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期::專題研學-佛學概要十四講表簡說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簡說(十)
心外不成立唯識
法非實有中觀現
兩宗成立法旨趣
待眼抉擇佛密意
第一講表
述記云:「證入不生不滅之空性(涅槃)。」空性與涅槃若二者為一,說二法成無義。若二者為異,則證得空性者,應不能成立證得涅槃。故兩者非一,亦非異。應約證得空性之後,從能滅煩惱之智慧成立涅槃。能破煩惱障之智慧所證空性,成立小涅槃,能破所知障之智慧所證空性,成立無住大涅槃。是故空性成為所證,智慧成為能證。證得無住大涅槃,方可安立佛性及法身。是以並非有一個自體性實有之佛果可得,金剛經亦曰無有自體性實有之佛果可得,其經文:「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不也,世尊。我不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經文又:「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果不。不也,世尊,我不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果。」故非有一個阿羅漢果可得,係約涅槃能破煩惱障這一分,安立為阿羅漢。破所知障的那一分,安立為大涅槃、法身及佛果。故知佛果可得,然其得之方式,係以空性的智慧去證得,以滅煩惱及習氣這一分安立,並非有一個佛果可以得到。至於「不生不滅」義,諸法體性從未生過,故亦談不上滅,由此成立為不生不滅之空性。
述記云:「看得破還須忍得過,忍得過還須放得下。」行者於修行過程,須看得破、忍得過、放得下,即是指修行上分為理所破及道所破二部分。看得破,屬於理所破。先明白吾人所執之萬法是無自性的,亦即是吾人所執之我,本來即無,此理一通達即破,成立理所破。進言之,所執之人我及所執之法我,其自體性未曾有。其概念並非如有一個花瓶,因學了佛之後,以榔頭擊破之狀況。是以理所破看得破,能破者證得道理的智慧,所破之人我、法我,境界之自體性,本來即無,並非舉榔頭捶破之,此謂之看得破。而何以尚須忍得過?修行者出定以後所見萬法依舊實有,此執著之心無始以來串習而有,約世俗上能執之心依舊出現,結合所見每一法之實有,經不斷串習證得每一法之空性方能破之,是故尚須忍得過,放得下。
或言學佛者學習多時,而遇境逢緣煩惱依舊生,豈非學佛無用哉?行者證理所破後,固於道所破遇境逢緣時,重新串習空正見,惟相較凡夫眾生所起之煩惱,已有天壤之別。證得理所破,預入聖流稱須陀洹,或譯初果。證得初果出定之後,非常高興將所證之空性不斷於事項上練習,因其於定中破萬法之自體性,了不可得之覺受太過鮮明,故出定時,即便諸法依舊顯現為實有,亦不再受騙,而此等人終必證四果。而未曾證理所破之凡夫,見萬法為真實有,依舊受騙。
而如何謂之忍得過,佛法之忍是忍可,即很有耐心,一遍一遍的串習,謂之忍可。非如一般世俗所謂忍如心上插一把刀之痛苦,午夜夢回後悔不已,學佛後之讓步至內心淌血,無法突破困境。忍得過之忍,其之所以能具備耐性,一遍一遍的串習,因其知道功德之殊勝之故,而最後之成就即是放得下。故知未經修學之具惑凡夫,空言令其放得下無有是處。
述記云:「解之、悟之;修之、煉之;證之、達之。」首先要解之、悟之,亦即解悟其中道理,屬於理所破之範疇。進而修之、煉之,即修練定力,即於止觀上觀察之。最後證之、達之,則屬於道所破之範疇。
述記云:「故一切智者,即是證達一切法空。」綜前所述,最後能證之達之的名之曰一切智,所證達之理為一切法空。證一切法空即是破法我執,而人我亦法我之一分,故破法我即已包括破人我。此通達一切法空之智慧所破之障,尚屬煩惱障,至於進一步破所知障之智慧尚待後文詳述之。
述記云:「三智當中,此智雖淺,然即此一步已為世間一切學術宗教所不能及。」不能及之處在於一切學術宗教,皆不能破法之自體性,皆見不到諸法體性是空。每一門哲學皆探討本體論,譬如「我思故我在」、「犧牲小我、完成大我」,都有好大一個我存在。或者即是以愛立論,但從佛法之角度而言「小愛小煩惱,中愛中煩惱,大愛大煩惱,不愛就沒煩惱」,「愛不重不生娑婆」,世間哲學皆著墨於「我」及「愛」,但回頭檢視他們在本體上的論述,沒有一門宗教或學術有能力在本體上看到是了不可得,但佛法達到了,是以佛法教育高於世間教育。再看儒家方面,整部易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中心思想,是「易無體,而神無方」,同樣是體性了不可得。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常以儒釋道三家等量齊觀,理由是對本體之見地同等高明。以上是智者的一切智。
