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期::孔學一隅-論語簡說

論語簡說(二十四)—君子亦有惡乎(上)

好惡當中見人品

或是君子或為偽
與君子好惡相同
須具眼力與經驗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陽貨第十七—二三)
 
消  文
 
子貢問,君子是否也有討厭的人?孔子回答:有的。第一、討厭宣揚別人的過惡。第二、討厭在下位而譭謗上級。第三、討厭勇敢而沒有被禮節制的人。第四、討厭果斷卻事理不通的人。
老師反問子貢:你有沒有討厭的人?子貢回答:有的。第一、我討厭抄襲別人,當成自己的智慧財產,或者是反應很快,炫耀自己的才華,以為是有智慧的。第二、我討厭不謙遜,卻自以為是勇者。第三、我討厭揭發別人的隱私卻以為是正直。
 
釋   義
 
君子是修養好的人,怎麼會有好惡?《中庸》說:「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入世的時候,君子發了這些情緒,有助於調和眾生,有助於世間正面的發展。
子貢為何有此章之問?第一、一般人以為修養好的人是不會有好惡的。第二、孔子是至聖,理應修養最好,尤其經過了政治上的歷練,在順、逆境當中都接受過考驗,子貢想問老師心裡面到底有沒有好惡。第三、如果真有好惡,君子到底是如何的好惡,才是趨吉避凶、離苦得樂的好惡?
如何知此處的君子指的是孔子?在注解上,《皇侃疏》的皇侃(梁武帝時代的大儒,當時講學是盛況)引述江熙所說,這裡的「君子」就是指孔子。可見,孔子在弟子們的心中,或者尊稱夫子、君子。
好惡是七情煩惱,難道君子也有貪瞋煩惱嗎?《大學》裡面說,心如果有忿窒就「不得其正」,心如果有恐懼就「不得其正」。心裡面有好樂也是「不得其正」,乃至於心有所憂懼,也是「不得其正」,不得其正就是有煩惱。
七情指哪七種煩惱?好惡是七情之一,《三字經》: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喜就是所愛的得到,怒就是所愛的得不到,哀是所愛的失去,懼是所愛的害怕失去,所不愛的害怕得到,那種患得患失的心情。而愛是七情的根本,所有煩惱的根本就是愛。惡是面對不愛的,產生討厭的感覺。欲是很想得到所愛的,很想離開所不愛的。
七情中愛是根本,難道博愛不對嗎?若不說愛那要說什麼?
儒家講的是仁,要在政治上帶給老百姓生活的安樂。在教育上帶給老百姓生命的出路。
好惡有何作用,君子為什麼需要它?君子可以透過好惡,讓世間人知道標準在哪裡,比如說好公惡私;好義惡利;好君子惡小人,把公心彰顯出來。這個好帶來吉祥,惡可以遠離壞事、壞人、小人和壞風氣。
所以好惡十分重要!可以令我們趨吉避凶,離苦得樂!用惡來壓抑壞風氣、遠離壞人、小人。用好來彰顯好風氣,來親近君子,助成道的流通。這位君子是能鼓舞團隊士氣,可以讓世間人知道標準,讓好人出頭。
為何夫子所惡是約他人而說,君子不是該先反求諸己嗎?反求諸己是本身內心討厭宣揚別人的過惡;內心討厭去譭謗上級,內心討厭勇敢而沒有被禮節制;內心討厭去揭發別人的隱私,以上就是君子的反求諸己。
約外來說,君子能夠讓社會知道風氣的標準在哪裡,親近惡知識,助長惡風氣,怎麼能說沒有過失呢?在外面要有好惡,所好的是公、是義、是君子,所惡的是利、是小人、是壞事、是壞風氣。
如何由此章推知君子之好?改變命運,要看此人內心到底好惡的是什麼,就決定他是好命還是壞命,決定他是有出路還是沒出路,決定他是得到君子的護佑還是被小人所蒙蔽。
    
