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期::孔學一隅

孝道跨時代的意義與價值— 孝經簡說(十五)

 推廣要道天下和樂  |〈廣要道章第十二章〉

言淺義深孝經

仲尼述曾子傳

孝悌質禮樂興

 

安上治民俗厚

 

—前言—

  天下和樂是大家所追求的,像是財神爺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等,企業也是講究和諧。商家除了用財神爺來表示財源滾滾外,其實他們拜的是關公。關公本身並沒有發財,為什麼是財神爺呢?正說明和諧來自於合作。常言:兄弟同心,其利斷金。所以,關公被商人當成財神來祭拜。

  本章也講和諧,不僅是一般合作的和諧,它是一種品德、禮樂經營的和諧。這種和諧的氣象,其殊勝令人歎為觀止,是中國辦政治的頂峰,是辦教育的宗旨。讀此章深入了解後會覺得孔子的理論實在高妙,用於實際也極具效果。

  《孝經》共有十八章,今已講到第二部分,為孝道的修學法與義理。此說孝道是需要推廣的,推廣者有二:第一、這種重要的道理應推廣。第二、推廣後能夠成就自己殊勝的德行,能夠使自己揚名。此揚名非一般所說的名聞利養,而是品德能夠達於極致;繼而辦政治、辦教育利益眾生,這種名聲最足以尊崇父母。

  本章經文是:「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科判分析—

  本章言推廣孝道能悅民,其架構分為兩部分。第一、總明此推展要道的事功,是孝、弟(悌)、禮、樂這四個要道,它能夠讓天下和諧。特別就「用禮」這一分來說,禮的本質在敬與讓。若國家領導人懂得去敬愛人家的父親,便能夠贏得天下孝子的喜悅;懂得敬重他人的兄長,便能夠贏得天下弟弟們的喜悅;懂得敬重諸侯的國君,便能夠贏得天下臣子們的喜悅。所以,這個國家的領導人能夠創造天下的和諧,是中國文化入世的最高成就。中庸之道講到中和,和也者,即是天下的和諧,為入世的最高成就。在〈廣要道章〉中說的很詳細,故此章也可以做《中庸》的補充。

—釋義—

  經文:「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是指要教百姓親愛,得百姓之親近與愛護最好方法,這個方法令人讚歎,無以復加,於儒家叫作「善」,在佛家稱作「妙」,最好的方法就是「孝」。將孝道推廣出去時,百姓不但會孝順自己的父母,還會親近愛護國君、天子。再者,「教民禮順,莫善於悌」,國家領導若懂得在家尊重叔叔、伯伯、表哥、堂兄,或是懂得尊重長者及有德學的人,百姓就懂得禮順這些長者。所以,將悌道推展出去,使百姓懂得尊重長輩及有學問的人,社會會非常和諧。再者,推動和諧之道的本質是孝悌,而作法是禮樂;此樂,文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移,就是改變;易,是更替,都是改變的意思。風氣習俗的改變,音樂最好。所以,領導人要深通樂教,這才能夠推廣樂教。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能夠讓居上的人安,居上的人既身安也心安。心安有次序,能夠長幼尊卑有序,用於治民就能促成社會風氣和善、治安良好。安上,是上面的人安;治民,是百姓大治。百姓能夠互助合作、守望相助、和諧相處,這是禮最殊勝之處,禮的運用能達於這種程度,可說是發揮到了究竟處。樂的運用在於移風易俗,若樂未能移風易俗,此樂是沒有作用的。禮若不能安上治民,則此禮也是沒有作用的。如同《論語》說:「禮乎,禮乎,玉帛云乎哉;樂乎,樂乎,鐘鼓云乎哉。」 禮呀!難道只是禮尚往來、互贈禮物,客套地說幾句話嗎?樂呀!難道只是敲鐘打鼓嗎?

