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期::孔學一隅-論語簡說
論語簡說(十九) —終身行恕
恕字終身可行
非賜難提此問
非師難答此義
各種德能推廣
經 文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篇第二十三章)
前 言
人生成功的秘密,如果要用一個字來總結,假如孔子不說出答案,是否我們可以想得出答案?這個字是否值得終身實踐?是否真如雪廬老人所說:「只有子貢能問、孔子能答?」這個字到底能有多好?實用性如何?對我們的未來有多大幫助?是否能通達所有學問?
孔子回答子貢是不武斷的說,語帶保留,溫厚和平,是聖人說話的藝術。
消 文
子貢跟孔子請問:「是否有一個字可以終身用來實踐?」孔子說:「你所說那個字大概是『恕』吧!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釋 義
一、子貢何以有此之問?
子貢想要用一個字來總攝所學的學問,才向孔子問此問題。
若尋覓子貢問此問題的動機。注解說:「學貴知要」。學習一定要找到學問的重點,不能死讀書,要收攝重點到心中。如讀《詩經》完後,就要能夠讀出「思無邪」(溫柔敦厚),讀《禮》後能夠在內心敬、外相恭,約束自己能莊重,讀完《春秋》應該能讀出列國的得失,讀完《易經》應能通達吉凶禍福,讀完《書經》要知歷史,以古鑒今延續善政。
二、如何知一言解為一字?
一定是一個字,因後面回答「恕」字。
唐詩中的五言絕句,就是一句五字,共四句;七言絕句,則是一句七字,共四句。又有律詩,則共有八句,有五言與七言不同。
《左傳》曾引《易經》說:「伏羲作十言之教。」如說乾三連,坤六斷等。又如「十二消息卦」,消是陰長陽消,息是陽長陰消,如:四月是乾卦,五月是陰消陽,是天風姤;六月是天山遯……等。
三、哪一個字可作為我們終身奉行的準則呢?
(一)孝乎?如《孝經》云:「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曾子以十八章的不同面相來解說孝的意義。是否要以「孝」來作為人生的代表字?
(二)信乎?沒有信,如牛馬車的直橫木沒有金屬的接紐,車子一開,零件就分解。沒有信,如何能推展事業、如何能夠成功?
(三)禮乎?孔子曾說:「不學禮,無以立。」《禮記》甚至說人若無禮,不如早死。
我們如果回到兩千多年,站在子貢的立場發問,一定在心裡想著這個字到底是哪個字呢?或是忠?信?仁?孔子卻說是「恕」,定義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然而,五倫八德中並沒有這個字,孔子卻以此字最為重要,到底該怎麼解說呢?
◎己所不欲:我不想要的、受不了的。如人家非義的傷害我、偷盜我、對我家人無禮、欺負我、侮辱我,乃至在我前面踱來踱去,或者不經我同意動我的東西,或者在我面前翹腳、打哈欠等,你不喜歡,那就不能施加給別人。
四、「恕」的具體內涵為何?
(一﹚依《論語》的解釋:自己受不了的,不要給別人。
(二)依〈大學〉的解釋:絜矩之道,即很好的規矩,即將心比心,如果能將心比心,就不必訂定規矩。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當上級者若不喜歡被無理要求,就不能以無理的方式要求下級。
「所惡於下,毋以事上」,上級若討厭下級對自己不忠、不信,則不以此侍奉上級;若不喜歡下級對上級陽奉陰違,自己也不會這樣對待上級。
「所惡於前,毋以先後」,如果不喜歡交接不清楚,不喜歡別人倚老賣老,這些都是職務的倫理,則不以此方式來對待後進人員。如《論語》中的令尹子文在楚國當宰相,他的交接最乾脆,「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因此孔子說他是忠。
「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我如果是前輩,不喜歡後輩不尊重前輩、我行我素的樣子,則不如此來對待前輩。年輕人如果不懂禮,便要吃很大的虧。雪廬老人說「禮」很重要,說自己是吃過無限虧的人,因而編述《常禮舉要》,就是希望年輕人入社會不要吃無意義的虧。
「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如果我不喜歡右(左)邊的人對我不守信、不守時,我對左(右)邊的人也不會不守信、不守時。(如江逸子老師見雪廬老人,在約定時間前準時到達,雪廬老人即說:「守時的人一定守信、守分、敬事,必然能成功。」啟發我們不管跟誰約見面,都要懂得給人好印象。)
析 疑
一、為何夫子不答恕以外的其他品德?會有什麼問題?