 
稱人之惡形象為何?有何過患和功德?
稱人之惡就是到處宣揚別人的過惡。宣揚別人的過惡中有兩種狀況:第一、不屬實,就是他人沒有這種過惡,你卻去宣揚,會造口業、損陰德。當別人發覺你說話不實的時候,以後說話是沒有人相信,這個人或事業失敗、好朋友遠離,好運不會在他身上發生。第二、別人屬實的過惡,也不可以宣揚,因為會讓惡風氣、壞風氣增長。而且這種宣揚會跟對方結仇,浪費時間,沒有時間發展善法,做有意義的事。又因為宣揚人家的過惡,本來這個人有所顧忌,到最後變成狗急跳牆、無所顧忌。而且宣揚別人的過惡,也容易讓好人學壞。所以君子當然討厭宣揚別人的過惡。惡稱人之惡的功德,就是能夠保護好風氣,讓壞人有所顧忌,能夠積陰德,不造口業,也能夠避免好人學壞。
 
惡稱人之惡有沒有什麼歷史的典範呢?
像管寧,在《正氣歌》裡面讚歎管寧是「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管寧就是不喜歡說人家的過惡,他跟華歆做朋友,華歆很在意外面的鑼鼓喧天,管寧就跟他割席絕交,可是從不說他的過惡。後來管寧到遼東避難三十七年,坐船度過渤海時風雨交加,很多的船都翻了,大家呼天搶地、向老天爺求懺悔!只看一個老先生端坐在船上,如如不動。他們反問他:你難道沒有過失嗎?他說:有過失。什麼過失呢?我三天出門沒戴帽子,一天早上晚起。大家一聽船上坐的是這樣的人物,肯定是不會翻船。
 
是否可以解釋成應該要好稱人之善?
所好的要小心!好稱人之善,這種形象也可以也不可以,孔子說:「如有所譽,必有所試。」要讚歎別人必須有所測試,這個人如果真正是善人,稱讚他可以讓風氣變好,讓好人出頭;如果這個人是偽善,為他打包票,讓他得到名利,後面會發生很大的過失。讚歎此人,最後讓別人發覺到他是包藏禍心,是假君子真小人,你以後說話別人再也不信。所以討厭稱人之惡是對的,但是稱人之善要小心!
我們往往看到的是別人的表面,你看到他的內心嗎?你看到他的見地嗎?你看到他的目標嗎?你看到他的動機嗎?隨便讚歎、隨便打包票,自己就得要負責任!
在稱人之善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諾貝爾獎,諾貝爾發明了炸藥,但是他非常地後悔,所以死後把財產捐出來,用利息來發獎金,宣揚對社會有貢獻的各類研究或善行。
 
居下訕上的形象和過患?
如果上位者的過失不屬實,那下屬是造口業、失陰德。還有一點,我們不是上位者,不知道處於上位之難。他的眼光和看事情的角度會跟在下位者不一樣。如果譭謗屬實呢?當他知道你在後面譭謗他,此時已經得不到他的信任,無法跟他共事。
 
若上級有過則該怎麼辦,難道該順從與掩藏?
上位者的過失,如果是品德上的過失,或者會傷害蒼生的過失,在下位者理當勸諫,如果這個過失只是角度不同,而且是他負責成敗。他如果在品德上有過失,下位者必須要勸諫,並非一昧的順從,可是也不可以在後面誹謗上位者。勸諫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心態,絕對不可以是慢心和自以為是。而且做法上,絕對不可以在大庭廣眾下讓上位者沒面子。也不可以在語氣上像教訓小孩子,晏子對齊景公,是善於勸諫,他讓齊景公保留面子,讓齊景公默默的改善,暗暗的修正自己的行為,是一位宰相之才!
 
惡居下訕上形象為何?有何功德?
能夠維護口業,能夠保存在下位的角色,而且不會跟上位者產生很多的不和、爭端,甚至失去了他對你的信心,讓你們無法共事。
歷史的典故,郭子儀功在大唐,大唐二十年的安危都繫在郭子儀的身上,可是他是默默的把事情辦好,不與上級搞對立,真的是大唐名將!
 
