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期::活動報導
二○一九年唯識簡介講座消文(二)
對境了別是心法
認知己心是真修
造善惡功能不失
因緣會遇識納果
(甲子)性識之別
◎注三
注三所解釋的五俱起識、獨頭意識是第六識功能的一分,末那恒識講的是第七識,阿賴耶識講的是第八識,前五識不特別解釋的理由是前五識只有單純將過去所造作的善惡業,當下如實顯現其果相而已。
領納由善業生起的可愛面相(悅意五塵),由惡業生起不可愛的面相(不悅意五塵)。
●五俱起識
五俱起識又稱五俱意識,是第六識作用的一分。分為五種有:眼俱意識、耳俱意識、鼻俱意識、舌俱意識等,前五識如果沒有五俱起識的功能,無法生起領納境界的功能,例如眼識的生起,需要眼俱意識的作用才能生,前五識的其他諸識也是如此。
眼識的前後剎那不能同時生,然因有五俱起識,所以可以同時生起前五識,例如可以同時看電影、聽聲音、聞食物香、啃瓜子及坐在軟沙發上。
嚴格來說五俱起識是指第六識的五俱意識。但如果以較寬鬆的標準來說,前五識起現行都同時要第六識(五俱意識)、第七識(執我的心攝持)及第八識(收藏種子起現行)三種心識的作用。所以五俱起識下面分為分別依、染淨依及根本依,即是這個原因。
分別依
前五識也可以分別境界,例如眼識可分別色塵的顯色、形色及表色;而耳識可分別可意聲、不可意聲及中庸聲等聲塵境界。但前五識只能各自分別眼前的五塵境界,第六識可以廣大而且同時分別各種五塵境界的好壞、美醜、大小、長短,這個比那個甜些,那個比這個鹹一些等,其分別範圍是最大的,不必像眼識受限只能分別色塵境界,耳識只能分別聲塵境界,所以第六識安立為分別依。
染淨依
執著是染淨所依,第六識跟第七識都有染淨,第六識的染是指分別我執,是宗派見所生的我執,例如外道爭議出來的靈魂我、常一自在我及神我等都是分別我執的範圍;第七識的染是指俱生我執,是與生俱來的我執,但唯識派所破的俱生我執,只有破到獨立實有的我(能背負五蘊的我)的範圍,尚未破到即蘊我(五蘊就是我)的部分。如果分別我執破了,第六識轉為清淨;俱生我執破了,第七識即轉為清淨。
第七識是俱生我執的生起處,如果沒有聽聞外道的宗派見,心中雖成立不了分別我執,但亦無能力破分別我執,更不用說俱生我執,如果具備破除俱生我執的智慧,同時可以破分別我執所執的我,所以要特別說第七識的俱生我執。
前五識的作用,都在第七識的攝持下生起。所以第七識的作用如果是染污的俱生我執,前五識的作用就被染污。反之第七識被智慧攝持,前五識的作用成為清淨。所以染淨依所講的就是指第七識的作用。
根本依
前五識的生起,都要第八識的五識的種子起現行,例如眼識種起現行,才顯現眼識的作用。五根、五塵及五識各有種子,都是收藏在第八識,因緣成熟起現行,才會生起前五識的作用,所以安立第八識是前五識的根本所依。同樣的理由也適用於第六識及第七識的根本所依都是第八識。
●獨頭意識
獨頭意識顧名思義就是第六意識生起作用時,有時不必跟前五識俱起,稱為獨頭意識。
可以在兩種狀況下生起獨頭意識,第一種前五識緣境時,可以想到跟當前境界無關的,例如看到甲,聯想到完全不相關的乙,例如作曲家陪著子女看電視,心裡正想著所要創作曲目的音符,或者佛教徒看到鮮花想到供佛;第二種是完全自己生起的想法,不必是任何依前五識對境的聯想,例如想著未來該怎麼改變自己。
獨頭意識的功能是心識中最重要的功能,除了不跟前五識俱起,也具有不受前五識影響的特性,所以古往今來能成功、做大事的人才往往是獨頭意識的作用很強的人,例如歷代忠臣烈士,唐代安史之亂的顏杲卿、宋朝末年的文天祥及明朝末年的史可法,他們難道不知道投降就可倖免於難,還可封侯拜相嗎?這完全是獨頭意識的堅持於大義,不受前五識的威逼恐嚇的影響所致。放眼現代很多成功的政治家、企業家們,也都是強大的獨頭意識擘劃出未來的藍圖,然後堅定的執行才達到最後的成功。世間法如此,出世間法也是這樣,所以古德有一首偈講的就是指第六意識的獨頭意識:三點如星列,橫勾似月斜。披毛從此得,成佛亦由它。
