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期::共修研學

二0一九年唯識簡介講座消文(一)

所依六經十一論

心外不成乃修觀

二障能破見世俗

依他而起內心顯

 

在一部經的開展前會先介紹傳承,介紹傳承的目的有三,首先是對論主的教證功德生起信心,方能對他所傳教法生起信心;第二是感恩,沒有作者造論,我們無福深入經藏;第三是傳承,學習唯識成為聖教弘揚與傳承者,這是人生最大的善業與福報。

世親菩薩是唯識學傳承很重要的人物,是以簡金武老師的《唯識簡介》於代序中引用兩首詩偈,讚歎世親菩薩對唯識學的貢獻,以及對淨土法門的弘揚。世親菩薩依《佛說無量壽經》造《往生論》,並開示「五念門」,為無量壽經的修學法,勸發有情求生西方,是「解在唯識,行在淨土」的典範,也作為我們學習《唯識簡介》的目標、方向。

世親菩薩在佛滅度後的九百年,出生於北天竺的富婁沙富羅國(亦稱為丈夫國)。父親是婆羅門,姓憍尸迦,他有兄弟各一,哥哥是無著菩薩,弟弟是獅子覺,三兄弟都是人才。

世親論師最初在小乘的薩婆多部出家,總共造了小乘論五百部,而且不信大乘,他說「大乘非佛說」,造了謗法的重罪業。

後來無著菩薩示現生病,世親論師趕來相見。見面後無著說我的病是因你(世親)而生,因為你造了謗大乘教法的罪。弟弟固然覺得哥哥說得非常悲切,但不服氣,所以哥哥就趁這個機會宣說大乘的教義,弟弟終於體悟,並且在大乘的學習上產生很多的法喜。世親悔恨過去謗法的罪業,想要割舌頭謝罪懺悔。無著菩薩云:即便是長劫割舌贖罪都無法消除謗法罪!過去以舌頭來毀謗大乘,今後也要以舌頭來弘揚大乘,唯有這樣才能懺除罪愆。從此世親論師就轉弘大乘,並且注解佛經,包括了《華嚴經》、《涅槃經》、《法華經》、《般若經》、《維摩經》、《勝鬘經》等大乘論五百部;合前面的小乘論五百部、號稱為千部論主。

世親菩薩能夠改變命運,關鍵在遇到善知識。

世親論師享年八十歲,他雖然行跡示現於凡夫,但實際理地上是四善根中的明得薩埵,屬於煖位,明就是開始得智慧火的明相,在定中修觀(不斷串習空性的修學法),對於空性的義理越來越明白,謂之明得位。

世親菩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有四位著名弟子在不同方面的成就超過老師:功德光論師精通戒律,著有《律經》。堅固慧論師精通俱舍,著有《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解脫軍論師以中觀見通達般若經,著有《二萬五千頌般若經現觀莊嚴論釋》。陳那論師在因明的成就勝出,著有《集量論》、《因明正理門論》。

 

表解架構分析

 

表解的(甲)定義,標舉「識原於性」和「萬法唯識」,即是整個唯識學的總綱。底下(甲子)和(甲丑)分別闡釋識原於性和萬法唯識。因此(甲)定義又可為「總說」,(甲子)和(甲丑)為「別說」。以上是唯識宗之「教」。(甲寅)則是「唯識修觀」,各宗都有「教觀」,此即唯識宗之「觀」,在入定前不斷串習唯識的教理,能比量通達法在心外不成立,即是該法的圓成實性(唯識宗的空性),法在心內顯現為勝義有,即是該法的依他起性,入定後依所觀境串習所學唯識的教理,最後現證空性,破人我執和法我執,即是「依教修觀」,也就是由「比量」到「現量」認識這個宇宙萬法的真實相。

老人將複雜的唯識教理收攝成簡短的《唯識簡介》,讓人以為唯識學很簡單,實則是老人對經教的通達,才有能力作這樣架構式的歸納整理,是一個整體的認識,有脈絡、次第,可說《唯識簡介》就是唯識宗所依六經十一論的精華!我們不僅眼前要學習《唯識簡介》,作為將來入六經十一論的善巧方便,也要學習老人治表的功力,解經的方法,以及抉擇古注的能力,培養自己成為有見地,有格局,有氣度的讀書人,能自行,能化他,能在混亂的時代裡為眾生理出一條出路。

 

(甲)定義

 

唯識簡介是雪廬老人以作表的方式綱要說明唯識宗的宗派見,是了解相宗的最佳入門。所謂唯識,唯乃唯獨、唯有之義,識即吾人之心識,簡而言之唯識宗所要立的宗為心外法無,心內法有,確立一切法的本質即是心識。為了能更深刻的理解這樣的內涵,應從定義下手,這是第一表訂為(甲)定義的原因。

