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期::孔學一隅-三字經簡說
三字經簡說(九)
興衰存亡難解
史料分析抉擇
因果前後關聯
最怕以偏概全
魏蜀吳 爭漢鼎 號三國 迄兩晉
魏國、蜀國、吳國都想爭得漢家天下,這段時期稱為三國鼎立,直到司馬炎繼起,統一天下建立晉朝。但爆發永嘉之禍,因五胡亂華,國都南遷到建康(今南京),晉朝以此為分野而有西晉與東晉之分。
東漢末年政經局勢解體,舊的統一政權趨向衰敗,而新的政權卻無法穩固安定社會。從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篡漢自立為魏文帝算起到復歸統一,前後整整經歷三百九十四年,史上稱這段漫長又動盪的分裂時期為魏晉南北朝。這四個世紀中,僅有短短的三十一年,勉強稱得上是統一的局面,可見這四個世紀間,中國國土和政權分崩割據已是常態。
東漢失去實質政權,中原地區陷入混亂,應該唯一的正統傳承一分為三,魏蜀吳相繼稱帝。東漢全盛時期有五千萬人口,東漢末年黃巾之亂爆發後(西元一八四年),人口銳減,到了西元二世紀末的三國末期時的人口紀錄是七百六十七萬人。這時的人口因為戰禍而銳減並四處遷徙,為了填補勞力缺口,曹操將在內蒙古西部游牧的匈奴人遷移到山西高原,埋下日後五胡亂華的後患。
經過了一百多年的動亂後,西元二八零年晉武帝司馬炎終於統一中國,但隨著司馬炎駕崩,西晉宗室皇位之爭愈演愈烈,從八王之亂到永嘉之亂,中國又逐步走向天下大亂的崩潰局面。根據錢穆先生的分析,晉室的弱點在於陰謀篡魏,因此即便想提倡名教治國,卻只能倡孝,無法倡忠。再則貴族教育不彰,家庭腐化,子孫庸弱,種下敗因。
永嘉之亂後,匈奴的王族劉淵在山西自稱漢王,先後俘虜了晉懷帝與晉愍帝,晉室滅亡。此後整整一年的時間,中國世界出現帝王統治的空窗期,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清朝末代皇帝,兩千多年間就這一年中國世界連個正統皇帝都沒有。
西元三一八年,晉朝皇族司馬睿在長江以南的建康即位,是為東晉元帝。東晉一百零四年的歷史裡,朝綱弛紊,北方未有安寧,終究步上滅亡。
宋齊繼 梁陳承 為南朝 都金陵
東晉滅亡後,南方繼而起之的是宋,宋被南齊取代,南齊接著又被梁、陳取而代之,這時期稱為南朝,都是以金陵為國都。
東晉末年,劉裕篡位稱帝,是為宋武帝,史稱劉宋,短短六十年國祚就傳了八個皇帝。蕭道成篡宋自立,國號齊,傳四世七主只有二十四年就被蕭衍所篡。梁武帝蕭衍在位四十八年,勤政愛民,但晚年因為侯景之亂而元氣大傷,被陳霸先篡位。南朝梁從梁武帝建國後傳三世四主共五十六年。陳霸先所建立的陳國也只有短短三十三年就被隋文帝楊堅所滅。
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都是以位在南方的金陵為首都,因此稱為南朝。這四個朝代和之前的魏、晉的共通點在於全部都是經過篡位而推翻前朝改朝換代。上下交相亂的結果,民心之不安可想而知。
北元魏 分東西 宇文周 與高齊
北元魏,即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取代西魏的是建立北周的宇文覺,取代東魏的是建立北齊的高洋。
五胡(匈奴、鮮卑、氐、羌、羯)亂華導致西晉滅亡,王室南遷。與匈奴一樣在曹魏時期移居華北地帶的多個游牧民族在五胡亂華後的混亂期,先後在北方建立了十六個國家,所以史稱五胡十六國。
胡人之所以能統治中國北方,主要是胡人雜居內地,久受漢文化教育並自相團結,且北方世家大族未因戰亂南遷者,多與胡人合作。其中匈奴人與鮮卑人漢化得最早因此也最先崛起。而其中曾經一統北方的北魏,直到西元439年,傳到孝文帝時,大力推行漢化,國力鼎盛,改姓元,因此北魏又稱元魏。
