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期::專題講座-福建國學堂專題講座

福建國學堂專題講座報導 —附課後問答

順勢推出文化

開展各類面相
豐富人生內涵
領先人工智慧
 
應福建廣電網絡集團謝晶思總經理所屬福建國學堂的邀請,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教學總監林蔚芳老師及其師資團隊,於今年六月三日、四日兩天,前往福建國學堂,假福建博物院及十一中禮堂授課,主題為「雪廬老人的唐詩吟誦及賞析法介紹」。此外還有三堂專題演講:心中的香格里拉—桃花源記面面觀、如何找回論語的時代價值—由《論語講要》說起、走入時代的人才—由經學教育說起,以及一堂家庭教育交流會,為福建國學堂帶來一次難得的文化饗宴。
雪廬老人的詩學底蘊,決定是當代屬一屬二的人物,四十歲時已有近萬首詩歌的創作,且四萬八千多首的全唐詩都能熟讀於心。曾在遇到鄰家失火時,雪廬老人第一個搶救的竟然是自己的詩作,可見詩學在老人心中的份量,這些詩歌記錄著他一生的經歷,更是動盪的時代中的一部近代史詩,是詩人對於家國人生悲歡離合的體會。
詩至於唐朝,可謂發展到了極致,難與再爭,雪廬老人編有《詩階述唐》一書,選取唐朝各類詩作共百首,透過文法格局、講要、取境的分析,從中掌握研究唐詩的要領,往上可通達詩經,往下可瞭解宋元明清等詩歌。而欲使詩文的意境重現,體會詩人的情懷與心志,必須吟誦,依照老人所傳承的吟誦法,唱入學習者的心中。
雪廬老人所傳授的吟誦法則,完全配合詩文的平上去入,沉穩清雅的音律,特別能讓吟誦者的心意靜而無擾,在領會詩意的吟詠中進入詩境。這樣的吟誦法,在大陸已經失傳,由老人在臺灣的學生們所傳承著。林老師於十二歲時,由母親引領進入雪廬老人座下學習,參加蓮友子弟輔導團、大專講座、啟蒙師資培訓班論語組、社教班等,對於唐詩曾長時深入。兩天講座的時間有限,但在老師深入淺出的說明下,與會學員們對於吟詩的常則有了基礎的認識。課程中並依雪廬老人所講授的詩義,帶領大眾一起吟詠,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唐詩,隨著課程所呈現的內涵,給大家帶來了全新的感受。這是福建國學堂唐詩學習的開始,難得而又可貴的一次開始,雖然課程時間很短,但在大家掌握吟誦的方法後,未來的每週都能練習、複習,期待的是此基礎上,還有下次更上一層樓的學習。
三堂專題講座以及一場家庭教育交流會,豐富而多彩。「心中的香格里拉—桃花源記面面觀」,講授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漁人為何忽逢桃花林?捨船而入,以及後來的不復得路,有哪些深刻的寓意?一篇熟為人知的文章,卻有那麼多不為人知的內涵,原來好文真的不厭百回讀,但需要有能夠引人入勝的引讀者,才能進入書中那美好的桃花林。
面對發展極為快速的科技時代,特別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出現,人類將面對前所未有的飛躍式變化,《論語》在當代,是否還有任何價值?「如何找回《論語》的時代價值—由《論語講要》說起」,講師採用了新鮮有趣的手法,首先提出了若干難以回答的問題,挑戰了文化學習者的敏感神經。然而用反面的手法,最後卻正面顯出了經典的寶貴,歷久而彌新。當我們面對著許多看似繁榮的盛況,如果能夠提起論語的內涵予以檢視,就會從中發現平時所看不見的問題,而經典也提供了解決的智慧。
另一場專題是關於「走入時代的人才」,一般認為所謂的人才需要有高學歷、高文憑,還要有語文能力,最好也要熟捻眼前的科技技術。報導指出,面對高科技的未來,人們不能只是學習一種專長,最好能夠像一隻「八爪章魚」,兼具各種技能,才能不被淘汰。
而傳統文化對於現代社會有何價值?更直接地說,一本論語能對我們的生活增添什麼新意?在這紙醉金迷的時代中,對於文化學習者、文化推廣者來說是很大的障礙,如何保持學習的熱情,以及啟動他人共學的動機都不簡單。綜觀近代歷史,國力的強盛似乎與西化脫不了關係,特別是西方的科學與教育,是大家爭相效仿的對象,西方的產業、技術、藝術、法律、政治、經濟、生活方式、飲食、語言、字母、宗教、哲學及價值觀等,也一併夾帶進來,西風東漸,過去的儒家文化圈已風華不在,社會中傳統價值觀崩潰,迎在面前的是全球化的衝擊,是一連串的挑戰。
學習文化的價值究竟何在?首先我們必須理解,文化不是謀生工具,卻能幫助你找到出路,是人與人互動的根本之道,也是自我定義的準則,無文化之人彷彿失了根,不知何去何從。再者西方文化發展至今,也產生許多弊端,隨著越形繁華的社會,帶來的卻是越來越疏離的人際關係,個人主義風行導致人口老化衍伸的老人照顧問題,還有岌岌可危的自然環境……。而儒家的人倫觀與宇宙觀,正是解決現代問題的大道。然而經典的價值無法自己呈現,必須靠人詮釋、發揚,其中論語講要就是這麼一本好書,不僅代表孔門正宗,同時又參考大量古籍,以邏輯分析的方式來抉擇,釋文通情達理,無論是初嘗文化之美或者想要深入體會內涵者,都是最好的選擇。
「家庭教育交流會」中,來自臺灣的老師們一同在台上答覆了家長們以及小朋友們的問題。由於現今五倫關係薄弱,家庭中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衝突與不知所措,身為父母親,因找不到方法教育孩子感到棘手;孩子們對於深愛他們的父母也存在著種種不諒解,因此在交流會上,各類問題紛呈,從師長們的互動回答中可以發現,在當前問題層出不窮的社會中,找回經學、找回美好的文化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兩天的講座就在問答談笑中畫下了句點,是句點也是連結,連結的是福建與台灣的交流,連結的是八月二十六日至三十日,「從《論語》的高度看三字經」的講座。唯有文化的交流,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才是解決各種困難最好的方法,也是講學的意義所在。
 
