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期::天臺小止觀講座活動報導

天臺小止觀講座餐前觀修

能吃所吃吃

自體不可得
觀待夢幻起
善心功德生
 
 
修行與用餐 陳麗嬌
 
曾經有人問禪師:「修行人平常如何用功?」禪師回答:「也沒甚麼,只不過吃飯、睡覺而已。」我們每天不也是吃飯、睡覺嗎?同樣是吃飯,禪師跟一般人有甚麼差別呢?禪師說,修行人吃飯的時候就專心吃飯,即使是菜根都是香的,吃得非常有味;而ㄧ般人吃飯時,挑肥揀瘦,食不知味,同樣是吃飯。但效果卻不一樣。
要怎樣修行,才能達到解脫?如何伏惑、斷惑,展現出自我的覺性光明,生活的每一剎那都能自在、輕安喜樂,了無牽掛,不起妄念無明,又能在生活中,一切都處理得圓圓滿滿,外相似凡,內心是覺,生活在每一個當下,要做到這樣,有一條菩提之路,全由止觀修學開始。
平時我們總認為念佛、拜佛、念經、持咒即是修行,但心裡卻是想東想西分秒不停。古大德有云「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這就是我們的修行,每天當作是一件工作來完成他,而不是專注於心,只是做完交差了事,所以仍是妄想不斷,故欲繫心不放逸,就要從小止觀的二十五方便進而正修行到善根發的學習,專注於老師的引導與解說,巨細靡遺一點都不放過,充分精進於聽聞、思維,為日後的修行奠定良好基礎,如能善用此次所學正知將心念安住在境界上,即能繫心不放逸了。
修學佛法有四萬八千法門,每一法門都離不了止觀的內涵,所以走出覺醒的人生,在繁雜的世界,看到自心處處清淨,是人間淨土;結合清淨的身、口、意應世間萬有而無染,應世間萬有而不變,如第一篇總論所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法為心地法門,惟有「自淨其意」,才能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惟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才能「自淨其意」,都要在身心上做功夫,在六根門頭上著手;如吃飯心裡專注吃飯這件事情就是止,並觀察用餐的心態,在世俗上要發何種心,在勝義上要發何種心,這就是觀,此即用修行的心來吃這餐飯,把吃飯當作養我們這身臭皮囊,是為了方便修行,利益一切眾生而吃,遠離貪著,端正發心,終成佛道。
具緣的用餐 王鶴民
 
法不孤起、仗緣方生,今晚的用餐亦概莫能外,需要具備內因外緣。我們需要具足自身方面的供贊祈禱、依止正法等內因,親近善知識、傳承道統,這是圓滿的外緣。眼前這麼多色香味具全的美味佳餚,都是由農人墾植、翻地、灌溉、施肥、鋤草、收成,然後經由商人收購、存儲、運輸等,再經由廚房的志工們精心烹煮,最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餐點,花費了眾人的心血與功夫。僅僅是一粒米,也要集聚眾多因緣才能成辦,缺乏其中任何一個因緣,這粒米都不可能放在我們面前。所以大家要無比的珍惜這短短的幾天,來之不易的因緣具足,更要用心存感恩和惜福之心來食用色香味具足的美味佳餚。
此次活動大家來自全國各地及馬來西亞的同修,能聚在一起是緣份,正表徵自性無,它是由善知識、學生、經典、教室等因緣具足而呈現的一場法會。如果沒有老師,這場法會能顯現嗎?肯定不可能!沒有學生、沒有經典、沒有場地也同樣這場法會都不能成立。我們往往或偏於空或滯於有,所以難免在修法和行持上失之偏頗。有些人強調緣起時又執著太重,自取束縛;而有些人又過份忽視緣起,意氣用事,魯莽修行,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失敗,這些都是沒有正知見、智慧力的緣起表現。
歷緣對境的用餐   黃阿麗
 
