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期::孔學一隅-孝經簡說
孝道跨時代的意義與價值 —孝經簡說(七) 盡孝-人人都做得到〈庶人章第六〉
盡孝 人人都做得到〈庶人章第六〉
庶人雖是底層人
安居樂業百業旺
安居在於家庭和
孝道家和萬事興
庶人亦名庶民,即是無官爵的平民百姓。為政者或認為百姓只要填飽肚子,大概就不會造反了,但治理庶民真的這麼簡單嗎?要怎麼讓百姓安居樂業呢?此外,每一個家庭皆安居樂業,是否國家就強盛了呢?所謂庶民政治,乃是政府於施政上,必須了解與重視民眾的聲音及感受,凡事以人民的利益為首要考量。為政者果然能把庶民安頓好,社會基礎穩固了,國家自可向上發展。所以,庶民這一章非常的重要。
經文說明
經文如下:「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此章分為兩段。前段庶人當中特舉農夫,來說明他怎樣奉養父母。依著節氣與分別地利,擇時選種施肥灌溉,對於天時地利能夠清楚掌握;並且能謹身行持生活節約,不奢侈浪費及無度虛耗,其目的在於奉養父母,這就是廣大百姓盡孝的方法。後段總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至庶人,說明人的身分地位雖有貴賤差別,但行孝是沒有分別與終始的。
為何經文中是「孝無終始」,而非「孝無始終」呢?當知,始終是從頭到尾,這有一個結束點;而終始是終了後又開始,說明孝道是相沿持續不斷的。果能知道盡孝的心態與方法,就無需擔心自己達不到,因為盡孝是相續無盡的。換言之,每一個階層想要盡孝,其行孝之道都能圓滿。以上是經文的簡略說明。
釋 義
邢昺《疏》說:「庶是指天下眾生。」既然稱作天下眾生,為何不名為〈眾人章〉呢?須知,庶人也包括政府機關裡面的一些專業人員,譬如:文書、出納、倉管等聘僱人員,這些位置也可以讓庶人去做。所以,這一章名為〈庶人章〉,而非〈眾人章〉。
庶人可以分為哪幾類呢?依古時劃分,士以外的農、工、商皆為庶人。現今職業類別太多了,基本上士以外的農、工、商、法、醫等職業,都算作庶人。
本章何以特別以農夫作代表呢?中國古來以農立國,民以食為天,吃飯是百姓最關心的事。換言之,你不讓他吃飽飯便要鬧事,食物像天一樣重要。古來立國以農事生產為要,若農產足夠供給全國,讓百姓有飯吃,君王穩坐其位,百姓不會造反。即便遇到荒年水患致使農產欠收,只要政府能將倉糧釋放出來,讓百姓不至於捱餓,可以維持基本上的安定。農產對於社會安定是極關鍵的,所以,古代把農事視為最重要的行業,列於士之後。
昔日堯治理天下,大臣們無不對他歌功頌德。到晚年時,他想了解自己將政治辦理得如何?便到民間去察訪。據《文心雕龍》記載:他見到一位老農夫,一邊做田事一邊唱歌,唱詞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乍聽之下,以為帝王根本不被百姓放在眼裡。但堯聽了非常高興,這代表政府各階層都有人負責,無須驚動到帝王出面,一切事情都按部就班完成,百姓自給自足,好似不要帝王也能安居樂業;但是堯過世時,百姓竟然如喪考妣,這說明辦政治在於負責任事,使民心安定,這種為政才是真正的大政治家。
農夫乃至各行各業工作都很辛苦,該怎麼克服工作上的疲勞且創造樂趣呢?心情是個關鍵,唱歌是個方法,就像前說的〈擊壤歌〉,而民間的〈搗臼歌〉、〈採茶歌〉、〈插秧歌〉等也如是。雪廬老人說:「你不要小看這個歌,歌使人解除疲勞。」例行性的農事,既繁重又辛苦,有時身於日正當中,即是所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農事如此單調、辛苦且收入低,唯有引發愉悅的心情,才能去除身心的疲憊,唱歌無疑是個好方法。
十多年前遊黃山、華山時,見山道上有不少挑夫,他們踩著石階,一步步將物品挑上山,這是十分辛苦的;也聽到他們嘴裡哼著歌,乃至肩挑時演出吹笛的絕技,不僅使自身輕鬆,也為山道帶來歡樂。所以,工作的辛苦難免,重要的是如何引發愉悅的心情。我們每日的食用,都得自於眾人的努力,所以讀〈庶人章〉要有體恤他人的心,化作節約愛物的行,時時刻刻充實自己為眾人服務。
