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期::大德法語-常禮舉要講座
(二十一) 旅行篇
雪廬老人
禮周能令人情厚
五倫維持文化心
避諱他人隱私處
受敬一尺還一丈
旅 行
◎五、遠方客來拜訪,須往答拜,或設宴接風。
例如我在臺中,忽然間有福建人或日本人來拜訪,是遠方客,他來怎辦呢?須往答拜。第二天你必須回拜,這是答拜,如說話般一問一答覆。
或是設宴接風:他是遠客來到此處,待在這裏住幾天,來看我們時,或者送家鄉土物,或是不送東西,這得看情形,不論東西多少。我們請他,謂之接風,送人叫餞別。遠客上這裏來,我們接風,他一路的風塵我們接他。或可他來不及致謝邀請,你也不能勉強他。
◎六、旅人歸來拜,須詣回拜,或設宴洗塵。
旅人歸來拜:咱們本地人到外頭做客,此時回鄉來拜訪我們。須詣回拜:他來拜訪,或是歸來,或是暫回十幾天,視同遠方客,他來拜訪,不論送禮、不送禮,你都得回拜,或設宴洗塵,他一路風塵樸樸,我們為他洗塵。禮節不懂處須請教那些念過書、懂禮的人,但不要請教外行人。
◎七、受人之送行及餞別,到達所在地,須一一函謝。
人家對我們送行、或者給我們餞行,禮該如何還呢?到達所在地,須一一致函感謝。譬如諸位是臺灣人,臨去日本或福建前,人家給你送過行或餞別過,我回來臺灣再說吧,不行!你或是到日本或者到福建,安定下來,先寫信回來向送行與餞別的致謝。此非花錢?當然花錢,社會上就是這樣子。平素省吃節用、節儉,預備隨答應酬,此應酬少不得。為什麼呢?家裏多麼窮,人家來要帳,還可以說到明天還、或再待五天,還可以推遲,這講得下去,但應酬不行。人家星期三結婚,發了帖來了,我沒錢,通知他暫且別結婚,我沒錢,再待五天結婚好了,我才可以給你送禮。這可以嗎?來了帖子,即使沒錢,賣了東西借了錢也得辦,這是在社會上的困難處,刻不容緩,這筆帳厲害極了,大家可知這種困難?婚喪嫁得自己出帖子,這種事情慎重又慎重。譬如三條事情:結婚、家裏的喪事(父母的喪事)、作壽,這三條事你說那一條都要緊的,這得念書才明白呀!然而作壽、賀喜、發喪,這三條那一條最重要?什麼叫大事?念過孟子書的,死了父母叫大事,這個事最大,這個帖子必得出。死了父母是天下大事,從前做官(現在不一樣了),不論做什麼大官,一死了父母,這個官就不做了,謂之丁憂。為什麼?百善孝為先,家有事的時候,你對國家對得起了,移孝作忠,家裏老的小的可以撇開,給國家賣命去,你對國家對得起了,若死了父母,國家必得叫你回去,國家也對得起你,孝是第一。
現在,他們懂這個嗎?既有這種事情(父母之喪),這樁事情就是最大的。其次是結婚,這比作壽還重要嗎?重要!結婚是民族主義,中國的結婚與外國的結婚不一樣,外國的結婚是戀愛。諸葛亮的結婚,諸葛亮這個人才那還了得啊!他結婚當然這麼挑那麼挑,是他老朋友給他介紹的,挑了一個最醜的女子,誰也不要的,諸葛亮你看那麼英俊,他那個太太沒人要。你要是這麼著,念詩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文王太太一定很漂亮的這種想法,這種念書就是糊塗蛋一個。諸葛亮那一些木牛流馬等等的能力,都是太太教的。他太太是黃承彥的小妹,長得很醜,沒人要,她還誰都不嫁,什麼人配給我做丈夫,一肚子草包給我做丈夫,一肚子草包給她端尿盆她都不要。諸葛亮太太這樣子的,你知道嗎?你們現在的結婚不是這樣子的,愈挑那個無常的漂亮那就很好了,今天嫁張三,明天離婚再嫁李四,你這個不知是後補第幾個丈夫,這都是些畜牲話,我不能講述了。
◎八、人之接風或洗塵畢,須還席。
我們來了此地,當地人給我們接風,或者洗塵。接風與洗塵雖是兩回事,但都是到本地來不走了。如你是臺北人到臺南去,拜訪臺南人,人家請你的客,或是洗塵或是接風。你待個一、兩天,須還席,這是必須的。你不能在那邊吃人家的就完了,必得還席,謂之禮尚往來。以後你在本地處各機關辦事開會常見面,這有關係,也是禮貌。
◎九、入境問禁,入國問俗,入門問諱。
咱們到外國去,現在比從前好,現在有報紙,大概懂得些,你到他人處有不同規矩,言語也不一樣。臺灣話的官話,普普通通我能懂,要說起土話,我就沒辦法了。我到了市場就沒辦法。如內地吧,譬如我是濟南的里城縣,里縣東邊是丈丘幾十里地,如彰化與臺中種種不同,在濟南見了面都是你兄、我弟,大哥二哥的,見了面都是稱呼你大哥。若是對丈丘人稱他大哥,那糟糕了,他一時就不高興,必得稱呼二哥,你這個不知道就不行、稱呼了大哥就被挨罵,甚至會打你。譬如山東人到北京見了北京人,在山東見面稱先生好,這很恭敬,可是到北京見了面稱呼先生那糟糕了,先生是風化區裏的,這個你得懂得。以上所舉的例子,顯示各處的不同,總得問明白,別在那冒一句不好聽的話,這很重要!
