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期::社論
自然演化之史上最強物種
自然演化一直是很多人感興趣的議題,特別是達爾文的演化論,開啟人類對生物、基因、科技等的不同視角與分析了解,不斷做進一步的完善與說明。而當我們深入學習這些知識,僅可能地擴展其應用範圍,甚至找尋與佛法、經學的關聯性,往往在過程中,會迸出新的思想與更深一層的體會。
演化論範圍太廣,此處僅就著費波那契數列來談,費波那契數列簡單來講就是數列的組成,而這樣的函數畫成曲線,竟然與自然界很多生物生長的型態、相狀是相同的,例如螺旋、海螺、耳渦、植物葉片的生長、向日葵,樹枝的生長、人頭的構造、結構完整的颱風等,甚至往外推,宇宙的銀河、各個星球的形狀皆然,可以說小從植物、細胞分解,大到宇宙、銀河都是依此規律發展,令人感歎「數字跟數學是上帝的魔法」。這些植物、動物、大自然當中的氣體等,組成的元素類似,所以彼此的互動狀態、演化的過程類似,具共通性與規律,是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運行。
不光是自然的演化,人群、組織等互動的關係,都是遵循著直接有效的方式運行,往往不依照此準則的,就會失去機會。若我們的思維想法,能跟有效運行的模式產生共振,就會形成一套最有效、自己發展出來的規律。人是有情的一種,身心互相觀待,人類發展都是自然且有效發展出來的規律,包括道德、文化、語言等,都是就著時代環境演化出來的模式。舉例而言,中原看待北方的草原遊牧民族,最無法理解的就是他們的繼婚制度,但試想繼婚制的產生,是因為生活條件惡劣,很多新生兒早夭,男性常因征戰死亡,這樣的民族必須多生才能維持人口數,而生育只有女性能辦到,為了演化求生存,為了宗族部落的延續,自然而然產生的生存方式。又如夷狄之所以為夷狄也有其特殊環境,在部落裡,比的是誰的拳頭大,自然形成的部落就是尊重強者的型態。在周天子時代,實權落入大夫甚至陪臣手中,他們對君主不需要尊重。從中我們可以推論,人類演化到最後,一定是往墮落的方向走,因為到最後,都是源於本能的需求,所謂道德仁義,是給真正有智慧,真正知道它的重要性的人學習,一般人只會拿來做控制的工具而已。
再舉一例,在金融市場上,股價、債券的價格從發布到變動到結束,只需要零點五秒,市場是以最有效的方式在運行。當然其中還牽涉局部跟全局的不同,在小範圍內,往往演化為自洽的法則,讓自己最強大、最有效率。但面對大範圍,原本的法則就不一定有效,需要考慮別的因素。例如清朝的帝制發展到爐火純青,他同時掌握草原騎兵、中原財政,用中原財力去支持草原,同時又掌握西藏。在中原,他以皇帝的身分,用儒家的思想、五倫的精神來教育百姓;在草原,他是部落的共主,以八旗議政;在西藏,他以觀世音菩薩的身分出現,以武力、精神力量做控制,整個中華民族的版圖到清朝可謂發展到極致;但即便有這樣的規模,也只是在中國的體系下稱霸,一旦把清朝放入全世界的規模裡,它必得重新適應,重新找到直接有效的生存法則,而很不幸的,在清朝閉鎖期間,西方快速發展文明的內涵,摸索到最正確的演化方式,故清朝一旦被迫融入世界,就會發現自己明顯不足。假若這樣來讀歷史,提高格局,加深廣度、深度,就會有不同看法。
研究演化論裡,二十世紀初期有句話說:「順應或是毀滅,對個體也好,對整個部落、群體、社會國家也是如此。順應或是滅亡,一個當今比過往更為重要的道理,是自然界的殘酷現實」,即要順應我處的時空環境,找到最能適應的演化規律。
而有始以來最強大的物種是什麼呢?假如把時間空間拉大,從三世、十方的角度來看,會赫然發現,最強的物種竟然是:佛菩薩。如此看來,學佛非常重要,學佛才能把自己變成最強物種,來順應時代。
學佛要了解一些注意事項,才能從中學到更深入、更全面的內涵。舉例來說,《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法門的重點是什麼?如果剖析《地藏經》會發現,地藏菩薩的使命是,從佛滅度以後到彌勒降生之前,要護持滅法有情,把他們保住,直到交給彌勒,故經的重點在於如何讓滅法有情不墮三惡道,包括臨命終如何克服障礙、平常的修福、跟三寶結緣、因果的講究等。從這樣的角度出發,就更能理解這部經。
同理我們來看釋迦牟尼佛這一期的教誨,釋迦牟尼佛面對的是人根陋劣的狀況,所以他講的法主是要幫助大家得增上生。佛在入滅前,說他所講的法如爪上土,沒說的法如大地土,可知很多的陀羅尼佛都沒說,這些佛經裡沒講的內涵,反而是我們更要去注意、體會的,特別是大乘各項細節的修學。我們發菩提心的目的是要幫助有情,而菩薩的廣大行通通是在世俗上的體會,所謂「行深般若波羅密」,是在各個不同領域下學習、實踐,並與有情結緣。我們要講究的是六度萬行的修學法,六度萬行可說是史上最強物種的武功秘笈,牽涉各個領域、時空背景,當我們全方位的通達、實踐、體會、歷練、修正,才有能力度化一切有情,當條件愈具足,愈能跟上現在的時代環境,才愈能隨緣利眾,也才能弘揚教法。尤其現在處於困局的時代,要推廣佛學,除了要了解這個時代的語言,也要了解時代發展的方向,包括學術的領域,各方的知識,都可以匯歸到佛法上,成為佛法良好的註解。古代的很多註解現代無法通達,如何用現代人的語言、觀念、比喻來通達佛法,是很重要的課題。而要讓佛法普及,需要通俗演講,有時候要離開經本去弘揚,用有情可以理解的領域去談,像是維摩詰居士就有諸多善巧方便。且修學是要化到心上的修為,具備靈活思考的能力,很多處理問題的方法是反經合義,是隨時代需求隨緣變化的。
法運靠人去承擔,正法、像法、末法雖是一個趨勢,但正法當中也有像法、末法,像法當中也有正法、末法,末法當中也有正法、像法,就看人的承擔,讓共中有別,如果我們能藉著世間各方面的學習,對佛法的認知愈來愈強,並且有能耐把好的觀念推展出去,就能創造出各種可能性。若能達到這樣的狀態,即是能夠順應且征服,征服自己的煩惱、惰性,征服種種惡緣與三界的繫縛,征服所有不利的環境與條件。而師父領進門,修學在個人,這既然是我們的目標,眼前就要朝著這樣的方向努力,推廣佛學,要了解原則,順應時代,跨出舒適圈,養成多面相學習的心態與習氣,未來回首會發現收穫是滿載的,會慶幸自己人生如此經營,願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