定中意識
獨頭意識依著不同的作用又可歸類為三種,第一種與定心所相應的是定中意識。定心所是百法明門論中五十一種心所有法的一種,指心具備專注的能力說與定心所相應。
而第六意識安立為心王,定、信心及散亂等五十一種心的作用安立為心所有法的理由,是指第六意識可以顯現定的作用,也可以顯現相反的散亂的作用;可以顯現信心的作用,也可以顯現不信的作用,這樣總共五十一種心的作用都依不同的條件成立,顯現相對應的作用。
所以成立定中意識,是指心識的作用只剩下專注的功能。獨頭意識歸類為心所有法總共有五十一種,為何特別標舉出定中意識,理由是定的體性是止,而慧的體性是觀,修止修觀成就定慧,才是解脫成佛的真正方便。所以此處的定中意識,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是能夠生起慧的定;第二類是慧生起後安住於義理中的定。前者可以與世間禪定共,後者是聖人的出世間智慧所攝持的禪定,不共世間禪定。
獨散意識
獨表示不是前面的五俱意識,而散表示不屬於定中意識,可以緣念善,也可以緣念惡。一般凡夫醒著的時候大多屬於這個狀態,對佛法具備信心的凡夫,只要不是在定中意識,就都是屬於獨散意識的範圍。但此處的散與百法明門論中所定義的散亂並不完全一樣,百法的散亂是指這個散亂會造成修定障礙的狀態,而具備信心及精進的獨散意識,不會是修定的障礙,反而是入定的順緣。
夢中意識
這是指晚上睡眠時作夢時的獨散意識,與白天醒著的獨頭意識的差異在於晚上作夢時是蒙昧的,思考力薄弱,全憑習氣做主。
動身業,發語業
因為第六識的獨頭意識具有審慮思、決斷思(思業)及動發身思(思已業)三種功能,比起其他七個識的思心所,只有任運思的作用來說,獨頭意識造身業口業的作用是最強的。
思維也是心識的心所有法之一,而業果的體性就是思惟,所以心識結合思維,就成立「業」,就是有了感果的功能。思維又依次第分為審慮思(計畫、謀略)、決定思(下決定)及動發身思三個層次。
審慮思(思業)
審慮思所講的就是規劃的能力,世間萬事如規劃得當,最後較易成功。例如現代國家民族的認同,可以統合成千上萬人,乃至數以億計的人成為一個國家,這需要靠領導人,提出一個被共同認可的願景。所以大至治理國家,小至各行業的經營,都需要謀略規劃(說故事)的能力,而且很多最後成功與否,都在規劃階段即已大體決定。審慮思可以規劃出各種方案,評估利弊得失與風險高低,審慮思愈強的人,規劃的能力就愈強。
決斷思(思業)
決斷思所講的就是判斷。當面對規畫後的種種方案,有判斷能力的人可以選擇最好的方案。歷史上有名的成語「房謀杜斷」,即是指唐太宗李世民的兩位謀士,房玄齡善於謀略,而杜如晦善於決斷,就是審慮思與決斷思的典型例子。
動發身思(思已業)
動發身思所講的就是執行力。而執行是靠身體的造作,與口中的言語去達成。審慮思與決斷思都是還是屬於「思業」的階段,尚未訴諸執行;而動發身思策動身口的造作,屬於「思已業」,一旦付諸執行,感果的能力最強。例如以助念為例,在審慮思的階段是考量助念的時機、家屬的配合、可能的障礙與蓮友的動員等等條件,接著依據審慮的結果要下決定興辦這次的助念,執行就靠動發身思以身口跟家屬溝通、場地布置及蓮友排班等種種造作,到最後圓滿完成助念八小時,迴向完成助念勝舉。如果只停留在想要去助念,最後沒有去造作這個善業,感果的能力當然遠遠不如完成助念。
人的一生禍福吉凶都跟說話辦事有關,吉凶禍福的樞機就是言行,例如北京同仁堂創立時由於嚴格的選方、用藥、配比及工藝規範,得到當時清朝皇室的認可,供應皇室醫藥,名聲至今不墜,都賴主事者的堅持。又如古代朝廷上大臣與皇帝對答,一言稱旨可能連升三級,反之忤逆皇帝禍及九族。曾子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雖然主體是空性的修學,但世俗上的顯現恰是身業和語業修行的心法。
