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期::專題研學-大乘百法明門論簡說

大乘百法明門論簡說(二十二)

帶境心方生

境義待心識
心相境義生
二者互觀待
 
拾貳、心所有法|別境(三)
經文:別境五者:一欲、二勝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
前已說明定心所與慧心所的基本定義與作用,現由懺公表解對此二心所作更進一步的說明。定是修道所不可或缺之方法,所謂因定開慧;但並非修定即可開智慧,慧有其獨有的修學方法,只是需要有定功作為基礎。若修定就可開智慧,那麼釋尊二十二年的般若談應該成為無用,只需要修學四禪八定即可。定有種種名相,其實是讓我們能夠從不同面向去了解定的作用,以下分別說明。
「等引」,引即引發或者引導,等者身心平等,等引就是能夠引導行者達到身心平等安靜的狀態,不受外境干擾,也不受內心擾動的干擾。「等持」是平等持心,心念的相續中能夠持住同一境界,不受昏沉、沉沒、掉舉、散亂的影響。「等至」,至即達到,讓身心達到安定。「靜慮」,寂靜(止)而能審慮(觀),此名相旨在說明定的修學能夠成為慧的基礎,使修觀慧沒有障礙。「心一境性」,說明入定時心的特性就是止於一境。此處的「止」是在功能上說。「現法樂住」,依定能生出輕安之樂來立名,此種法樂是世間一切快樂所不能比擬。
「慧」是於所觀境簡別選擇得失、邪正等。慧既然是屬於別境,就不一定善也不一定惡,若是惡慧,乃推求簡別時的作用猛利,雖然細膩、精準,但只是為了利己,所以是顛倒,世間人在追求名利用盡心思的時候就是這種形象,這是煩惱中所生出的錯誤見解;若是善慧,推求之用輕隱,意思是在揀擇的過程中,內心愈來愈輕安,愈來愈隱密,為何隱密?因為見解高深,非一般世間人所能了解。
 「正慧」是說明如何以慧心所通達般若,此需要透過聽聞、思維和修習。聞慧就是聆聽經教而發揮揀擇的功能,由於聞慧尚未經過思維辯證或者境界的磨練,因此只能歸納為非量,心對境的簡擇量度尚未符合般若的旨意;思慧是進一步依照善知識的教導,能以因明道理辯證所聽聞的佛法,在立宗答辯中推度出真理,屬於比量;修慧是依善知識教授的止觀修學法修定而發慧,能夠現量證得般若的智慧,所謂照見五蘊皆空。
智心所與慧心所都能斷疑,所以表上說體同,又或者說兩者都是心的功能,所以體同。但在作用上二者仍有差別,慧心所的揀擇在前,而能在各種可能情形中揀選,所以說寬;智心所的認可在後,亦即依照慧心所的揀擇,從眾多可能中做出決定,所以是狹。
欲、勝解、念、三麼地、慧等心理作用,分別對著所樂境、決定境、曾習境、所觀境而生,其實這些境界可能各不相同,也可能是一個境界不同面向的描述,例如念佛時,心緣住佛號的境界是念佛者所樂之境,而同時也是他認為決定正確的境界、曾經學習過的境界,並且在其中觀察念佛的自相空,爾時該境界同時具足所樂、決定、曾習、所觀四種面向。(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