農夫如何用天之道來種田?這用天之道就是依著天時,觀於《論語》〈八佾篇〉:「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這章,就知道國家怎麼來協助庶人。首先發《月令書》,讓世人懂得天時。昔時,周天子在明堂發《月令書》,諸侯則於每月祭祖時,在太廟頒告《月令書》,讓農夫依著節氣來勞作。
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節氣即是氣候。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氣,氣候有小變化稱為節氣。一個月有兩氣六候,三個月有六氣十八候,每六個節氣有大變化,為季節。所以,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農夫即根據國家所頒的《月令書》,依著二十四節氣來從事農務活動。
農作不外乎春耕、夏耘、秋收與冬藏。依常理,三年收成可有一年的存糧,九年即有三年的存糧;期間若遇到水、旱、蟲災,百姓的生活還能維持。古人注重儲蓄,以備不時之需;今人強調消費,不僅把眼前耗盡,還預支未來收入,此乃古今之別。
除了運用天時外,農夫怎樣分別地利來種植作物呢?庶人有其專業知識,除了解地形的高低、土壤的貧沃外,還要考慮生態的均衡。例如:丘陵地植桑種茶,平原種蔬果,水田種稻,旱田種麥黍,水澤植蓮菱,沙地種花生、瓊麻等,「知天時、用地利」並不容易!
《孔子家語》》〈困誓〉中:「子貢問於孔子曰:『賜倦於學,困於道矣,願息於事君,可乎?……然則賜願息於耕矣。』」子貢發生了這樣的疑思,他說:「實在不想求學了,能不能只事奉君主就好?」孔子說:「事君哪有你想像的簡單呢?你的性情要溫和,辦事要有次第,這都是必須學習的。」子貢又說:「那麼我侍奉父母,就可以不要學了。」孔子說:「侍奉父母須懂得盡孝的心態與方法,這怎能夠不學呢?」子貢聽後又說:「那我與太太、小孩好好相處,即可不用學了。」孔子說:「與太太相處,居內可作為家族的典範,行外成為社會的楷模,這不學可以嗎?」子貢再說:「那我與朋友相處好,就可以不用再學了。」孔子說:「與朋友相處哪有那麼簡單,要能夠攝持住朋友,在於你的內涵與威儀,這不學可以嗎?」子貢聽後說:「那麼到何時才可以不用學了呢?」孔子帶他出去,指著高高的土堆說:「像這樣進了墳墓,就可以不用再學了。」
以上這段是「子貢倦學,願息於耕」的典故。子貢以為耕田,就無須動腦筋了,他的想法不也和常人一樣嗎?這是挺有趣的想法。但孔子卻說:「耕田哪裡不動腦筋。田事,譬如割茅草,平時要曝曬搓繩,經常抽換保養房舍,遇風雨屋漏時,更要修繕換新;這等事哪能夠不學。又天時地利之用,這能夠不學嗎?」所以孔子告之,人生盡在學習中,除非進了棺木裡才無須學。
既然農夫也是要學的,那麼農夫與士一樣分等級嗎?在《禮記》〈王制〉中將農夫分為上農、中農與下農。上農的田地可以養九個人,中農的田地可以養六到八個人,下農的田地可以養五個人。所以,農夫也有上、中、下等之分。
經文裡說要「謹身節用」來養父母,那該怎樣謹身節用呢?謹身就是要懂得約束自己,不要有貪賭、好色等不良的嗜好,也要少欲知足。至於「節用」,就是懂得量入為出,不奢侈浪費,不入不敷出。邢昺《疏》中說,若懂得謹身節用,則養父母綽綽有餘,父母免遭饑寒之凍餓,這裡不但父母的身養得住,父母的心也養得住,這就是庶人的孝。
農夫要如何護持公家以盡孝呢?經文前的士、卿大夫、諸侯、國君都有公,庶人沒有公;表面上看來,庶人只為私不為公,看似如此,但非這樣。然而,庶人怎麼為公呢?古代的井田制度,一百畝當中有十畝的公田。庶人之農夫,先把公田耕好後再種私田,這叫作「公事辦公事辦,公事辦完辦私事」。古代的庶人,也被國家教得這麼有水準有氣質。
此章只有講農夫,但要怎麼運用到其他的庶人呢?眾知「一日所需,百工斯為備」,我們一天所需,全賴各種庶人的服務,才有美好的享受,如此一月、一年、一生的享受,需動用多少庶人的服務!我們怎可不為大眾服務、充實自我及為公發心呢?