如果孔子答「信」重要,子貢必要問「那禮呢?」如果孔子答「禮」重要,子貢必問說「那信呢?」
如說「孝」,我不希望子女不孝於我,我也必得孝順父母。
如說「信」,我不希望被他人欺騙,我也不要欺騙人。
如說「禮」,我不希望別人對我無禮,我也不對別人無禮。
從此得知:所有的品德,皆因「恕」而能逐漸達到。
二、為何夫子已答恕,又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夫子惟恐子貢不知如何修學恕,就教他: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給別人,將心比心的對待人。「恕」一字推動其他品德的成就,也能以己心通他心,甚至可以避禍得福、離苦得樂。
三、恕與仁的區分為何?
孔子的中心學說是仁,但為何不答仁?
(一)仁難及。孔門七十二賢雖然都是卿相之才,但唯有顏子能及仁,可見仁之難。
(二)仁難說。仁是全德,包含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是要幫助人成聖成賢,並知此乃人生唯一出路,因此必須充實一切德性,具備性與天道的智慧。透過辦政治、辦教育,方能達成仁。
(三)恕是行仁的方便,可以推動一切德行。孔門學問,若說出世間的道理是性與天道,世間的道理就是恕和仁。
恕的勉強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恕的自然是「己所不欲,願勿施於人」。而行仁的行相則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仁不只將心比心,且知別人就是自己的出路,並要給別人最殊勝的出路─形而下,形而上的通達。因此學習仁的人,會努力找到善知識,在形而上、形而下上充實自己、切磋琢磨。
四、「恕道」能否簡單理解為同理心呢?
可以理解為同理心,即將心比心。會造成自己痛苦的事,便知不能加諸在他人身上;會造成自己痛苦的原因,也不能要求他人去做。
五、由本章子貢與夫子間的問答,我們學到什麼?
我們學會了「學貴於知要」,懂得能從老師處學到要點。
六、子貢到底是否有終身依恕道而行?
孔子曾說「賜也,非爾所及也。」但重在降伏其慢心,並不是子貢沒有做到。
老師對學生有兩種教學法,一是折法,一是攝法。折法可讓學生知道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攝法則讓學生得到增上的力量。
七、他人不以恕道對我該怎麼辦?
若在私下,他人對我沒有恕道,他是小人,我們就遠離他;他若是朋友,你要規過勸善,但次數不能多,不然下猛藥會得罪對方,建議可以用時間去改變對方。
若在私上以德報怨,或在公上以直報怨。如果有人以私害公,破壞公家的秩序、資源,則必得以直報怨,才能整頓風氣、維持善良、警惕惡人。舉例來說,日人侵華,我國可以直報怨,讓日人有所警惕。
八、日用平常中有無錯用恕道的例子?
如一家長到學校接小朋友,卻為了接自己的孩子而將車子擋住其他家長。當其他家長表達困擾,他竟說其他人怎麼沒有將心比心?實則同理心要先問自己是否具備,不是用來責備他人。如果責備他人,則便不是發自於同理心。
九、有注云:聖王用恕不降席而匡天下。試問如何用恕匡天下?
聖人用恕不降席而治天下,此是講舜帝。如他知人民害怕饑餓、受凍,因此便知天下人最需要的是食物和衣服。康熙皇帝治國,就先治水患,以免人民受苦。乾隆曾畫小雞和落湯雞,就是運用畫來突顯老百姓受苦,讓當官者警惕。你怕苦,你怕窮,所以就不要讓人民苦、人民窮。
若懂得運用人才,使之各得其所,則天下大治,實運用之妙只在一「恕」字而已。
十、聖王以仁政匡天下,此處為何又說以恕匡天下?
堯舜以仁心治國,方法可以用恕道,因同理心是大家最容易接受的。於私原諒對方,但於公要處分對方,此之作法是能帶動善良風氣。
總 結
一、恕重要,是一切品行的推動者。
二、人在世上,一切都是「百工斯為備」,因此人不能離群索居,也必得與人相處。恕即是必要的品德。
三、用恕最能拿捏人情、找到分寸。
四、此也是孔子勉勵子貢可行者,是吾人人生的代表字,是人生最精華的一字。
問 答
問:恕和仁之間有勉強、自然的道理。可否把顏回「屢空」解釋成勉強,孔子「空空如也」解釋成自然的境界呢?