  第二段告訴我們,國家領導人及天子須以禮來治民。文說:「禮者,敬而已矣。」禮的內涵很多,諸如:祭祀之禮、親喪之禮、君臣之禮、賓客之禮、婚慶之禮等,不論禮的項目有多少,一言以蔽之就是「敬」,敬是禮的本質。一位天子或國家領導人,該怎麼運用禮來和諧天下呢?「故敬其父則子悅」,天子敬愛他的父親,那麼天下的兒子皆喜悅。為什麼呢?蓋其孝道推展出去時,你尊重他人的父親,孝子心中也是以父親為重的。所以當你尊重他人父親時,實際上也贏得天下孝子們的擁戴,同時獲得天下孝子們的喜悅。至於「敬其兄則弟悅」,凡敬愛他人的兄長,便會得到天下弟弟們的喜悅,因為孝悌之道已經推展出去了。須知禮的推展,必要是助於孝悌之道推展的禮,若無孝悌之道的本質,僅推展禮是沒有作用的。我們常談禮貌運動,禮貌運動若不從本質出發,不講求品德,僅著於外相的表現,那麼這種沒有人情味的禮,不是真正和諧的禮。

  又文說:「敬其君則臣悅」,敬重每一國家的君王,顯然是天子的修學法,故而本章〈廣要道〉就是天子的修學法。若你尊重每一國家的君王,那麼這國的臣子們都會喜悅。何以然呢?因為將孝道推展出去時,每個人都有其君上的概念。譬如:孝道的推展讓百姓懂得有國君、有父母,當天子尊重父母及國君,就會讓孝子們喜悅且擁戴你,這稱作「敬一人而千萬人悅」。一人即是父親、兄長、與君上一人。而千萬人悅的千萬人是兒子、弟弟與臣子的喜悅。

  最後總結:「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敬重的對象少,而取悅的對象多,這稱作要道。這個要道也可以說是推廣禮樂的要道,其推廣不只是禮樂的方法,還包括禮樂的本質與孝悌的要道。所以,此章的要道應該說是「孝悌禮樂」四要道,謂之天子的修學法。

—析疑—

本章從〈五刑章〉而來,與〈五刑章〉有沒有關聯呢?

  須知〈五刑章〉從〈紀孝行〉來,若在家裡知道孝順父母,卻不懂得在外為公發心,其結果是「居上而驕則亡」、「在醜而爭則亂」,在下位若是爭亂的話則刑。〈五刑章〉乃針對不講究孝道、批評聖人、乃至要脅君王者,要處予刑法。

  如此,〈五刑章〉章說:天下大亂時,即是心中沒有聖人的「斷惡修善、孝道及忠於國家」的概念;也就是既不忠不孝又無斷惡修善的概念,乃是大亂之道。本章繼而特別說明:一位天子要如何撥亂反正?須倚靠著辦政治及辦教育。辦政治要懂得以孝悌為本質,以禮樂為方法來辦政治。其本身要以身作則,才能夠撥亂反正。若社會風氣很糟、人心思亂,此謂之大亂之道。

我們由這章中,欲知領導人最重要的修學法為何?

  領導人的修學法有許多,包括:品德、才能、統御力等,但最重要的是以孝悌為本質及通達禮樂的作法,這才是領導人修學法中最重要的。文中說:「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此與〈天子章〉具關聯性。〈天子章〉說:我這個天子在家裡愛護父母,且把此德教推廣出去的時候,天下人不會討厭傲慢他的父母,會孝順雙親。而本章更進一步說:你將孝道推廣出去的時候,不但天下人懂得孝順他的父母,天下的人還會親近愛護你、忠於你,這就是第一章的補充。在〈士章〉中說:「以孝事君,則忠。」即是說:天下的孝子們,不但孝順他的父母,還會忠於這個國家的領導人,是為「同類相聚」。若你是一位品德教育的領導人,有品德的人當然擁護忠於你。


「教民禮順,莫善於悌」,與前章的關聯性為何?

