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期::蓮池海會

游吳員老居士往生見聞記

生在苦難時代

阿信精神面對
散發光熱慈善
歸去助念西方
 
生平簡歷
吳員老居士,生於民國二十年農曆十一月十三日,沒於民國一0七年農曆五月十九日。自幼父亡,啞母再嫁,因此寄人籬下,童年生活艱辛刻苦,養成她堅強獨立的個性,自幼聰明活潑,多才多藝,樂善好施,凡事能設身處地為人著想,不時把她的一生的經歷和喜樂,奉獻給他周邊所有需要幫助的人,綜觀其一生堪喻是「臺灣的阿信」。
 
兒時成長背景
三歲那年,吳員居士的父親病逝,隔年,喑啞生母被娘家帶回改嫁,從此她與叔叔、嬸嬸一起生活;九歲那年,全家搬到瑞芳鎮柑坪里,很幸運地,叔叔送她到瑞芳國小就讀,可惜好景不長,就在國小四年級那年,適逢二次大戰,美軍來襲,學校關閉,她被迫中途輟學;光復後,搬回柑坪里在家養豬,學作粗活,並與叔叔做起販賣小豬的生意。
十八歲時叔父讓她就讀稻江家職裁縫科,當時,因念母情深,常常翹課逃學,去找尋啞巴生母;皇天不負苦心人,最終,發現生母親嫁到永和秀朗的大戶人家,同樣是喑啞的繼父待母親非常好,而且也育有二男四女,生活幸福美滿,從此居士的心裡也有了依靠,時常去探望她母親及同母異父的弟妹,開心至極。
二十一歲時,疼愛她的叔父,因仗義勇為替人勸架,不幸被誤傷致死,家中生活頓失重心,游老居士遂一肩扛起家計,開始在瑞芳車站前,賣起豆乾、嫩竽頭、菸草等等。因為生性豪爽與人交善,人緣極佳,生意也頗為出色。
 
結婚生子
直到二十四歲那年,嬸母託人安排相親,經由媒妁之言,把她許配給當時任職於瑞芳消防隊的游枝全先生,新居設於瑞芳分局日本式宿舍。之後,六個兒女相繼出世,包括婆婆全家九口睡在不到十坪的塌塌米上。先生是么兒,婆婆非常疼惜,相對地,六個兒女也得到非常好的照顧;各個健康活潑,品行優良。她因從小失去母愛,無形中對婆婆更加尊敬及孝順,直至婆婆壽終正寢,感恩之心依然與日俱增。
結婚當時,任職公務員的先生薪水微薄,吳員居士為了幫忙貼補家用,乃重拾年輕時的毅力及專長,前後做過賣雞、雜貨店、豬肉的生意,甚至於經營鐵工廠及砂石工廠,不辭一切,含辛茹苦拉拔兒女長大成人。
期間,因為本性善良樂於助人,為了幫人解燃眉之急,多次替人作保或借錢,而自身背負還債之責,也只有咬緊牙根,從未怨天尤人。
當兒女漸長,紛紛就業定居臺北,屢勸她放棄生意,搬到臺北與兒女同住安享天倫。搬到臺北的老居士開展了新視野,生性樂觀活潑好動,有幸姊妹相伴好友陪同,玩遍世界多國及名勝古蹟,舉凡美洲、非洲、澳洲及亞洲等無數國家,甚至東歐十三國,常常前腳才踏進國門,後腳就開始商討下個景點去哪裡,留下點點滴滴美好回憶。
 
晚年生活
步入高齡後,雖然動過人工關節的手術,也遭受輕微的帕金森症,以及糖尿病,可是她的精神一直保持容光煥發,時常到慈濟醫院做志工、在慈濟關渡廚房作香積和便當、慈濟環保站擔任環保志工,也曾代表慈濟到銘傳大學的社團,教學生做蒟蒻及料理,廣結善緣,也因此,擁有一群互動密切的蓮友和珍貴的友誼,讓她的後半輩子充滿法喜。
由於從小是孤兒,因此老居士非常體恤失去依靠的孤兒院小孩,並給予關愛,直到往生前,還不時訂購食物,送給天母地區聖安娜之家的喜憨兒,時而幫忙餵食;幾年前,朋友教她做手工紙天鵝,從此愛上這手工藝,閒暇之餘,做起紙天鵝,分贈親友,與大家結緣;此外,從去年開始又重拾畫筆,畫起動物和花卉;因持續手部的運動,也減輕了帕金森症造成的手部顫抖,一舉數得。另一方面,她深獲鄰居街坊的情誼,每天早起作運動,到處玩樂,談心說笑,大家給予她鼓勵及支持,讓她晚年生活,過得既健康快樂,又多彩多姿。
 
臨終示現
老居士今年過年,自覺時日已到,讓小女兒將她口述對慈濟證嚴法師感恩之情寫成信函,在她今年往生後,代勞唸給法師聽,表達萬分感恩之意。沒想到老居士一語成讖,從今年農曆年開始脊椎受苦動刀,在家人的悉心照顧下,日漸好轉,未料在農曆五月八日凌晨身體突感不適,住進了榮總加護病房。
老居士與親家之間關係密切,特別是長子在二十三年前參加親家周存良居士的告別式,內心埋下了極好的印象,為了護持老居士往生大業,在老居士臨終前,長子祈請學會善知識親臨醫院為她開示,最終老居士於農曆五月十九日酉時,於家人與蓮友的佛號聲中,安詳西逝。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