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期::共修研學-菩薩清淨的行持
華嚴經淨行品(三十一)
直心似路直
離塵似證悟
隨處生觀照
無一非佛法
丙二、指事顯因答其徵因
丁一、總徵
丁二、別顯
戊六、乞食道行時願(五十五願)
己一、遊涉道路(十二願)
己一、遊涉道路 直路
經文:若見直路,當願眾生,其心正直,無諂無誑。
直路指的是路線筆直、一望無際的大路。走在直路上,希望眾生做人要有直心,學道更是需要真心。《維摩詰經》上說直心是道場,直心指的是誠心誠意不拐彎抹角,道場是指菩提樹下成佛的地方,希望眾生誠心修學正法一直到成佛。直心很重要,有直心就不會有諂媚、欺誑的情況,有直心的菩薩,修學正法不會諂誑眾生,貪求利養恭敬。
諂跟誑是眾生的心理作用,屬於百法當中的小隨煩惱,諂是指諂媚、阿諛奉承、討好他人的意思,誑是欺誑,想盡辦法騙人只求自己的利益。菩薩希望以直心趨向道場、趨向佛法,這是見直路的願。
想要內心正直一定要遠離諂、誑的過患,南亭老和尚說,小隨煩惱名之為小,其實為惡很大,小隨煩惱的「小」字並非力量很小,是指影響範圍小。根據《大乘百法明門論》,煩惱有小隨煩惱、中隨煩惱、大隨煩惱,是依據煩惱生起之範圍大小而分。小隨煩惱行相粗猛,各自為主,互不相容;中隨煩惱,自類俱起,遍不善性,不通有覆無記(無力招感苦樂果),中隨煩惱的範圍較小隨煩惱大,較大隨煩惱為小;大隨煩惱則是二種染心、自類俱起、遍於不善、有覆無記,範圍很大,謂之大隨煩惱。
隨,意即隨著根本煩惱生起,是根本煩惱的分位或等流,分位是指某一部分生起的功能。比如瞋恨心可以生起忿,也可以生起恨,生起恨的時候不一定會生起忿,忿是會出口吵架,恨是懷恨在心,它們都不能代表瞋恨的全部;惱是說話尖酸刻薄,例如說話不帶髒字,卻使人受不了;害是破壞之意,或者是摔杯子、破壞公物等;嫉是受不了他人的殊勝。這些都是瞋的分位,但並非所有的瞋都會有這些行相,這叫做分位煩惱。
諂與誑的相同之處都是由貪名圖利所生,諂的行相是諂曲、諂媚,為了取悅於人、博人歡心,而以不實的言語逢迎巴結,其過患有二:一為能障不諂,不諂即直心,是行者了生死、成佛道的初因,既諂則障礙了生死、成佛道。二為能障教誨,諂曲之人內心不正直,為了獲取私人名利,定會想盡方法欺瞞對方,且隱藏自己過咎,成為偽君子、假善人,此種人的心態與正道相違,所以不能接受師友的教誨,此為他的障礙。
誑的形象為欺誑,以荒誕不實的言語、行為自欺欺人,迷惑眾生,之所以自欺欺人,亦是為了獲得名聞利養,所以偽裝出有道德有學問的模樣,以荒誕的言行迷惑眾生。其過患有二:一為能障不誑,不誑是依無貪、無癡善根所建立的善法,是ㄧ種務實、踏實、平實的作風,說真話、做真事,一就是ㄧ,二就是二,不以黑為白,不指驢為馬,不自欺,也不欺人。二為邪命,謂多以從事不當、不合法的事業,謀取生活之所需,以維持生命之延續。
諂、誑有它的過患,修學菩提心的人,諂、誑會障礙他來世引發菩提心,障礙發菩提心的四種惡法:一是欺騙自己的師長;二是他人做善法時引發他生起追悔的心;三是說菩薩的惡名;四是諂、誑,欺騙自己的師長,得不到老師的教導;他人修學正法,讓他生起追悔,又或者有些人品格不錯,心態很善良,卻常常譏笑他太老實、無用,使他沒辦法上進,這些會障礙自己來世的發心;或者是說菩薩的惡名,這也是很嚴重的過患;還有諂、誑之心,都會障礙來世發菩提心,反之則是生起菩提心的順緣。
己一、遊涉道路 路多塵
經文:見路多塵,當願眾生,遠離塵坌,獲清淨法。