  悌道若能往外推展時,不但每位百姓懂得敦行悌道,也懂得順從你,此謂之「以敬事長則順」,包括懂得尊重順從國家的領導人及有德學的長者,無論是為官或在野者。換言之,天子推展孝悌之道,不僅能於每一家中推展,還能讓國人忠順於他,這就是品德教育推廣之功,好處實在太多了。各領導人只重經濟而輕忽品德教育,便無法以身作則,倘能知道品德教育推廣的益處極多,相信各國的領導人是樂於以身作則的,那麼貪贓枉法、營私舞弊、奸盜邪淫的事就近趨於零了。

  在《論語‧顏淵篇》中孔子告訴季康子說:「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領導人就是領導風氣,如果領導人不去引領風氣,是十分可惜的。譬如:百姓將自己做好,卻影響不了什麼風氣。又如:某個企業遵守法律按時繳稅,也不能影響到什麼風氣。而國家領導人以身作則推展品德教育,才是真正影響風氣的人。〈顏淵篇〉亦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君子的德風拂過,小人是順從君子德風的。於《尚書》來看,堯舜時期稱作「比屋而封」,即是大家都是好人,因為堯舜本來是好人。而到了桀紂時,叫作「比屋而誅」,社會上壞人很多,與領導人有莫大的關係。

本章文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意即移風易俗要靠樂,倘若領導人不講究自己的人格特質,僅發展樂教能否移風易俗呢?

  《論語‧陽貨篇》說:「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樂呀!樂呀!難道只是敲鐘打鼓這般嗎?所以,孝悌是本質,禮樂是作法;這才是真正影響風氣之道,也是領導人應有的責任。

  國家領導人想要移風易俗,不但在孝悌上要以身作則,連在樂教上都要如此。你是一位既懂得又能欣賞音樂的人,知道樂教的功能才能推廣,否則是不能行的。但要怎麼知道樂教的功能呢?《論語‧泰伯篇》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意思是,詩會讓人興起許多感懷,像唐詩裡的思君、念家與憶友等,所表現的是溫柔敦厚、為人著想。而立於禮呢?就是這種人情的規範,利益他人的才做,損人的就不能做,這叫作禮。至於成於樂,就是用這個樂來把豐富的人情味表彰出來;因此,詩與禮感化人心最後要靠樂,沒有樂,詩與禮的移風易俗效果不能達於究竟。

  孔子說:「小子要學詩。」但是,詩要伴隨著音樂,才能夠興起五倫的關係,且可以管束風俗的厚薄。如果這是個渾厚的音樂,是能夠表彰倫常的音樂,那麼風俗就很淳厚,且因為是有品德的,所以大家可以合群。即便說話也都含蓄,雖有埋怨牢騷,也能點到為止,此謂之「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這種詩禮樂的經營,特別是樂,能讓人孝順雙親,忠於國家。總而言之,禮樂功能特別是樂教,真能將教育的功效發揮到極致。

  現今談到樂教,總會提及中國的音樂,但須知什麼是中國文化。孔子被稱作集大成者,而中國文化沒有排他性,孔子集大成是把道家等諸家的特色收攏來,這才有一家的殊勝、莊嚴與豐富。中國的音樂在漢唐時期達到究竟,其中有許多樂器從國外傳來,諸如:箜篌(似豎琴)、琵琶、二胡、笛子、跋膝管、雞婁鼓、銅鈸等。唐德宗年間,印度有一國家的太子率領樂團來到中國,在長安演奏後將十種樂器送給中國,創造了中國音樂的盛況。中國音樂融合了西域、印度的音樂前進,所以,中國文化從來沒有排他性。