引滿二業,諸識獨最,輪迴不停
上文已經知道獨頭意識發動身口業,感果的能力最強。所造下的業分為引業跟滿業二種。欲令所造的業成為引業,要有投生那一道的想法,例如修五戒十善,如果心中有生天的想法,這個善業就成為生天的引業,如果有生人道的想法,就成為投生為人道的引業,如果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成為極樂世界的引業。以五果的觀察,引業就是異熟果的顯現。
滿業就是所造的業,圓滿在那一道的受用。以五果的觀察,滿業分為等流果、士用果及增上果等三種。等流果又分為領受等流及造作等流,領受等流是指這個人的受用的苦樂果,例如我們常說某人一生不愁吃穿,有錢有勢,就是樂果的領受等流;反過來說某人一生諸事不遂,窮途潦倒,就是苦果的領受等流。至於造作等流,指這個人相續的心態習氣,例如這個人雖然貧困過日子,但內心是好學不倦,仁以為己任,就是造作等流果。
士用果是士夫之用,就是這個人的能力足以將他要成熟的果報增長廣大,由於他做善的能力強,所以可以把將成的樂果經營成極大的樂果,反之亦然。以現代互聯網社會為例,我們常可以看到某些人,在很短時間內經營事業得到極大的財富,將昔日布施業所要結的財富果增長廣大,就是歸類為士用果。增上果指的是依報環境,例如持不殺生的戒律,容易感應生到一個祥和的環境,社會沒有暴戾的氣氛,歸類為增上果。
如果造作善惡業的時候是被自己無明我執所攝持,不管善業惡業,都是輪迴的業;想要出離惟有造作解脫的業,如何是解脫的業,常常跟講授空性修學的善知識學習,對治無明我執,在斷惡修善德的同時,常作三輪體空的的觀察,能作善的我及所作的善是相互觀待,自相存在的能作所作,一粒微塵也找不到。能夠這樣修學,就是在造解脫的業。
●末那恆識
末那,為梵語 manas 之音譯,意譯為意,思量之義。唯識宗將有情之心識立為八種功能,末那識即為八識中的第七識,恆執第八阿賴耶識見分為我。如何證明恆呢?第六識有時不起現行,例如:定中、極重悶絕、極重昏睡等,事後卻有回憶功能;或者,可以近憶昔我所造,今我所受,今我所造,後我如何受,皆可證明執我心識相續。此我執所執之我是以總相方式攝持五蘊身心別相,換言之,我為能攝持,五蘊身心是所攝持。 若以為總相我可離開五蘊身心別相獨立存在,則是我有自主性、自成立性、實有性、不變異性,若有這種對我的認知,此即我執;若透過總相我安立,令五蘊身心別相功能發揮則非執著,而是真正對作用了解。
染有我
染有我:認為我有自主性、自成立性、實有性、不變異性,與執著相應。染有我可大分為生我、法我、無我三項。
一、生我(人我):即獨立實有我。所謂獨立實有我,就是能背負五蘊的我。而此獨立實有我所背負的是五蘊身心。吾人日用平常都有此獨立實有執著,一個我在主宰身心,例如:我叫身體起床、我命令出左腳或出右腳,我叫心維持動力往前進等,宛然有一個我背負五蘊身心。實則獨立實有我是不存在的,因為去觀察離開五蘊身心是否有一個獨立實有我,去找找不到,則知獨立實有我是不存在。
二、法我:任運見到法在心外成立。如何破法我?若法在心外成立,為什麼人來看水是水,魚來看水是空氣,鬼來看水是膿血,天來看水是琉璃,故法在心外不成立,正好引向心內所顯現。
三、無我:破生我、法我者,不會執著有一個東西叫無我。只是我找不到,否定我,不會再去執著有個無我。例如:某人不喝酒,只是否定喝酒,無法再找一個東西叫不喝酒。
淨無我
淨無我:與無我空慧相應。且無漏,所謂漏就是煩惱,煩惱會漏掉功德法財。例如:瞋會破壞過去善法感果的能力。若執著我,面對境界就會生煩惱,有了煩惱就會造業,將來因緣成熟果報就現起。因此,無我才是斷煩惱根源。如何證得無我呢?觀察法在心外不成立,那麼還貪什麼?瞋什麼?即以不對治方式對治煩惱。
