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期::活動報導

海爾的基因

二0一七年八月六至十三日

眼見夕陽下   谷底又翻身

一番寒徹骨   換得梅花香
 
海爾集團(Haier),前身為青島電冰箱總廠,創立於一九八四年。當年青島電冰箱虧損連連,為了使工廠能生存下去,同年二月,青島市政府決定引進國外電冰箱生產技術,讓工廠發展起來,便與德國利渤海爾電冰箱企業,簽定七年的合作協定,但連換三位廠長經營都無起色。十二月二十六日,決定派遣張瑞敏為青島電冰箱總廠廠長。張瑞敏臨危受命,接任當時已經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青島電冰箱總廠廠長一職。面對破舊的廠房,連一扇完整的玻璃窗都沒有,張瑞敏該如何呢?
當時,工廠的環境很差,沒有衛生間,工人普遍隨地大小便。張瑞敏便訂立〈管理十三條〉規定,這包括「不准偷車間的東西」、「不准隨地大小便」等內容。規定公佈後,許多人不相信會兌現;以前只是一道文,但現在不一樣了。言必行,行必果。許多時候,早上抓到了,中午就處理;此時雖然沒有立即的績效,但員工間建立起信心,相信工廠會好轉起來。
工廠的生存僅靠十三條是不行的,管理者更要確立發展戰略目標。一九八五年派員到德國受訓,學員寫下一頁頁的培訓筆記,期望帶回廠後能提升產能。當年一位客戶,給張廠長寫了一封產品質量的投訴信,經查倉庫裡還有七十六台不合格的冰箱。這該怎麼處理?當時,大家普遍缺乏質量管理觀念,認為產品產生缺陷是正常的;因此,有人提出將之作為內部福利品,削價出售給員工。但張瑞敏決定將不合格的冰箱全砸了。他認為:「今天不砸了,明天就會有七百六十台,後天就有七千六百台。砸冰箱就是砸掉不合格的思想,不合格的冰箱就是廢品。」要讓員工深刻理解這個觀點。此後工廠效能,煥然一新。
一九八四年接手時,全年虧空一百四十七萬元;一九八五年,反而淨餘一百多萬元。一九八八年,獲得國家第一塊優質產品金牌獎。當張廠長前往領獎時,員工們都等著他回來開慶功會。然而,張瑞敏回廠後,不但沒有開慶功會,反倒開起劣質工作展覽會,他引導惕勵員工「在成績前不自滿,挑戰更高目標,自我革新,再贏一次。」
海爾隨後進行市場分工。一九八九年,全國電冰箱普遍降價一至二成,海爾生產的冰箱反而漲價一成,且得到用戶的肯定。一九九一年,海爾率先提出「走多元化道路」,引起市場上的關注。當時的企業只生產一項產品,作為獨生子,以便佔有此項產品更大的市場。當年十一月十四日,張瑞敏先與青島空調器及電冰櫃總廠成立海爾集團,接著收併了國內十八家虧損企業,引入海爾文化,全部轉虧為盈。在客戶需求下,產品由冰箱、空調、冷櫃、洗衣機、信息家電等一路擴充發展;至一九九八年,已成為全國家電最大品牌。
張瑞敏根據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形式,研判中國市場將很快融入全球市場。一九九八年四月三十日,海爾在美國建廠,啟動全球化發展和品牌戰略。有人認為這樣太冒險,張瑞敏說:「走出去有風險,不走出去風險更大。」二0一七年,世界權威市場調查機構歐睿國際(Euromonitor)發佈,海爾大型家用電器二0一六年品牌零售量,連續第八年蟬聯全球第一。
二0一二年海爾進入第五個發展戰略—網絡化戰略階段。互聯網時代的特點是—「去中心化、去中介化」,故而提出「人單合一模式」。人是指員工,單是指客戶,此轉型目標為「人人是創客」。自主性以人為目標,讓自己成為自己的總裁。員工人人都可以成為創客,由單純的製造者,成為創造、創客價值的平台。在這平台上,員工不再是執行者,而是創業者。
海爾的創業平台,以「誠信為原則」,員工開始從總裁的角度來看問題,主動發掘客戶,了解用戶的需求,以一級資源一起到平台上,為用戶創造價值,進而在海爾的創業平台上共贏共享。這即是張瑞敏管理思維的突破,先將傳統管理模式桎梏打破,建立「人單合一雙贏模式」,再而升級為「人單合一二點零—共創共贏生態圈模式」。此共贏模式是—「人」從員工升級為攸關各方,「單」從用戶價值升級到用戶資源,「雙贏」升級為「共贏」,最終目的是實現共創共贏生態圈的多方共贏增值。因此,互聯網時代的海爾,已從傳統製造家電產品的企業,轉型為全面向全社會孵化創客的平台,並顛覆傳統企業自成體系的封閉系統,成為互聯網企業,打造以社群經濟為中心,以用戶價值交互為基礎、以誠信為核心競爭力的「後電商時代」共創共贏生態圈,成為物聯網時代的引領者。
榕樹的氣根,可以廣被成林。產業根植於用戶,獨木亦可成林。雞蛋,從內打破是新生,由外打破是拋棄。沙灘上的腳印,只是海爾的成功;昨日在浪尖上,今天就被打沒了;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創業永遠創新,這就海爾的基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