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期::活動報導-2019年唯識簡介講座

二0一九年一月看展讀書心得

大開大闔多起伏

笑傲人生稱酒霸

課堂嚴謹師道尊

風雲際會上公展

 杭州紙飛機 譯雯

冬日的臺北,氣候溫潤,比起杭州的陰冷實在使人心情愉悅許多。我與楚穎非常榮幸,得到學會老師們的邀請,於一月十七至二十二日赴臺北,參加此次盛會,不勝榮幸。

經過十八號學會老師課堂上對孔上公生平的介紹,二十號白天的看展,晚上欣賞紀錄片。幾天下來終於對孔上公這位偉大的人物的生平有了基本的瞭解,同時也堅定了隨同學會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心意。

士棋學長做的中國近代史年表我非常喜歡,簡單清晰的介紹了孔上公所處的時代背景。那樣一個時空巨變,風起雲湧的時代,如此波瀾壯濶,人的命運在大時代的裹脅下如同螻蟻,起伏沉澱,不知所终。從一八四0年的鴉片戰爭始,一百多年來中國遭受了無與倫比的撞擊與羞辱,而傳承了幾千年的孔府,作為道統的象徵,風雨飄搖,在大時代各類新思想的衝擊下岌岌可危。孔德成先生作為最後一代的衍聖公,第一代的奉祀官,所承擔的重任是普通人難於想像的。我看孔上公十幾歲時的照片便少年老成之極,紀錄片裡孔先生的學生回憶,老師酒量酒品都是一流,我想在這和喜愛的友人及其學生的推杯換盞中,孔上公一生的壓力是不是可以得到一丁點的釋放?

因為孔上公本人的努力,在那個幾乎要「打倒孔府」的年代,孔上公作為大德,其言行堪為世人之表,為孔府贏得了體面,也贏得了尊重和繼續存在下去的理由。

孔上公的一生是不平凡的,是偉大的。他用自己的堅守為中華民族守住了最後的一點文脈,守住了最後的一絲文化復興的希望。

林老師分享的課程中,我最喜歡的是最後一闕詞:「谷沁幽馨,泉欺夜韻,焰藜淺映虛堂。蠹蝕神仙,紺痕漸隱微茫。乘迴劫盡飘零淚,縱飄零,更對滄桑。料難應,老了雲山,負了詩腸。

鉛黃託付平生願,暗流光一霎,總費商量。魯殿依稀,綸經尚繞東牆。如今莫笑祫衣剩,剩裌衣,也自疏狂。試重尋,一卷秋林,萬卷芸緗。」張敬先生的詞填得極好,寫出了當年孔上公重慶歌樂山逃難歲月時的艱難,也寫出了孔上公一干人的風骨。

先生風骨,高山仰止。

唐老師的課程部分,我最最感動的是雪廬老人早年的任俠仗義。在軍閥割據的年代,人命如草芥。我們今天常說,這世上最高貴的便是人,可是在戰爭年代,人比一切事物都不如。同理心,如果把自己代入戰爭年代,我亦不自知如何自處於亂世。雪廬老人多次冒生命危險於亂世中,解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安危,其對民生的悲憫,可敬可佩可歎。

作為普通人,回首看那個年代,回首看那個年代的人,心中所思所想,千頭萬緒,五味雜陳。孔上公和雪廬老人這樣的大德,在極其艱苦複雜的年代,行為種種,今日的評價是如此,希望不遠的將來,有更多的人能讀到這段歷史,感念到先生們的不屈奮進的精神,並且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將中華的文脈傳承下去。

                         

北京原力贏 劉煒

出行臺灣,來之前一個月就很期待了,推掉繁忙的公務,終於心願達成順利入台了!

來臺灣兩件令人神往的事,第一參觀末代衍聖公大成至聖孔德成先生一百年華誕,第二件事情就是參加唐老師唯識正法講座!下飛機,直奔老師主持的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見到了孔子七十九代嫡孫孔垂長先生,看著孔先生英俊年輕帥氣,似乎體會到二千五百年儒家風範中的儀表堂堂!關鍵是見到了可敬可親的唐老師,老師身上說不出的味道又親又近更多敬佩仰慕老師博學廣聞,聽老師說出的每一句話都如沐春風生歡喜心,感恩此生有好友凱總引薦善知識有緣遇到通達形而上的修學和形而下的執行的集大成的智者唐老師,心裡滿滿感動!