回顧自己在未親近善知識時,沒有聽聞真正的佛法,更遑論教理的學習;我與一般人無異。當歷緣對境時,總是依自己的好惡、喜樂,放任心去追逐世俗或遠離,因為心常被外境所轉,所以造作出許多貪瞋癡慢等不如法的事。
今生有幸,感恩得遇教授善知識的引導、啟發,讓我懂得依循正法。透過觀察心的狀態、變化,覺察煩惱的現起,適時的加以調伏。進而有因緣聽聞空性正見,明白「諸法自體空,唯名言安立」,原來空性才是萬法不變的真理。所以在遇境逢緣時,內心懂得以空性為所緣,進而作種種的觀察,透過教理的辯證分析,真實體會法無自體性。
通達萬法連微塵許的自性都了不可得而產生殊勝的勝解。似乎能體會華嚴經淨行品中,文殊菩薩回答智首菩薩所言:「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的義趣內涵。正因諸法自體空,在歷緣對境時懂得「善用其心」,結合正知見的學習,教理的觀修,引發善根生起出離心、大悲心,乃至為利眾生願成佛的心,以願導行將成就無限的可能!
法不孤起,必待因緣。此次講座的興辦俱足眾緣的和合。感謝教授善知識宣說正法,師資團隊的用心準備,辦事團隊的努力,志工團隊師姑師伯的奔波忙碌,以及遠道而來的善知識們,齊聚一堂,共學增上。更感恩香積菩薩們的護持,善用其心變化出一道道的美味佳餚,安住我們的身心,專注在教法的學習,希望能將體性轉為成佛的資糧,有了教法的學習,正知見的建立,懂得善用其心即能將當前的用餐發會更大的妙用。
 
善根發的用餐 海辰
 
善於修學止觀的人,會引發各種殊勝的善根,對修學正法有很大的幫助。雖然發起善根不是修止修觀的根本目的,但如果能夠妥善的辨別真偽並加以運用,甚至滋養這些善根,以此等方式來學中觀正見可謂如虎添翼。反之,若不能慎思明辨,輕則與魔境相濫,重則失心癲狂、相應鬼神、欺誑證果。因此所有止觀的修學者都必須了解關於善根發的種種義理,才能取其功德,避其過患。
善根發大分二類,第一類是屬於事相上的外善根發。以止觀修學空性,通達世俗的緣起了無自性可得,僅剩下觀待性時,對於世間事務的看法自然有所轉變,開始懂得要敦倫盡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歡喜供養三寶等。這些事多與修福有關,都是學道很好的資糧。
第二類是屬於修止觀後身心所感受到種種,稱為內善根發。比如修數息觀能增長專注力、對治妄念,身心氣脈全通,精神抖擻,並可以見到身內的三十六種不淨物,甚至生起出離的心,這些感受都是修止觀後所得之善根。不論是外善根還是內善根,我們都需要先了解他的樣子,並辨別他的真偽,最後在善根發的境界上,利用止觀增加我們的善根。
在第六章正修行中,我們學習到行住坐臥說話辦事都須講求動機,生活即是道場,歷緣對境修行後,可以引發善根。吃飯是我們每天必做之事,應如何利用止觀來吃飯,發起善根?萬法皆緣起法,要有能吃、想吃的心,驅動身心來做吃飯的動作,以及有所吃的食物,才能成立吃飯,所以講究動機就很重要,我們應該抱持著修學正法的心、利益大眾的心、感恩的心來吃飯,才能引發各種的善根,使學道的資糧生起,若我們只是想來吃一頓飯,或在過程中生起貪心等,這頓飯可能就成為消耗福報、滋養貪瞋癡的一頓飯,而無法生起善根。
善根,就是學道的能力與資糧,讓我們享用一頓善根發的午餐吧。
治病的用餐 葉波
 