是否可以解釋成應該要好居下贊上?
同樣的,有所惡的原則要確立,有所好要小心!自己的讚歎是否名實相符?居下讚上,如果名不符實,容易讓人感覺到阿諛奉承。但是,居下絕對不能譭謗上位!
 
勇而無禮的形象和過患?君子的第三個討厭是勇而無禮,勇敢而沒有被禮節制,「勇而無禮則亂」,此人很有執行力,可是沒有被禮所節制,容易亂了名分。例如做事是否經過上級同意,是否有跟別人商量達成共識,是否按照次序章法?若無,執行下去一定亂事!
曹操就是一個勇而無禮的人,這個人不把漢朝天子看在眼裡,是時代的亂源。
三國演義當中,東吳孫權為了和關公拉近關係,所以就派人來說媒,關公不願意,回絕:「虎女焉能嫁犬子。」好!孫權這個人什麼不愛就是愛面子,關公摘了孫權的面子,後面失荊州、被斬首,可以說都跟關公的「勇而無禮」有關!
 
惡勇而無禮形象為何?有何功德?
勇要被禮節制,此執行是有章法、有秩序、有輩分、有名分。
 
《論語》中是否有勇而無禮,為夫子所惡之章節?
述而篇:「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不要工具而徒手打老虎或一個人過河,死了也不後悔的,孔子說:我不贊許。這個人勇而無禮,沒有章法和秩序,用蠻力打老虎、用蠻力過河,這樣的匹夫之勇是沒有意義的。
另外一章講到,衛君待子而為政。衛國的國君想要請孔子做官,孔子說:必也正名。衛國發生內亂,國君的名分要被正,我的名分才會正。這個官位不是只靠承擔力或是勇氣就可以的。所以雪廬老人常說:「吾等不出山,天下還太平。必得捲起袖子幹,天下大亂!」勇而有禮極為重要!
 
是否可以解釋成應該要好勇而有禮?
孔子說:「子路能勇、不能不勇。」好禮的人有時候是不能勇,舉例來說,顏回因為知道傳承教法的天命在他,遇到匡地之亂,顏回躲起來不被殺掉,勇必須要有章法、要合乎秩序。
 
果敢而窒的形象和過患?
果敢就是不會優柔寡斷,窒就是事理不通,北宋王安石是個果敢的人,然其變法立意雖好,但太過躁進,朝中君子多不願意配合且批評甚嚴厲,許多貪官亦趁變法來發橫財,這樣的時機點,怎麼可以果敢地做下去呢?結果弄得老百姓流離失所!在王安石執政、變法若干年之後,鄭俠繪的《流民圖》上供給宋神宗,宋神宗看了之後當場都哭了,不敢相信這是變法之後的天下!這叫果敢而窒,就是辦事情果斷可是事理不通。
 
惡果敢而窒形象為何?有何功德?
君子討厭果敢而窒,就不會事理不通、一意孤行,而且還自我感覺良好!而且錯誤的決策比貪污更可怕!我們常說一句話叫做「將帥無能,累死三軍。」又果敢又無能。
 
是否可以解釋成應該要好果敢而不窒?
先說一個故事:東晉謝安的「淝水之戰」,謝安就是果敢而不窒!當時苻堅的兵有八十萬,東晉的兵有八萬,請問這場戰爭要不要打?從頭到尾謝安都主張要打,為什麼?第一、這個人有定力,不會遇事慌張;第二、他有能打仗的將軍;第三、軍心、民心都可用;第四、他有天險;第五、他知道有很多人不服符堅。事理衡量之後打了一場淝水之戰,八萬大軍殲滅八十萬。苻堅最後被他的叛將殺了,北方就分裂成後秦跟後燕,而且,因為打贏了這一場戰爭,東晉的勢力往黃河推,幾十年沒有外患!這場戰爭一打,幾十年沒有外患,這就是果敢而不窒。
醒公老師上課說:「江湖越老,膽子越小。」什麼事情都看懂了,戒慎恐懼,就不容易果敢而為,或者因為時機不到,或者是還沒有找到真正人才出現,所以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遇到事情的時候要戒慎恐懼,要問有見地、有經驗、有歷練、有學問的人,而不是一意孤行,我們有時候會敗在自我感覺良好,而且認為我經驗老到。
最後來說好惡這兩個字。惡稱揚別人的過惡,惡勇敢而沒有被禮節制,惡在下位者譭謗在上位者,惡果敢而事理不通,這些的惡全對。
「好」必須要小心!這些「好」有可能變成非義,好稱人之善,若稱揚到偽善反而害社會。好勇而有禮,有時候有禮反而不勇。好果敢而不窒,有時候事理通反而不果敢。好在下位讚歎上位,有時候面對上位要用勸諫而非讚歎。
 