參加展會不是第一次,但這次展會卻提前做功課,在時哉時哉網路課上唐老師講解孔德成先生生平事蹟,依據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德成先生一九八四年訪歐洲八國講演之文稿,融合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主任秘書李炳南教授之經學見解,說明儒學如何看待經濟發展及孔子的教育觀,孔德成先生講演內容提綱挈領地直奔重點,內容中可見其學問之廣博。時哉時哉網課內容中講解的提前籌備,邀請的教授,參展的意義,孔先生的顛沛流離一世忠魂,引發了我極大的興趣想早日目睹夫子福澤子孫萬代千秋的傳世偉跡的接班人!最重要的是要感恩唐老師給我們辦的讀書會,感恩白老師每天一則論語的講解發問還有探討,讓我對一代聖人有了正確的認知,敬仰孔聖人亂世危邦積極入世,歷練弟子培養國之棟樑的高遠眼光和高尚情操,傳承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積極辦學有教無類無愧萬世師表的稱號!同時更重要體會到末法年代遇到正知正見的善知識是多麼的難能可貴,二千五百年過去了,感恩我能遇上這樣的良師善知識,在論語裡學到正確的為人處世,內心深感榮幸!

抵達臺灣後,學會老師們又給我們提前培訓,特別是老師講解的正統血統道統風雨一杯酒江山萬里心的滄桑酸楚,孔先生在動盪亂世中不愧先祖家風臨危受命使得儒家文化生生不息,更重要的孔先生對弟子的關懷對人生的態度去海外講學,實現了孔子二千多年前的願望。聽著培訓心早已迫切想去展會一飽眼福!因為準備好了,所以如願以償,無論臺大教授導覽還是學會學長導覽那份濃濃的對孔先生的尊崇敬仰都化作每一句話的講解。從出生一百天就做了一等公爵,到十五歲就處理家政大事保護國寶,到十七歲結婚生子顛沛流離,孔先生始終從容不迫在煎熬中萃取智慧,猗蘭別墅智者聚集一代英豪更顯風騷,孔先生他一直知道自己是誰,一直活在自己的角色裡,不談政治一生治學傳承道統無愧無悔!感恩唐老師協辦這樣的盛會,讓我有機緣走近賢聖,在書法展中孔先生給他的孫子們每人一幅字:「忠信篤敬」,這是他光輝的一生行徑,也是他留給子孫後代的聖賢之路!第一次在書畫展中體會到魂魄精神,彷佛看到了孔先生朗朗笑聲中的豁達態度,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讀懂人生的甘願受苦,敬禮再敬禮再敬禮!

參展結束,迎來了我期盼已久的唯識課堂,學長告訴我保准聽「糊塗」,我不大相信我會「糊塗」,但第二節課下來,我知道糊塗是怎麼回事了,第一次聽佛法課程,好多名詞陌生夾雜臺灣普通話的表達,的確我一杯又一杯的喝咖啡,希望自己緊緊抓住神清醒再清醒,我終於明白走進我的挑戰區了,想不想學真的、想不想搞明白,學這有啥用?好好在紅塵實修歷練才是最要緊的吧,我開始自己問自己了,困難容易讓人退縮,搞不懂更容易半途而廢,如果近視眼就看不到佛法是真正利益生命可以福慧雙修永不退轉的依靠,只有通達教法義理在生活中觀修實證才能做到永不放棄,再看到年輕學長有外科醫生、還有讀研究生、還有老師都在那麼繁忙中還抽空學習正法,我開始鼓勵自己,咬牙一定搞懂,我身邊能有這樣的善知識普正法,我如果不學豈不在第八識中又播種了一顆惡種子,遇上了就是我的累世福報,我給自己做工作!萬法唯識轉識成智我並不陌生,以前參加過類似工作坊,但和這樣在教義上一絲不苟的運用邏輯辯證科學學習佛法我是第一次,非常感恩唐老師讓我大開眼界,特別是唐老師培養年輕一代人才,述而不作,運用一代先儒李炳南教授的教材論點傳承道統文化的正法延續,令我折服,唐老師火眼金睛博學多才,我只需緊緊跟上就好,一邊學習課程一邊學習老師的教學風格,還有學習中的生活安排,飯菜格外的香美可口,衛生乾淨整潔,就連最細小的喝水和處理垃圾都人性化中井然有序,課上的問答式講解,令人思考中加深印象,課後的組織討論再次消化沉澱,這樣殊勝的安排就是大美的享受,感恩學習正法感恩老師點滴佈陣用心良苦,我下定決心好好學習,不辜負唐老師白老師更不辜負自己遇上恩師,參展學習結束了,我的正法學習之路才開始了,知道了路就不怕遠,我甘願故我喜悅!