入境之境是還在本地(本國),入國之入是指到別國,就與本地不一樣了。例如外國人的酒,你拿來嚐一遍、他們趕緊拿走,給你換一個杯瓶,你還不開竅,又一遍,還不算,還再第三遍,你這個人連這點警覺都沒有,你到那國得問問人(問俗),拿起湯匙,這麼樣子喝就是不行,若不學學怎麼中用?做事就怕不中不西不南不北,叫不上來,現在就是如此。中國小說都藏著意思,其中姜子牙坐騎是什麼東西?都有涵意的,姜子牙坐騎謂之四不像。你聽聽這一句吧!武王伐紂時,有一位專門挑撥是非的叫申公豹,與姜子牙是師兄弟,申公豹那些是該挑剔的,著書不明其理。
入門問諱:你要知道,他家中父母等等(現在是不在乎了),你得先問明白(問諱),不問明白,開口觸諱。從前取名都有些注意,譬如古文觀止,韓文公給李賀舉進士,為著李賀的父親叫進,李賀不能下場,怎麼不能下場呢?下場是個進士啊?他的父親叫進,他得避諱。大家妒忌他,不讓他中進士,就多了一個名額。你要給李賀答辯答辯,你答辯得出來嗎?韓愈那篇答辯的理由說得很充實,甚至於打贏官司。
說一句通俗話:你多麼大的學問,說白話或說些什麼,多少得有點理,沒理而亂七八糟,那如何算你自己的。若不知如何是好,那是你所見不廣。有個小故事,沒主意的父子兩人賣驢,牽著驢往前走。有人說,真笨,父子兩人牽驢在路上走,驢卻閑著,若坐上一人,也可省力氣嘛!有道理,所以父親就讓兒子騎驢,走了幾里路,又有人看了說:唉!沒道理,你這麼大年紀卻走著,他一個年輕的小孩跑跑有什麼關係?聽聽覺得有道理,叫他兒子下來,父親坐上。走了若干時候,有云:路那麼遠,叫一個小孩如何跟得上?是啊!想想怎麼辦呢?好吧,抱著孩子,爺兒倆都坐上,這可沒話講了吧!走著走著又有人說,你們幹什麼去?賣驢去。既然賣驢還要叫它受苦?你倆下來別坐著壓著它?一聽也有理,可是這怎麼辦呢?一個人坐也不行,兩個人坐也不行。好吧!抬著吧!把這驢捆起來,兩個人抬著這驢,一過橋,走路不穩,驢掉到河裏,完了。
◎十、入國不馳,入村里必下車馬。
入國不馳:入國不但不飛跑且下車馬,現在還是有,一到人家國土,得有禮貌,須慢慢走,否則顯得不恭敬且妨害人。且你到人家家去,在台階下,主人迎你,你得趨(快走)。一上台階,進門時,不須馳(趨),這是會通。
入村里必下車馬:現在有火車不按此條可以,然你自己的車,到了人家的莊頭上,你必得下車馬來,現在我不知道,以前那就麻煩了。你下來這是禮貌,莊子是人家的,到人地處,當然你得有禮貌,這是必須下來的。本地亦然。這條街你的父母、曾祖都在這個街,你架子大?現在不懂的是年輕人。這裏頭供著牌位都比你小嗎?中國書講究五倫主義,拜年不光是給人家賀年,上人家先拜壽。到了村莊,必得下來,這是恭敬人家。你一下來,村莊的人都懂規矩。云:客上哪裏去啊?就給你打招呼,那就是禮貌,說的是客上哪兒去、請喝水、騎的馬或驢需照料否等等,或是忠實地招待你。你要坐著車不下來,他們就說:今天咱們視野不好,碰見失了腿的人。怎麼失了腿呢?不能走路嘛!不是失了腿嗎?找罵挨,更嚴重者,你上那兒?你的車不能在這走,我們的路都是老路,你的車一壓,我們的路受不了,你到莊外頭走吧,莊裏頭沒路。古人的話,臺灣也有:有禮走遍天下,無禮是寸步難行。現今自用車、摩托車,還可以適用。(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