道種智-知法別相
道種智即是知法別相。知法別相與知法總相不同,別相是相對應總相成立。知法別相,即是去通達一切諸法的差別相。唯識所云「一切諸法,因緣所生,唯識所現,十界差別」,其意義為:在唯識來講,一切諸法皆是因緣所生,而且是唯識所現,全部皆是心識所顯現的。
由上述一切智內容,了知法的體性是空的。以下進入到道種智,進一步探究法如何生起?唯識宗云:諸法是從心內生起,十界差別,從心所現,但有各種差別相。而唯識所稱一切智知法總相的空,指法在心外不成立。如述記云:「離識別無一法存在」,此即唯識宗之一切智。指境界沒有在心之外存在的體性,境界沒有這種體性,即是境界的空性。所有法的總相,沒有在心外成立,就是該法的體性。該法的體性,就是不可以在心外成立。該法如果在心外成立,則是眾生之遍計執。該法沒有這種體性,叫做該法的空性。所有的法,都心外不成立,謂之知法總相。離識別無一法存在,離開心識別沒有一個法可以存在。以水為例,水離開心的變現,沒有水。如果離開心的變現另有水存在,表示水是心外的法,是有自性的。心外有法,但境界並無此種特性,水如果可以離開心外成立,那鬼來看也應該是水,因為在心外成立。魚來看也應該是水,因為心外成立。人來看也應該是水,心外成立。天來看也是水,因為心外成立。如果因為溫室效應,臺北有一天淹大水的時候,正好是人類的噩夢,人們都慘叫、尖叫、逃離,但魚正好游進來玩,游到寧波西街,游到總統府。牠不會有被大水淹掉的形象,那種驚濤駭浪正好是魚的快樂。水,離開心外可以存在嗎?水,可以在心外存在為水嗎?水沒有這種特性,謂之水的空性。此是唯識宗的知法總相安立之理。現存大乘有兩派宗義,佛對大乘的初門講唯識宗,對大乘的究竟講中觀宗;另一派則說不對,佛對大乘的初門講中觀宗,對大乘的究竟講唯識宗,此即是部派之爭。知法總相,以唯識宗說,就是法在心外不成立。道種智知法別相義,為一切法都是心內所顯。一切種智,就是真空妙有。真空,指心外不成立。妙有,是心內顯現,所以真空妙有,就是心外不成、心內顯現。所以只要談到真空妙有,即知是唯識宗宗義,而且知道該宗之立論、原始出發點、邏輯推理及究竟要成立之意趣。
由道種智知依據唯識宗義,法是從心內顯現的這一分,心外不成,由這樣來認識萬法。既然是心內顯現,那要如何得快樂?不斷造作善的美好的種子,讓這些種子能夠繼續顯現。由心造作善,後面由心去受用快樂。由心造作惡,後面由心去享受痛苦,此即是唯識在因果知見下論述,中觀所稱之空性,亦在因果正見下說空的,並非斷滅因果,因果在世俗上沒有部派之爭。部派之爭,純粹是約本體論說。對於因果的知見,佛教沒有部派之爭,各部派在世俗上看法都是一致,大家都承許。例如出家的功德就是比在家大,比丘戒的功德就是比在家戒大,這沒有疑問的。問題不在那個地方,問題在見地。
述記云:「佛典上將有情歸納為十類,就是十界。」心識的顯現有十法界之差別,即是四聖六凡。六凡,指六道眾生。四聖,指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有情心內所現境界都不相同。這些六道或十道,都是心所顯現,心外不成。述記云:「八萬四千法門」,法在心外不成,是心內所顯現的法,道種智就是知法別相。而所度眾生也是從心所顯現,而法也是從心顯現,度心內的眾生,而眾生無量無邊,所以法也無量無邊,統合說有八萬四千。道種智的道,所指的是八萬四千種法門。種,就是眾生各種的根器不同。所謂「觀機逗教」,道是逗教,種是觀機,所以通達菩薩入世間,是為了觀機逗教用的。雪廬老人上課說,大菩薩來到這人世間,絕對不是貪圖享受,如果不能度眾生,大菩薩也絕不來!所以,我們應該如何讓大菩薩來?就是成為所度的根機,因彼是觀機逗教才入世,所以我們要成被度的根機,大菩薩才會來。我們每天祈求觀音菩薩乘願再來,阿彌陀佛乘願再來,每天在佛堂祈求乘願再來,可是要不要受教呢?不要!或者說,你祈請一位大德來拚命的供養,他要講學時你不聽,請來何用?現在一般世俗學佛,大都是如此狀況。所以有法師曾說,早上的法會兩千人,下午聽課剩二十人。如此現象,佛法如何能興?