              

酒儒

◎微妙緣起

二0一八年三月,唐老師授課間,學生曾幾次聽聞「明年要辦孔德成先生百年紀念展,希望大家能投入導覽志工的行列。」心想,一年後的事,現在就開始募兵,必是重要活動。雖然對孔先生連皮毛認識都談不上,但覺這是對孔子報恩千載難逢的時機,並感恩學會對茅茹讀書會的厚愛,所以當下就默許-全力以赴!

 

◎培訓課程

二0一八年九月開始培訓,共有十九位老師(多半是孔先生的得意門生),用十個週六,上一整天的課程,來迎接二0一九年一月十九日,在國父紀念館辦理的紀念展開幕,及為期二十三天的展覽。課程之外,另有志工行前會議,分組進行,沙盤推演,熱烈討論可能發生的狀況,定期回報工作進度,學會蓄勢待發,瀰漫著欣欣向榮的儒者之風。

除了藉由諸位老師介紹孔先生,學會還準備汪士淳先生著的《儒者行》、中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協會編輯的《孔德成先生合集》(包括日記、文集、法書共三冊)人手一套,各自用功,以充實導覽內涵,挑戰的是沒人確知展出的物件,更不知展場擺放的位置,所以只能先就各片段了解,待開幕後再串連成完整的導覽故事。

 

◎認識聖人

在閱讀資料的過程,才知孔先生一生傳奇的事蹟,從出生傳奇,稚齡當家,抗日離鄉,乘桴來臺,孔府浩劫,周遊列國,道統傳承等,愈發感到孔先生看似平凡的偉大,一生命運的大起大落,從不怨天尤人,如其詩句「阮籍口無臧否語,陳登心有敬恭人」是其為人處世的準則,典範垂長。

孔先生在重慶其中四年的日記,除了鄉愁,及對身世的感嘆,更有對家人、朋友、部屬,對國家,對國際局勢的關懷。適值中日抗戰,雖是烽火連天,不時要躲警報的日子,卻能在「萬馬無聲秋塞月,一燈有味夜窗書」的境界中,讀完二百多部書,那時大後方人文薈萃,典籍資料豐富,於是最壞時機反成最好時機,大量閱讀,切磋琢磨,孕育豐厚的底蘊,尤其專長的《三禮》化為生活的情調,時時處處以禮待人處事。

    

◎作育英才

一九四九年大陸變色,孔先生(二十九歲)舉家遷臺,三十五歲就任教於臺灣大學研究所,教授「三禮」、「金文」、「古器物學」。雖擁有國大代表、總統府資政等官銜,孔先生最喜歡的職務是教學,一生「學不厭,教不倦」。依孔先生弟子描述,孔老師以「博文約禮」的態度治學、行事,要專精於一門學問,也要兼顧其他相輔相成的學問;以「頭重腳輕」的方法給學生上課,也就是先嚴格要求堅實的基礎,往後就能開閤自如。孔老師上課「望之儼然」,下課則「即之也溫」,課中學生若有絕妙答,老師桌子一拍,說,太好了!喝酒去!不管杯子大小,不管酒精濃度高低,舉杯必乾,孔先生服膺丁惟汾老師所言,有酒量而不喝,就不真誠!勸酒的話是「乾了!沒乾,成甚麼樣子!」因而享有「酒霸」之稱。厲害的是「惟酒無量,不及亂」酒後還能任運揮毫,妙筆生花。作育英才直到生命的最後,正如曾子所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弘揚儒學

