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期::共修研學-菩薩清淨的行持

菩薩清淨的行持—華嚴經淨行品(二十四)

披衣如獲勝善根

通達空性破二障
如如不動至尊位
利生不息大慈悲
會性法師在講經時說科判的講法是非常重要,如果不對科判做學習,整部經的意義就亡失了,比如研究《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對教觀不了解、對科判也不了解,把那些通通去掉的時候,阿彌陀經就變成小品文,整部經的意義就不見了,所以對科判的解釋、對教觀的認知非常重要。
 
丙二、指事顯因答其徵因
丁一、總徵
丁二、別顯
戊四、將行披挂時願︵有六願︶
己五、著衣
經文:若著上衣,當願眾生,獲勝善根,至法彼岸。
西晉聶道真中說:「菩薩被安和時,心念言:十方天下人皆使重益得諸功德,悉入諸經中,極過度去。」吳支謙的版本是:「次著中衣,當願眾生,恭敬畏慎,無有慢墮。」六十華嚴中:「次著上衣,當願眾生,得上善根,究竟勝法。」
圓滿的至法彼岸,一定要具備破煩惱障、破所知障的空性智慧,以這一分圓滿六度萬行的修學,到達彼岸。彼岸就是涅槃,有所謂的大涅槃跟小涅槃,小涅槃就是破煩惱障,大涅槃就是破所知障,以獲得殊勝的善根(無我的智慧)來破除二障。
聶道真的版本是使重益得諸功德,悉入諸經中,就是好比披上諸經中最重要的意趣,而著上衣是指一般修行有所謂的三衣(作物衣、法會衣跟福田衣),僧伽梨就是指幢相的福田衣。記得之前去賑災時,我們去提供修行人道糧,讓他們在災區安心辦道,其中在發放道糧時,有些比丘會搭衣之後才接受我們的頂禮及供養。所以此處的著上衣,最尊貴的就是僧伽梨(福田衣),其次即是法會衣,搭此衣誦經、共修,搭上衣即是指法會衣(修法所穿之衣),有田相的那一分才是僧伽梨,搭此衣修法是希望眾生能得到殊勝的善根,安樂的體性要建立在出世間,而非建立在世間,世間人以為的安樂體性都是苦,唯有出世間才能真正生起安樂的體性。
苦、集、滅、道四諦,各有四個面相的觀察,苦諦的四面相觀察是苦、空、無常、無我,集諦的四面相是因、集、緣、生,滅諦的面相是滅、盡、妙、離,道諦的形象是道、如、行、出,滅諦的滅是苦因苦果的滅,盡是無始輪迴的窮盡,妙是安樂的體性,離是六道輪迴的離開,由這四面相的觀察說滅諦。所以當願眾生在修法的時候獲得殊勝的善根,能建立出世間法得到安樂的體性,是法會衣的功德。
 