夫子的四惡是綱要,還是隨緣而舉?
果敢的人必須有智慧去輔助;惡稱人之惡必須是有公心、有仁心的人,不要把風氣搞壞,不要讓壞人無所顧忌,不要讓好人學壞;惡居下訕上必須要有仁厚心,想要跟上位有共識,想要爭取上位者的信任,他有過失也不能譭謗,要用勸諫的,這是保留仁厚之心。 
惡勇而無禮是不對的,勇要被禮所節制,要有章法、要有秩序,必須要有輩份,不是光蠻幹!以上說明四個所惡的總原則在智仁勇。
 
 
 
第一、好與惡可能是煩惱,但是也可能是入世的標準。
第二、要善用好惡,不是不要好惡。若善用好惡,就能有是非標準、公私之別,君子跟小人之分,抑制壞風氣,發揚好風氣,最終能趨吉避凶,離苦得樂。
第三、可以由此通達孔子內心的想法,找到君子的入世之道。君子的入世之道有好惡、有喜怒、有哀懼。君子形而上的出世之道,是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所以,一個是入世的成就,有好惡和七情,一個是出世的成就,無好惡和七情。
 
    問  答
 
問:我們該如何善用惡,讓惡發揮功能又避免過患。如果一個人心裡面有好惡,心就會不平靜,我們該怎讓心能平靜祥和?
答:討厭並不是要嫉惡如仇,孔子從來沒有對三家大夫或者陽虎如此,孔子只是藉著惡來遠離他們而已,如果逼人太甚會造成反效果,對方會無所顧忌,也有可能跟你對立結仇,自己反而掉入爛泥巴,甚至拖住你的時間,沒有辦法做有益的事情。所以這個好惡的惡只是討厭,告訴我們是非標準,要注意不要親近這樣的人,遠離這種人、這種事,善巧用惡。
如果善用好惡,跟善人親近,不被惡人所影響,不去造惡的共業,內心當然平靜,這種好惡反而使內心平靜。所以好惡不一定會使內心不平靜,觀待如何用好惡,用好惡親近善知識、修學正法、發揚善事、遠離過患、趨吉避凶,內心是非常平靜而且舒服的!
 
問:《論語》當中「益者三樂」的「樂道人之善」,該如何理解?
答:「道」字是引導之義,好樂引導他人向善,不是好樂說人善事。
 
問:《論語》中「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是否跟本章的君子有惡,有自相矛盾之處?
答:那是指內心上的修為沒有好惡,可是入世的時候,叫做「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不好惡是形而上的修養,好惡是入世當中要趨吉避凶,也要讓人知道是非標準所在,但不是嫉惡如仇。
 
問:本章是否針對子貢方人(惡稱人之惡者)?
答:此章只就孔子所惡這四個,並不是針對子貢,不必如其他注解說,子貢會悟弦外之音。
 
問:《講要》提到君子指稱孔子,所以君子的意思是可以廣泛地說,也可以特別說是孔子,對嗎?
答:本章君子特別指孔子。
 
問:在現今的社會環境裡,大多數的人喜歡稱人之惡,不管在學校或在工作的時候,常會遇到學生們喜歡訕笑或譏諷老師,或者是員工在茶餘飯後,常常會訕笑他的長官;或者民眾訕笑政府、政府首長等。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事情呢?
答:喜歡誹謗上級的風氣,我們必須要避開,不要變成共犯結構,如果可能的話,必須要當面勸諫他,不要讓這個譏諷上級的風氣發展,這個原則把握住,一定會帶來自己的好命!
 