孔先生應邀到日本、韓國、越南及歐洲八國等地,作學術文化交流,或作專題演講,以闡揚中華文化道統,如同孔子當年周遊列國,無非期望世界大同;在國內則有賴昔奉祀官府主任秘書李炳南先生(雪廬老人),講授《禮記》、《論語》、詩選等經典,也是用盡最後一滴心血,期為安定社會人心,「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這首《殘燭》是雪公的詩,恰可做為老人一生的寫照。

 

◎自助天助

如此一位大德,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難窺其浩瀚的內涵,要如何適任地導覽,實為一艱鉅的任務。本著「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中心思想,懷著好樂學習的熱誠,上課聽清楚、回家想清楚、導覽說清楚,將孔先生的風範,化為心志,並虔誠祈請孔夫子加被,相信,進入展覽場聖府之門,即能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

 

◎展場現形

所接觸的參觀者中,有書法愛好者、有來自大陸、日本、英國的遠客、也有展品的主人、有一九八四年孔先生訪問歐洲時,駐比利時的外交官、有拍攝孔先生在第五研究室上課的臺大中文系教職員、有孔廟導覽志工……,臥虎藏龍,深藏不露,在導覽過程中,相互問答,才得知其身分,趕緊為自己班門弄斧致歉,轉以請教方式,對孔先生的風範,有更深的了解,例如:臺大教職員提到,當時韓國貴賓,到學校拜訪孔先生,因人數眾多,僅幾位代表入招待室,其他同行者在室外,當室內代表行五體投地跪拜禮,室外貴賓同步行跪拜禮,可見對孔先生是極高的尊重。另齊益壽教授也讚歎:這是我參觀各種展出,導覽團隊最優質的一次。

又有幾位參觀者說,他看展十幾年來,第一次遇到導覽二小時的志工,末學回答,觀待各位對展品的興趣,及對解說的互動,我們才能在此共度美好時光!相對也有導覽中,頻頻看錶的參觀者,即知其心已不在展場,該停就停,千萬不能將所知,像長江黃河般傾洩而出。導覽除了要懂展件,更要懂人心,才能適時地把佳作,媒介給知音,「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期許儒家道統永流傳!

 

佳明

若非兒時好友曉青的再三邀約,自己應該不會前往孔上公展,並重新回憶起在童年時,由外婆口傳有關家族歷史之軼聞記趣。

自今年初,當聽到有人要舉辦孔德成的展覽時,腦中就浮現,這個名字,不就是自己兒時,在孫姨婆家所見的一幅字畫上的署名嗎?沒想到,在進一步向好友瞭解之下,竟然發現,原來外婆曾提起過的爺爺,竟然與孔上公之妻孫琪方的祖父是同一位-清光緒帝的老師孫家鼐。在我的印象中,外婆曾說過,在他祖父的那一代共有五位兄弟,而這五兄弟的孫子,均可稱呼這五位兄弟彼此為爺爺,我想,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外婆和孫琪方女士皆稱孫文正公為爺爺。而外婆所知的孫家鼐,是一位時常手握《資治通鑑》的狀元郎,在他們家中,還有皇帝御賜的馬鞭。只是,由於外婆希望自己的後代不要倚仗先人的成就,乃是要靠自己的努力來享受人生的成果,因此並沒有向兒女和子孫提及過多家族顯赫的過往。直到如今,我們能掌握的家族史料仍十分有限。然而,這個封存已久的秘境,卻因為孔上公展,而重新開啟。

當進入這個展覽中,一個令人感到有趣的展物出現了。這個展物是孔上公與其妻的結婚證書。然而,吸引我目光的地方,不是這張古老的文件,乃是其上的證婚人竟然是韓復榘。雖然我們在中國近代史上讀過此人的名字,但因為聽過外公和韓復榘的歷史恩怨,因此我對他的印象特別深刻。我知道當蔣中正在西安事變中被軟禁時,韓復榘還曾致電表明支持張、楊(張學良、楊虎城),韓蔣的關係是緊張而對立。然而,從孔上公的紀錄片中,我得知,將蔣中正視為父執輩的孔上公,正是為了等待蔣中正能出席婚禮,而將娶親儀式延遲到了下午三點,只是很不幸地,在婚禮那天,蔣中正正是受到西安事變影響而無法出席。我想像著,孔上公一生有許多艱難的遭遇,當自己所敬愛的人缺席了婚禮,心中是多麼遺憾。但假若這一天,韓蔣兩人,都同時出席了孔上公的婚禮,歷史又會如何演變?是仇人相遇還是因西安事變將兩人分開較好?是韓的勢力太龐大,不請他來證婚會得罪人?還是因孔上公的為人,讓所有人願意暫放恩怨,到場祝賀?究竟真相如何,無從查考,但我願相信是因孔上公的心量,能讓祝福勝過情仇。