最近十幾年,大陸居民前三位的死因疾病常常多是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而惡性腫瘤又多為胃癌、食道癌、肝癌、肺癌和結直腸癌這五種癌症殺手。
首先觀修,這些疾病都是怎麼來的?醫療衛生部門所公佈的病因當中,膳食不合理、酗酒、吸煙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這正好應了一句俗話,叫「病從口入」。簡單來說,我們有「三多」。一是餐桌上的動物食品多。許多人吃飯已經是「無肉不歡」,一日三餐如果沒有肉,就認為是「沒有菜吃」。二是下館子吃飯的居民多。就拿我們常住人口僅五萬左右的小小順昌縣城來說,各種酒店、飯店、小吃店、排檔就有近四百家,卻沒有一家素食店。三是吸煙的男士多。多到什麼程度呢?有一個報導稱,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陸居民,卻吸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香煙。這樣一來,長期接受高油脂、高膽固醇、高酒精等飲食,身體普遍成為酸性體質,於是,上述相關疾病的發病率就年年攀升,居高不下。
第二個觀修是,怎麼對治呢?我們知道要透過辦政治跟辦教育。一方面,加強健康教育,提倡健康飲食,宣導健康生活方式,講究食品安全、講究定時定量。另一方面,政府官員帶頭引導風氣,宣導健康理念,尤其是推展道德教育跟因果教育,讓食品從業者能夠自覺生產安全、放心的食品。如果更進一步,能夠了解《小止觀》的「治病之法」,則有病治病、無病健身,便可以讓社會大眾都身心健康,乃至於成聖成賢了。
當我們做了這樣的觀修之後,這頓豐盛的晚餐必能滋養我們的色身。
 
      覺知魔事的用餐     解曉婉
 
魔能奪修行人的功德財,不能小覷,應時刻覺知!魔何以會奪走我們的功德財呢?如同小偷潛入家中偷錢財,魔會加被生起殊勝的五欲境,引我們跌入軟暖可意境,或加被生起逆境,引我們怨天尤人。就這樣,當我們生起貪瞋等煩惱,在不知不覺中功德財就耗掉了,進而喪失了修法的因緣,見不到善知識,沒有良好的修學環境,智慧無法增長且退轉,能殺修行人的智慧之命。
因此不以正見覺知,功德財會被奪,智慧命會被殺,就會變成成佛的障礙。《勸發菩提心文》中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若沒有被菩提心攝持所做的任何善法都是魔業!眼前的用餐豈不也是如此?
饑渴是十大魔軍之一,腹餓口渴是生理現象,怎麼能算是魔軍呢?修學環境若是不好,令人無法安住修行,需要安受苦忍。而現在我們所處的環境舒適,物質生活豐富,可以吃飽穿暖,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有空調供暖,故而要惜福,生起感恩心,同時還要提起警覺心,不可放逸!
當吃到美味的食物時,應知快樂的感受,也是過去善業的生起,一時因緣的顯現,而名言安立為「美味」。飲食的美好是沒有自體性的。若有自體性,美味是在飲食上或在舌上?若成立在飲食上,理應人人吃臭豆腐都會覺得美味,可現見並非如此。若成立在舌頭上,那麼不用飲食就有美味。如此尋覓美味的自體性,其實是了不可得,則如何生貪?反之,若遇到不愛吃的食物,也不要討厭挑食,須知營養均衡,身體才會健康,吃飯的目的也是為了滋養我們的色身,吃飯如吃藥,治療「饑渴之病」,善用身體作為修行的法器,不讓福報白白報掉。因不帶著煩惱用餐而不漏功德法財,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以此菩提心來攝持我們的用餐。吃飯到底是魔事,還是佛事,全在我們如何看待!
最後,引用雪公太老師發明的恭「喜」發「財」,恭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能得佛法「四喜」,發「七聖財」。
恭祝大家得四喜 法喜禪悅無量喜
修學止觀見真諦 現證空性大歡喜
要發就發七聖財 功德法財滾滾來
信戒慚愧捨慧聞 佛號聲聲樂開懷
 
