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期::天臺小止觀講座活動報導

天臺小止觀講座活動報導

止觀修學正法義

比量推知法性相
串習功深現量知
萬法所知一念知
 
為了遍滿虛空的有情眾生,我們必須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為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興辦寒假天臺小止觀的講座,小止觀是智者大師依三藏教典詮釋止觀義趣整理而成的典籍。從具足五緣、外訶五欲、內棄五蓋、調和五事到方便五法,由坐上修、歷緣對境修、善根發、覺知魔事、治病到證果,條理分明。第一章到第五章講作法,第六章到第十章開見地,前面有總論跟分論,總論是敘述佛法修學的方法不離止觀,分論是敘述這十章的次第。
此次講座特別從第六章正修行開始講述,就是先建立見地,後確立方法,依實際的需要而做次序的改變,若能在坐上修、歷緣對境修上確立動機跟發心,也懂得修學的方法,在修學的過程中,懂得處理自己的問題,進一步懂得處理眾生的問題。最後證得的果位,也不是有一個果位可得,而是一種覺受,所以《金剛經》說:我不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連佛都不能作是念我得佛果,沒有佛果可得,果位只不過是在覺受上安立的。學習本論先確立了修學正確的見地,再來論實際的作法,必然能在五天的講座中得到圓滿的收穫。
 
儒佛合則雙美
 
暑訓是以儒學為主,寒訓是以佛學為主,也就是印光大師說的:儒佛二教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佛家是儒家的骨幹,儒家是佛家的應用,若能掌握儒佛二家或者結合道家,將掌握中華文化的神髓。
傳承非常的重要,課前向師長問訊乃代表一種傳承,行禮需知其表法。
止觀是方法論,依菩薩的廣大行而修止修觀,可以證得世俗,依般若義理而修止修觀,可以證得空性。證得世俗成為君子,證得勝義成為聖人,使自己成就聖人與君子方是文化道統的精華。此一以貫之之道,孔子傳給了顏回跟曾子。
依天臺小止觀方知道什麼是修行,修行的形象為何?真正修行的標準在哪裡?成就的狀態是什麼?小止觀的學習方了解中庸裡面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形象,大學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若能了解修學止觀的方法,就能知道經教廣學的重要。以儒家《易經》所說,有趨吉避凶的運用及甚深空性的道理;在入世的禮上,要懂得應對進退,辦事說話須觀察時機,明趨吉避凶之理,這些學習不能只是在文字表面,更要在義理上面理解,也必須要有修學的方法。懂得佛教的止觀門,就能知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是悟道、證道的修學法,而且瞭解道統是完整不可以切割的,若能學習老子入世的抉擇,及其出世的內涵,將更為豐富、精彩。
現今兩岸對文化的推展有薪火燎原之勢,若能掌握經典當中真正的旨趣,並且瞭解其中的內涵,才能將傳統文化紮根並發揚光大。
 
科判精益求精
 
止觀門的書籍中,最綱要的就是這部小止觀,是智者大師為其兄陳鍼所寫的一部書,陳鍼本來被張果老(八仙之一)相為死相,必死無疑,但因修學了他弟弟所寫的小止觀,並親自為他宣說義理,按照此止觀的修學法,陳鍼不但延壽二十四年,而且最後坐化。
雪廬老人說止觀門的註解太少,老師十多年前曾於中壢研學會與省城隍廟講解過小止觀,會刊也以七十七刊,用了十七年的時間刊登完研學內容,但仍有未盡之意。又因為老師曾對中觀的論典下了一番苦功,深入中論、百論、入中論等論典,而有此次重寫科判、重新辦研討會的因緣,講座是老師對大眾誠心誠意的法供養。
教法的流通有三分,第一分是修學的方法,也就是小止觀裡面的內涵;第二分是中觀正見,天臺大師都是帶著見地說明止觀修學法,此次直接用中觀解釋,著重在消文,會消文就有了基礎功,有如蹲馬步站樁般,蹲久了、蹲穩了,才能發揮拳法的大用,一定要懂得消文,精準地說出每一個字的講法,這些是急不來的,要用時間累積。
而正法流通要觀待聞思修,有白天上課講解亦有晚上的研討,這就是流通正法最殊勝的形象,流通正法不能只流通書本,所謂「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教法的體性在音聞,如果沒有講也沒有聽,教法就無法產生斷惑、證果、破迷啟悟的作用。
 
人才磨練培養
 
此次講座,年輕學長們分布在一、二樓上課,不但在講座前學寫科判,課間配合老師消文,並擔任了部分的義工工作,教理要能深入體悟,也需觀待福報,而講座中每一個環節都需每位執事人員堅守崗位,才能順利完成。所謂的人才一定是慢慢熬,如酒要藏在地窖多年後才能是美酒,更何況是人才,要熬得久!他要歷練、要沉澱、要學習,沉潛多年之後才是一位人才。希望在這樣的場合裡面,能夠培養傳承教法的人才,培養通達止觀門的人才。
而法緣是所有緣分當中最殊勝的,孔門的團隊能發揮大用,都是因為彼此結了法緣,世間的名聞利養等都沒有這種力量。很多正法的團體,能發揮大用,都是因為團隊有革命的情感,能同甘苦、共患難,此皆因法緣。
此次講座亦邀請了大陸福州、順昌、瀋陽、濟南等地讀書會,以及馬來西亞古晉與美里讀書會成員參與,講座前接到海外傳來的幾份預習科判,師長也安排了某些學長參與消文及餐前觀修,彼此切磋琢磨,相觀而善。
 
老師深深期許
 
止觀門的註解太少,佛教門中懂修行的人也不多,打佛七不是坐在那裡就叫做打佛七,一定要懂得修行的方法,不論主七、護七或坐七都要懂得方法,期待這本小止觀的科判,能引發大家知道如何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如何聞思後來修止、修觀。
並期盼講座後將消文的內容整理成小止觀的白話解釋,純粹在文句上消文,不必再做許多宗派見的分析,這將更有利於初機者的入門,將該講處講清楚,相信小兵也可以立大功,在教法的弘揚及傳承上略盡綿薄之力。尤其依止觀修學空性,更是人一生的莊嚴,若能在這當中講究,相信人生會過得很有意義、很有風采、很有內涵、很有價值、很有出路、很有未來,而且會結出很好的果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