●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分含藏、異熟、先來後去三部分來說明。
含藏
第八識的自相(性質、特性),梵語稱為阿賴耶,譯為藏。藏是含藏義。所謂「藏」有三義:一、能藏:阿賴耶識有藏東西力量。能藏的是第八識,所藏的是一切種子。二、所藏:前七識透過種種造作之後,能熏其種子(依緣感果的功能名言安立為種子)於第八識中,前七識是能熏,第八識是所熏。三、執藏:第七識恆執第八識見分為我,故能執藏為第七識,所執藏為第八識。以上何者是第八識主要功能?可以依照不同角度做解釋:
「能藏」:唯識以為法是心識所顯,所以心識要有儲藏過去造作業因的地方,才有能力將法顯現為特殊的形象,例如人見水的例子。或者冷風吹來,有些人冷,有些人不冷等等。而前六識有時生有時不生,第七識惟有執我功能,故安立心識有最微細功能,名之為第八識來儲存。換言之,第八識有此能藏能力,才可說明所有佛教宗派見最重要看法--因果不失的道理,若無第八識能藏功能,則因果失壞。
「執藏」:第七識恆執第八識見分為我,以我為主來攝持第八識,才能令第八識功能發揮,若無總相我攝持,那麼是誰在藏?即便第八識有變現萬法強大功能,若無總相來攝持,所有種種別相都無意義。例如:魯定公離開魯國,則魯國無領導者,已不成為國家,發揮不了國家作作用,故孔子也離開魯國。
異熟
第八識的果相,梵語叫「毘播迦」,中文譯名有二:舊譯為果報,新譯為異熟。說明第八識在造作業因到果報現起時會有以下三種特性:
△異時而熟:「造因果熟,定異時故」,所造的善惡業因,到所受的苦樂果報,這中間往往會有一段時間的間隔。代表因果不可同時,因在果不在,果在因不在,因滅果生。若因果同時則說彼為因,此為果則成無義,因是能生,果是所生,同時存在,請問誰生誰?果先因後也不可能,則成為無因論,所以是因先果後,而且是因滅果生。就因滅果生的道理,說明了因上的造作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現在的果報皆從前因滅而來。故很用心在因上造作後,果上莫名其妙殊勝。例如:因上造作布施業,果上投生富貴家庭。
△異類而熟:「因通善惡,果唯無記」,即過去所造之業因,或是善性,或是惡性,或是無記性(無法記別善、惡性),但成熟後的果報為無記性。因為果報身若是善性,理應一直造善,果報身若是惡性,理應一直造惡。以人身為例:人身若有善性,理應一直造善,人身若有惡性,理應一直造惡,事實並非如此,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人初生時大多差不多,但經過後天努力學習、經驗累積或貴人相助則結局相距甚大,前者約引業,後者約滿業。所謂引業是引至某道之業,純受報,無法記別善、惡性;所謂滿業是成滿某道苦樂果之業,也就是在某道中受苦受樂是受滿業影響。引業與滿業可以互相變化,最好的引業變滿業是將來引至地獄之業,透過今生遭受種種苦難報掉,例如:印度戒賢論師,過去當國王造下殺生業,來世準備下地獄,透過今生嚴重頭痛償還。最壞的引業變滿業是將來引至善道之業,卻透過今生自私貪婪享受,而將過去好不容易造作善業消耗掉。最好的滿業變引業是運用現前暇滿人生,造作解脫輪迴的善業,最壞的滿業變引業是運用現前諸多資源,造作來世無法學習正法的業。
由此可知,如何將最糟糕的引業或滿業轉變成最殊勝引業或滿業?需要將道理了解,對業果好好觀察,才是最殊勝投資理財專家。
△變異而熟:「種變異時,果方熟故」,從種因到結果的過程之中,就因上言,因已造作不會再變,但果隨時都會因為中間緣的改變而有不同變化。例如:過去造布施業,中間生瞋恨心,則富貴果報不見了。再如:某人一生未遇善知識,臨終因為家人學佛,得到善友助念,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將過去嚴重惡業作一次翻轉。