 

推由

諸法「推由」,窮究萬法的源頭,分析了解我們的現象界是如何來的,它的究竟真相是什麼?此乃至關重要,因學習佛法的目的在於求解脫,而欲解脫除了洞察真相之外別無他法。

 

萬法唯識

唯識宗說萬法之由有二,萬法為識與識源於性。何謂萬法為識?指一切諸法都是心識的顯現,人們所見聞覺知的諸多現象,都是內心所顯,全無外境。唯識宗又是如何成立這樣的宗義?其理據眾多,簡述其二如下。

首先,諸法成立的可能僅有兩分,若非心外,則是心內,反之亦然。古印度佛教的下部宗派如有部、經部皆認為法在心外實有,並由最微細且不可分割的粒子堆疊而成,稱之為「鄰虛塵」或「無方分」,義即鄰近虛空或無法辨別其自身方位之微塵;其概念猶如現代的科學家一般,物質是粒子堆疊,隨著科技進步,過去最小粒子如原子,現代的最小例子如夸克等。唯識宗的經師反問下部宗派,若有一不可分割之粒子存在,且無法辨別其上下左右等方位,又言法為該粒子所堆積,此說應成矛盾。試想當兩個「無方分微塵」堆疊時,誰是誰的左方,誰又是誰的右方?若指不出方位,則不能堆積,若能指出方位,那理應還能再分割,如何說是最小。可見無方分微塵這樣的概念根本不能成立,既然法在心外且由最小粒子堆疊的概念根本說不通,可見法僅是心內的顯現,外境是一分都沒有。

唯識宗除了站在下部宗派的立場之上成立其唯識義外,更進一步提出「一水四見」的論點。經云,水雖同為眾生所共見,但人見為水,天見為琉璃,餓鬼見為膿血,而魚蝦見為宅舍。世間的依報環境,依著有情過去所造不同的業,而有種種的顯現,若水能於外境成立,理應所有眾生都見水如水,不可能有種種差別。若以日常生活為例,我們所用之金錢財貨,於狗貓雞鴨身上亦不能生起,或可以生,則小狗也應見錢眼開。

依上述所言來解釋唯識宗義之建立雖不完足,但也已說個大半。可見萬法都是心識的顯現,即「萬法唯識」,依此繼而通達「唯識之教」乃欲成立心外無法,「即用顯體」乃言心是境體,因為境界是心識的顯現,離不開心而獨有,故以心為體,兩者結合以「遮無外境」。

 

識原於性

若繼續探究其理,若一切現象皆由識而來,那麼識又從何而來?由唯識的宗派見,我們將會得出一個答案,萬法的究竟處即是「識原於性」。性是指法性,萬法的體性,法沒有在心外獨立存在的體性,即是該法的體性,也就是該法的空性。此處的空乃他性空而非自性空,其空為心外無法,因心外無故言空,此空意欲引向心內實有,更特別是為了導向第八識的概念,無論心境皆從第八識生,故此法性可解作空性及第八識。而「法性離言」亦從二解,若言空性,則心外無法,又從何說起?若言第八識,其雖能生萬法,但萬法又非第八識,無從指陳,自然「本不可說」。

通達法在心外成立的體性了不可得,一切法皆是心內所顯,並依此見地通達法性,窮究萬法的真相是心外無法,即是法的空性,同時又通達心內實有,並皆由第八識所生。透過如上定義便能概略了解唯識宗的主要思想。

 

(甲子)性識之別(釋識原於性)

 

三能變

◎一能變

性是指法在心外不成立的性,引向心內所顯,指的就是第八識。所以識原於性這邊所講的主體是指第八識。

首先,表上的空白的圓圈所代表的是第八識清空的狀態,這是一個成佛之後的理想的狀態。

隔壁畫的黑色點點圓圈,點點代表我們在第八識的善惡業的種子,成立第八識的善惡業種子以解釋因果不失的概念。一切種子皆由因來,每個因又可以不斷的往前推因,因此這個圖所代表的是我們在第八識裡頭的種子無始以來就有染污、不清淨的狀態。

為了表示第八識能夠達到清空的理想狀態,而成立一能變。

 

◎二能變

二能變指的是第七識,把它安立為二能變的理由,是因為存放在第八識的種子需要有「我」才能發揮功能,使業種成為我的種子,我受果報,而第八識的見分又不是我,所以安立第七識為執我,成為二能變。

 

