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期::專題研學-遠端教學解惑篇─各地讀書會問答

各地讀書會問答(三)

疑為善惡不定法

因疑生信是功德
因疑生謗乃煩惱
善用疑情能悟解
 
問:老師曾提過,父賢子不賢,有時候是天道。請問這裏的天道是指業力果報嗎?為何如堯舜如此聖賢孩子卻非聖賢?
答:父賢子不肖或父不肖子賢,有時是人生的一種無奈,但如何善用逆境障礙轉化成功德,這是聖賢及有見地者的能耐。如堯舜正因為兒子的不肖與愚癡,反將天子之位傳給有德有學者,所謂傳賢不傳子,是中國政治最亮眼的禪讓政治,世間之禍或是共業所成,或是別業所生,若能善用,反而是因禍得福。
 
問:中華傳統文化精髓落實現今的氣象是什麼?
答:中華文化應是亙古彌新的,聖人如孔子,證入形而上,見到一切法沒有自體性。而面對世俗見到的,一切法只剩下觀待性與關聯性。一般人的本能就是希望能離苦得樂。此時聖人以他的智慧見地,幫世人指出了離苦得樂的殊勝方便,也就是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眾多的德行,以此來經營五倫,以此來辦政治辦教育,是最能幫助自己離苦得樂的善巧。所以由這個角度看,中華文化又是亙古彌新的。
中華文化是由家庭與社會的五倫到民族的融和,這樣的發展是最合乎自然法則的,如今思想改變,社會背道而行,如此才需要重新定位中華文化的形象。問題當然首先是出在教育,先從家庭教育做起,再擴及到學校與社會教育,如此文化才有傳人。
 
問:上課時記得老師說過沒有修福,怎麼能夠遇到善知識。今生可以遇到善知識,也是因為前世曾經結緣,今生才能遇到,但這說法,似又與修福無關,該如何理解呢?或是遇到與能夠安住及跟隨學習是不同,能夠安住及跟隨學習是要修福那一分呢?
答:宿世修福或使今生有緣遇到善知識,且因慧力,使自己能於聽聞學習中深入教法。
總之,修福的目的是為了修慧,所以此福能成為修學正法的道糧,修慧目的是為了修福,所以成佛的目的是為了利益有情。若修福不修慧,即使遇到善知識,或不認真學習,或學習有障礙難突破,修慧不修福,即使有能力學習正法,但生活艱難多辛苦,無暇學習正法。
 
問:《佛遺教經》科判的問題,在「於此眾中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這一段所安立的的總題是「顯示餘疑」。學生不解,從經文中讀出不「餘疑」的感覺。
答:這裡面有三種類型的弟子,第一類是尚未證得四果的學生;第二類是聽聞佛說般若法,在這個莊嚴肅穆的場合中能得見道位;第三類的學生是證得阿羅漢果的學生,在甚深緣起上面無法理解佛為何這麼快速地離開。這三類學生並不是對佛所說的四諦法有疑,是對佛這麼快要離開而起疑。
 
問:敢問老師如何將止觀修學法運用在念佛上?念佛時修觀慧,難道可以不分心嗎?
答:認真念佛,將心安住於所緣境(佛號)上是修止,即使得到一心不亂,三昧現前,身心輕安都是屬於止,不是觀。在念佛的過程中,遇到昏沉、掉舉、散亂,加以對治,這是正知的力量,不是觀。
觀是在止力的成就下,不一定要輕安現前,就可以修觀,但是這必須依照經論的方法來觀察,在勝義上,觀能念所念的體性是否有無,世俗上可以觀察,念佛應該要有甚麼樣的動機,念佛的殊勝以及所念之佛的功德,如經論上面所說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一一去觀察,套在阿彌陀佛身上,會產生極大的信心及皈依的心態,下次再來念佛的時候會更容易一心,更容易提起正念,有時連正知都不用,就可以直接修止修觀。
 
問:將心安住於佛號當下可否撥出一部分心力去緣念教法,譬如念佛的同時也一併觀察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法義,此刻難道不屬於掉舉、散亂嗎?
念佛之前先做動意念,為什麼要念佛,念佛的動機、念佛的目的為何,再來好好的念佛,這一堂課才會有效果。而且在念佛之初,也要先告訴自己,必須要對治昏沉、散亂、掉舉,進入念佛時,發生昏沉、散亂、掉舉時,才會好好對治。所以前行極為重要,不可以沒有作動意念就馬上進去念佛,就像跳水之前要先做暖身操一樣。
念佛當下不能撥出一部分心力去緣念教法。但是,當念佛能夠有功夫的時候,這個時候回過頭來作觀,念佛的能念所念,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以及觀待能念、所念的念,所安住的佛號,它就會具有的各類殊勝的功德。
這時候沒有掉舉、散亂的干擾,也不會想東想西,心沒有在五欲六塵上,也沒有在其他的善所緣上,所以不是散亂、掉舉等,這是一種觀力的訓練但不是觀,因為止力尚未成就;待止修成,這種觀力才會在止後生起,這時候不是妄想,因為已經在前行上作動意念,要在止上好好觀察。
 
問: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有大德說最初下手持名念佛,難免有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念到能所雙亡,雜念不生,即是淨念現前。再進到心佛一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一片佛心,無有間斷時,即是淨念相繼,入於三摩地了。按理說,「能所雙亡,雜念不生」,心識前應是空靈靈狀態,以及「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理應也是空靈靈狀態,則此刻淨念現前與淨念相繼之「淨念」是指何義? 
答:所謂的念到能所雙亡,那是不可能的,那只是佛號成片的形容詞,因為並沒有對境界的體性空這一分做觀察,也沒有對能念的心體性空作觀察,所念的境觀待能念的心,兩者都不能亡,如何是能所雙亡?所以此說法,應知是大德的方便說。
 
問:大家(一百個人)發心開素食店,卻沒有收到預想的效果,連三年的虧損,如今面臨倒閉,難道是德不夠嗎?
答:經營素食餐廳本是好事一樁,不僅減少殺生,還有益於環保。但無論做好事或做壞事,想要有成果都必須講究條件;先「人禍」(人的因素),後才有「天災」(神鬼的傾覆)。
廚房可以端出可口美食,必須有人和在先,分工在後,合作心意在先,默契在後,各有所司,步調一致,發揮功能,否則一團亂,就出亂子了。
另外,蔬菜是否有機?口味濃淡是否合宜?菜色有沒有順應市場推陳出新等,
內場外場都得和合,建立愉悅氛圍,就會客似雲來。
而德字概略可約三種意義:見地、品德、能力。大舜取得天下不光是他的德行感召,還包含他自己本身肯受磨練,培養出一身的好本領,因此故才能受禪讓而得天下,從凡夫俗子到天子過程中,無一不是用正確的見地來經營。經營事業亦然,觀念、動機、團隊的和合、辦事能力都須具足,才可以「必得」其位、祿、名,長遠且有益的發展下去。(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