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期::藝術賞析-華夏精魂千秋

華夏精魂千秋(二十三) —明倫史畫─信諾重義─范式

文化能感在人心

道義交往信為先
生死雖非同日月
相知相惜是一味
 
 
  【史話】
 
范式,字巨卿,東漢兗州山陽郡金鄉縣(今山東省金鄉縣)人;生卒年不詳,約當漢光武帝時期。年輕入太學,與豫州汝南郡人張劭(字元伯)結為共學好友。張劭常對人說:「范式是我最知己的朋友。」
太學畢業將各自返鄉時,范式依依不捨地對張劭說:「兩年後的某天,我將到你家拜訪,探望高堂與幼子。」當約定的日子快到時,張劭將此事告訴母親,讓母親準備酒菜款待客人。母親說:「兩年前約定的事,如今兩地分隔千里遠,你確定他一定不會爽約嗎?」張劭回答:「范式是個講信用的人,承諾的事一定不會違背。」母親說:「既然如此,我就為你準備酒菜。」到了約定日,范式果然如期來到,大家把歡暢飲敘舊,最後開心地道別。
分別後,書信往來聯絡,期盼著下一次的聚會。好景不常,張劭突然生場大病,躺在床上日益嚴重,諸多好友前去看望照顧他,他卻感傷的說:「人的生死由天註定,我並不怨恨什麼,只是我與范式最為知交,如今不能再見一面,真是感慨又難過呀!」當天夜裡,張劭就病逝了。
張劭過世的這一夜,范式在夢中見到他,驚喜地問道:「元伯,你怎麼來到山東呀?」不料張劭卻流淚地說:「巨卿,我在今天病逝了,將於初八這一天下葬,如果你沒忘記我,希望能來為我送行。」當范式欲再詳問,天際響起一聲雷,他張開眼只見窗外飄雨,哪有張劭的影子。他想起張劭的身體不好,不禁悲傷起來。
次日起身,便僱用馬車,將人車素色裝扮,飛快的往南前去。山陽到汝南路途遙遠,即便他日夜兼程趕路,都無法趕到靈前祭拜。初八這一天,出殯的隊伍依時辰開動,到了墓地要下葬時,棺材突然變得很沉重,任憑再多人來扛都搬不動,似乎不肯進入墓穴的樣子,大家都感到納悶。
張母見到此景,明白其中的原故,就撫摸著棺木說:「兒呀!難道你還有什麼心願未了嗎?」即示意大家再等一會兒。約莫過半個時辰,見一輛白色馬車飛奔而來,張母即對著棺木說:「兒呀!范式來送你了」范式下車抱著棺木痛哭,輕敲著說:「元伯,你可以走了。我倆生死不同路,從此永別。」隨後拉著繩索,隨眾慢慢將棺材放入墓穴,又在墓前遍植花木後,才依依不捨地離去。范式在東漢初年為官,曾任瀘江郡(今安徽省舒城縣)太守、荊州刺史等職。
 
  【圖解】
 
《說文解字》說:「信,誠也,從人,從言。」也就是說,「人言成信」,「誠從成言而得」。要做到「信」,必須說話誠實,言出必行。那麼,何為「義」呢?《孟子》云:「義,人之正路也。」韓愈〈原道〉說:「行而宜之之謂義。」可見,「義」是指人們的思想和言行合一的道德表現。
此圖中江老師所繪,乃范式夜夢心靈感通,研判知己重病垂亡,連日僱馬急奔南下送殯之景。左下角的白馬素車,寓意其馬不停蹄地兼程趕路,想見老友最後一面的誠心與動力。而張劭最知好友重信守義,一定會趕來為自己送葬,所以棺木雖已來到墓前,卻沉重得一時無法搬動。幸賴張母深知二人的交情,相信范式一定會趕來送別,所以示意大家等一會兒。果然不出所望,范式終於即時趕來,著上白衣素服叩拜好友,感得一旁的親友們共掬酸淚。
中國自古對信義有深刻的領悟,言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有所許諾,纖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是以歷代留下許多感人的誠信故事,諸如:「季札掛劍」、「卓恕赴宴」、「道琮護棺」及本故事的「范張雞黍」等等。由此可見,人重信守義,才會贏得他人的尊重。同樣,對於國家而言,信義是立國的根基,政府須取信於民,才能強國富民。反之,最終的結果或是身敗名裂,或是家覆國亡。(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