 
附錄:課後問答
 
 
問:學習《論語》能夠樹立自己的中心思想,也造就時代菁英,但現代人無論在生活或思想上皆已相當西化,似乎又有些衝突,在此情形下,如何才能融合二者,和諧的中西合併?
答:中西方文化並不衝突,甚至應該說可以互補不足,西方文化在近代以來蓬勃發展,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也造就了不少強國。此外,西方在科學領域,也有長足的發展,對於事物間的關聯性,有很深刻且嚴謹的研究。還有西方人強調數理邏輯,教育體系旨在培養出能獨立思考、跨界創新的人才。以上種種都是我們可以學習之處,因此學習儒家文化的目的並非是為了與西方對抗,反而是為了要能靈活運用。歐美國家,特別是美國眼前雖然強大,但也有許多隱憂,無論是氣候暖化、食物浪費、人際疏離、人口老化,這些問題跟他們的主流價值觀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我們能夠理性分析,就可以了解傳統文化的優勢,特別是在孝道及五倫關係的經營,它能將人類導向正途,帶給人快樂。
所以不是學習了傳統文化就什麼都不必管,對西方之學全盤否認,雪廬老人曾云,清朝不是亡在腐敗,是亡在不了解時代。既然西方文化在這個時代佔了重要的影響力,我們當然必須了解,只要在學習時掌握自己的中心思想,明白科技學問是要將人引導至何處,如此就能把中西學問調和,誠如「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發揚《論語》的價值,兼容西方學術,相信這就是每一個文化學習者的出路。
 