  在一場二胡與管樂四重奏的表演裡,二胡拉出萬馬奔騰的氣勢,見出中西樂器是可以協奏的。由萬馬奔騰聲樂中,可以想見邊疆民族的豪邁,還有進入遼闊草原的渾厚開闊心胸。藉著音樂來彈唱說教使人斷惡修善,特別要提到馬鳴大士,此人善於彈唱說故事,讓人感動而斷惡修善,在印度造成盛況。此外,將音樂融入戲劇當中,也能表徵忠孝、改變風俗。

  或者是一些好的戲曲、早期的平劇等,都有教忠教孝的功能,使風俗變得淳厚,家戶敞門也沒有竊盜之事,若其中加以五倫教育,對於社會風俗更有加乘淨化的功能。以前的野台戲,像《清明上河圖》裡所繪的,其間演述很多歷史情懷,雖鄉民沒讀什麼書,但對歷史都非常了解,也了解其中的因果報應。

  還有,音樂也可以用在經學讀誦及詩詞吟誦上,讓人融入到經學裡面。古詩詞是可以配成音樂來讀誦,像孔子就把《詩經》三千篇刪成三百零五篇,且譜之於樂,可見孔子是懂音樂的高手。一位領導人即便不會彈奏樂曲,也要懂得欣賞音樂,且配合孝悌本質來推廣文化,相信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尤其最後靠音樂的經營,讓整個風氣達到淳厚,這一點本是〈廣要道〉裡所說的,但是領導人要怎麼去鑑賞好的音樂呢?於是對魯國的樂官之長說:音樂呀!你一定要知道音樂。各種樂器非常的完備,包括內在的修養、指揮的特質與團隊的合作默契。然後開始演奏時,音樂放縱出去非常的和諧,乃至於鐘鼓簫笛琴各自發揮,最後餘音裊裊令人回味無窮。雪廬老人說:諸葛亮臨終為蜀國推薦了蔣琬、費禕,死後延續善良的政風,這叫作餘音裊裊。

  維也納為世界音樂之都,城市音樂演奏起來,會把人心都契合起來,這裡面包括快樂氣氛的經營、人情味的經營與上下合作的經營。史特勞斯的家族圓舞曲,在維也納非常的有名,就是一個音樂的經營,一個風氣最好的經營。想不到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把為政的理念與作法說得這麼清楚。孔子是這麼完整地去看待政治與教育。

  孔子又說:禮是來安上治民的。這句話出自《禮記》,其經解是說:懂得用禮來祭祀宗廟表徵孝道,懂得用禮於朝廷依禮進退。就像上述的音樂中,有樂也有禮,然而是什麼禮呢?指揮家揚手指揮的時候,該哪種樂器出場就揚聲,什麼樂器該停奏就噤聲,這就是禮。所以,音樂的經營好似人才團隊的經營般,這個禮如果推展到家庭,會讓父子兄弟和諧,推展到鄰里鄉黨,會讓長幼有序。對於禮的經營,孔子說是安上治民,它的樣子就是如此。安上之意,是上位的人懂得祭祀之道,懂得在朝廷裡依禮進退,這裡面沒有營私舞弊,沒有勾心鬥角,沒有黨派傾軋,完全依禮來推行政策。之於民間呢?則是長幼有序、父子有情,這就叫作安上治民。


推廣禮教的方法與孝道有什麼關係呢?

  後文說:禮的本質在敬,你敬愛人家的父親,則天下的孝子會喜悅,你敬愛人家的兄長,天下的弟弟會喜悅。這與孝道之間什麼關係呢?其實把政治辦好,就是國君最高的孝道。而將政治辦好,就是讓天下和樂,是政治最高的境界,是國君領導人最高的孝道。譬如〈孝治章〉裡說:一位明王(指夏商周開國的國君)很尊重小國之臣,所以,各國的國君會擁戴他。

  這與本章又有什麼關係?這一章是說,我敬國君,所以臣子很高興。上一〈孝治章〉是說,我尊重臣,我贏得國君對我的擁護。可見這是〈孝治章〉的補充,意即一位國家的領導人,他不僅是尊重各國的臣,贏得國君們的歡心,還懂得去尊重國君,讓臣子們喜悅,這就是禮的功能。禮的功能懂得該在什麼場合,清楚地表達什麼禮儀。而在表達這個禮儀中,表現自己的恭敬與對對方的重視,且也是一種人情味的表達。再者,這章裡所講的「要道」就是前所說的以孝悌為本質、以禮樂為作法的治理天下之道,能夠讓天下和諧。

本章的旨趣為何?

