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期::社論

如理祭祀祭祀如禮

非鬼祭之諂邀福

主祭不誠難受福
託人來祭如不祭
誠敬感應真祭祀
 
死後的世界對人們來說,始終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在佛教的人生世界觀裡,透過六道輪迴、十二因緣的理論,把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說明得非常清楚;儒家雖然少言此事,祭祀也始終為孔子所重視,甚至被認為是五禮當中最吉祥的禮節。祭祀的對象是誰呢?無非是死去的先祖、山河大地的神靈,換言之,就是死去的人,自家祖先稱為鬼,對國家社會特別有貢獻者稱為神。祭祀要講究對象、時機、地點、方法等種種細節,當然還有心態,所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當一切條件無所不備時,就能在祭禮中展現出孝道、家族和諧、報本還恩,更能得到鬼神的加被。反之,若有對象錯誤、禮節不周、心態不正,不僅無法彰顯任何意涵,更難望可以獲得到任何福報,怎麼能不謹慎小心呢?
先論對象,孔子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鬼既然是指自家的祖先,跑去祭祀別人家的祖先,求福求加被,這就是一種諂媚的心理,況且別人家的祖先對我們也沒有任何恩德,為何無故祭祀他呢?我們不是他的後代子孫,他又為何要加被我們呢?所以這種違背禮節的諂求,一點益處也沒有。
正確的對象才能產生正確的心態,想望祖先過去的恩德,自然生出感恩的心;觀想祖先就在眼前,才能生出恭敬的心。祭祀就像一場盛宴,宴請我們的祖先與會用餐,試想一般在請客用餐時,主客親臨,主人不在,那將會是多麼尷尬的場面;祭祀若得鬼神來受饗,主祭者不在,鬼神怎麼能夠開心受供呢?所以孔子說吾不與祭,如不祭。這種主祭者不在場的祭祀活動,就等於沒祭祀一樣,家族薪傳的恩情,只能自家子孫才能致祭表達感恩,必須自家子孫主祭,沒有任何人能夠代理。
祭祀鬼神求福,還有一項重點在於平日的為人,忠信篤敬之人,才有忠信篤敬之鬼神賜福,否則獲罪於天,那要向誰禱告呢?孔子曾有一次生了一場重病,與孔子最有革命情感的弟子子路,就為孔子向天地神明祈禱,而後孔子病情好轉,得知此事,就詢問子路是否曾經為他禱告?子路承認有此事,並且引用當時的成語回答孔子:「禱爾于上下神祇。」也就是要向天地神祇禱告。孔子聽聞後告訴子路,我禱告已經很久了。不語怪力亂神的孔子,難道天天都在向神明祈禱嗎?其實不然,孔子的意思是,他平時言行純善,不會違背天地神明,這就是最好的禱告。
儒家的祭禱或者佛門中的法會,至今仍然十分盛行,興辦者、與會者,無非是希望能把意義彰顯,能讓鬼神賜福。但意義不在場面大小,賜福與否,更要後代子孫本人至誠為之,也唯有平日懂得斷惡修善,才能真正趨吉避凶,以上重點如果不能掌握,無論場面有多隆重,祭品有多麼豐盛,恐怕祖先或者神明也不敢受饗,只會累壞了大眾,最後換來一句:「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豈非白忙一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