北魏孝武帝時,權臣高歡把持朝政,孝武帝因此西奔關中依附鎮守長安宇文泰,史稱西魏。高歡因此另立孝靜帝,遷都於鄴,史稱東魏。後來高歡之子高洋篡位,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或高齊。而西魏也被宇文覺所篡,改號為周,史稱北周或宇文周。北周武帝宇文邕英勇善戰,一舉滅了北齊,統一北方。但宇文邕僅短短在位六年即過世,繼位的皇帝沉湎酒色,又將帝位傳給了年僅七歲的兒子,因此給了大臣楊堅崛起的機會。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傳 失統緒
直到楊堅建立隋朝,才一統天下,結束東漢末年以來超過兩百年的混亂。但文帝傳給隋煬帝後就亡國了。
北周最後一個皇帝是楊堅的外孫,楊堅以輔佐小皇帝為名而掌握政治及軍事大權,繼而逼迫外孫禪位,改國號為隋。
隋朝國祚僅短短三十多年,但隋朝終結了東漢末年以來將近四百年的大分裂時代,統一南北、勵精圖治。隋文帝簡化刑法、進行人口普查以擴大稅基,開辦科舉制度、不問門第。根據文獻通考,古今稱國計之富莫如隋。且人口的增加也是自漢代以來最為迅速的,在隋煬帝大業二年,人口就達到四千六百多萬人,遠勝過東漢鼎盛之時。
然而,性好節儉的隋文帝被次子楊廣蒙蔽,廢了太子楊勇,傳位楊廣,是為隋煬帝。隋煬帝即位後下令營建新都、開鑿人工運河並於沿岸興建四十多處行宮、以及三次遠征高句麗均無功而返。好大喜功的隋煬帝在位僅十四年,但官吏殘暴、百姓無依、盜賊四起、群雄競起割據天下,隋朝國勢迅速由盛而衰,由衰至亡。
唐高祖 起義師 除隋亂 創國基
二十傳 三百載 梁滅之 國乃改
唐高祖李淵,以正義之軍平定了隋朝的混亂,創建了唐朝的根基。傳了十四世二十個皇帝,共兩百九十年,直到朱全忠篡位改國號為梁。
唐高祖李淵和隋煬帝楊廣是親表兄弟,隋煬帝在揚州時禁衛軍叛變,於叛變中喪命。李淵因此稱帝,國號『唐』,後世稱之為唐高祖。李淵麾下的軍隊在五年之內掃蕩群雄,結束隋末的混亂,再次一統中國,其中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大小與役戰無不勝,居功厥偉。
李世民即位後開創歷史上的貞觀之治,是為唐太宗。唐太宗勤於聽政,且身邊人才濟濟,房玄齡、杜如晦、李靖、魏徵…英才輩出,君臣上下,共同望治、齊一努力,政治修明、民力富厚,為唐朝三百年統治定下基礎。
但唐朝在唐玄宗統治的四十四年間,國勢由極盛轉衰。安史之亂成為唐朝運勢的分水嶺,安史亂後,藩鎮割據,這些統領地方的武人多為歸化的胡人或降將,勢力大者相互聯姻勾結,甚至可以不貢賦納稅,因此形成強枝弱幹、地方勢力坐大的情況。唐朝末年接連爆發王仙芝之亂和黃巢之亂,唐代三百年的國基終於在地方的騷亂中傾覆,中國再次陷入五代十國、頻繁改朝換代的混亂。
梁唐晉 及漢周 稱五代 皆有由
梁唐晉漢周合稱五代,五個朝代的興替都是有因由的。
唐朝末年黃巢之亂,黃巢手下大將朱溫背叛黃巢,協助唐朝平定亂世而受到朝廷重用,並逐漸大權在握,先殺宦官後殺朝臣,逼迫哀宗讓位進而建立後梁政權,是為梁太祖。然朱溫雖然推翻唐朝,卻無法取代天下共主的地位,後梁其實只是一個割據中原的藩鎮政權,並無法收拾唐末以來分崩離析、各地割據為王的局面。
唐朝末年由於藩鎮割據,地方自擁兵權,所謂的五代其實是藩鎮的延續,版圖限於黃河渭水下游一帶,短短五十四年間換了五個朝代、八個姓氏、十四個皇帝。開國國君有三個是胡人、一個是流寇(梁)、一個是募兵(周)。其中國祚最長的是後梁十七年,最短的是後漢四年,而且四年間還換了兩個皇帝。可見當時中國北方已經達到最動亂不堪的時代,只要擁有兵權者皆有機會自立為王,驕兵逐帥、強帥易主已是常態,這些皇帝都是誰的勢力強就誰當政,一旦有機可趁就篡位,一個篡一個,無有忠義之情。