棄蓋的用餐  周怡均
 
在入止觀之前,必須先好好喝斥會覆蓋心性,令善法不生的五蓋,才能有利於修學。這五種蓋皆是自己對境內心想出來的煩惱,所以首先應以自己作為觀察的對象,觀修內心煩惱過患,所引發的貪瞋眠悔疑等妄念。
五蓋生起時,能引起種種過患令自心生諸雜染,致使智慧微劣,善法不顯,故應深生慚羞,喝棄五蓋,使未生諸蓋令不生,已生諸蓋悉令遣除。
一、修對治觀,用不淨觀對治貪欲,用慈悲觀對治瞋恚,以精進策勵對治睡眠,以數息觀對治掉悔,對治疑蓋。唯有生起信心及以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的四依法為依據,才能去對治。
二、修體空觀,諸法了不可得,沒有自體性,諸法皆因緣生,觀待而生,能生五蓋的心要觀待所生五蓋的境,所生五蓋的境也要觀待能生五蓋的心。
而在用衣食攝取食物時,能作如理思維,不是為了享受而食,也不是為了莊嚴身體而食,是為了維持這身體藉它來修學,能觀五蓋的過患,棄五蓋的功德,從而引發善念,調柔內心,不被煩惱所牽絆,向善知識學習,透過聽聞、思維、觀修,建立正見。
 
證果的用餐   謝治平
 
我們修學止觀的目標是為了證得果位,所以修學止觀也可以先將證得佛果的目標確立,再回過頭來積聚二十五種方便,以佛果為所緣,先確立目標再尋求達成目標的方法。
有源律師曾請教慧海禪師的用功方法,慧海禪師回答了八個字「飢來吃飯,睏來即眠」,感覺似乎很簡單,凡夫大眾都能做到,殊不知我們常常該吃飯時不肯吃飯,該睡覺時不肯睡覺,這說明了修行就是在檢視身心日常生活的造作,行者證果後入定現證空性,出定後也一樣要吃飯,只是不會再對外境生起煩惱,在「止」上做到好好吃飯,由吃飯的功德引發利樂有情的念頭建立「觀」,達到止觀雙運,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吃飯,使吃飯成為大用。
 