由此可見,果未成熟前須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當果報成熟時,才是真正因果不失。另外,人生如何經營將小善變成大樂,小惡變成不結果,大惡變成小苦,甚至不結果之業?關鍵在造作利人相關事業,所謂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法與人結合才是重要所在。
先來後去
先來後去是第八識業用。第八識有先來後去作用,但並非如外道的靈魂說,當臨終時靈魂飛出身體,投胎時靈魂又飛進身體。唯識第八識先來後去的概念是:若今生人道至臨終,將要投生天道,此時人道種子爛壞,第八識依正二報種子,生起天道依正二報,以天道正報去受用天道依報環境。
◎注四
「八識四部」是依功能的不同區分為四部。
前五部: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為一部,其主要功能是依著淨色根緣五塵境,為心識粗相分別。
第六部:第六意識,主要功能為分別(具三別,自性分別,隨念分別與計度分別)。
第七部:第七末那識,主要功能為恆執第八識的見分為我。
第八部:第八阿賴耶識,主要功能是能藏、所藏、執藏。
「名稱異同」
八識可同名為心,也可同名為識。 而異的部分:第八識的功能特別著重在集起義,收集諸法種子,起諸法之現行,故名為心。第七識是我執的根本,故名為意。前六識特別著重在了別義,故名為識。
「名稱之別」
八識以五蘊做分別,前五識為受蘊,前五識與境界接觸,因有了別而生起苦受、樂受、不苦不樂等諸受生起。第六識為想蘊,因第六識有審慮與計量的功能,簡單說就是有分析與計畫的功能,故稱為想。第七識為行蘊,行蘊是造作性,是我在造作,第七識是執我的心所在之處,故稱第七識為行蘊。第八識為識蘊,蘊有積聚義,前七識與相應的心所積聚之處為第八識,意即第八識積聚這些心王及心所種子並起現行,而有各類心識的活動,所以第八識安立為蘊。
「八識功用」
前五識的功用主要是分別(色、身、香、味、觸塵),第六識最容易轉變,第七識恆常思量第八識的見分為我,第八識具有含藏種子,與有能力使種子顯現為六道的異熟功能。
前五識的功用主要是分別:
眼識:依於眼根,緣色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
(如青黃赤白)
耳識:依於耳根,緣聲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
(如風雷鐘鼓)
鼻識:依於鼻根,緣香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
(如旃檀沉麝)
舌識:依於舌根,緣味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
(如鹹淡甘辛)
身識:依於身根,緣觸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
(如輕重澀滑)
第六識恒轉易:
恒:意識無時不具,發揮其了別外境的作用,只有五種情況不生起,生於無想天、入無想定時、修滅盡定時、進入深沉睡眠時、昏迷(無意識狀態),除以上五種狀態,第六識恆常生起。
轉易:第六意識在轉變業力上最為容易,有能力造作善惡業,或使善(惡)業感果的功能轉變。
第七識恆常思量第八識的見分為我。
第八識具有含藏種子,與有能力使種子生起異熟(顯現投胎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