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期::專題研學-佛學概要十四講表簡說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簡說(十四)

依用定義名為體

發生作用名為用
相是用所呈現相
大火小火都是火
 
第二講表  
乙表、諸法三分-體相用
 
佛陀教導學習者如何觀察世間,以「體相用」、「因緣果」及「事理」等種種面向觀察。觀察法是不是如實的呈現世間和出世間,其中包含對形而上及形而下的通達。
「諸法三分」,即是依著佛語,吾人於每一法生起皆可由「體、相、用」三個部分來觀察。「體」分「體性」和「體質」,述記云:「體為法之本體」。「體性」是形而上的觀察,「體質」是世俗體質的分析觀察。
體質是「析之本無」,分析每一法,它會越分析越細,最後發現構成這個法的元素是沒有的。
「布非衣質」,吾人知道布並不是專做衣服的,因為布不是只能做成衣服,布也不是構成衣服的基本元素。嚴格說絲才是衣服的本質,但「絲非布質」絲也不是只有做成布,絲也可以揉成線,做很多運用。
其次,這個絲分析到最後,也是沒有,所謂的羊毛塵、兔毛塵、水塵,到最後變成最小粒子鄰虛塵,這是經部及有部的看法。鄰虛塵為什麼是空而無質?「析之本無」如果是以唯識來看鄰虛塵,只要有方位就能夠被切割,一直切到最後有一個,沒有辦法分清楚東西南北的粒子終於被切出來了,這個叫做鄰近虛空的塵,可是鄰虛塵沒有方向可分,那這兩個粒子組成什麼?是左邊還是右邊組合成的嗎?就說不出來一個方向感。
唯識宗成立了境界是心外不成,都是心內的顯現,因為眼前的茶杯,已不能成立是如上述是鄰虛塵堆起來的(鄰虛塵無方向性),但我們都看到茶杯,這表示有,但是只剩下心內有,而且都是第八識變現。為何要在心識上承許第八識?由於所造的善惡業,既然不壞,他就一定要有一個地方存放,有這個存放的功能而安立第八識。唯識宗最後要成立的是心外的法不成立,都是心內所現,分析心外的境界分析到最後沒有,這叫做「析之本無」。
中觀宗也同意有最小的粒子。但最小的粒子還是八方合集,八方合集還是因緣所生,但並沒有可以分割小到東南西北不分的微塵,萬法還是因緣所生,空無自性,自體本無,這是中觀宗的「析之本無」。
唯識宗和中觀宗就是站在經部的立場回過來說空,經部、有部是法有我空,因為還有最小粒子,唯識宗是心外不成的法空,與中觀宗說緣起的法空,這兩個不一樣。
 
●(性)空而無質
「體性」叫做「空而無質」,萬法的自體性是沒有的,找不到構成這個法的元素,所以是沒有的,沒有一個根本的本體,空就是沒有本體。「空而無質」也就是依著法的本體來說,不是有一個實質的存在,本體、本性、體性,空性,這些都是在講本體,所以本體只能解釋作本性,不能夠解釋作本質,性有不改變的意思,其實就是完全無形無相不可捉摸。以唯識而言體性即是第八識,中觀宗是自體空。
以「質」來說,布不是衣的質,所以衣服的質要去找布,布又找到絲,絲又找到粒子,布應該是組合而來的,所以沒有本質,沒有本體。沒有本體是該法的性,該法的體性是什麼|沒有本體。
如果以鏡之光、花之香表徵體性,是說體性空是無法以眼見、耳聞、鼻嗅等,但非指體性是可以聞到的香,是可以看到的光,如此反而是錯解這個比喻。體性空非根本無,但不可以世俗心識證得。
述記云:「萬法唯識,識源於性」唯識來說,所有的法都是從第八識出來的,佛性就是第八識清空的狀態,性是空而無質的;迷而緣識就是第八識染汙的狀態。述記云:「一切諸法,因緣所生,唯心所現,因心成體,體即法界。」萬法的體性都是第八識,第八識是遍法界,所有法的體性都是遍法界,茶杯的體性也遍法界,因為它是從第八識生。
述記云:「不可思議,橫遍豎窮,非一非多,無盡藏德」。以唯識宗的見地解釋:「不可思議」,心外之法它不存在的,全部都是心內所顯的,有為法、無為法都是第八識所顯現,心性(第八識空靈靈的狀態)無法以心思或者言語描述,謂之不可思議。其次唯識立論,法在心外不成,其例謂,水如果在心外可以成立的話,那為什麼鬼來看是猛火,魚來看是空氣,天來看是琉璃,所以尋覓心外的法,結果看不到。「橫遍豎窮」也是依著第八識能夠顯現六道、四聖以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每個人都有第八識,第八識又是相互重疊的,所以是「非一非多」。「無盡藏德」第八識是一切法所生處,所以它是無盡藏德,只要造善,種在第八識上,就不斷的產生各種快樂;要受苦很簡單,只要不斷的造惡,種在第八識,那就苦不完。所以蘇東坡說:「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以中觀宗的見地解釋:「不可思議」,是指自體性不可得,根本沒有一法存在,所以也不能夠用心思來想或者用口來議論。叫做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橫遍豎窮」豎窮從無始劫來就體性空的叫做豎窮,每一法體性都是空,每一個法上的空性長得都一樣是橫遍。「非一非多」一也不可得,多也不可得,說不上一,也說不上多,自體空,不是有一個東西,沒有東西,一都尚且不能說,還說多。「無盡藏德」乃觀待所證的空性,能證空性的智慧能夠顯現各種的功德。
 