一切種智-通達總別
一切種智,通達總相和別相,稱為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成為能證,實相成為所證。述記云:「知法實相」,實相在唯識宗之最究竟講法,一切種智所要證得的就是唯識,即前述頁次右方空白圓圈,第八識清空就是唯識宗的實相。所以知法實相,一切種智成為能知,實相成為所知。萬法的究竟實相本來面目,故述記云:「徹法源底」透徹萬法的根源本體,本體論就是第八識。而中觀宗的本體論是空性。而唯識宗之實相與心外不成還有差距,如果實相就是心外不成,那一切種智就講成一切智,成佛與阿羅漢證量無從分別。所以,實相不但與前述的一切智一樣,都通達心外不成立,更進一步,通達心內實有。是以最後所通達的是,第八識的作用不但是法在心外沒有,法在心內顯現,同時證得,謂之諸法的實相,是為通達總別。第八識朗然大覺的時候,所有的萬法都是內心顯現。所以述記引佛典云:「萬法唯識、識源於性」。萬法唯識,所有的法,都是從心中而生。而心識從第八識生,前七識都是第八識生。所以唯識宗的法性、佛性,都是第八識。因為一切法從第八識生,所以第八識是法性。一切的心從第八識生,所以是心性。而佛從第八識成就,所以也成立是佛性。
但如由中觀宗之論點,法性跟佛性,體性應都是空性。前面已成立萬法無有自體性,此時又成立一個有自性。那外道同理也可反難,神魔之有自性,佛法以無自性破之,此時從心而有的自體性,同理也應可破。
識根源於性,也就是心的本體就是第八識,故述記云:「所有的能所、色心、自他、大小、美醜、善惡等種種宇宙森羅萬象,都是夢心所顯的夢境,若能轉識成智,不再闇動。」,則為第八識恢復到朗然大覺,而不是種子一直在起,種子在起就是做夢,不做夢的話,種子都清空了。
述記云:「法法都是橫遍豎窮」,宇宙萬法每一法都是橫遍豎窮,例如眼前桌上杯子乃因緣和合、唯識所現之一法,故杯無自體,其體即心性,故杯即法性。杯其實是唯識所現,也就是它是心所現起的,而心又源於第八識,第八識本身橫遍豎窮,同理證得杯子沒有自體性,杯子的體性就是第八識,所以杯子也是橫遍豎窮,所以杯的體性也是法界,法界的體性就是第八識。而中觀宗之觀點認為一切法的實相就是空性,而杯子的實相也是空性。而每一法都是空性,所以空性遍法界,所以杯子的空性也是遍法界的空性。中觀宗說杯子的體性遍法界,跟唯識宗說杯子的體性遍法界的講法是不一樣的。
述記:「佛典有云一切諸法,因緣所生,唯心(識)所現,因心成體,體即法界(橫遍豎窮)。」這就是唯識說明一切諸法是由因緣所生的,唯心所現的部分,都是第八識所變的。因心成體,就是所有的法都是以心為體性,叫做因心成體。因心成體,以心為體性。而第八識又是一切心的體性,第八識橫遍豎窮,所以該法也橫遍豎窮,杯子也橫遍豎窮,桌子也橫遍豎窮。
又如果第八識橫遍豎窮,豈有「人死後第八識去投胎」之問題。乃不了義的唯識宗才會講這個問題,但也不能說錯,只是對一般人初學佛法者方便說,但是它不是唯識宗真正的宗義。真正宗義是所謂第八識遍法界,就是一切法都是八識的顯現這一分來說。人道種在第八識起現形的時候,成為人道。而第八識的心裡面,生起人道的心去認識人道的境界。如果第八識不遍法界的話,不可能現天道、鬼道、畜生道及佛道等,所以成立第八識遍法界的邏輯推論。所有佛教的宗派,都是推論出來的,不是強迫的教條,都是運用當時可以懂的人生哲理去作推論。而安立第八識的理由很簡單,善惡因果不失。如果沒有心識藏著這些善惡種子遇緣感果,則因果失壞。第八識乃心識最微細的作用。那如何成立因果不失的道理,中觀宗認為不必安立第八識就可以成立因果不失的道理,這一點容後再述。(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