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期::社論

全民福祉除了GDP外還有什麼

風俗淳厚利他心

富而好禮貧樂道
慎終追遠民報恩
沐浴人性光輝中
 
若說政府辦政治要讓人民有感,生活更幸福,關鍵在喪祭,您相信嗎?
現今社會工商業發達,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以資本主義為主流思想的世界局勢中,無論是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對於國家的未來,皆將經濟發展擺在第一位,從各國的施政方針乃至於領導者的競選政見,全都指向同一個地方-GDP(國內生產總值)。直觀上,這好像沒什麼不對,經濟的繁榮富庶,將帶來人民的幸福與安定,對比落後的低度開發國家,相信你我也總是欣羨發展先進的歐美諸國,而人民的快樂程度似乎也不言而喻。
執政者應重視人民福祉,經濟發展確實能令生活無虞,維持一國的競爭力,對人民生活的確實有幫助,但人類的幸福快樂是否皆來自物質的滿足,永無止境的追求經濟成長,真的就是唯一的出路嗎?若是如此,那麼現在人理應遠比古人快樂,實際卻不然,富庶社會的背後隱藏的是逐日增加的憂鬱症、躁鬱症患者,可見光拚經濟是沒有用的。
引述雜誌報導「根據一份最近針對千禧年出生的年輕人所做的調查,有超過八成的年輕人表示他們的人生目標是想成為有錢人,而有五成的年輕人說他們另ㄧ個人生目標是變得有名。」不難看出一般人認為,成功快樂不外乎名與利,也正因為如此,大眾總是汲汲營營,努力工作、接受挑戰,為了達成更高的目標,以為每達成一個目標,快樂就在其中。統整偉人傳記和實證研究顯示,懂得設定目標的人,或許更容易出人頭地,但和快樂程度則無明顯關聯。那麼幸福快樂究竟來自何方呢?經歷四代主持人,長達七十五年,總共追蹤七百二十四位成人,一份來自哈佛大學研究報告得出了一個清楚的訊息:良好的關係讓我們維持快樂與健康。重點有三,一、社交活動有益健康,二、人際關係的質遠重於量,三、良好關係能保護身體,還可維持腦力。
由此可見,與家人朋友擁有親密關係的人,才是最快樂健康的人。令人驚奇的是,這份歷經七十五年的報告所得出的智慧,竟與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的主張不謀而合。孔子終其一生,都是為了成就君子的仁人事業而奔走,當他到了齊國的時候,齊景公向他請教如何辦政治,當時年僅三十歲的孔子,給出了一個強而有力的答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許多人誤以為這是中國奴性的根源,實則誤會大了,經營君臣父子的背後乃是儒家極為重視的五倫關係,即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將所有人類社會的人際互動,以五種關係歸納之。但若問為政者要如何令社會增進、維持良好的關係,在西方的報告中沒有結論,觀察到了果,卻未能知其因。而孔子與其之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孔子不僅知道人際關係很重要,他還知道要如何用道統來經營。
在《論語‧堯曰》第一章中提到,為政者要如何辦政治才能令百姓安康,得到萬民擁戴,其中的執行方法提到「所重,民、食、喪、祭。」也就一個領導者在治國的時候,應將重點放在人民、糧食、喪葬、祭祀。前二者容易理解,人民是國家的根基,必須重視,糧食則是維繫生命的基本需求,若以現代概念來說,可引申為物質上的供給,諸如經濟發展,科技應用等等皆然。大抵一般人在選擇國家領導時,重視的也都是如此,而位處上層有抱負的政治菁英,也同樣有此理解,重視人民,經營民生,觀其選舉時端出的牛肉也不外乎如此。可惜的是,綜觀古今中外的政治學中,除了儒家恐怕從未有人重視過喪祭之道才是治國的根本大要。
治理國家,民、食有一定的需求,但不可偏重,更應該重視喪祭。國家人民的快樂來自於良好的人際關係,而其中如何敦厚風氣,維護五倫關係,喪祭之禮即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曾子:「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想要加厚風俗,使人情溫暖,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激起大眾感恩的心,凡事懂得飲水思源,報本還恩,如此一來人心必定不會苛薄,社會的爭執自然減少。再者,喪祭之禮乃是表達對至親好友的追思之念,這種情感最為動人,也最能維繫情感,而《論語》中曾子也說:「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人的常情,未有自致其極者,必遭父母之喪,這才自然的盡情流露。從孝弟開始,良好關係就從家庭做起,人人自幼耳濡目染,親密加厚,懂得為人著想,自我的擴張減少一分,社會就寬闊一分,動亂紛爭無從生起,暴戾之氣也自然化為無形。
更重要的是,在傳統禮俗的婚喪喜慶中,喜事人可以不到,僅以贈禮表達交情,但若說起要送人最後一程,除非身在國外或有公務纏身,前去奔喪致意乃人之常情,無論東西方皆是如此。換而言之,人的一生還能有什麼情況,有如此強大的號召力,將生命中的至親好友全部召至一處,不計遠近,奔赴前來。再者,平常我們對於事情多有主張,偏偏就在喪禮時,一切都會遵照主事者的意見來進行,當拜則拜,當跪則跪,請你往東決計不會往西,曾幾何時有如此聽話過。試想看看,在這樣的因緣際會下,若能在喪禮中一切行禮如儀、恰到好處,氣氛哀戚感人、誠敬懇切,令在場之人無不深受感動,感於人倫之情的可貴,經營關係的美好,喪禮儀式的莊嚴等等。此刻可謂天時、地利、人合,所有最好的條件皆被其占盡,是教育生民,化導人心的最佳時機,若不能善用之,誠不惜乎?重視祭祀之禮的道理亦是如此,端看每年清明祭祖返鄉掃墓之人潮即可見一斑,不復再述矣。
上古的聖人正是通達這般道理而使天下大治,幸得孔子直接點出「民、食、喪、祭」的四字箴言,才讓我們知道下手處。當今政府,為了讓人民有感,與其不斷地追趕GDP,倒不如好好的重視喪祭,若能有具備論語智慧的領導者並依之而行,制定合宜的喪祭之禮,推行至民間,端正風俗,以收親厚人倫之效,肯定會是萬民之福,國家之希望。而身為平民百姓的我們,既然知道人的一生必定要死一次,古云:死有輕於鴻毛,重如泰山。既然知道了喪禮的重要性,又豈能輕忽?
在世界快速發展的當下,盲目向前追趕快樂的同時,是否應該回頭望望古老的智慧結晶,其言如此真實,又如此動人。身處現代的每一個人,連結遙遠的過去與無限的未來,即是我們存在的重要目的之一,成為搭起兩邊的橋樑,不僅令道統得以長存,眾人的幸福得以相續,自我究竟離苦得樂的生命出路也正在其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