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期::專題研學-遠端教學解惑篇─各地讀書會問答

遠端教學解惑篇─各地讀書會問答(二)

學佛貴在正見傳

有心經論得勝解
修學疑惑能盡除
固若金湯護正法
 
問:曾聽老師說,有部認為佛五蘊身為苦諦所攝,但經部卻認為佛的五蘊身已非苦諦所攝,二者說法哪個較究竟?當初琉璃太子想篡位成為新國王,就向迦毘羅衛國-釋迦族人宣戰。佛陀阻止了他三次,但在太子出兵第四次,佛陀正好偏頭痛,痛到無法阻止這場戰爭。佛陀的頭痛,及後來入滅是否皆屬輪迴所攝之五蘊身?那與凡夫差別何在?
答:有部認為佛的五蘊會受苦,子縛(煩惱)已斷,果縛(苦諦所攝五蘊身)仍在,必得死亡時連帶苦果一起滅,叫做灰身泯智。灰身是苦果滅,泯智是世俗的心態不生。就像蠟燭的火將蠟燭燒完,他的涅槃有斷滅的嫌疑。輪迴不受後有,所以不會再來人間,這也符合一般人對小乘基本的看法,就是出離輪迴永不再來,這是小乘不了義的宗義。
經部認為佛除了破了煩惱障(苦因苦果的滅),也破非染污無明,有別於阿羅漢。非染污無明就是業太微細、時間太久,空間太遠都不知,小乘未言及破所知障。既然破煩惱障是苦因苦果的滅,理應五蘊的體性非輪迴所攝,佛的五蘊會受苦是因願力,並非業力的顯現,五蘊也非苦諦所攝。
 
問:當魔王令魔兵向佛射箭時,結果變成了蓮花。老師說是空性的智慧與慈悲和合,盡除了過去瞋恨心所造的殺生業,所以對方無從以瞋恨心來殺害這位修行人。請問老師,對於佛是所有的業都清除殆盡,還只是「瞋恨心所造的殺生業」清除殆盡?對於阿羅漢來說,是不是過去所造的業還有,但可以令緣不具足?
答:佛是業盡情空者,往昔所有的業皆已清除殆盡。此處只是特別說刀箭無法傷害,是因為諸業當中的殺生業被清除殆盡。阿羅漢是情空業未盡,在某些情況下過去的業遇緣還是會感果。
 
問:樂受是過去的善業起現行,苦受是過去的惡業起現行。例如每個人對於風的感受不同(感覺涼爽是因過去善業起現行;感覺寒冷是因過去惡業起現行)皆在於此。請問人之五欲(財色名食睡),面對同一法,不同的對象有的興起善業,有的則不以為然。為何?
答:吃到同樣的食物,有人產生樂受,有人產生苦受,有人產生不苦不樂的捨受。細究之,同樣產生樂受的人,樂的程度也不同,苦受捨受亦然,此皆是因為個人過去所造業的不同。
其次會在受用中或造善或造惡,或為往昔等流心,例如昔日修布施者,今生遇到苦難有情會生憐憫心。昔修慈悲心者,今生遇到苦難境受苦時,也不會怨天尤人。
問:貪瞋癡有一分是業,有一分是惑。惑是因為有執我、愛我的那一分,若令我樂則生貪,若令我苦則生瞋。若瞋恨某人,在意念中思維、計劃、籌謀,但未付諸身口,請問是否造了罪業?
身口意三業,身跟口因直接緣到境界,與造作的對象直接結惡緣;而意業需要通過身和口才能造作,沒有緣是實行不了的吧?
答:瞋恨某人,在意念中思維到如何計劃、籌謀等造作,雖沒通過身口來實行,已經是造罪業了,此屬於意業。
 
問:如何得佛菩薩的加被,除了盡人事,在儀式上如何講究?還是心中默默祈禱就可以了呢?
答:除了盡人事外,在正法上切實的學習,乃至於護持與弘傳正法,最能得到佛菩薩的加被,因為正法最能從根本上利益眾生,而此種人最有利於正法在世間的流傳。 
 
問:為什麼有的人死後能燒出舍利子?舍利子是如何形成的呢?能說明什麼呢?能夠代表修行的成就嗎?
答:舍利子是修行人修行得利的其中一個證明,但也不要以為沒有舍利子就表示沒有成就,只是一個證明而已。
 
問:「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的意涵如何?父母往生後,多做放生、印經等善法迴向給往生者。在父母在生前與死後做這些功德有什麼不同?生前盡心盡力的孝敬父母,比死後做功德更殊勝,這樣理解是否正確?
答:蓮池大師所云「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是說出世的大孝,為人子女護持父母往生淨土才是對父母最大的利益。
《地藏經》云:「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之後,小大眷屬,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父母過世後做的功德,父母只得七分之一,是故父母生前對其盡心盡力的護持,比過世後的護持要殊勝得多。
 