調和(食)的用餐    欲仁
 
趙州云:「老僧除二時粥飯是雜用心處。」,所以飲食的調和益發重要。在三七道品中,七覺支破除修止修觀的障礙,而「念」覺支是對佛法有理解的能力,而且有記憶性,懂得用佛法的正知見去破定、慧的障礙。念就是調和,如醫生調和定慧,用慧力破除昏沉跟沉沒,用定破除散亂跟掉舉。
調和章說明調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調和食睡身息心五事,則三昧易生,反之則為障礙,難發善根,僅舉調食之道。
受用飲食為資養色身、進道修學。因欲界有男女、飲食、睡眠等欲望,男女欲望必當訶斥,然飲食、睡眠卻不能免,應調和,使令得宜。
以量言:不可過量,亦不可不足,食過飽,氣脈不通、障礙呼吸、腦部血液不足,障礙思惟,故心閉塞、反應遲鈍、坐念不安、影響睡眠。
食過少,營養不足、氣血虛弱、無法專注,使修學做善的勢力減弱。
就質言:不可穢觸,五辛生吃增恚,熟食發淫,腐敗之物,細菌滋生,均會使心識昏迷。再者應知體質配宜食,體燥者宜涼食調之,體寒者宜食溫熱,少食瓜果。
《佛遺教經》云: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
一,對食物的好壞要知道,好惡當中,知道人家的誠意,還有他準備的細功,對好吃的,還是覺得很高興,對不好吃的,也可以練我們的能耐,看看能夠安住在這裡的能耐有多少。
〈中庸〉云: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人沒有不飲食的,不飲食,會餓死,但是「鮮能知味」,就是很少知味,大概就是吃了喝了吃了喝了…,但是問題是那個味是怎麼來的?比如吃酸,是否能分辨酸是從醋來的?還是從其他果酸來的呢?吃甜的,是從那個酒味的甜來的呢?還是糖味甜來的呢?飲水,是泉水呢?還是自來水呢?調和的當中,到底是多少的比例呢?一般人大概不會知道,大概是哪種人知道?廚師知道,吃的人哪裡知道?吃的人,只會說好吃不好吃,這樣就結束了。
雪廬老人說,請客的時候,女主人切豆腐的兩百種刀法都吃得出來,太不可思議了!
二、關鍵不是「於好於惡」,是「勿生增減」,不要分別,是不對的,除非在修定,不去分別其他外境,在入外境怎麼可以不分別?所以是知道,但不生增減。
三、知飲食是讓我們有健康的身體來做修行,只是除饑渴而已,這叫服藥的概念。
除了重視飲食的質量之外,飲食的心情也很重要,食存五觀,起慚愧心受食外,尚須保持平和愉快的心情,以利消化、吸收營養,故飲食之道不容忽視。
「食存五觀」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來處的功多,還是來處的功少,吃飯的時候要記,到底它是怎麼來的?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就是自己的修行功夫修行的好,即全應供;如果沒修行,是缺應供,今天打妄想一天,吃飯要生慚愧心補起來。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貪等」包括瞋癡。覺得飯很好吃是貪心,不好吃是瞋心,不好不壞是癡心,用什麼心吃飯?最重要就是空性的觀修,日日吃飯,未吃一粒米,結果沒吃,這才叫真吃。吃飯,就是舌不嚐味故,味道如果在飯菜上面,應該是大家看了,都會喜歡吃,但是有的看了,敬謝不敏。味道在那裡不能成立;味道如果在我們這邊可以成立,應該就不須要他,自己就可以生,因為在我這裡嘛!在他那裡沒有,在我這裡,舌頭沒有,在空氣中沒有,三邊都沒有,你應該要下個決定,沒有了。都沒有了,還在哪裡?可是吃了以後覺得「哇,好香」,又怎麼來的?觀待而起的,觀待善業出來了。這就是終日吃飯,也沒吃到一粒米。原來吃飯就是在修空性,幻化統統是魔術,夢中刷刷刷,這是還有哪樣真?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就是要把吃飯當作吃藥一樣。
五「為成道故,方受此食。」
我們吃飯就是要有這色身來支持我們修行。以上是食存五觀。
從調和飲食,聯想到辦政治也要知「調和」,前泰王懂得調和,泰國的軍政府政變多次,爭名奪利,可是他出現的時候,大家要收斂。他不在乎名聞利養,不在乎皇家這些面子,雖不是中,可是他接近。
懂得調和的人應有什麼特質?
第一、本身就是能以身作則的人,你調和別人,別人才會聽的。
第二,不自私,自私的人怎麼調和他人呢?
第三個,是心存為公的人。譬如為老百姓,改善農業,設立獎學金,成立基金會,很多的難民、窮人、很多的病苦都被醫治。你的公心,你的公正力,大家看在眼裡。
現在民主制度,也很善歡講調和,為什麼不會成功?因為人家知道,你根本就是私心。所以,調和有調和的能耐,調和的本質,調和的品德,調和的眼光,調和的耐性,調和的功績,大家都接受他,他才能調和。
所以辦政治,一定要培養這種人才,這是國家的瑰寶,在混亂的局面,如果沒有這種人出來,那個局面會更亂。
如何培養「調和」的人才,就是通過有正法傳承的善知識,好的同儕,好的法本,真正經營經學的內涵,建立經學的見地,方能克期有功。此次講座的「天臺小止觀」是非常好的一部方法論的修學入門。祝大家用餐愉快。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