◎三能變

三能變指的就是前六識緣第八識的作用,前六識分別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由於第七識的作用只有緣第八識的見分為我,不能顯現第八識的根身、器界、種子,第八識的種子顯現為果時,需透過第六識來納受,顯現的方式為下:眼識依眼根緣色塵,讓我們能看見;耳識依耳根緣聲塵,讓我們能聽見;鼻識依鼻根緣香塵,讓我們能嗅味;舌識依舌根緣味塵,讓我們能嚐味道;身識依身根緣觸塵,讓我們碰觸色塵有感覺(例如冷暖澀滑等);意識依意根緣法塵,讓我們能思考分別。而上述色、聲、香、味、觸、法大家所見皆不同,因為前六識所緣,其實是依據第八識的本質相分變現出六識各個的影像相分,可知除第八識、第七識之外還有前六識,因此成立三能變。

由此可知,其實一變、二變、三變也可以一起說,三個作用同時發生,但不妨稱為三能變。

 

◎注一:法性如是

萬事萬物歸宗如何?此乃以簡馭繁之大哉問,從古至今中西各派若想成為傑出的理論,都需要回答此大哉問。到底萬法的體性為何?依據唯識宗的定義,萬法的體性是第八識,一切法唯心識所變現,在中國經典中也有兩部書試圖解釋萬法的體性,第一本是《周易》,《周易》的核心思想是太極,所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萬事萬物是從太極生陰陽兩儀,由陰陽的變化組合而有太陽、太陰、少陰、少陽四象。四象對應四季,少陽是春、太陽是夏、少陰是秋、太陰是冬。

什麼是「太極」?依據易經繫辭傳「易無體而神無方」,太極是窮盡到邊界,那「無極」是「太極」嗎?無極是無邊界之意,《周易》及《繫辭傳》都沒有「無極」二字,無極是陳摶和邵康節發展出來的概念,老子思想也有「復歸於無極」。窮盡到邊界或是沒有邊界二者都是涵遍義,唯識宗的第八識涵遍萬法,可見唯識的第八識和易經的太極或老子的無極,雖因功能作用不同而安立不同名言,但都屬遍覆萬法的概念範疇。

《列子》這部書也是在解釋現象界,其中天瑞篇:「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若運用列子中的這四個概念來解釋中陰身,中陰身之前已有形成中陰身的業(十二因緣愛取有的有),這好比是太易。當一個人過世時,他的神識離開身體(彼滅)成為中陰身(此生),這好比是太始,已具下一生之形,例如投生畜生道的狗時,中陰身有狗形,已具有四肢與尾巴,或投生人道,就有人的形體與直立行走,這是形之始。中陰身見到要投生的該道有父精母血的結合,中陰身就被業力所推動去緣這個可欲境,則形成該道的形體。謂之質之始。

 

◎注二:不動唯性

「性」有不改義,不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該法的體性是該法的真相(該法的真實面目)。

佛所證悟的空性(破二障所顯現的空性)名曰真如,意義為真實存在境界上的;唯識宗的空性義是「法在心外不成立」,然此空性義指向「法在心內有」。依唯識宗,萬法的體性是心識,心識的體性是第八識。無始劫以來這些密密麻麻的有漏種子貯存在我們的第八識,修行人因修行解脫道所生的智慧力,此之慧力能將有漏種的體性轉為無漏,或是慧力將阿賴耶識有漏種清除的這一分,是唯識宗的真如本性。

 

集起唯心

集是「收集」、起是「現起」。前七識造作的善惡種子收藏在第八識,種子遇境逢緣現起果報,不論收集與現起都是第八識的功能,而且只有第八識有這樣的倉庫功能,不會漏掉任何一個種子。

 

了別唯識

通說八個識都是了別境界,別說了別粗顯境界如色、聲、香、味、觸、法等,就是指前六識。故細究「心識」一詞,「心」取其收集的功能;「識」取其了別的功能。

 

計實唯境

計者,計度執著;實者,實有。計度執著假必依實、離開境界沒有心識可得,這樣與唯識宗相違的立場,代表是中觀自續派清辯論師。清辯論師主張名言之外尋覓該法的體性了不可得,這是該法的空性。清辯論師是空宗,護法論師是有宗,雖空宗有宗不能相融合,但清辯論師定義空性是名言之外沒有體性;護法論師定義空性是心外無法,他們在建立真諦的方法上都是採取劃出範圍與界限。在世俗諦上,清辯論師主張離開境界沒有心識可得,例如杯子的眼是要藉著杯子才能生起,名言是能顯現、心識是所顯現,杯子只有觀待能認知杯子的人,觀待他的概念而成立有杯子,這是該法的世俗諦。該法觀待名言才能顯現,名言之外沒有體性是該法的勝義諦,名言之內有體性是該法的世俗諦,以上是中觀自續派的見解。(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