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期::共修研學-菩薩清淨的行持

菩薩清淨的行持—華嚴經淨行品(三十四)

人才聚集全出路

獨立自了難修福
慧力極限僅出世
善巧能令福慧足
 
丙二、指事顯因答其徵因
丁一、總徵
丁二、別顯
戊六、乞食道行時願(五十五願)
己二、所睹事境(十九願)
己二、所睹事境 叢林
經文:若見叢林,當願眾生,諸天及人,所應敬禮。
以下依願所依、願所為境、願境成益這三件事情來解釋。願所依就是願依靠在菩薩身上,另一個願是依靠在若見叢林;願所為境當中,能發願的是菩薩,所發願的是眾生。願境成益當中,益他的部分就四面相來闡述:隨喜、發願、承擔、祈求三寶。隨喜:若眾生都能成為諸天及人,所應禮敬的對象,該有多好;發願:但願眾生都能夠成為諸天及人,所應禮敬的對象,該有多好;承擔:我願意幫助眾生成為諸天及人,所應禮敬的對象;祈求三寶:我祈求三寶加被,讓我有能力幫助眾生成為諸天及人所應禮敬的對象。
若按照南亭老和尚〈講義〉中所說的願境成益,眾生都能得到諸天及人禮敬,而菩薩也可以得到天人的恭敬,此菩薩也可得到佛的功德,並以最殊勝的形象(十種面相)去成佛。
《大智度論》上說,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聚,是名為林。《大莊嚴論》上說,眾僧乃勝智之叢林,僧團聚會一處,就好像有智慧的聖者聚集在一起。《禪林寶訓》譯,叢林二字係取其草木不亂生長之義,表示其中有規矩、法度。〈疏鈔〉云:德猶叢林,森聳可敬。叢林如茂盛之樹木,樹木非常高,比喻眾多德廣的士夫所聚之道場。
外在的叢林﹐比如到了溪頭、杉林溪,感覺非常幽靜,清晨起來時雲氣繚繞。但更重要的是人才的叢林,取其人才的聚集,那是真正讓人可敬的,例如印度的那蘭陀寺,能聚集廣大的人才,此時連外國人(玄奘法師)都想去參學。
觀光二字出自於觀卦(  )的第四爻,叫做觀國之光,在第四爻時往上看的前爻,是放大光明,往下看的坤卦是民眾,意指上位者有能力將文化推廣至大眾,讓其他諸侯國家來觀光,觀光即是觀國之光,國家的特色若是以文化聚集人才,必是外國人渴求之處,此處有禮樂教化,有各項內聖外王的教育,呈現的是大同社會。他國必定包機來欣賞、學習,同時亦創造了本國的商機與各種出路,這才是真正的觀國之光。
若是人才聚集處,必是諸天及人所應禮敬的對象,大家看到的是人才的團隊,個人與團隊彼此都有發展,不但他人尊重,連天人都擁護。昔日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將禪宗經營得蓬勃發展,天下道場幾乎是禪宗的天下。
會性法師將叢林分成十方叢林、傳法叢林和剃度叢林,十方叢林是指來自十方的人同聚合,各個學無為,來道場的目的是要求證無為、求證解脫,而且住持的產生,就像〈禮運〉中所講的:選賢舉能,找賢能的高僧大德當住持,而不是一定選住在這個大廟的人,而且不分派系,法師說這是最好的制度,十方叢林所選的住持,大都是已破我執、悟空性、續佛道業之人。
 
己二、所睹事境 高山
經文:若見高山,當願眾生,善根超出,無能至頂。
看見高山就要發願,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依佛法修學,善根超出,無能至頂。出世間上上善就是無上菩提,希望以善法為根本而努力的修行,殊勝的超過世間、出世間,到達出世間上上善最頂的境界。
上上善最頂的境界就是佛的證悟,這是沒有人可以攀上去的,除了佛以外,沒有一個聖者或凡夫可以攀上去的,顯現出來的就是無見頂相,能以不出定的方式利益眾生,看不到佛的頂部,如同他的智慧所證,沒有人能攀得上去的,顏回讚歎孔子「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但並不是沒有軌跡可上,夫子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內心產生極大的好樂,每天不間斷的學習,雖欲從之,可是還沒達到夫子最高的境界。
善根,意指有沒有能力分辨善惡的那一分,一般人普遍是沒辦法的。在佛法中所說的善根,是指有能力生起通達空性的正見,有能力出世的那一分,透過五停心觀(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和界分別觀),別相念,總相念,經過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生起空性的智慧,有能力生起空性的正見,這就是他的善根。此等有能力分辨善惡的人,才能夠得到世間的安樂,有能力生起空性的正見,才能夠得到出世間的安樂,有能力得到安樂的那一分,謂之善根。
善根超出,無能至頂,善根一直超出,像山一樣一直聳立到無能至頂,但我們會認為再高的山也可以爬到頂啊!那是因為現在觀光產路都開通了,所以車子一開就可以開到頂,古時候,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我們要從古人的立場去體會。仰望看著那座山,聳立高出青天,沒路可走,要如何爬上山頂,佛頂很難爬上去,因為還牽涉到個人的善根、福德,牽涉到宿世的因緣。可是困難當中也有方法,就看是否具足善巧方便,困難到需時三大阿僧祇劫者,可以簡單到一念就是,所謂一念就是雖然三大阿僧祇劫很長,怕的是那種覺得三大阿僧祇劫對他來講是小事的人,怕的是這種一定要辦到底的人。好比有心要復仇的人,雖然眼前什麼功夫都不會,但那位仇家別想在家納涼,有天他就會來把你的頭砍掉,怕的就是這種人。(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