各類庶人中,許多常被我們忽略的,例如「水庫監測員」,工作內容是觀測水庫的容量、流速與濁度,並將資料回報給單位,特別在颱風天,他們冒著風雨及土石流的危險,巡視水庫以作為防洪供水的評量依據。風雨過後,扭開水龍頭便有清水可用之時,須知這有多少人的服務在內。
再者,颳風狂雨之後停電,搶修電力的人,有時掛在高空十幾個鐘頭,除了吃飯、如廁下來外,幾乎都是吊掛的姿勢在上面搶修,極其危險。
此外,如烈日下的工程人員,頂著大太陽造橋鋪路,餓了就蹲在路邊吃飯。又如警消人員,逢年過節要值班,遇上緊急事故,不計緝捕或救火的危險,總是在第一線上為民服務。還有郵差,不論颳風下雨山高水長,總是不辭辛勞地將信件送達家家戶戶。至於清理污穢的清潔隊員,當我們掩鼻離惡臭時,他們不嫌髒地為環境整潔付出心力。從以上看來,我們的享受是基於許多人的付出,而庶人散佈在各種行業裡,此章就是要這樣來細讀。
然而,〈庶人章〉中孔子為什麼特別強調「謹身節用」?須知,這一章講庶人之孝,若庶人能行孝,他的工作就具有意義。工作是為了孝道,孝順報恩父母是天地間最美好的事情,此時,因為有這樣的使命感,工作就會投入心力,成為專業且盡忠職守,做人行事讓上司放心。
查理.芒格在二00七年曾公開地說:「我最喜歡的人就是孔子,你們意想不到吧!東方人講孝道,尤其是孔子,我非常崇拜他。大家不要小看孝道,許多亞洲人到美洲來奮鬥,所以能很快地提升內涵,站到重要的位置,都與孝道有關。」
所以,庶人遍布在農、工、商各種職業裡,因為具備孝道的本質時,整個事業就變得有意義,而不是茫無頭緒,乃確知人生為何而戰,為作天地間最有意義的事情而奮鬥,這就是報父母恩。試想這樣的人會不會好好做事?在職場裡會不會盡忠職守?他的潛力怎麼樣呢?難怪查理.芒格說:「請不要小看亞洲人的潛力。」亞洲人就是有盡孝道的潛力,這是他觀察出來的心得。
庶人既要賺錢也要養家,而養家之要在養父母;然而,現今養家的觀念,反而多置於養子女上。須知此問題在於:第一、你沒有奉養父母,子女也不會知道要孝養你;第二、父母的恩德的最大,不知報恩,就不會有福報;第三、許多人從業後,連家都不想養,既不想結婚也不願生子,所以不知道孝養的意義。
從業是件重要的事,其與孝道關係密切,而我們要如何選擇正確的行業呢?所從事的行業要能利他,不要裡外不一致、龍蛇混雜、顛倒黑白、敗壞風氣;否則對孝道是有虧損的,會讓父母親蒙羞。由此可見這個孝道,讓庶人有這麼多的考量。
各階層都要盡孝,經文所說:「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可知害怕做不到是多慮的,每個人都做得到。如《論語》〈述而篇〉說:「我欲仁,斯仁至矣。」直接指出想做就會做得到。
試問:古今有何庶人盡孝的典範?譬如:大舜與閔子騫二人,即是眾所知曉的孝子;此外,子路買米孝親亦是。子路平日幹著苦差事,吃的是粗茶淡飯,然而一有錢時,就到遠方買白米揹著回家孝養父母。如今國家表彰孝行楷模,即是推展庶人的孝道,要讓庶人安居樂業與盡忠職守,孝道是百業中的活水源頭。庶人若能行孝,國家懂得去推展孝道,表揚庶人的行孝楷模,就能將各行各業的靈魂找回來。
