的人,不管是教育還是事業,含遍了生老病死的各項關懷,從剛剛講到育幼院、托兒所的啟蒙教育,一直到老年的臨終關懷。是否可以請老師說說啟蒙教育背後的精神,還有它特殊的教學方法。
唐老師:啟蒙二字就是從易經的蒙卦:蒙以養正而來。開蒙的時候就用文化的內涵,用正知見去引導他們,養成端正的人格。所以啟蒙班重在德育,當然也不廢除經學的讀誦,老師們也以禮樂來薰陶學生。
老人說國學的國就是自己的國家(中國),學就是教育,啟就是開啟,蒙就是發蒙,所以啟蒙教育並不是教大家學畜牲,老人說幼教不是教大家學狗叫、學貓叫,是學聖人,剛開始就要引導他往正路上走。
就好像拉坯的師父,剛開始就決定要把它形塑好,為師者必須要好好的去雕塑學生往對的方向引導,這才是真正的好老師。老人非常重視啟蒙教育,每次辦活動都親自出來主持,也勉勵老師們要認真的教。
所以雪公老師九十六歲的杉林溪之旅,就是慰勞啟蒙班的老師,當然老師們很喜歡跟雪公老師出遊,所以才有杉林溪那一段影片。
啟蒙班裡面不只是德育的培養,還有各種音樂教育、禮儀教育、詩詞教育等,帶孩子們了解詩意,並且帶他們吟誦,讓他們吟詠在其中、樂在其中。
還有戶外運動,學生文武要合一,能夠讓孩子們聽課時很有專注力,代表這個教育是成功的。威儀要從行住坐臥去培養,這些教育在常禮舉要都有。
還有吃飯的禮儀,在國民生活須知裡講到很多吃飯的禮儀,世上最難的是吃飯。
孔德成先生曾經回憶跟蔣介石先生吃飯,那個時候孔先生大概只有十幾歲,卻能將主人的角色演好,那頓飯吃完以後,他回去是請家人煮個麵來吃!原來在餐桌上,重點不在吃而在禮儀,若狼吞虎嚥、動作很粗魯,會讓人家看在眼裡、笑在心裡,所以吃飯的禮儀是非常的重要,代表一個人的家教。
再者雪廬老人辦育幼院的時候,孩子們是該靜則靜、該動則動,動就給他們動得夠,可是要動得合乎規矩而不是躁動、亂動。
吟詩也是靜中有動,動靜相調,將把一個人培養成有氣質的學生。
雪廬老人的啟蒙教育,就是一種禮樂的教化,而禮樂教化的本質就是學習做人的道理,從小就給予他一條正確的道路,引導他向上發展。
所以常禮舉要裡面才說,很多年輕人因為不學禮吃了無限的虧,如果他能在前面好好的學禮,入世就不會吃那麼多虧,可見人格教育有多麼的重要!
 
主持人:雪廬老人辦了這麼多的教育和慈善事業,後面還辦了圖書館、醫院等,一直延續到現在。不過有件事情覺得很匪夷所思,雪廬老人六十歲來到臺灣,嚴格定義起來應該算是難民,怎麼可能一位難民不但救濟臺灣人且辦了這麼多事情?這背後是什麼樣的原因呢?
唐老師:孔子曾經感嘆的說:「道之不行乘桴浮於海。」或者是「子欲居九夷」,雪廬老人說:孔子講的話想不到應在我身上,孔子到海外行道的因緣不具足,想不到由雪廬老人具足。
雪廬老人自說是北人南相,注定到南方來。他來到臺灣,抱持的心態就是一種行道的心態,而不是逃難的心態,這跟一般人從一開始心境上就不一樣。第二、他懂得去關懷別人,知道利他才是出路,愛這裡的人心,透過種種利他的能力與他人結善緣,由此而引入老人的講座,透過經學的聽聞找到人生的出路,自然所做的事業就會得到他人的擁護。
這三十年來,老人家創辦的事業能夠一直延續,都是靠文化的力量,讀古書往往覺得很遙遠,可是一想到雪廬老人,就感覺古書變得十分親切,原來行道這麼有出路!原來從雪廬老人身上可以看到當年的孔子,看起來他是周遊列國一無所成,其實他的人格魅力,早就感動了不曉得多少人,早就不曉得贏得多少人的信任跟擁護!乃至於他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時,又變成國家標準版。
 
主:雪廬老人也曾寫了一首自況詩〈殘燭〉。雪廬老人在詩學上,研究功夫是非常深厚的。殘燭這首詩代表的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心境,這樣的吟唱法有什麼特別處?
唐老師:殘燭是雪廬老人自己說他自己,人到晚年看起來就像是蠟燭快燒完,生命雖然逐漸在消失,可是利益有情的心永遠不變,縱然像蠟燭燒完了,但是他還是在利益別人。
生命是會結束的,但是利益人的心是無盡的,用燒蠟燭來照別人,自己已經是愈來愈殘、愈來愈弱,可是光亮還是在照別人,等於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那是老人的自況詩,也是老人家在臺灣的寫照。
我以前也很喜歡吟雪廬老人的詩,常趁著公餘之暇,到辦公室後面的小花園,繞著小花園吟老人的詩,來表達對老人的緬懷。用這種吟詠來表達如果這是我的志願該有多好!我也願意像雪公老師這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而且老人所留下的詩的吟唱法更是一絕,能照顧到平仄,該平聲則平聲,該仄聲則仄聲,清清楚楚的,透過吟誦暗暗的學習了詩的格律,不同的格律就有不同的吟法,很清楚的。
 