◎相-(現象)
●(現象)暫起幻有
「暫起」是無常的這一分,「幻有」是無我的這一分,正好是萬法的兩面相。在現象中觀察萬法的無常,在現象中觀察萬法的自體空,萬法只能以幻有的方式顯現,無法以實有的方式顯現。
對現象的暫起幻有分成了三點的定義。第一個,就是一切法它的相都是「因緣所生」的,對鈍根之人來說是無常,其實就是「散壞空」。也就是當因緣和合的時候,它是執為實有的,當因緣散滅的時候,它就認為沒有了,這就是散壞了以後他才認識到空,此是「暫起」的部分。這個空並非真正的空性,僅是無常。利根之人,也就是對這個法在因緣和合的時候,就知道它是沒有自性的,所以它是「當體空」。「幻有」的幻,像魔術師的幻變,像水中月,像空中花。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所謂「水中月」,天上的月是過去已滅的業,現在的水就像當下的人生,水中之月是浮現過去已滅的業,所結成的果報。假如沒有過去的善業和惡業,沒有辦法顯現眼前的快樂或者痛苦。再者去撈水中的月,結果沒有,表示月亮浮現在水中呈現的月是自體性沒有,沒有實在的月,但是它顯現的那一分像是實有。因為沒有過去的業就沒有眼前的果報,所以它的自體性在哪裏?已滅是已經沒自體性,生又怎麼會有自體性?舉例來說:我過去所造的惡業,發生在我身上的病苦,在他人身上沒有。如果它是很實在的,為什麼大家都沒有感覺只有我有感覺。它不是很虛幻嘛!虛幻到這種程度。中觀宗說,我沒有否定諸法,是否定諸法的實有性,所以祖師註解說,就算對那個比喻通達也沒有用,要結合唯識宗或中觀宗的宗義來通達,否則說水中月是沒有意義的,說夢幻泡影都沒有意義的,因為此人生不起任何的中觀正見和唯識正見。
諸法的生起方式不是因緣法,就是緣起法,緣起法可以涵攝因緣法,而「氫氧化水」是緣起法,因為氫氣與氧氣在化合後產生的水,它並沒有減少什麼也沒有增加什麼。尋覓水的濕潤性在氫氣上沒有,在氧氣上沒有,但氫跟氧的和合產生了濕潤性,濕潤性只不過氫跟氧出來的作用而已,為了這個作用,安立為水。「氫氧化水」是對「暫起幻有」這樣的現象來做一個舉例。所以說它是「幻有」,是指「有」根本找不到實體性的有,此有是被幻現出來。又譬如電視機,在電視機所有的零件上,像它的面板、它的螢幕、它的其他零件上,全部找不到電視機,可是組成起來,發生了可以播放影像的作用,名言安立為「電視」。
再由地、水、火、風四大面向觀察,水作用也要觀待地水火風。像水的地大,就是水有載舟的承載性;在水大的部分是濕潤性;火大的部分是溫度;水有流動性是風大的那一分。以現代科技而言,當水的風大加速到音速的時候,此時水的風大可以來在工業上應用為水刀,拿來切割鋼鐵,或者清洗輪船的外殼附著海中的物體;當水的火大,就是溫度超過沸點,沸騰成蒸氣的時候,此時水的火大可以推動蒸汽渦輪機發電;當水在攝氏二十五度時,可潤澤動植物,使欣欣向榮;但是超過四十五度的水拿來澆花,花會枯萎,人飲用有燙傷之虞,水的濕潤性也觀待火大。水是四大之一,連離開一大都不能,水的自體性在哪裏?還有,在鬼道眾生面前,水能呈現為水嗎?天人來見,水能夠呈現為水嗎?可見水的自體性沒有到這種程度。
「土石積山」,山是土與石頭堆積緣起而成的,可是我們在每一粒土上面看不到山,在每一顆石頭上面也看不到山。每一粒沙裡都看不到山的功能,但它組合出來的居然可以森林廣布,有水、動物、獅子、老虎,各種動物都可以藏。所以「土石積山」是幻現出來的。可見萬法的作用都是幻現的,所以應該好好利用幻化生起的作用。述記云:「因緣所生」,是講因緣滅、果生。因緣滅,已滅的東西怎麼會有自體性?而果生怎麼會有自體性?上述「氫氧化水」「土石積山」是講緣起法。
述記云:「一切法相皆是剎那生、剎那滅。」剎那當中就有生滅,是約著無常而言。如果約著空性而言,剎那該法生的時候,剎那該法的自體性從來沒生過,剎那滅亦然,該法體性從來沒有生過,所以也談不上滅。同理述記引楞嚴經云:「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是說明法的自體相沒有,也就是所有的一切的相都是幻化生起的。在生的當下,就已經趨滅了,都是一個幻妄的身體。
述記云:「一切法相皆是唯識所現」,唯識宗說全部都從心識所現,外境不成。又云:「翳眼空花」的翳眼,眼睛會有飛蚊症,眼睛生病了,所以看得到空中有花,明明沒有空花,只有心識顯現,外境不成。快樂、痛苦,都是心造善、造惡出現的,宛然像外境存在,其實都是吾人內心顯現。而中觀的見地認為,顯現的空花是回應過去業的幻變下顯現的,空花就是你看到,別人卻沒有看到,業是如此,諸法皆是如此。又譬如說某個國家發生戰亂的時候,該國的老百姓是很痛苦的,可是在其他國家百姓卻過得很好。
 