  〈開宗明義章〉中孔子對曾子說:「有至德要道。」要道就是〈廣要道章〉,至德就是第十三〈廣至德章〉。〈廣要道章〉是以孝道為本質,若能結合悌道與禮樂的作法,能夠和諧天下。而將天下政治辦得這麼好的人,能夠成就他的至德,所以稱作「先王有至德要道」。至德就是第十三章,要道就是第十二章,又與第一章「開宗明義」環扣起來了。

—圖解—

  以下來看各家的《孝經圖》。首先是北宋李公麟,他畫裡所繪的好像是「敬人家的父親,得到兒子的喜悅;或是敬人家的兄長,得到弟弟的喜悅」。場景在野外,其中有太湖石、竹子與群鳥,代表一個祥和的環境,經營著這一種禮的風範。其次是元朝的趙孟頫,筆法同出自於李公麟;其中告訴我們,禮是文明人的表現,敬又是禮的本質,且用禮來呈現祥和的畫面,去除社會不良的風氣,是禮教最好的經營。

  再來,看江逸子先生的《孝經圖‧廣要道章》。整體氣象如前,但細部不一樣。江先生較從家庭面來表現,天子如何經營他的家庭呢?就是以對父母的孝悌,作為禮樂本質的那一分,成為國君辦善政的要道。圖中天子或是兒子,拿著一個豆來奉養父母,從雙親的皺紋白髮中可知年歲已高。由父親的表情知道他非常高興,孫子們看著爸爸孝順爺爺奶奶,自然也有樣學樣。所以,孝道的風氣是有樣學樣。接著,一旁的弟弟尊敬哥哥,這就是孝悌風氣的經營,孫子也爭先拿食器要去供養爺爺奶奶,這是江老師畫中所經營的整體氣象。

—總結—

  本章雖然以孝悌為本質,但是推展的方式是禮,所成就的是樂。所以,要特別強調的是樂教,樂教的功能太殊勝了。中國發展樂教時,伏羲氏先發明了琴與瑟,這是樂器的開始。有了樂器就有音樂的推展,譬如五帝三代樂之別名:皇帝叫作《雲門》,顓頊叫作《六莖》,帝嚳叫作《五英》,堯叫作《咸池》,舜叫作《大韶》,大禹叫作《大夏》,商湯王叫作《大濩》,周武王叫作《大武》。換言之,樂教的經營是明王,英明天子所重視的,是風氣達到頂端的經營法,帶來的是整體的和諧。

 

  中國有六經,但是《樂經》已經亡佚了。所以,《禮記》中的《樂記》可以取代樂經,徐醒民老師也這樣認為。《樂記》如此說:禮是不同場合有不同的禮來實行,但合起來就是一個恭敬心。至於樂,雖然有不同的樂器,合奏起來就是一個人情味的經營。懂得恭敬心,懂得人情味的經營,懂得用禮樂去發展孝悌為本質的文化,這種人叫作神明。常人說「神明保佑」,這種人叫作神明,神明的神就是指這個人的智慧實在太高了,明就是事理通達。〈廣至德〉是第十三章,至德就是講神明。以上第十二章所說的,就是聖人為天子的修學法。雖然我們不為天子,但主持一個家乃至於團隊,若能用此種原則來經營,就會讓家庭與團隊達到最和諧的狀態。以上是本章所講的概要。

 

 

上一篇     下一篇