後周郭威是五代第一個黃袍加身稱帝者,他積極展開政治、軍事、經濟改革,陸續收拾北方殘破的分裂勢力,養子柴榮即位,重用文人、矯除武人貪暴的習性、招募農人開墾以充實政府財力,南征北討頗有作為,這些措施都為日後宋朝一統中原奠下基礎。然而柴榮早逝,留下孤兒寡母,給了手下大將趙匡胤建立宋朝的機會。
炎宋興 受周禪 十八傳 南北混
年幼的後周恭帝甫繼位就禪位給陳橋兵變皇袍加身的趙匡胤,趙匡胤建立宋朝。北宋和南宋共傳了十八位君主。
炎宋:延續秦漢時期陰陽家的五行學說,而以五行相生相剋的道裡來附會帝王朝代的更替之說和人事的興衰。宋人認為趙匡胤受命為帝王時正值五行的火運,具有火德,故稱炎宋。
從唐朝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的分裂與衰敗之後,趙匡胤重新創建了一個統一的中央政權,但和之前的秦、漢、隋、唐曾有的富強所不同的是,宋朝始終擺脫不了飽受北方威脅的貧弱命運。趙匡胤深知擁兵自重自立的歷史積習,因此『杯酒釋兵權』革除地方兵權勢力的威脅,將吏治、兵權、財賦等權力統一由中央管理,並且大量舉士重用文官。但外患頻仍,大舉養兵養士的結果則造成冗兵冗官,對外不振,對內積弱。讀書人亟欲變法,卻導致新舊黨爭,朝廷大傷元氣,終於爆發靖康之難,金兵南下擄走徽、欽二宗及皇室后妃、太子、宗戚三千人。
徽宗唯一倖存的兒子趙構南渡稱帝,在臨安(今杭州)即位,從此北方為金人勢力,宋朝偏安江南,是為南宋。北宋和南宋共維持了三百二十年,方為蒙古所滅。
遼與金 皆稱帝 元滅金 絕宋世
輿圖廣 超前代 九十年 國祚廢
遼國與金國先後在北方稱帝建立政權,元朝滅了金國、斷絕了宋朝的時代,建立了超越歷代的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元朝在中原的政權只傳了八十九年就被後起的明朝給趕回了蒙古高原。
西元九一六年,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遼國,任用漢人謀士、改革制度、建造城郭、進行農業建設、創造文字。在農牧業的發展後援下,契丹的騎兵逐漸成為能與中原王朝相敵對的重要力量,遼國得以統治中國北部兩百多年,成為中原政權的心頭大患。宋真宗年間和遼國幾場戰役均僵持不下,因而簽定潭淵之盟,雙方約為兄弟,宋朝必須每年納幣、納絹給遼國,但換來了此後一百多年的和平。而這段和平時期,給了宋朝文化與經濟高度發展的契機,同時也讓遼國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對亞洲北方的部族興兵,遼國最強盛時期統一了蒙古草原及東北的黑龍江與遼河流域,版圖比宋朝整整大了一倍之多。
當遼國因為內亂而衰敗時,黑龍江流域的女真人崛起,完顏阿骨打稱帝,國號『金』,女真人在北方擊潰遼國讓宋朝朝廷喜出望外,約定與金國聯盟共同攻打遼國,未料,金國輕易取勝,大宋卻潰不成軍,金國後來一舉滅了遼國,又順勢進攻開封,收拾了北宋王朝。
宋高宗建立南宋,在是否北伐奪回失土、救回徽、欽二帝的政策上選擇了與金國議和,從此陷入「和」與「戰」的擺盪循環中。數十年後,先後臣服於遼、金的蒙古人悄悄在北方草原興起,成吉思汗統一北方草原,不再向金國俯首稱臣,繼任的窩闊台要求與南宋聯盟,合力滅除金國,金朝末代皇帝曾派使者求見宋理宗,提及金與宋是唇亡齒寒的關係,金朝一但滅亡,南宋滅亡的日子也不會太遠。但南宋大臣思及和金國上百年的糾葛積仇,拒絕了金朝的請求並加緊與蒙古的合作,如願滅掉世仇。但金哀宗的預言成真,蒙古滅金後,第二年起對南宋全面開戰。但因為蒙古同時也開闢西征戰線,攻佔今天的俄羅斯、波蘭、匈牙利、渡過歐洲的多瑙河等地,南宋得以多拖延了四十多年,到了忽必烈時期才宣告滅亡。
蒙古人創建了前所未有、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統治中國的時期,從忽必烈攻破臨安成算起到最後一任元順帝被驅逐回大漠,總共只有九十三年,前期對外戰爭不斷、中期政權頻繁更迭,平均每三年換一個皇帝,後期則天災連連、盜賊四起。但元朝僅是失去統治中原的政權,回到大漠後,延續到了最後一位林丹汗之後,蒙古完全臣服於滿清之下。