主持人::老人在逃難的過程中也常常和孔上公相互和詩,乃至於遭遇戰亂,或是後來在臺灣講學,他都寫了非常多的詩。曾經發生過一個小插曲,就是老人家附近失火,然後他衝進去房子只為了搶救詩,為什麼?
唐老師:老人住房附近失火,他出來研判火會不會燒到他家,他的研判或許有可能,所以他就進去屋裡,一般人是拿地契、黃金,但是老人衝進去是拿雪廬詩文集,為什麼?我想這裡面可能包含著他的回憶,也可以說是他一輩子的心血,以及整個從清朝到民國的近代史。
雪廬老人曾說他的學問有三個秘密,第一個秘密就是詩,詩的用字必須很精準,有時候一個字不對意思全跑掉;第二個就是法律,學法的人用字也很講究,蓄意殺人跟無意殺人罪名是完全不一樣的;第三個就是佛經的科判,讀書必須要有架構。
他又是如何學詩的?他曾經有五年的時間,晚上睡覺前背幾首詩,第二天早上先不起牀,先默背昨天背的詩,有些字忘了,老人在牀上開始填字,填到自己覺得滿意了,下牀翻古書查證,一看才知道詩人高明,
他也因此獲得很多的感悟,其中李太白的一首〈渡荊門送別〉: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那個「飛」字,雪廬老人說一百年都寫不出一個「飛」字,因為跟好朋友相聚太短暫了!所以月亮像天上的鏡子飛下去!如果是不斷抬頭看月亮,月亮動都不動,那表示聚會太無聊了!「飛」字就是形容相聚的時間太短暫,一下就過了!
雪廬老人的詩學到位,曾經看到學生在背韻腳、翻韻腳,老人就跟學生說整部唐詩的韻腳都在他的肚子裡!
雪廬老人也曾在大學講詩,老人講詩是非常權威的,他也藉著這些詩來表達他的感情,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興就是發起靈感,觀就是觀察時勢,群是描述五倫關係,怨是發牢騷,詩除了可以興觀群怨外,詩還是最美的文學。
雪廬老人本身所作的詩文集,時間是從青年到老年,範圍是從大陸到台灣,如果能將這兩、三千首詩文好好瀏覽,會瞭解雪廬老人內心世界,老人很多人生的體悟都是藉著詩去闡發。
臺灣的亂象,有人說媒體,有人說民意代表。老人怎麼形容民意代表?他說是「秋風秋雨夜淒淒,多少行人路轉迷。莫信函關天近曉,咿喔盡是孟嘗雞。」
在秋天的晚上風雨交加,行路人在風雨交加的時候,很容易就找不到路,你不要相信函谷關天已經亮了,因為咿喔盡是孟嘗雞,就是孟嘗君裡面雞鳴狗盜之徒學雞叫,結果各路的雞都叫,讓函谷關的人認為天亮了!就把門打開,孟嘗君一群人就衝出函谷關。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這些叫來叫去的都是孟嘗雞(雞鳴狗盜之徒),這是「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鑑」,政治人物都在那裡瓜分利益,謀個人的利益,說得冠冕堂皇,反而讓人更不曉得路在哪裡。
雪廬老人始終如一,他始終如一的就是對文化的熱忱,始終如一的就是他人格的特質,始終如一的就是他的幹勁,始終如一的就是他的公心。所以他說辦事、用人要論公心,這個人如果以私害公絕對不能用,這就是始終如一的部分,絕對不會改變。
 
主持人::老師您跟雪廬老人學習的過程中,雪廬老人的內涵和展現出來的氣象,對老師您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唐老師:只能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可是我連說這話的資格都沒有,因為這話是顏回讚歎孔子的,我們只能揣摩那個心境,雪廬老人的內涵,用之就能給我們很大的利益和受用,老人家的講經表解,所使用的表注以及講學資料,如果能好好深入,定能受益無窮。
老師給我個人最大的影響,就是老人的言行一致,如果能好好的言行一致,相信會帶給我人生很大的出路。
 
主持人::是的,其實老人對我們後輩也產生了影響,今天有這樣子一個緬懷老人的專題,不曉得老師是不是也有所期待?或者透過大家一起來弘揚雪廬老人的學說,能為後輩的弟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唐老師:老人的好學,而且這種好學是在經學和古人的見地,以及人情世故的通達上。不論在公心上、在願力上,對後輩都是最好的影響。
學問必須要利益世道人心,而且是活到老學到老,老人家是幹到死,這就是俠骨詩情!這是對後人最好的影響。
每一個人都應該要具有這種勇氣,像一個俠士一樣,能夠見義勇為,這中間不是虛情假意,都是真情流露!真情才會感人,真情才學得到東西。詩的悟性是學東西的精華,俠氣是學習經典的心,是學到精華的能力。
一個人能夠具備理智,也能在感性上合宜的去發揮,這是最能感動人的。老人是愛好學習文化者最好的典範。
 
節目到這個地方也要告一段落了,非常感謝唐瑜凌老師今天的分享。也祝福唐老師在未來能夠身體健康,道業事業都能夠持續增長。也祝福在場以及網路上的觀眾朋友們,希望大家都能夠藉由這一次的節目,更認識這樣的一代大儒,能夠激勵自己、砥礪自己,讓自己在文化的熱情上永不退縮。當您遇到困難的時候,或許想想雪廬老人,勇氣和熱情都回來!能夠超越各種的困難。也希望這樣一個節目,能夠給大家帶來正面好的影響,謝謝大家的收看,我們之後再會,謝謝大家!(全文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