問:佛菩薩的再來人,是何時知道自己是誰呢?例如雪廬老人是地藏王菩薩再來人,是因何而知呢?《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有講菩薩的本願乃「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教化的地方應重點在地獄吧?可見,雪廬老人在世時的中國或如地獄一般,所以地藏菩薩示現於此。
答:再來人或在入定中知自己是再來人。佛菩薩可同時分身於多處來度眾生,雪公乃地藏菩薩的其中一個分身。
 
問:《四十二章經》中云阿羅漢曠劫壽命,佛都已業盡情空,還有壽命嗎?何謂業盡情空呢?
答:佛有三身:法身、色身、應化身。法身與色身無有壽命,應化身佛有壽命,應眾生之緣而示現成佛、示現涅槃。
佛已業盡情空,業盡是指過去的業不會再有任何感果的能力,情空是指不會有任何煩惱的產生。
 
問:了凡先生自述不應科第中的直心直行,此處是指未依禮而任性為行嗎?但了凡先生年少敬賢受法,又禮郁海谷先生為師。請問直心直行為何是薄福之相?
答:對師長或能力比自己強的人展現恭敬禮貌,不代表對平輩或能力比自己差的人也會如此。個性傲慢的人,可以有很多不同形象的展現,從了凡先生自號學海,就知他自視甚高,由此而顯現的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特別是說話往往不給人留情面地這一分,所謂直而無禮則絞,肯定沒有人緣,也無法得到貴人的攝持。而內在而言,有慢心煩惱的人,肯定想法及心態上有很多自己不自知的盲點,無法改過。
 
問:請問潔癖的含義為何?是指不能容人惜物嗎?
答:潔癖不衹是愛好整潔,而是心態上會以比較嚴苛的標準來看事情以及待人處世,如此是很難容人的。
 
問:請問內聖外王、形而上、形而下、煩惱障及所知障之間的關係為何?
答:內聖外王之名相出自《莊子》〈天下篇〉,道家經典老子、莊子及儒家的經典論語、大學及中庸,這些經典的內涵皆在講內聖外王的動機、修學法、做法、行相、次第及成效等,與佛法之二諦(勝義諦、世俗諦)的修學一致。
內聖指內心要成就聖人之德,德就是智慧力,德分為昏德、明德兩種,昏德指具足煩惱障、所知障的眾生,他的智慧是將世間萬事萬物,特別是自己的五蘊身,執著有一個自體存在的我,去受用,去支配五蘊身,這種見解就是沒有自性的事妄見有自性,因此而生貪、瞋、癡、慢、疑等種種煩惱,這種智慧謂之昏德,顧名思義,有情的心是昏暗的,看不清真相。又因為這些煩惱障住有情的身心無法解脫,故謂之煩惱障。又因煩惱所薰下的習氣障住成佛,故謂之所知障。
而修學者經過聽聞教法,思維,修正自己的心行,去入定尋覓五蘊身所執之自體性存在的我,遍尋不著,謂之破我執,同時成立證無我,因為看清楚五蘊身上自體性存在的我不可得,能破煩惱障的智慧,謂之明德,因所證之空義,為萬事萬物的體性,並非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之境界,係為第六識所緣境界,而內心緣念空義至能所雙亡,如同以水就水之狀態,安立為形而上(以空性超出形體之上)。內心具備明德的智慧,才可以成立內聖(即佛法之現證勝義諦),就是大學上所說之明明德之智慧。
而內聖要達到究竟,智慧破除煩惱障之後要進破所知障,雖然入定所證無我,心知五蘊身上自相我了不可得,但出定後見到世間的萬物萬象,仍為實有的影像,此為所知障,因定中曾見無自相,故出定可比量通達無我,已經不生執著及貪愛。
欲破所知障,尚須發大悲心,以利益有情廣大善行為助伴,推廣教化眾生都能達到明明德之境界,就是大學上所述之親民,即是外王,即是形而下(教化為世間法有形體可描述)。外王的教化有內聖的證量為助伴,方能真正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方成立究竟外王。而內聖有外王(廣大行)為助伴,使空性智慧格外有力,可以進一步以大量證理在每一法上去抉擇空義,方成立究竟內聖。而當內聖外王能達究竟能破所知障,成立大學中的止於至善,相當於佛法之現證二諦成佛。
《論語》上志於道、據於德為內聖、形而上。依於仁、游於藝為外王、形而下。(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