己六、著僧伽梨
經文:著僧伽梨,當願眾生,入第一位,得不動法。
著僧伽梨時願所依,菩薩在著僧伽梨時發願,願依靠在菩薩身上,沒有菩薩哪有菩薩的願呢?願所依在著僧伽梨這件事上,願就從著僧伽梨、著袈裟、著大衣(福田衣)這件事情開始發願。故願依靠在二個部分,一個是依靠在菩薩上,一個是依靠在著僧伽梨上,每一個願的偈誦都要這樣套。
當願眾生,能願的是菩薩,所願的是眾生,第一句話談願所依,第二句話是能願所願,能願的是菩薩,所願的是眾生,菩薩希望眾生能入第一義諦得不動法,能願所願的利益除了得到三業離過成德及十種行持的功德,同時做四步驟的觀察:首先,願盡上所有誠意,菩薩自己希望得到離過成德的利益,佛的十種智慧力、十八不共法、十種殊勝的形象,眾生得到入第一義諦得不動法,這是第一輪的觀修法。第二輪的觀修法是發願,從隨喜開始,若眾生都能入第一義諦得不動法該有多好,我但願眾生都能入第一義諦得不動法。第三輪是承擔的下手處,我要承擔,我要幫助眾生都能入第一義諦得不動法。第四輪是祈求三寶加被,讓我有能力能幫助眾生達到入第一義諦得不動法。每一句皆要做這樣的觀修,才能得到淨行品的實益。
在六十華嚴:「著僧伽梨,當願眾生,大慈覆護,得不動法。」吳支謙的版本:「披上法服,當願眾生,服聖表示,敏於道行。」聶道真的版本:「菩薩被震越時,心念言:十方天下人皆使常樂喜於佛經,未曾有離時。」從東吳的支謙本、西晉的聶道真本,跟六十華嚴佛陀跋陀羅的版本,從這三個版本來看這個偈誦。
僧伽梨是出家人的三衣之一,三衣指的是五衣、七衣、九衣,總名為袈裟,袈裟是壞色,不重視染色之意,紅、黃、黑、青、白這五色都不可以用,壞色衣若按照四分律來講,青色(古銅青)、黑色(灰色)、木蘭色(咖啡色)是一般用色,僧伽梨指的是不正色,正色是不可以用的,以上是袈裟的顏色。
作物衣、法會衣、福田衣三衣都稱為袈裟,此處僧伽梨的袈裟是指九條衣到二十五條衣,就是一般中國和尚穿的紅色有田相的那一分,謂之僧伽梨。前文的若著上衣指的是法會衣,整衣束帶是指作物衣,其中福田衣是三衣中最為殊勝的,大衣是升座說法或降伏外道時所穿的,僧伽梨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是重複衣或雜碎衣,重複衣是兩層的.三衣是用布割成一塊一塊縫製而成,所以又稱作割截衣,它有三種功用,一是防杜法衣他用:二是使僧尼捨離對衣服的貪欲:三是避免他人盜取。南亭老和尚在此處說到,我著此衣時,願一切眾生,在修行行列中入第一位,得不動法。修行學佛,希望成佛。成佛而後,於一切時、處,遇任何外境,皆得身心不動,所以稱法王也。得不動法就顯示證到究竟涅槃,究竟成就第一義諦的佛果,是故搭大衣是要做領導人,希望眾生將來都能統理大眾,都能成為佛陀領導一切眾生。
此處有幾個我們之前上過的願,有幾個關於「不動」的說法,「若入堂宇,當願眾生,昇無上堂,安住不動。」此處的不動指的是八風吹不動,八風是不受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影響。「結跏趺坐,當願眾生,善根堅固,得不動地。」此處的不動地指的是不生煩惱,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下足住時,當願眾生,心得解脫,安住不動。」此處的不動指的是破煩惱障,為空性智慧所攝持的,並且以不起定的方式來利益有情。
此處的著「得不動法」,也就是究竟的成佛。當然亦可將所有的不動法,究竟處講的都是成佛之意,為什麼不動呢?因為安住在空性上,不隨緣起而動,因為緣起的自相空,在他的心識前看不到緣起的自相,所以內心沒有所謂的好惡之別,因為見萬法的自相在他的心識前一個法都沒看到,一粒微塵都沒看到,所以這時能動什麼呢?我們是見到好會生貪,見到壞會生瞋,見不到任何法的時候會生起什麼呢?這叫不動,如如不動的那一分是指他內心安住在第一義上、安住在空性上,無任何的世俗法生起,當然內心也無可動,見好生貪、見惡生瞋,當好壞的自相都了不可得時,還能生起什麼心呢?這叫不動尊,並不是鎖在那裏努力認真地讓自己不動。
著僧伽梨跟入第一義諦,得不動法有什麼關係?著僧伽梨是三衣中最尊貴的衣,是領導大眾所穿的衣,會性法師認為一場法會中只能有一位穿紅袈裟者,或是等級非常高,或是領有非常重要的職責去領導,這就是入第一,像佛一樣入第一義諦,披起祖衣承擔佛的家業,入第一義諦,得不動法。
得不動法才能入第一義諦,入第一義諦就是得不動法,此處的不動法特別是指成佛的不動法,不動也可以說是初地現證空性的不動,也可以說是八地不為煩惱障所動,也可以說是成佛不為所知障所動,但是究竟處是不為所知障所動。
修行時很用功、很精進,可是卻如磨牛整天在原地走,亦即學佛但是想法卻跟世間人沒兩樣,得不到利益時落寞,遇到逆境時發火,遇到順境生貪,從我們身上看不到學佛的味道,豈非可惜。檢束善根,不令散失這點有多麼的重要,讓自己保持著對法的體悟,讓別人看到我們學佛的不同,整衣束帶時要有這樣的想法。(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