問:課堂上學習《論語》後,感覺好像懂了一些,但實際回到職場時,又常常無法運用《論語》解決問題,似乎找不到論語中相對應的內涵。遇到這樣的瓶頸應該如何是好?
答:《論語》的內涵想要發揮作用,還必須先正確的了解,想要理解的正確,還須仰賴有傳承的好老師。再者,明明懂的道理,臨陣卻用不上,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對《論語》的學習還停留在知識階段,僅僅是知道,但未產生認知,所以無法化作行動,可見有可能是內化不足,平日複習、練習的不夠。或者,遇到狀況時根本弄錯問題,所以找不到適宜的答案等等。所以要發揮《論語》的大用,有好老師引導、上課專心聽講,遇事反覆溫習、邏輯思辯檢驗,以上種種缺一不可,如此持之以恆,將《論語》的意涵內化入自己的思想,慢慢地就會有許多體悟生起,辦起事來自然越來越得心應手。
 
問:本身特別喜歡《論語》,但曾聽有人說「不讀論語坐輪椅」,這種觀點是否過於偏激?
答:從表面來說,這樣的觀點的確偏激,有許多人未曾讀過《論語》,也不見得就坐輪椅。但從義理上來說,或有幾分道理,比好孔子也曾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是同等道理。然而社會上不學論語、不學詩、禮者比比皆是,難道就不能言、不能嗎?或許我們可以用其他角度來看待此問題。雖然許多的成功人士沒學過《論語》,但如果仔細觀察他的行為,其成功背後的祕密,是否與論語的內涵不謀而合,相信答案經常是肯定的。然而對於一個追求小目標的人,一生庸庸碌碌沒有理想,他的確是不必學論語也能過得不錯,可是對於一個想要立身行道,成就一番功業以揚名聲,顯父母的人來說,學習《論語》是莫大的幫助。辦事成功的關鍵在人,在於自己是否賢德,能否知人善任,進退應對是否得體,只要人對一切都對,通達《論語》讓我們進得上人事,能立足於社會。故不學《論語》者難以立足於世,而學習《論語》後可以幫助一個人站起來,用自己的雙腳邁向成功。這樣的智慧值得我們一輩子學習,用一輩子去圓滿。
 
問:儒學應該是一門脩身的學問,但自古來有許多儒者反倒因為仕途不順而鬱鬱不得志,儒家講究人際關係的和諧,是快樂的根源,然而學習《論語》難道是為了以良好的人際關係來謀得功名嗎?儒學一方面強調內在的涵養,與世無爭,一方面又好像帶有一點功利性的鼓勵我們去求取成功,這其中是否有些矛盾?
答:這的確是許多人感到疑惑的問題,當心中產生這樣的疑問時,不妨回頭看看孔子。孔子一生充滿挫敗,周遊列國尋求為官辦政的機會,卻不受各國國君的重用,你看似到處求官又鬱鬱不得志,但真的是如此嗎?儒家並非功利主義,但也不是求利,儒家講究以義為利,做正確的事情,利益就在其中。最好的利是什麼呢,就是給人出路,人要有出路必須先有正確的知見,辦教育就是導正思想的最好方法,若想辦好教育,還要有政治力量的擁護,創造適合學習的環境,善良的風氣,在人類社會中,政治的力量是非常可觀的,這就是儒家鼓勵人參與政治的根本原因。孔子年輕時也期望辦政治來推展大道,一直沒有遇到明君,晚年辦政治不成,改在民間辦教育,培育一代英才,其影響延續至今。另外我們也更該仔細想想,興辦文化事業是很燒錢的,回顧孔子周遊列國時,一行人行行蕩蕩,吃喝旅費如何解決,經費從何而來?事實上都是子貢在後方打點。子貢是春秋時代的大商人,但孔子也從未阻止他賺錢,因為只要善用,錢可以發揮很多功能,最好的就是維護正道,培養人才。孔子說見得思義,可見不是都不要得,而是要合於義,君子取利是為了公心,小人爭利為了私心,形象上都是取利,背後的內涵大不同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