太祖興 國大明 號洪武 都金陵
迨成祖 遷燕京 十六世 至崇禎
閹禍後 寇內訌 闖逆變 神器終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年號洪武,定都金陵(南京)。明成祖時遷都燕京(北京),明朝總共傳了十六世到崇禎皇帝,因為宦官專政、流寇造反,其中闖王李自成更攻進京城,崇禎皇帝自盡於媒山,明朝因此而結束。
根據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中提到:「除卻漢高祖,中國史上由平民直起為天子的,只有明太祖。這是說明蒙古人的政權之下,絕沒有漢人的地位。因此在蒙古政權被推翻的過程中,沒有讓政權之自身醞釀出權臣或軍閥來操縱這個變局。」
明代是中國在經歷了長年異族統治後,終於再建傳統的漢人政治。但天下大定時,明太祖朱元璋已經六十多歲了,太子早死,孫兒孱弱,為了身後之憂,因此封建諸子、誅殺功臣名將、以嚴刑酷法對待士大夫,並且廢了宰相一職,形成君主集權在握的政治型態。
朱元璋過世後,燕王朱棣叛變,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並將國都從南京遷往北京,修建紫禁城、萬里長城與大運河。明朝傳了十六世,兩百七十六年裡有一百二十一年皇帝不上朝,屢屢因為權臣專政及宦官亂政而朝政腐敗不安,沿海地區倭寇猖獗,政府卻束手無策。
明朝末年流寇四起,崇禎十七年,闖王李自成攻破北京,結束了立國兩百七十七年的明朝。
廿二史 全在茲 載治亂 知興衰
讀史者 考實錄 通古今 若親目
中國的歷史詳細記載在從史記以降到明代的二十二部史書中,內容記錄了各朝各代的太平之世與動亂之世,因此而知道國家的興盛和衰亡的道裡。讀歷史的人一定要考究史料,通達古今之變,這樣對於歷史事件就會像親眼見到一樣清楚明白。
《廿二史》可以指二十二部史書,也可以指二十二個時期。但因為下文的《載治亂》,因此偏向採取第一個說法。
從中國的歷史來看,政治錯綜複雜的混亂時代與平和安定的時代交相輪替。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後有了秦漢帝國;動盪不安的魏晉南北朝後迎來的是隋唐盛世;五代十國後有了宋元明清四朝。
但混亂與分裂的政治亂世並不一定代表黑暗,例如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書聖王羲之、畫聖顧愷之、有陶淵明、謝靈運的詩文,還有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的藝術成就。每一個時代有其獨特的背景與環境因素,期間發生的人事物與影響都無法輕忽,因此讀歷史者,除了廣讀、深讀各種史料,提出觀點與見解,才能做到司馬遷所說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參考資料:
1.《國史大綱》
作者:錢穆 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2.《中華的崩潰與擴大》
作者:川本方招 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3.《新譯三字經》
黃沛榮注譯 三民書局出版
4.《另眼看歷史》作者:呂政裡 遠流出版
5. 《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
作者:小島毅 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