畫作分析
以上說完〈庶人章〉的意涵,接下來看看《孝經圖》怎樣表現庶人之孝。
江逸子先生的畫,整幅畫就是〈庶人章〉,進一步細瞧可以見出,這個庶人(農夫)是怎麼樣盡孝,此乃整體的氣象經營。這個庶人對父親拱手作揖,從動作中可以觀察出,古代的禮節是遍及鄉野的。而現代呢?或許高級知識分子連禮節都不懂得。個人曾在某養老院當過義工,這個養老院裡住著許多退休的高級公務員,其中有位退休的老士官長,與他聊天時說:「在這裡,他們是鶴立雞群,我是雞立於鶴群。」你看他講話好有水準,他自謙是雞,而旁人都是鶴。
雪廬老人曾說:「以前挑擔營生的人,走著走著若遇到他人擋路,便和氣地說:『借光!借光!』什麼叫作借光呢?就是『您佬無量光,借我一點光』。」古代的庶人如此,而今呢?卻是大鳴喇叭,喊著讓開!讓開!古代平民百姓有如此的水準,全是教育的效果,雖然他是庶人,但雪廬老人評說:「並不輸於現在的高級知識分子。」
早期臺灣,一些老士官從軍中退伍下來,賣起大餅饅頭過活。雪廬老人說:「下午四點來賣,不論今天、明天或後天,四點一到就會出現,這叫作守信。」現在商場上的大老闆都要跟他學,這就是庶人的品德,庶人的謹身。
圖中的柳樹發芽,畫的是春天的景象,這示意此庶人開始一年的工作,他將投入心血好好經營產業,目的就是為了奉養父母。於是,隨著季節交替而犁田、播種、插秧、耘草、施肥。雖然工作復經日曬雨淋很辛苦,但為何依然認真勤奮地投入呢?因為他的本質是孝,所經營的是家庭的天倫之樂。此樂除了有收入可供養父母外,還見於親長對族孫的疼愛與教導。圖中孫子服侍祖父,就是庶人經營的家庭天倫之樂。
古代何以百姓能安居樂業?國家可以富足強盛?原來本質就是一個「孝」。以孝道來經營人生,以孝道來作為行業的投入,便能產生家庭和樂的氣象,此處特別以農來作代表。
總 結
國家辦理政治,無非是要為百姓謀福利,但這個福利要怎麼謀取呢?譬如,營造一個可以做事的環境,這環境包括:一、政治穩定沒有戰亂;二、能提供專業知識。舉例來說,現今一些技職教育,要給庶人專業的技術;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給他們品德教育。現在國家對庶人的教育,大多著重於有無給他工作機會、有無培養工作的能力,卻忽略了品德的經營,尤其是孝道。所以,庶人工作不知為誰而戰、為何而戰?做到最後也不知目的何在。若無須養家活口,不用侍奉高堂,試想這樣的人會認真地投入工作嗎?庶人認真工作,國家有稅收就能國富民強。若庶人未在孝道上要求,他可會有內涵、講究專業且盡忠職守嗎?專業講究的是安居樂業,而安居樂業的目的是為了盡孝道,這就是庶人的本質。
所以,〈庶人章〉真點出了國家庶民教育的重要性及作法。庶人是國家最廣大的群眾,現今的政治人物應該想想,要怎樣去經營庶人,果然真能把庶人教育推展得好,各個家庭安樂,社會氣氛祥和,國家基礎也穩固了。行業中看得到團隊,團隊中顯現士氣,士氣凝聚營造出品牌。如此,試問國家有未來否?庶人沒有遠景嗎?以上是本章的大意與總結。(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