吳東吳支謙版本:「見風揚塵,當願眾生,經明行修,心不紛亂。」西晉優婆塞聶道真:「菩薩見揚塵滿道時,心念言:十方天下人皆使諸欲去,常得明經。」六十華嚴:「見道揚塵,當願眾生,永離塵穢,畢竟清淨。」以下做兩輪的觀修,第一輪觀修,第一句為願所依,第二句為能願所願。見路多塵時,願所依有兩件事,願依靠在菩薩身上,及見路多塵這件事上。能願的是菩薩,所願的是眾生,願菩薩自己得到前面的三業離過成德的利益、十八不共法與十種殊勝形象,願眾生遠離塵坌,獲清淨法。
第二輪觀修:第一是隨喜,若眾生都能遠離塵坌,獲清淨法該有多好。第二是發願,我願眾生都能遠離塵坌,獲清淨法。第三是承擔,我要承擔幫助眾生遠離塵坌,獲清淨法。第四是祈求三寶加被,讓我有能力幫助眾生,都能遠離塵坌,獲清淨法。
其中,隨喜跟發願有什麼不同?隨喜是隨他有而歡喜,就著眾生現有的,他越好我越高興,發願則是眾生沒有的我希望他有;這兩者在形象上是有差別的,我發願眾生離苦得樂,表示眾生是痛苦的;我隨喜眾生的快樂,我不可能隨喜眾生的痛苦。
這當中有四種的修學法:第一隨喜,眾生遠離塵坌,獲清淨法的時候,我很高興,他越遠離塵坌,越獲得清淨法,我越高興,這叫隨喜;第二發願,眾生還在塵勞堆中打轉,獲染污法,我希望他遠離塵坌,獲清淨法;第三是直接幫忙,即使是跳火坑也要去幫忙,不是觀世音菩薩,就是我!我去跳火坑幫助他遠離塵坌,獲清淨法;第四是祈求三寶加被我,讓我有能力能夠幫助眾生。法相是不能混濫的,法相要精準的去定義它,回過頭來反省自己,方知自己內心裡面具不具足這樣的形象,所以佛法中,對教法越勝解,幫助自己的修行就越多。
坌是塵土積聚之意,塵土會污染我們的衣服、身體,路上可能是車子走過去而揚起灰塵,或是正在修馬路,或是風吹使沙揚起,或是許多人走過,同時把沙帶起,不僅會影響我們的外觀,也會影響我們的呼吸系統。當比丘在外面行乞時,見到道路中塵土飛揚,發願眾生遠離一切塵坌,獲清淨法。
塵坌是ㄧ個譬喻,譬喻我們心理上的煩惱,這些煩惱會使我們造殺、盜、淫等染污身心之業,受生死輪迴之苦。身體染到塵時會將之拍去、洗掉;而我們的內心有八萬四千煩惱,更需要掃除,所以藉塵坌比喻貪瞋癡三毒,遠離塵坌就是要遠離貪瞋癡等煩惱,得到究竟清淨的法,簡單來說就是佛法,叫做「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塵坌也可比喻是指世俗的繁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是塵的聚集處,色是集各種顯色與形色之塵,聲是集各種可意、不可意及中庸之聲塵,香是集其各種香味之塵,六塵的聚集處最容易使人眼花撩亂、心思混亂,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所以現在電腦的世界、聲光的世界、燈紅酒綠的世界,如何使年輕人安住正法?
遠離塵坌跟獲清淨法二者的關係為何?二者是互相觀待的,並非遠離塵坌之後才獲清淨法,清淨法是遠離塵坌的正對治,正對治的同時說是獲清淨法;同時說遠離塵坌,同時說獲清淨法;同時說獲清淨法,同時說遠離塵坌。當下若無證得清淨,那麼,當時應猶有染污,遠離塵坌的時候,必是無染污,故必獲清淨法。
若以對治法來說,八萬四千煩惱各有八萬四千種對治,可是那是遠離塵坌的粗相對治,真正的細相對治是生起空性的正見,才是真正遠離塵坌。因為空性的證悟,此時執我的心不起,觀待執我而生的一切煩惱都不能生,這是真正的遠離塵坌。所以粗對治就是修學對治法,細對治就是修學空性,這就是獲清淨法。
獲清淨法還分為等級,是破煩惱障的獲清淨法還是破所知障的獲清淨法?如果是破煩惱障的獲清淨法,那是指四果的羅漢,如果是破所知障的獲清淨法,那就是成佛,而本文應指成佛,因為此處的修學法是以願力來攝持行為,結合無漏智成為成佛的方便,所以此處就是最究竟的成佛法。(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