◎用-(力量)
●能變現狀
果相生起的時候會生起作用,這個力量可以產生作用改變現象,體相用的「用」,嚴格來說是一種力量。譬如火的定義為燒熱性,為什麼定義為燒熱性呢?因為它有燒熱的作用,所以才會說依體起用。「相」是世俗的現起,只不過是在生起的當中,因為它的作用,根據它的作用而定義它是什麼而已,因為它有燒熱的作用,所以我們定義它是火,這樣而已,方便我們知道它。
講表舉了一個例子:「水與氣冰,功各不同」。水、氣、冰是水的三態變化,也就是水加熱的時候會產生相變化成為蒸氣;如果遇冷,它會結成冰。水與氣冰,就是相,它的因緣組合產生變化而生起不同的相狀,就生起了不同的功能。氣、冰、水的功能都不一樣,同一物質,依著遇到的緣不一樣,而呈現不同相狀,可見定義,也不過是一時的定義而已。諸法到底有什麼真實的?同理,氫氧所組成的相,所組成的作用應該一樣,但何以在成為水的時候有解渴的作用,成為氣就無解渴作用,不是都氫氧化合的組成嗎?同理可見,鹽酸的組成在某個情況下有腐蝕性,而在某個情況下沒有腐蝕性,不同的功能給予不同的定義,不同的定義我們給它不同的名言。說它是水、說它是氣、說它是冰。
現代科學幫助吾人學佛,兩三千年前,佛已經用這種概念講事情,現在的科技都不如,大家還在尋覓本體,他已經告訴你沒有本體。佛法是最合乎邏輯的思維,最能夠看到事實的狀態,所以龍樹菩薩才說,佛說的體性空,佛說的緣起法,叫我不皈依他,叫我不做他的學生,不可能。所以看第一表和第二表,都沒有講到必須要皈依,也沒有講佛多偉大!可是,當他成為一個正見者,成為通達世間的人的時候,所有皈依的心都出現了,所有對三寶依止的心都出現了,所以正見才是所有皈依的體性。
述記云:「若能觀察一切相皆是虛妄」,看到一切法無自體性,都是虛妄現起,又云:「則能離相破執」,看不到這個相,所以根本沒有這一法,能執的心就無從去執,就直接破執了。又云:「洞徹本體」,就是以能證空性的智慧來看到萬法是自體本空的。能夠「明體達用」。知道這個體是自體空,所以剩下的就是緣起法上的用。用也是觀待這個法現起的作用,我們安立它成為這個法的相。
結論:體、相、用三字佛典常用,或「體」或「相」或「用」。貴能分辨清楚,避免一鍋黏粥,體相不分;所以「體相用」清清楚楚的去分類,對法如果做這樣的觀察,能如此觀察佛語,就是智者。解佛語者不能解釋為修行,什麼叫做修行?下文的因緣果、事理,一路的慢慢分析。如有能第一表和第二表的實力,學佛不知道往前跨了多少步。(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