答:顏回是一次一次屢屢達到空的境界,是勉強。孔子的空空如也是自然任運的達到。且入世時,匹夫的問題,孔子能以空空的智慧,就事理兩端回答得恰到好處,且能行禮恰到好處,從心所欲不踰矩。
問:管理公司團隊,是否也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
答:雪公辦事就是以恕道來通人情,如主持奉祀官府,為孔先生安排傑出的好學生加入官府中做事,孔德成先生完全信任而不過問。部屬更在公事做好之餘,剩下時間就努力充實自己,大家都依本份做事,沒讓長官操心過。
企業領導本來就是恕道。老闆站在員工的角度想,員工站在老闆的角度想。過去的廣告是不斷宣揚自己公司產品的優點,現在的廣告是站在顧客的角度思考,關心客戶是否喜歡,公司站在員工的角度想,員工也懂得體諒公司。在以他人著想為前提下,任何規劃都容易落實,公司的營運也會愈來愈好。
過去日本松下企業,就是把公司變成一個大家庭,因此員工能以公司為家。公司為員工辦教育,提攜員工成長,並為安排終生學習計畫,有助於員工的向心力、品牌的提升。
問:假設企業管理中遇到人的問題,如同事、下屬犯錯,會不會因恕道而變成姑息?若不以恕道,會不會成為酷吏?
答:若從同理心出發,則沒有問題。站在他的立場考量,依其能力交付工作;若他達不到目標,則可以要求。
將心比心時,可以鼓勵他、處罰他、開除他、提升他。恕道的以直報怨,與以德報怨不同,要站在公的立場考量。
問:為什麼說只有子貢能問?林放不是也能問禮之本?
答:單純問禮是可以問的,如學禮就要知道禮的重要,因此林放問禮,老師可以就禮回答。
但以一字可終身行之者來說,若非子貢有此悟性提此問題,難有他人可問此問題。
問:請問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修恕道?
答:恕道的將心比心,在問對方有沒有需要前,先問自己是否有需要。如自己口渴時,知道對方也會口渴。如有人用餐時間來訪,將心比心自然知道要備午餐,且警惕自己,不要於用餐時間訪人,除非他人請吃飯。
如請客時總要多準備,請客的人,不能只講求惜福而準備寒酸;我作客時,總希望主人誠意周到的對我,所以我代客以誠。
問:恕這個字,上面一個「如」,下面一個「心」,學生自己琢磨,到底是心如他心,還是如自本心。
答:恕一定要先知道自己,如害怕挨餓、受苦,便知他人也想要豐衣足食。學生若有心學習,老師便會全盤托出的教導,但如果學生沒有正確動機,則無法教之。
問:如心為恕,奴心為怒。請問老師:制怒是否即為行恕呢?如果時時制怒即為行恕之道,那制怒是恕己還是恕人呢?
答:恕道不只可以克制怒,還可以通達其他的德行。若不願他人對自己暴怒,自己也會將自己的修養做好。
問:前章有說子貢方人,是否此章是子貢方人不懂恕,因此夫子以此誡之?
答:子貢只是問有沒有一個字能終身行之,孔子回答的是天下人都可以行的恕道。當然子貢可以依此來對治自己的缺點,先問自己有沒有過失,再去指責別人。但此章所說的恕,不只是針對子貢,而是天下人都可行之。
問:子貢已是大賢,又是十哲之一,為何夫子只答恕?孔子曾說孝的重要,如何理解「夫孝德之本」這句話?
答:子貢只是問是否一字可終身行,孔子便以恕來回答。此字可以天下人遵之,也期許子貢向仁而上進。
至於孝是品德的根本,若不孝父母則談不上其他的品德。
問:假設有人認為自己管好自己就好,不要碰到人就好,不行恕道行嗎?
答:一般人吃喝拉撒都是別人幫忙,生病也要別人照料。今日不管怎樣隱居,生病還是要下山看醫生。沒有別人服務,自己無法生存,與人互動是必然之行。
問:孔子過世,子貢守喪六年,是否在反省不夠努力?
答:此處反而是彰顯子貢對孔子的孺慕之情,受教之恩難以報答,以守喪六年表達法乳之恩的感念,是真情之弟子!(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