問:如果我們自己是勇而有禮,但是遇到無禮的人,能讓對方心服嗎?孔子遇到無禮的人,不知如何視情況斟酌處理呢?
答:有禮不一定勇,勇也不一定有禮。對方如果是陽虎,孔子遇到了就是快溜,不要跟這種人多費口舌,很多人喜歡去度壞人,希望將無禮的改變為有禮。但是我們應該花時間去護持有禮的人,去護持好的風氣。
 
問:隱惡則惡人不是更肆無忌憚嗎?如何會有所顧忌?
答:隱惡是讓對方知道只是你不想說,要讓他有所顧忌,而且避免小人學壞,點到為止,並非什麼都不知道,放任對方更肆無忌憚。
 
問:該如何把握隱惡揚善的原則?
答:揚善首先要看公心,其次要看動機,並且要看這件事或這個人對風氣的影響。有些善是前面好、後面壞,如果能細讀《了凡四訓》裡面的「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容易細究自己對善的看法和眼力。
 
問:想請教惡逐利,為私之小人,豈非招致仇恨、對立,於己不利呢?
答:小人啊!不要親近他,也不要得罪他,但是並不代表你贊成他,並非沒有原則的騎牆派,只是不想結仇。不要想得到小人的支持,但是也不要逼急他,否則他狗急跳牆,結仇了對君子也沒有好處。
 
問:新聞是講究真實性原則的,該如何把握新聞宣傳報導中,曝光社會惡劣的問題?
答:新聞當中不斷地把人的惡事宣揚出來,請問治安有沒有變好?人心有沒有變得更淳厚?是非有沒有變得更讓人瞭解?沒有。反而,壞事被人學會,壞的東西被人學的多,風氣反而變得更壞。雖然說隱惡揚善可以讓惡人有所警惕,更重要的是,好人免於學壞!這才是現在很多新聞媒體,不能不注意到的價值!
 
問:當做善事,結果反而受到別人厭惡,應該如何自處?
答:對方若是小人,他當然厭惡做善;做善不被肯定、被壓抑,不被稱揚,或者被譭謗,其實是積陰德。陰德會表現在哪裡呢?生病遇到良醫,遇到車禍卻沒事,生出賢孝的孩子,遇到善知識,這種陰德,你要不要?你得盤算盤算,何者對你有利呢?
 
問:若自己是上位者,遇到下位者對你居下訕上的時候,應該要保持什麼樣的態度?
答:在上位的人被下面的人譭謗,兩種狀況。第一種像子產,子產執政的第一年,全國都罵他,第二年不罵他,第三年,百姓知道沒有他不行。第二種是你心裡有數,在譭謗當中可以看出他的人格和口德,這也是你要遠離的,你並不一定要跟他結仇。
 
問:如果行事勇而有禮,卻還是被別人所厭惡,得不到支持,這個時候應該如何是好?
答:如果今天遇到的是小人,不管你怎麼做,小人本來就討厭你;對方如果是君子,那得問問我們是不是真的合乎禮?我們的勇,是不是只在意個人形象?是不是只在意自己的執行力?有沒有跟他人請教,是否按照章法還是蠻幹?這些都是必須自己檢討。
 
問:如果是果敢而不窒,對事理有通達,經過分析以後很果斷地下了決議,卻被別人否定,認為這樣你太決斷,像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要怎麼做?
答:對方如果是小人,可以不必理會他的無理取鬧;對方如果是君子,我就必須要反省,自己以為的果敢而不窒,真的是事理通達嗎?自己是否有足夠的經驗閱歷?是否有請教高明?還是自我感覺良好?(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