也因為韓復榘的名字再次映入眼簾,所以我也開始去查考關於外公劉志平的生平。按照母親的陳述,外公是一位嚴父,兒女們都怕他。但他也是一位喜歡追求公理又愛國的漢子。如果看到國旗退色,便會激動的查問懸掛國旗的人,怎能不將國旗好好地保存?我想,也是因為具有如此性格,外公才會在年少時離鄉背井,加入了革命的腳步。我曾聽外婆說,外公的父親曾任哈爾濱商會會長,家中金山銀山,希望外公從商,只是外公執意要赴北大讀書,於是就不再倚靠家中的供應。按照史料記載,外公一生曾任中國國民黨山東省黨部組織部部長、國民政府外交部亞州司司長、國民黨中央參議員、制憲國民大會代表、南京市法院院長,和立法院立法委員。在國民黨黨史中的CC派系中,可見外公被蔣中正派去山東與韓復榘交涉的故事一二。外公的一生,歷經風浪,而他的結髮,我的外婆,也是位充滿特別經歷的女子。

外婆是於民國元年出生,由於曾住在天津法租界區,從中學起,其父便為她聘請了一位法國女仕來教授她法文。在外婆父親(外曾祖父)的鼓勵下,外婆一路從河北法商學院讀到德國柏林大學的法律系。外婆歷經軍閥時期,學生時期參加過許多愛國救國運動,有時俏皮也為安全起見,會與丫環彼此對換裝束出門看戲。外婆是家中長女,由於父親曾任山西第二高等審判分廳監督推事,因此外婆曾跟隨其父遷至山西,並曉得其父曾調閱蘇三起解故事的原案文件,表明真有其事。在外曾祖父的支持下,外婆於十九歲就獨自搭上了火車,經西伯利亞鐵路一路前往歐洲。外婆說,自己原本預定前往法國留學,但聽聞德國的強盛,因此轉往了德國。外婆一生非常守時,而這個好習慣的建立,是來自一次與德國教授中午十二點的午餐之約。由於深受中國文化客氣謙讓的影響,外婆深怕準時赴席是一種貪吃的表現,因此就刻意延緩片刻,沒想到,錯過了十二點正,那位教授就先行離去。此後,外婆再也沒有遲到過。

外婆出身官宦世家,外婆的母親蔣氏的長姊則是嫁到了浙江海寧查家,即金庸的家系。外婆的父親孫觀圻,在晚清時期便已前往日本求學,並畢業於日本中央大學法律系(據網路史料),在清廷中,是為法政科進士。其最著名的事蹟,便是擔任民國初年軍閥孫傳芳遇刺案的委任律師。外婆說,當其父要娶其母前,還曾表明希望未來的妻子要多具備學識,也因此,其母蔣氏再次進入女子學堂,完成了孫父的願望。也因為在這樣的家中成長,外婆的心胸寬闊,與孫子輩甚至毫無代溝。

記憶中,外婆說過一句名言:「人必須在良好的環境中受長期的薰陶,才能真正的潛移默化,學會正確的禮儀文化和生活之道。」在以往,我對這句話的意象只停留在肚腹穿著之上。然而,在參與了此次孔上公的展覽之後,此話對我的涵義,就不僅於吃穿。經過反思,我覺得我們的社會,早已失去能夠延續三代傳承美好文化的能力。從父至子及孫,每一代都在經歷孤獨和失去。我想這次舉辦孔上公文物特展的目的,就是欲尋回一個美好的文化。但要如何建構一個長久而良好的環境,為下一代建立起曾有的禮儀觀,仍是我們這一代要發省、努力的。若各人能盡一份責任,繼續傳遞這份精神,那麼此次的展覽將更有價值。最後,謝謝我的同學之邀,也謝謝所有成就此展的朋友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